toppic
当前位置: 首页> 玄幻小说> 原创| 《修学记》452. 何妨万物常围绕

原创| 《修学记》452. 何妨万物常围绕

2021-01-16 15:30:41

2017年11月6日星期一

 

昨夜,睡得很晚,整理完书名,到了深夜。又看了电视节目,如《天下收藏》,学了不少知识。


看东方卫视“天籁唱将”,李光的演唱太精彩动人了,杨坤也厉害。


最近追剧,看《急诊科故事》,也是看生老病死的故事。


上午包书,下午发书。都是手填的单子。


下午,复信。

 


妻发来了她五日的信,自称是四嫂。


四哥:


日子过得好慢,离回家还要一周的时间,真想插上翅膀,早点飞回去。虽然很想你,但还是很享受这难得的分离时光。


每天的学习都很紧张,我们住在一个快捷酒店,酒店有一个很大的餐厅,一日三餐都是素食,每天来吃饭的人非常之多,菜的种类非常得丰富,十几种之多。听说老板是个很有爱心的人,老人来吃都是半价,所以来的人大多数的人是年纪大的人。我也吃得非常好,一天两餐都是素食,晚餐和老师去吃广州各种特色,每晚都是不同的口味。呵呵,很香。


从车站来的那天,看到的广州也是车堵得很厉害,老城区也很旧,各个店面都有好多风味的南方小吃。


很喜欢广东话,很好听。有时老师会和助手说广东话,蛮有意思的。


学习真得很辛苦的,主要是每天要背诵的内容很多,我还是很努力的,虽然很吃力。我想这一段历程也会是人生很美好的一段记忆。


人生如果有梦想,就会有期待,有期待,内心就会有强劲的动力。虽然,我们都年近50了,但我的心还是那么的年轻,充满着活力。感觉还有那么多想要学习和想要尝试的东西。不管怎么样,就这样折腾下去吧。


时间紧,任务重,我再去看一会儿书。如果你想我,就来梦里找我吧!


四嫂

 


我回复说:


四嫂:


你的折腾,就像鱼在水里,尾巴划起美丽的水花。

 


读道书,见张三丰真人《登瓦屋山诗》两首,气象宏大,录之


大冈高远压峨岷,顶上云开眼界新。

万树风号来虎气,诸峰雨过出龙神。

辟支崖有千秋雪,弥勒洞无半点尘。

大地河山归足下,西方世界此超伦。


瓦屋山高一桁平,天仙飞入化人城。

豪光放出云光白,爽气收回石气清。

万壑松杉嘘远籁,千崖雨露滴新晴。

条条匹练从空落,倒泻银河更有声。

 

 

丹明来信说:陈老师您好,很久没有给您写信汇报了。我在每天的具体修持过程中都会产生很多新的认识,然后再运用回到实践当中去验证。感觉到有些进步。每一次拿起笔都觉得有很多话要说,但又不知如何落笔,而且也不系统,也许一切都是在转化过程当中的自然现象吧。(微信公众号:陈全林)


有一些认识上的转变,与以往的观念相比几乎是颠覆性的。有些我认为是对的,有些我还不确认,还要在实修中去验证,今天就向您汇报一部分,可能比较散乱不系统。这实际上也是我现在身心状况的一种反应。我在认知方面的转变是从一次修气脉手诀时产生的。


就是对“神气”两者的认识以及相互关系,相互作用。这样的认识与以往的认知完全不同,我从那以后开始通过实践验证确认是对的,便在以后的实践中遵循这样的原则,而且以后产生了一系列的转化,特别是在认知方面,我想这也是先性后命,阴动阳随的一种反应吧。身的方面的转化还需要时间、功夫验证。现在我完全理解了“真知”的获得有三条途径。


第一,读经典;第二问明师;第三勤实践。都不能偏废,各有妙用。性命要双修。现在我更倾向于先性后命。这里的先、后不是阶段性的分隔,而是主次的关系。修持要以正确的认识,全面的认知为主导为前提,不然就是盲修。


这里说的正确认知,不是终极的正见,而是要从理性、思维层面理解认知。就是要读经典、访名师。在意识层面有了正确的认识,然后在实修中去体悟,自然会发生“真知”。再以此验证意识层面的认识,再调整。简而言之:以性导命,以命觉性,性命互印,性命互成,性命一体,践行渐证的过程。而这些在实修过程中都反应在神气的层面。后面我再具体谈对神气的实修和认知。


神气

神气是修持的内容,相互作用产生的就是现象,外在的表现就是方式方法,形式有动静。方法、形式、内容、现象都不是修持的目的,是为目的服务的手段。因此我便明白历代祖师先圣,为什么一再告诫后学,不要执着功态,不要执着于方法。要悟道。无论是丹法、禅法、密法、净法都是为悟道服务的方法。就像雪漠老师说的:世界是我调心的道具。法更是如此。


这也是您一再强调静观一切的含义吧。而这份静观就是道体、体性的一种表现,而不是对某种意识的训练而成为某种人格化的存在。如此那就远离了道而落入了现象层面。,也许是基于此认识吧。在能所互动的过程中。既不是成就“能”,也不是成就“所”,而是去体悟其背后的那个“因”,这才是所有修持方法背后的逻辑和原则。


只有通过这样的“动”才能衬引出背后的那个“静”,那个本体和本性。借假(幻)修真这是修持的基本逻辑。落在实修层面就是对神气二者的运用。


在以往的实修过程中,我一直有一个困惑。即修持的状态,充满了偶然性,极不稳定,非常随机。既不知是如何发生的,也不知为何发生,更不知是怎样再现,并稳定下来。也不理解那些现象的含义。个人的修持完全处于偶发状态,当然也可以理解为功夫不够,所以不稳定。但这是用现象解释现象。


我希望能理解它发生、演化背后的原因原理和逻辑,把修持状态引导为自主和必然。这样才是成就,而且这个成就不仅是可以随时被个体验证,而且应该被他人所实践和验证。验证成就的不是内容、而是现象背后的必然性、规律性。这个成就既指向终级的本体,也表示在修持过程中逐渐演化的阶段性的结果及稳定的显现的必然性。


我先以“缩丸法”的实践为例来谈神气的相互作用和对修持原理、逻辑的认识以及身心转化的含义。具体操作如下:


开始阶段,只是缩丸,并不知道它的作用和含义。有一天忽然体会到缩丸的同时脑部也随之在动,是头部的两侧大概是颞叶部分。便有意识地开始关注头部的反应,以后每天缩丸的次数从三百下加到了三千下。头部的反应也开始变得明显。头脑清凉、口内清香、意识清明等现象都出现了,而且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这样的状态景象,只要我如法去做,重点是缩丸的同时关照头部的状态。这些都会自然且必然发生。


到此是第一阶段。之后我每次缩丸一千次就停下,用清明的神识再去静观二丸。逐渐的身体的觉受也发生了变化,开始出现了气感、气身等状态。对身体的感知从形质层面转化为气的状态,经过反复练习验证这样的气态的出现也是成为必然。以上都是现象的描述,但更重要的是我终于理解了在修持过程中神气、动静的关系。

因为身心,神气是一体的。缩丸法是“动”,他的本质作用是:调动身体使它兴奋起来,而心必然会相应地反应而兴奋起来。此时的身心投射在身体层面就是二丸和意识。二丸兴奋必然导致意识清明,二者是一体的。因此这里的逻辑就是通过二丸的运动激发意识的清明,再以清明的意识观察身体的变化。


清明的本质是神识已经发生了转化。开始逐渐超越原有的认知水平,从形质层面逐渐向虚的方向还原。所以在身的层面神识开始能感知气的存在也就成为必然。这里也扭转了我过去一个错误的认识即:气是通过特殊的方法练出来的。真相是:无论是先天气还是后天气都不是练出来的,他们原本是具足的。


就像佛说的: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只因妄想执着,不能证得。若离妄想执着,则无师智,自然智,一切显现。气也是如此。修持方法的本质是去除妄想和执着而不是获得。一切都是自然显现的,一切都是发现的过程,不是制造、创造、获得、拥有的过程。


气感是身心相互作用的现象。
气是即生即灭的。气感真正的含义是对原有形质层面的超越。整个过程是:二丸动,意识清,神清察,气自现。这个过程是起步阶段。神气相互激发,相互印证,相互超越,气感稳定的本质含义就是在此状态下对形质意识层面的超越。也表明对身心形质层面的妄想、执着的一种阶段性的去除。此时我会保持静观。


静观的本质含义是确定,保持这样的状态,深入地观察,让气的自然运行状态自然地展现出来。只作为一个清明的观察者,不去干预和引导。神气投射到身心的形质层面是二丸、意识。通过二者的相互激发,实现了转化超越。这份转化的含义是对形质的执着妄想在特定状态下有所祛除,进入到新的层面及神气层面。但神气依然是现象层面的。


修持不是用一个现象替代另一个现象,而是要在这个动态的转化过程中去体悟背后的“因”。因此,在具体修持的过程中,无论神气或者是二丸-意识,二者相互作用都要保持一个独立清醒的觉察状态,不能陷入到神气相互作用的现象中去。如果这样就是迷。所有现象,状态都是为了映衬出那个本体。在实修中,这个觉察起初有可能是一种能力,也许深入后会表现为一种主体性甚至是人格化的存在。


因此,要时刻警醒自己,不能把觉察现象化并执着它。唯此,所有的相互作用产生的现象才具有了价值,其价值体现在它帮助我们体悟终级的本体。一切都是本体的展现。这个分寸火候很难把握,要时刻保持觉察。这份觉察就是“真意”再加上互动的“神气”我想就是“三家相见”的含义。实践中体会即使不陷入昏沉也经常陷入状态,正如南师所讲:就是在玩儿感觉。


其他的练习方法,比如导引法,闭息鼓腹法,气脉手诀法也都是按照这样的逻辑去训练的。我还想出了缩阴法,感到此法有助于发现中脉。但训练还不够还需要实证。还想出拉气法,是练习缩丸法进入气的层面之后,为了进步转化想出来的办法。导引法是一个系统的构建感到与气脉手诀它本质上是一样的。都是一个完整的训练和全程演化。


总之,不论什么方面,都要遵循神气互用、互证的一个原则。以此才能够达到悟道的目的,因为神气可以相互印证所以自己现在修持到什么水平,状态及其背后的含义,自己当下就可以明了了。修持还有另外一条路径,即从神识入手,以清明之神静观气动。之后的修持逻辑就都一样了。


我今天所说的气是非常粗浅的觉受,连炼精化气的气都谈不上。后面的还神、返虚、合道的功夫境界就更谈不上了。虽然对后面的某些认知也发生了转变,但我没有实证,就先不说了。没有实证之言就是妄语。


最后总结为四点收获

1、一切都是俱足的。修持不是制造、创造、拥有的过程。是发现展现的过程。是去除妄想和执着的过程。

2、转化超越的过程是通过神气相互激发、相互作用、相互印证、相互成就而完成的。神识的清明度、敏感度与气的纯净度、灵明度是成正比的。从两个方面入手都可以。

3、所有的形式、方法、内容、现象,都是本体的展现,因此通过它们体悟本体才成为必然。是由现象悟本质的过程。

4、修持不是现象代替现象的过程。是从局限性进入到无限性的过程。

在实修的过程中还有其他很多方面认知的转化。比如如何理解经脉、中脉、见境如见心、如何修德、什么是定、如何修定、局限性在修持中的体现、实修的功夫的含义、妄想与执着的本质是什么等很多话题,有的形成了文字,有的还在参悟过程中。


从今年开始我把部分内容逐步发给您,请您为学生祛妄、指谬、正本、开示。我一直觉得以往对修持的论述,描述都停留在现象层面。引用的理也都演绎逻辑如《易经》。这是我们的文化瑰宝当代人更能接受的推理逻辑。也是我希望探索丹道的必然性和规律性的原因。我认为丹道的修持不仅要有现象层面的体验,更要有本质层面的彻悟。把修持从偶发神秘带入到必然和清楚的状态。最起码我个人希望如此。


以上内容有些散乱无序都是想到哪儿写到哪儿,请老师见谅。学生 丹明敬呈

 

我说:有感悟就好,不论对错,已经在悟道了。很多结论,目前还不能用对错来评判,只能留给未来的修证里,自然以明。也就是,到某个阶段,自己就知道哪些对,哪些不完善,哪些还有问题。


所以,目前我们只是探索,不下结论。比如你说的“气是即生即灭的”,可你研究的《青华秘文》说“元气本无生灭”。生灭的其实是感觉,是对气的感觉,而不是气本身。


赞赏你的精进与思考。


修道的程序、方法可以用数理逻辑来很有条理地讲述、辨析、编辑、分析、整理,但背后的那个你苦苦探求的“本体”是否在数理逻辑的认知之内?这真还是个问题。


按佛道的道理,那个层面,不是数理逻辑所能全面表述的,所谓“言语道断,心行处灭;动念即乖,拟思即差。”但也有一部分还是可以方便地用数理逻辑来表述的。共性的大原则里面,包含着无量的个性差异,难就难在这里面,所以古人说:“圣人传药不传火,从来火候少人知。”


比如你修炼二丸产生作用,这就是“传药”,一千个人修这个法门,有共性的变化,但更多是千差万别,这就是“不传火”的原因,因为,面对千差万别的时候,大原则有用,但更多的是“个性化服务”的调理。那个标准是什么?标准是人为制定的还是道所赋予的?但也会如物理学定律里的“测不准原理”说的一样,语言、逻辑不能完全表达“那个”。


《易经》上说那个气,“周流六虚,变动不居”。而禅与《》则讲“实相无相”。我们面对的是“周流六虚、变动不居”的,面对的是“实相无相”的“存在”,数理逻辑能有多大的功能而展示、表现这些?这真是个问题,古人在探索,今人在探索,我们也在探索。我这里没有结论。


只能跟你探讨。就像爱因斯坦没找到“统一场”,但这个思路还在影响着中外科学家一直在探索。修道中有没有“万修万人成”的普世法门?这也需要探索。有愿望,有认知,非常好。这是一个过程。


有可能,到一定阶段,你会放弃某些你坚持的想法;也许某一天你找到了那个“玄妙之门”,进去了,看明白了,就知道该如何向世人讲道了,也知道该如何著述了。


我也在不断的探索中,有时候,内心也有焦虑不安与痛苦,毕竟我们都是凡夫,本质的东西跟我们还有距离,也就是我们的修证没到位。过去说,二禅不知三禅境,就是这样的。


勉励吧,继承中也需要创新、发展。即便是工具,也如此。过去是马车,现在是动车。虽然速度变了,载量变了,但工具的本质没变。功法就是工具。八万四千法门都是工具。工具可以用数理逻辑表现、制造,制造工具的人能用数理逻辑完成这些,人的思想、智慧、灵性,就难以用数理逻辑清晰地表述,但我们能用数理逻辑认识思想、灵性。这是知识层面的。


更进一步,当灵性的作用体现在无限的境界时,即灵性的作用在道的境界、法界、法身的境界起用时,是不是还能用数理逻辑表述,就需要探索了。因为,普通人达不到这个境界。达到这个境界的老子、等圣者没有选择数理逻辑,这就值得我们深思了。


牛顿经典力学原理有适用范围,超出那个范围,牛顿定律就不成立;爱因斯坦缘此而提出相对论;现在,又有科学家在指出相对论的局限。我们对修道的表述,也会如此,有范围,有局限。那就找到那个范围,做好范围内的事,也非常好。


古人“六合之外,存而不论”,也可能是因为打破了那个范围,就不好用语言表述了,也就难以用数理逻辑表述了。而世人最需要的其实就是范围内的规范。这也是(有限的)明道与弘道。


大家探讨。


 

丹明复信说:感恩老师的指点,开示,引导。我的问题是实修不足,脑子想得太多,识障较重。努力改正。我还写了些短文这几天陆续发给您,也请您指导

学生丹眀拜上

 

我说:已经很难得了,大家需要这样的探索。我们既要有学者的学术境界,又不局限于文字生涯。修道修道,还需要修证。这是我们不同于世间很多道学家、宗教学家的地方。我们也要玄想,但玄想还需要实修验证。


就像科学家有了假设,还需要科学实验的检验。爱因斯坦在一百年前预言了引力波的存在,2016年科学家才证实引力波的确存在。引力波看不见,但通过音声的作用被人类扑捉到了引力波的信息,从而确定了引力波的存在。修道的境界,与科研最相似,只不过是,我们是通过自身的修炼来完成实验。道家“天人合一论”,是要通过探索自身奥秘而探索宇宙奥秘。


还有,你第一封信里说的,“气是即生即灭的”,是不是这样的?还需要探索,似乎气不能用生灭两字来界定。所以,很多问题,涉及很高深的问题,比如,气有物质性、能量性、信息性,如何来说明气的生灭,这会涉及很多学科,不是凭思辨与感觉。如果气即生即灭,那就不能形成、演化这个世界了。大家勉励。

 


张玉仙老师给一位徐道友写的灵应诗很好,录于下:

 

道本先天造,五干言书读。

政运两结合,贵在后来爵。

 

修身在慧根,能量先天德。

智者做上人,孝忠道自然。

 


近晚,淘书,淘得部分尹志华博士的藏书。《瓦屋山道教文化》(李后强主编)、《当代中国的宗教工作》(上)、《太极道》(台湾杨汝舟著)、《中国道教》(闵智亭著)、《道家道教教育研究》(陈安德主编)、《子平真诠评注》、《道教楹联选编》(黄信阳编)、《老子讲义》(五井昌九著)、《弘道畅玄》(闵智亭主编)、《内外功图说辑要》。


学术著作,《灵魂的需求》、《中国宋学与东方文明》、《我的释尊观》(池田大作)、《理学与元代社会》、《闲话红楼——大观园的后门通梁山》、《苏东坡传》(林语堂著)。


古典神话小说,《封神榜》、《聊斋志异》、《济公全传》(二百四十回本)。



* 淘宝网址:https://shop101899225.taobao.com/(店名:益生文化),本店出售陈全林手书各体太乙金光神咒、禅画、镶名诗、禅诗丹诀等。

* 银行汇款:建设银行北京市分行。户名:曹敬岩。账号:4367 4200 1397 0161 596。

* 邮箱:yishengwh@163.com

* 手机:18601934728

* 益生文化QQ群:191194528(实名制)

陈全林公众号左下角后台回复三位数字编号,可以查看对应热门文章

 

056   修道者如何学佛5

057   修道者如何学佛6

058   修道者如何学佛7

059   修道者如何学佛8

060   修道者如何学佛9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