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pic
当前位置: 首页> 玄幻小说> 他是林青霞唯一的偶像,数百万人因为他改变了自己的人生

他是林青霞唯一的偶像,数百万人因为他改变了自己的人生

2020-11-09 08:42:29


点击题目下方漫漫说,免费关注顶尖好文

来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


漫漫说编辑整理,转载请注明


现代人就像一个贝壳

紧紧闭着就是不肯打开

因为里面太柔软、太怕受伤

而只有“美”才会让它不防御

让它放下戒备心,让它打开……


而下面这位

就用他的文字、他的美学,他的声音

打开了无数人的贝壳


时间闪回到2012年的中秋月圆之夜,在享誉世界的TED演讲台上,一位老者在皎洁的月光下,轻轻吟诵着一首《许愿》。他一开口,大家便被他醇厚又清朗的声音深深迷住。


▲视频:TED留18分钟给自己


“一个人的一生,有没有可能留出18分钟给一首诗,这个要求会不会太奢侈?”他的发问,宛如一股清流,流淌进都市人荒芜的灵魂深处。


而听过他演讲或有声书的人,都一致认为:“在这个浮躁的年代里,他是一开口就能让你安静下来的人。”


他,就是蒋勋。台湾知名画家、诗人、作家,当代华人世界的文化教父,被林青霞称为“唯一偶像”。没有人可以完全定义他的身份,他把一生都活成了美的传奇。


他学贯东西,出过诗集、写过小说、开过几十场画展、做过主持、出版的十多本书,部部经典,其中有本更是连续三年被央视评为大众喜爱的50种好书。


他才华横溢,凭借磁性的声音,惊艳的作品,收割一大波明星粉丝,林青霞、林依晨、闫妮等都是他的粉丝。



很多人都以为,蒋勋是土生土长的台湾人,其实不然。


1947年,蒋勋出生在古都西安,当时,他的父亲是黄埔,母亲出生名门,是满清的贵族。


不过,身为贵族后裔,蒋勋并没有享受到“小少爷”该有的待遇。两年后,年幼的他就随着父母,举家搬迁至台湾,在兵荒马乱之际,全家人一度沦落到身无分文的境地。


穷养富养,都不如教养。


蒋勋后来被外界赞誉为“当代华人世界的文化教父”,这在很大程度上,离不开他自幼受到的家庭熏陶。


在蒋勋很小的时候,父亲就要求他必须熟背《论语》、写九宫格大字……


而他的母亲是一个性情温婉的女人,常给儿子讲中国古老传说,讲颠沛流离的过往,篇篇有趣有味,孩子也听得如痴如醉。


以致于蒋勋在十二三岁时,同龄人在调皮捣蛋,他就已经学会在被窝里打着手电筒看完《红楼梦》。


中学三年,他读了三年的世界名著,还暗暗许下愿望:“我希望做文学家”。之后,蒋勋离开台湾,前往巴黎大学留学,并在留学期间,完成了欧洲之旅。


一个人见过的世面越多,就越明白自己的内心。


回国后的蒋勋,先后任职于数个大学,结合自己在西方所见和个人体验,讲授“美学”及“艺术史”等课程,这一教就是7年。


出诗集、写小说、开画展、做主持、当教授、环球旅行,遍访名家大师,此时的蒋勋,已经体验了人生的各种可能,日子波澜不惊。


抛开这些光鲜亮丽的多重身份,蒋勋是一个很“治愈系”的人。


演员林青霞曾经这样说,别人都拿她当女神和偶像,而她唯一的偶像就是蒋勋老师。因为蒋勋“救”过她的命,是她夜里的“半粒安眠药”。


2002年,林青霞的母亲因饱受抑郁症的折磨,选择跳楼身亡。而后,好友张国荣、黄霑等友人相继去世,父亲又病重。


面对亲人朋友的离开,林青霞跌入人生低谷,整夜整夜的失眠。


为了缓解她的焦虑,好友买了一套蒋勋的有声书,也就是《蒋勋细说红楼梦》送给了林青霞。


透过蒋勋抑扬顿挫、醇厚而富有磁性的声音,林青霞被带入了曹雪芹先生的文学世界。一听便迷上了,此后的夜晚,她都要听着蒋勋的声音入睡。


她说:


我喜欢在夜阑人静的时候听他娓娓诉说大观园里的人、事、情。经过蒋勋的诠释和解析,《红楼梦》变得立体了,仿佛自己曾在大观园里待过,跟书里的人物似曾相识。


90年代,蒋勋曾用4年时间在台北、高雄两地开逐页讲解《红楼梦》,得知这个消息,林青霞更是不惜每周专程飞往台湾到线下体会《蒋勋细说红楼梦》的美妙。


林青霞评价蒋勋时,这样说:“他的声音是我的半颗安眠药,能给予内心安定的力量。”


演员闫妮听过蒋勋的演讲和有声书后,这样表示:“诗里闻歌,字里醉情。”


明星林依晨,也是蒋勋的迷妹,她说:“因为他(蒋勋),我才不断地看到我自己。


在蒋勋的感染下,林青霞开始尝试书法、绘画和写作,艺术燃起了她的激情,甚至发愿:“60岁时要成为艺术家。”如今,林青霞分别写出了《窗里窗外》、《云里云来》两本散文集,活出了别样的精彩。


谈及这位大明星学生,蒋勋却很淡然,他说:“我不想把文学、艺术弄得那么伟大,但有时候有那么一个安慰的时刻,对她的心情很重要。我觉得文学是一种救赎,在人生的关口有时一句诗或一张画就可以让她过关。”


的确,蒋勋谈文学,总会有一种特别的魅力。



他Hold得住大题目:孤独、传统、儒家文化。但他在丢出那些压得死人的大话之前,会铺垫出许多细细碎碎的故事,他的童年,他的情绪……所以那些“大话题”也变得真挚,有说服力。”


他也喜欢谈名家:曹雪芹、李白、杜甫……但不是简单枯燥地注释,而是让这些名家走下神坛,化身成我们自己、我们的同学、我们的家长、我们身边的小人物。


所以,爱听蒋勋讲文学的,不止是大学生和文化人,也不仅是大明星、企业家和贵妇,还有街边的白菜摊贩,路上的货车师傅。

他用将近四十年的时间,用布道的心情传播对美的感动,成为台湾家喻户晓的文化教父。




《人物周刊》曾采访过蒋勋,记者这样描述这位文学大师的一天:


他每天黎明即起,打坐、抄经,似归隐老僧。9点钟开始一天事务性的工作,这时他是温厚的中年人。晚上的蒋勋20岁,他可以在夜里写小说,也会去年轻人的欢场,看似各种匪夷所思的方式浪掷的青春。


其实,与其说蒋勋具有神奇的治愈力,倒不如说是《蒋勋细说红楼》以文学之美,安抚了所有人的灵魂。


说到《红楼梦》,其实很多大家巨擘都有颇多真知灼见:


白先勇说:《红楼梦》是一本天书,有永远解不完的密码,有永远看不完的各种深层的意蕴在里面。


周先慎说:这是一本不读就是人生极大遗憾的书,是一本常读常新的书,是一本从任何角度和眼光去读都可以有所得的书。


……


当然,网上也有一个榜单:“死活读不下去的十本书”,《红楼梦》居然荣幸地排在了第一位。


尽管《红楼梦》被奉为经典,红学研究也经年累月,卷帙浩繁,但也让很多人心生畏怯:它看起来太高大上了,人物关系复杂,难懂,不敢轻易去读。


不过,蒋勋对红楼梦的解读自成一派。与很多“红学家”解读的不同之处在于,蒋勋的解读是立体的、有画面感的,仿佛那样诗意的世界就在眼前。


他用长达半个多世纪的时间,反复阅读《红楼梦》数十多遍,从人性的、文学的角度挖掘《红楼梦》独特的人文内涵,还原《红楼梦》真正的文学内蕴。


在蒋勋的红楼解读里,他把大观园比作“青春王国”,我们不再陷入诸如考据、论证、红学派别的迷阵,而是让大观园,让红楼里的各色人物,穿越时光,走到我们的生活中。



除了宝钗及王夫人外,对红楼中人,甚至是对加害宝玉和凤姐的道婆、害死人命的薛蟠,蒋勋都抱着极大的悲悯情怀,挖掘角色的性情与命运,赞美人性的闪光点,体恤每个人的成长和不容易。


《红楼梦》中,贾瑞自幼父母双亡,由祖父代儒教养,祖父一辈子没能考取科举,把自己的梦想强加在孙子身上,恨铁不成钢。在这种环境下长大的贾瑞,是个极不堪的纨绔子弟,不仅贪图便宜,还下流;


与贾瑞相反,薛蟠年幼丧父,寡母纵容溺爱,而变得嚣张跋扈,倚财仗势,是个好色之徒,几近疯狂的节奏。


大部分读过《红楼梦》的人都对贾瑞和薛蟠深恶痛绝,可蒋勋却说这两个人才最打动他。


蒋勋认为,这个两个人物是曹雪芹先生刻意要表现的。他没有批判或是指责这样的角色,而是怀着一种悲悯之心去描写身边那种无力改变人生,却仗势欺人的人。


蒋勋说:“我是把《红楼梦》当作“”来读的,因为处处都是慈悲,也处处都是觉悟。”


蒋勋,就好似你我身边的朋友,以朋友的口吻为你解读文学经典《红楼梦》。


我们跟随他的脚步,走进大观园的每个角落,跟着蒋勋一起安静下来,闭上眼睛,就能感受到什么是真正的“美”。


喜欢的亲们,欢迎点赞分享到朋友圈


编辑:漫漫,材料学博士,现居新西兰,

喜欢猫,喜欢简单随意的生活,喜欢纯净甜美的韵味

我的微信公众号漫漫说:enjoy-talking

欢迎长按下面我的头像识别加关注漫漫说,谢谢


给亲们推荐一个精妙绝伦的公众号 —— 今夜遇见

作者:北极星

    85后,理科硕士

睿智清逸的才思 缱绻细致的情怀

 超然美妙的品味 意境绝美的配图

文字充满生命力

直达你心


我没见过你  但我懂你

欢迎亲们长按下图二维码关注今夜遇见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