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pic
当前位置: 首页> 玄幻小说> 凡事顺其自然 , 遇事处之泰然

凡事顺其自然 , 遇事处之泰然

2021-06-02 12:50:05


北宋苏洵在《心术》一书中说:“泰山崩于前而不变色,麋鹿兴于左而目不瞬,然后可以制利害,可以待敌。”


其意思就是说面对意外的变故,美好事物的引诱,也要脸不变色,眼不贪恋,只有做到对敌人的威逼利诱不动心,方能成就大事。


现在我们虽然不用到沙场上去征战杀敌,但是在复杂人事中我们依然不能放松警惕。


现在我们都生活在一个经济发达的社会,人际关系也相对复杂。


在这样一个大的环境之下,要想自己的内心不为外部环境所干扰,就要学会在名利与刁难面前不动心,不急怒


遇事泰然处之的心境是一个者必须具备的,当然也是我们处理生活琐事时所应该具备的。


当一个人看不透身边复杂的人事关系时,往往就会被身边的事情所左右,最终弄得自己身疲力尽


我们要想不被身边事物引诱,就要看透这一切外物背后的真相,只有这样才能真正随心所欲地操纵外相,而不被外缘所转。



唐朝的时候,在湖南沩山有一个常年修道的老人,这里的人们不知道老人的姓名,于是都将其称为沩山老人。


沩山老人自从修道之后便将金银财宝、亲戚朋友及一切五欲皆置之度外,一人坐于沩山之上潜心修道。


虽然沩山老人心中无名无利,但是时间久了附近的人都知道在沩山有一个高人在此修道,于是山下的很多人都纷纷上山供养亲近他,以求福求慧


几年之后,沩山老人的好名誉传到当时的丞相裴休的耳朵里,于是他也想要到山上拜谒他。


这一天丞相来到了沩山老人修行的沩山之上,他见到山上的环境十分简陋,就只有一所简陋茅棚,甚至连一张睡觉的床也没有,整个小屋里就只有一个蒲团而已。


而沩山老人就常常坐在这个蒲团上面专心修道,人来了他也不动,不管是布衣百姓还是达官贵人;人走了他也不管,不管是来拜谒的,还是来的。


他也不迎宾,也不送客,只是安心地修道。


裴休见这位老人在此专心修行却连一座像样的庙宇也没有,不免觉得有些凄凉。


他心想,我现在有的是钱,与其花在别的地方,倒不如让他盖一座庙。


于是,裴休就命随从拿出三百两银子交给沩山老人,但是老人依然不予理会,既也不接受,也不拒绝,就是坐在那里修道。


裴休见老人不理,没有办法就是将银两放在了茅棚里头的一堆柴草上,放下之后就下山而去了。


三年之后,有一天裴休又突然想起了这件事情,他想:“三年过去了,这庙应该也建好了吧!我何不再去看看!”于是,裴休又一次来到山上。


可是当他爬上山顶的时候,发觉眼前的破茅棚依然还在,别说是一间庙宇了,就连一间不漏雨的瓦房都没有盖起来。


裴休便心生疑问:“我当初给了他那么多的银两,他也不造庙,仍然现出贫苦相来,他到底拿我的三百两银子去干什么了?”


于是裴休就去问沩山老人:“禅师,三年前我给你造庙的三百两银子现在还在吗?”


沩山老人淡淡答道:“三年前你放到什么地方了,现在就在什么地方。”于是裴休又走到三年前放柴草的地方,发觉柴草没了,但是银子还是原封不动在那里。


沩山老人在钱财与名利面前不动妄念,不打五欲妄想,可谓是真正的修道人。


坐禅之人应该学习沩山老人,对眼前的名利、钱财不动心。


我们这些在社会中游走的人也应该学会宠辱不惊,要有“泰山崩于前而不变色”的淡然。



劝导我们,要以慧眼看待这个世间的荣辱与危难,做到心不外求,不被外境所惑,大喜大悲面前时刻保持一颗清净之心,只有做到惭愧、感恩、忍耐、谦卑、克己、包容,我们才能够看淡身边的起起伏伏,生活才能够平淡幸福,无忧无恼。


在这个纷纭复杂的人世间,我们睁开眼就能够看到无数诱惑和危难,在患得患失之中我们的心开始浮动躁乱,难以平静


因为看到的太多,我们的欲望也随之增加,当欲望无法满足时,就只能自己给自己带来无尽的痛苦。


在今日价值混乱、迷失的社会中,我们每天都遭受着名利的考验,贪婪的欲望时刻提醒着我们守法、守道德,更要守住良心的底线。


一句话说得好,“与社会同步,不与社会同流”。


在当今社会的无尽引诱中,如果我们能够保持平静、安稳、不动的心境,面对失败不沮丧,面对失去不懊恼,知足常乐,随遇而安,那我们的人生一定就能变得自在。


不要私存,放到圈子里,让更多人知道吧!

友情提示:点击以下公众号名称,即可关注:

智慧人生   古今好书   中外好书   生活秘籍   芝麻小说   今天上海   上海消息全知道   上海招聘总站   今天北京头条   广州大事   深圳奇闻   苏州大事   福州大事   南京大事   昆明大事   杭州的大事   西安的大事   武汉的大事   今天成都大事   每天十点夜听   九点好书   每天学点生活小妙招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