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pic
当前位置: 首页> 玄幻小说> 试说布施波罗蜜

试说布施波罗蜜

2021-01-04 13:13:46


试说布施波罗蜜

 

象静

   内容提要:六度是大乘佛法修持的总纲要。布施位居六度之首,与六度是互助互成,相互融摄,圆满一度即圆满六度。故布施是大乘佛法修持的一个重要法门。修习布施,因凡圣心地不同,故有世间檀和出世间檀之分。而出世间檀又分声闻檀和菩萨檀二类。世间檀和声闻檀都不能称为布施波罗蜜,不能到彼岸。故布施时,以发大菩提心为首,施时作三轮体观,施后回向菩提道,在施的过程中,智慧抉择应施、不应施,才能圆满布施波罗蜜。行持布施,能令众生破除悭贫,引得广大财位,又能对治贪著,是教化众生的方便法门。所以利乐有情,成就佛道,不能不行布施,它是大乘佛法修学的重要核心。

关键词:布施  波罗蜜  世间檀  出世间檀  菩提心  三轮体空  回向心

 

    

 

菩萨修习法门虽无量无边,但皆不出六度之范畴。《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卷五一七》云:“菩萨摩诃萨由修六种波罗蜜,疾得圆満,近能证得一切智智。”1《成佛之道》亦云:“总摄菩萨道,六度与四摄,渐入于佛地,圆满佛功德。”2可见六度是菩萨行菩萨道的根本。而六度、四摄皆以布施为首。如《大般若波罗密多经卷五百七十九》云:“若菩萨摩诃萨欲证无上正等菩提,一切行中应先行施。”3俗言“未成佛道,先结人缘。”可见布施是大乘佛法修学中的重要核心。

然而布施的名义、与六度的关系、其有何区别、该如何行持、行持布施有何重要意义等诸类问题,笔者未曾有过深刻的了解,故利用课余时间翻阅查找了一些经典,积累了一些资料,利用寒假写下此文。

吾本愚钝,且又笔拙,自不量力浅谈布施这一殊胜法门的点滴认识和体会,以期得到诸同修的指教。

 

一、 释布施波罗蜜义

 

布施,梵语dana,音译为檀那、柁那、檀等。意译为布施。即以慈悲心而施福利与人之义。通俗详细地说,就是施他人或财物、或体力、或智慧,帮助他人,为他人造福成智而求得累积功德,以致达到解脱的一种修行方法。《大乘义章卷十二》云:“以己财事分散与他,称为布;悭己惠人,称为施。”波罗蜜,梵语pa rammi,巴利语pa ramita。即自生死谜界之此岸而至涅槃解脱之彼岸。又作波罗蜜多、波啰弭多。意译为到彼岸、度。据梁译《摄大乘论卷九》载:到彼岸有三种之别,即:(一)随所修得而达于究竟无余。(二)入真如,以入真如为究竟,如众流归海为终极。(三)得无等果无别果胜于此果。有关此岸、彼岸之说,各家有异。据《大乘义章卷十二》之六波罗蜜项载:(一)生死为此岸,究竟涅槃为彼岸。(二)生死涅槃相为此岸,平等无相为彼岸。又大品游经意载:(一)小乘为此岸,大乘为彼岸。(二)魔为此岸,佛为彼岸。(三)世间为此岸,涅槃为彼岸。布施如船筏,运载众生从生死此岸渡过无明烦恼河,到达涅槃之彼岸,故布施波罗蜜又称布施度。

布施,从所施物来说,可分为财施、法施和无畏施三种。所谓财施,就是以慈悲心将饮食、衣服、田宅、珍宝等资生之具及生命一切内外所有施予所需的众生,消除他们的贫寒饥饿之苦,令他们获得身心安乐。财施又分为内财施与外财施二种。外财施是指财富上的布施。包括吃、穿、住、用及经济等方面的布施。内财施指生命体的施舍。如世尊往昔投身饲虎、代鸽喂鹰等。现在的则如义务献血、无偿捐献骨髓等义举。外财施对于一般人来说已属不易,至于内财施更是难上难。所谓法施,即以不求名闻利养的清净心,将自己从善知识处所听闻到的、或从经论中所学到的世出世法,无颠倒的为众生宣说,令听法之人得到法乐,增长善根。或者以医药、工巧、文学等种种有益的知识教导别人。《发菩提心经论.檀波罗蜜品》云:“以法施者,劝人受戒,修出家心,为坏邪见说断四颠倒众恶过患,分别开示真谛之义,讚精进功德,说放逸过患,是名法施。”4法施有世间法施和出世间法施。“劝人生于人天之说教,称为世间法施,而劝人成佛之教法(三十七菩提分、及三解脱门)称为出世间法施。”5如出家者以佛法教化众生,令众生生起出离三界,求趣涅槃之心,即是出世间法施。 在家者如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匠师向徒弟传授技能,,心理医生开导病人等等,为世间法施。无畏施,指对于遭遇恶王、盗贼、,或是狮子、虎狼豺豹毒蛇等伤害的怖畏,或是遇水、火、风、地震、瘟疫等自然灾害伤害生命财产的怖畏。对于这些,毫不犹豫的给予力量协助、保护他们,不惜生命令众生远离危险,消除他们的恐怖畏惧,令他们获得身心的安宁、自在。如现实生活中的救火、救落水的人等诸如此类,不顾自身的安全,一马当先抢救别人的义举,就是菩萨的无畏施精神。

财施、法施、无畏施三者之中,以法施为最胜。《大乘理趣六波罗蜜多经》云:“此法施有三种事胜于财施,云何为三?一财施者而有竭尽,法施增长则无穷尽,以是校量胜于财施。二受财施者现在利益,受法施者现在未来俱有利益。于无量世恒相随逐天人侵夺,乃至无上正等菩提不相捨离。三财施者能施获益受者无益,若法施者自他俱益。由闻法故发心速趣无上菩提。由此三义法施之者胜于财施。”6因为法施之中已含摄了财、无畏二施。为众生说法是行法施,但说法需要耗费体力和精神,即是内财施,弘扬佛法,教化众生,令其深信佛法依之而行,从而启迷开悟,离苦得乐,即是无畏施。而财施只能帮助众生解决生活上的困难,只是暂时的。就象一个人有困难的时候,给他一百、一千,或更多的钱,终有用完的时候。若传授给他一项谋生的技能,只要他肯勤苦耐劳,则终身受用不愁。我们用佛法开导众生,令其明白的因果道理而修习,从而远离烦恼、忧愁、痛苦,乃至免受三途之苦。比起财施更为究竟、彻底。可见法施的意义、作用、功德都比财施大。所以佛说“诸供养中,法供养最。”7 

二、 布施与六度的关系

以上已说布施的品义,那么布施与六度的关系如何呢?当知六度之中,布施为首,但说一度亦摄余度。《颂偈》云:“檀义摄于六,资生无畏法,此中一二三,名为修行住。”布施可以摄资生,即财施。一个人如果持戒,能忍辱不恼众生,不可能使众生起恐怖心。故此二度为无畏施。精进说法,智慧不颠倒说法,修持习禅令生智慧,故此三度为法施。可见举一度就含摄了六度。《优婆塞戒经.庄严品第十二》云:“菩萨摩诃萨见来求者,生一子想,是故任力施之,是则名为施波罗蜜,菩萨施时,离于悭心,名尸波罗蜜,能忍一切求者之意,名忍辱波罗蜜,所施之物,手自授于,名精进波罗密,至心观于解脱,名禅定波罗蜜,不择一切怨亲,名般若波罗蜜。”足见佛虽说布施一度,实已含摄余度,六度之中,各各互为助伴,互助互成。下面分别说明布施如何摄余度。

(一)布施生布施

檀有下、中、上。从下生中,从中生上渐次转胜。如《大丈夫论.施胜品第一》云:“菩萨先行财施,次捨所亲,復捨身命,如是渐渐次第而捨。”8初发心的菩萨先以饮食、粗物供养诸佛布施众生,渐渐施心辗转增加,则能以上好宝物或自己喜欢的物品都无悭吝而施,久久施之,悲心加深,施心更重,乃至能以头目手足等所有尽用布施,如此从下转上,到后来,觉悟到光是财施不能消除众生心灵上的痛苦,就用佛法开导众生,令其身心俱安,入于正道。如此由财施到法施,为布施生布施。

(二)布施生持戒

《解深密经》云:“谓诸菩萨,若于身财无所顾惜,便能受持清净禁戒。”9因为初发心行布施的菩萨,由施的逐渐增胜,从外施到内施,从世间施到出世间施,在此过程中,彻底净化自己的贪执之心,而用虔诚恭敬、正直清净的大悲心布施,达此境界,当然不会再做杀、盗、淫等破戒的行为。而 “不杀、不偷盗、不邪淫、不饮酒、不妄语是五大施。”10因为持此五戒能令众生无畏,是无畏施。又菩萨布施财物,使众生远离贫穷,解决了他们的生活问题,减少了他们因为贫穷而去造杀、盗、淫、妄等恶业。又由于听闻佛法,令他们种下亲近三宝的善种,引发学佛之心,逐渐远离十恶业,守持戒法。《大智度论卷十二》云:“四事供养,好国善师,无所乏少,故能持戒,又布施之报,其心调柔,心调柔故,能生持戒,生持戒故,从不善法中,能生制心。”可见行持布施,令自他二俱持戒无犯,故布施能生持戒。

(三)布施生忍辱

菩萨在发心布施时,有时不能令受施者满意,就会受到对方的责骂,或非理强索的情形。遇此情况,菩萨必会提醒自己:我现在是为了悲愍众生、利益众生、上求佛道而行施。我现已发心将内外所有财物甚至于生命都要布施给众生,何况是众生的怒骂却不能忍受。再者,因为众生才成就了我的布施功德,成就我的佛道,我感谢他还来不及,怎可对其起嗔。如此反观克制自己的嗔恨情绪,难行能行,难忍能忍,以逆境培养自己的忍辱行,成就忍辱。

(四)布施生精进

发菩提心的菩萨在修布施时,遇到难调难伏的众生时,为了圆满布施波罗蜜,毫不退怯,一定能为续佛慧命、广度众生而以财法无畏三施引渡众生,能恒恒时,处处时捨施一切。尽未来际,无有穷尽。因为修布施行的菩萨随着施心的逐渐增长,由有相施达到“不住色布施,不住声、香、味、触、法布施”的境界。故当然不会以为有利于众生而沾沾自喜,或以少为足,而是“如是灭度无量众生而实无众生得灭度”的无所得心、利他之心精进不懈地行持布施。《优婆塞戒经.六波罗蜜品第十八》云:“离施无进,离进无施,是故施而精进,精进即施。”因为精进故,菩萨才会恒持布施,无有间断,因为布施,才会有勇猛的向菩提道进趣不止。故布施能生精进。

(五)布施生禅定。

《佛说大乘菩萨藏正法经卷第十八》云:“若能发一念慈心,诸乞匃者随应布施,即与发彼殑伽沙数等心无异,即能成办佛三摩地。”11一个发大悲心的常行精进普施予众生的菩萨,在自己的贪执心逐渐淡薄后,醒悟出单用财施利益众生,不能令他们脱离生死,自己亦不能在生死解脱上有根本的利益,体悟到唯有反观本心修持禅定而行施,才能真正的自他两利。于是净心修定,逐渐调伏自己的贪欲心、嗔恼第心、睡眠心、悼悔心以及疑法心,证入甚深禅定,用最坚固、最清净平等的禅定心行布施。如此因修布施波罗蜜的因而引生禅定的力量,以萤净的禅定心而行施,称为布施生禅定。

(六)布施生般若   

《放光般若经卷第十五》云:“云何菩萨布施摄般若波罗蜜?佛言:菩萨布施时,意常念:我所布施如幻如梦,有布施不见众生有增有减,亦不见有得我物者,亦不见不得者,是为菩萨行檀波罗蜜,摄取般若波罗蜜。”12因为菩萨行施时,不经过般若引导布施心,绝不可能断因布施当下的善恶境界因缘引生的喜、怒、贪、吝、怨、悔等的执取心。布施时,不能观三轮体空。便不能进一步引发出世心,不能圆満布施波罗蜜。如果菩萨行者从布施者、受施者、所施物三者过去、现在、未来层层因缘观觉照出三者空无实性,无有施法可得,也就当下体悟到诸法实相,当下具足般若观照能力。故布施能生般若。

由此可知,行一度必须要有余五度为助伴。修布施要防护身口,就要有戒为助伴;有时施于极端暴恶的众生,他不但不感激你,反而还辱骂你,这就要以忍辱为助伴;在修的过程中,或生懈怠心,这就需要精进;在布施时心里不安定,就要静虑;为了知布施的因果,通达布施的实相,决断该施或不该施,达到布施自利利他的真正意义和价值,就要有般若引导。如此一度圆满,六度亦圆满。《摄大乘论卷二》云:“如是六种波罗蜜多互相抉择,云何可见?世尊于此一切六种波罗蜜多,或有处所施以声说,或有处所施以戒声说,或有处所以忍声说,或有处所以勤声说,或有处所以定声说,或有处所以慧声说。如是所说有何意趣?谓于一切波罗蜜多加行中,皆有一切波罗蜜多互相助成,如是意趣。”13可见六度之间是相融相摄的,相助相成的。

三、世间布施和出世间布施的区别

布施一法,凡夫著相,只得人天果报;圣人离相,得涅槃乐。凡圣虽布施同,但因心地不同,所得果报亦有不同。故有世间檀和出世间檀的区别(檀即布施)。

《大智度论卷十一》云:“何为世间檀?凡夫人布施,亦圣人布施,作有漏心布施,是名世间檀……所施财者,从因缘合有,无有一法独可得,如绢如布众缘合故成。诸法亦如是相无相,相常自空。人作想念,计以为有,颠倒不实,是为世间檀。”世间檀是著相的布施,是有所求的布施。凡夫般若未开,以妄想心住相布施。他们在修习布施法门时,总是存在一些不纯正的动机。有的人是为了博取良好的名声,让别人称赞他是慈善家而布施;有的人因为有愧于人,布施为了求得心安,获得心理上的平衡;有的人则带有功利色彩,布施是为了获得更多的回报;有的人则是出于好胜心,同别人攀附比以显示自己的阔绰富有;有的人是为了赢得别人的拥护,以成就自己的野心。《成佛之道》云“施应如法施,勿随至怖施,求报及习先,希天要名等。”14随至、怖、报恩、求报、习先、希天、要名等这七种不如法的施,都是出于不纯之心。他们虽然能施捨,但不能捨施,不能体达诸法无自性之理,执著三轮,与布施的真意义相差十万八千里,是不净施,是有染心的施。凡夫著相布施,不能称为檀波罗蜜,不能到彼岸,也不能圆满余度。

所谓出世间檀者,如《大智论卷十一》云:“心无三礙,实知法相,心不颠倒,是为出世间檀。”出世间檀是为求出离三界,不贪求人天福报的布施。然出世间檀又有声闻檀和菩萨檀之分。《成佛之道》云:“下士为己施,中士解脱施,利他一切施,是则名大士。”15 “下士为己施”是世间檀,如上已说,在此不作多说。“中士解脱施”即指声闻檀。“利他一切施,是则名大士”言菩萨檀。声闻、缘觉二乘人不为财物所累,厌离生死。但他们唯求自身解脱,没有慈悲济世的度生心,如《大方广十轮经布施品》言:“一切声闻辟支佛,为断己身三恶趣贫,但自饶益,而不为他修行布施。”16所以声闻檀为菩萨所怖畏。《大般若波罗密多经卷第五百七十九》云:“菩萨摩诃萨宁以无记心行布施或不行施,终不以回向二乘心地而行施。何以故?诸菩萨摩诃萨应怖声闻独觉地故。”17二乘人唯求自己解脱,没有救度众生的大悲心,终不得无上正上正等正觉。为此菩萨不行声闻檀。阿罗汉、辟支佛此二乘人亦能到彼岸,但不名波罗蜜。辟支佛、阿罗汉渡彼岸与佛渡彼岸,名同而实异。二乘声闻、缘觉不能以一切物、一切时、一切种布施,设能布施,亦无大心,或无记心,或有漏心,或无大悲心,不能为一切众生施,他们住有余涅槃,灰身灭智,不再来人间渡众生。

菩萨檀是为他而施。是一切内外所有财法、功德、善法都施舍给所有众生,心无限量大。故果报亦无限量大。能成就佛果,成办一切。《大方广十轮经.布施品》:“菩萨摩诃萨为断一切众生苦恼,以大慈悲心施……若不染著世间五欲,而为具足大慈大悲,能如是施是名菩萨摩诃萨。”18《大智论卷十一》:“为一切众生故施,亦知诸法实相故施,是为诸佛菩萨檀。”菩萨布施,不求三界福,为悲愍众生而施。因为菩萨已体悟诸法实相,了知世间万法皆因缘和合而成,无有实在性。如空中花,幻化不实。故能“应无所住而行布施”。菩萨行施的功德胜于二乘就在于他们行施时,便朝捨离五欲的修心方向去做。在般若的引导下,不染世间五欲。又能具足大慈大悲的心量精进行捨。在长远的成佛道上应具的福慧二资粮来看,当然胜过一分声闻、辟支佛行者。在尚未断除己身生死前,没有广泛深入的为成就佛果而在无量劫中修布施的功德更大。菩萨因为行布施波罗蜜,获得,天主帝释,梵天王等的殊胜果报。由这三种胜报,而加速菩萨在度生时的财法二具足。因为菩萨福德资粮深厚,才能证入佛地果位。故基本上说菩萨十地是果位,是福慧与定慧的长养地,二乘的福慧果报,绝不可与菩萨的十地福慧资粮相比。   

同样的布施,由于施者的动机、观念的不同,功德也就不一样。出于功利心,为自己现世或来世求福乐,或厌离娑婆世界之苦,唯求自身解脱而施,都是不圆满的布施,有违于以利他为先的菩萨行。,谁入地狱。地狱不空,誓不成佛”,的大悲心,以无所求心去行施,才能达到布施之彼岸。

 

四、布施波罗蜜的修习

行持布施,凡圣境界不同,故有世间檀和出世间檀之区别。那么如何修习才能不落于世间檀,而圆满布施波罗蜜,真正的到达彼岸呢?《解深密经地波罗蜜多品第七》云:“世尊,何因缘故,波罗蜜多说名为波罗蜜多?佛告观自在菩萨曰:善男子,五因缘故:一者无染著故,二者无顾恋故,三者无罪过故,四者无分别故,五者正回向故。”19无染著是对布施波罗蜜的相违事(悭吝)不染著。无顾恋即布施的目的是为对治自己身心的烦恼,以及饶益一切有情,而不是希望得到人天福报。无罪过就是以慈悲心出发,如法如理的行施,最终目的是让众生出离三界。无分别即不执著施者、受者、施物,通达一切法性空的道理。正回向即是把布施所集的功德悉皆回向求证无上大菩提果,不作人天小果的资粮。据此,对于修持布施之方法,概括归纳为以下四点:

(一)发菩提心

修习布施波罗蜜多,首先要发菩提心。我们每天上晚殿在三皈依时都念:“体解大道,发无上心。”“无上心”就是菩提心,是上求佛道,下化众生的大愿心。是发自利利他的心。《发菩提心经论、檀波罗蜜品》云:“云何菩萨修行布施?布施者为自利利他及二俱利,如是布施,则能庄严菩提之道。”20自利即是上求佛道,利他即是下化众生。上求下化自利利他,则能庄严菩提之道。所以布施要发菩提心。《大般涅槃经》亦云:“正因缘因。正因者,名为佛性;缘因者,发菩提心。以二正因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众生皆具佛性,同具成佛之正因。唯发心有先后,有护持和忘失。所以众生能否步入和受持大乘菩萨道,能否成佛最关键的因素,就在于能否发菩提心。古德云:“学佛不发菩提心,犹如耕田不下种。”田地不下种,就不会有收获;学佛不发菩提心,亦不会有成佛的希望。有此发心,才能有目的欣求趣向修习福慧二资粮,断除烦恼、所知二障,证得无上菩提涅槃。菩提心是成佛的根本,也是大小乘的区别。二乘不发菩提心,唯求自己出离,灰心灭智,故为佛所呵斥。《华严经》云:“发菩提心为王子,智慧清净大勇猛,一切二乘虽归百千劫修道所不能及。”所以欲学如来道,当先安住菩提心。修习布施波罗蜜多,亦应发菩提心为首。《华严经》:“舍菩提心,不能利益一切众生,不能成就诸佛功德。”舍离菩提心修布施,虽然也能得到好的果报,但因心地不纯,最终亦只能得到人天福报,终不能成就佛果。行者不但要发菩提心,还要随时随地的护持此心,无论遇到怎样艰难困苦,也不要退转。《入菩萨行论广解》说:“如来是最胜子,已发坚固菩提心,更应恒时无动摇,励力不违此学处。”拥有一颗如如不动的菩提心,方能脚踏实地的实践布施波罗蜜多,随时随地、随机随缘巧行布施。否则,菩提心虽发,却不坚固,一遇逆缘就退失,则所修布施波罗蜜终不能获得出世间果报。《华严经》云:“忘失菩提心修诸善法,是名魔业。”《入行论》亦云:“菩提萨埵诸堕中,退菩提心为最重。”故修持布施,要发菩提心,并保令不失,成佛方才有望。

(二)观三轮体空   

 菩萨修习布施,定要作三轮体空观。所谓三轮。根据《大般若经》,布施是施者、受者、及所施物为三轮。如法的布施,是从慈悲心出发,以智慧观照世间的需要修布施,才能圆满布施波罗蜜多。布施时,不著不住相,不认为我是能施者,对方是所受者,施了多少物,就象没有施捨这一回事。不对布施时的相起分别心、计较心,才能了脱生死。若著相布施,以妄想心、分别心去行施,那么他所收到的效果充其量不过是享受人天福乐的果报而已,只能称为布施,不得布施波罗蜜。《摩诃般若波罗密多经卷十》云:“若菩萨摩诃萨用有所得心故布施,布施时作我与、彼受、所施物,是名得檀那,不得波罗蜜……菩萨摩诃萨布施时不作与者、不得受者、不得所施物,是人得具足波罗蜜。”21《》亦云:“菩萨于法应无所住而行布施,所谓不住色声香味法布施,所谓不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限量。”以无所得心去行布施,利益众生,才是真布施。著相布施,其所得的果报是著相的果报,是在六道轮回中的果报。可能是天、人,或者是来世富贵,但终不出生死,不得解脱。福报享尽,终有堕落的可能。世人在布施时,执著有实在的我与、彼受、所施物三轮。有执著就会有系缚,就不得解脱。如此布施就是世间施,不能成为布施度。《瑜伽师地论卷三十九》云:“若施有三礙:我与、彼受、所施物,是为堕魔境,未离众难,如菩萨布施,三种清净无礙,为诸佛所讚,是名到彼岸。”《成佛之道》亦云:“三轮处处著,是施名世间;三轮空相应,出世波罗蜜。”22故修布施定要作三轮体空观,唯此才能达到布施之彼岸。

(三) 回向心

布施要发回向菩提道的心。回向心是慈悲心的表现。布施的功德要回向菩提道,不要把布施的功德据为己有。世人一般诵经、布施、礼拜等诸功德皆回向给自家眷属及历代宗亲,而不愿回向给所有众生。以为回向给别人,利益和功德就会被别人分走。殊不知回向心越大,所得的功德也就越大。这正是“若与人愈有”的道理。布施所施的是一颗慈悲的心。布施的功德不在于所施物的多少,而在于你捨心的大小、回向心的大小。《大般若波罗密多经卷五百七十九》云:“虽施少物而获无量布施善根,何以故?満慈子,以布施心境无分限回向证得一切智故……诸菩萨摩诃萨虽少布施,若能回向无上菩提,当知彼施其量深广,定能证得一切智智,诸菩萨虽多布施,若不回向无上菩提,当知彼施其量浅狭,不能证得一切智智。”23在此经文中,就布施回向与所施物的多少说了四种情况:一者多时多分施,而不回向无上菩提,摄受少福;二者少时少分施,而能向无上菩提,摄受多福;三者少时少分施,不回向无上菩提,摄受少福;四者多时多分施,而能回向无上菩提,如是摄受多福。由此可知布施定要把功德回向给菩提道,功德才会无限量大才能证得无上菩提佛果。回向给菩提道可分为三种,合此三种才能称为回向菩提道。一是把所有的功德与一切众生共。若是为了自己才修功德,这是不懂佛法。二是把功德回向给法界。此乃由于自己所具的功德,是无二无别的,不一定是在这里,或在那里。而是法界平等,没有彼此之差加。三是以此功德当作成佛的资粮。此即回向给菩提。具足此三种,就可算是大乘的回向。如此一举一动乃是极其微小的布施功德,都是成佛的资粮。

(四) 抉择行持布施

菩萨是应该一切施的。然事实上,也有不应施的时候。布施,是为了于他有益,于自己的道业有益,如违反这一原则,那就不应施。因为布施了反而徒增他的烦恼与罪恶,或有损自己的道业。为此,布施利益众生,应具备高度的判断力和智慧。分辩出何种情况下该施,何种情况下惠施反而会害了众生,达不到行施的意义和价值。布施不能盲目瞎行,只凭一腔热情,全不考虑后果,如此会造成负面效应,非但利益不了众生,反面损害了众生的利益。《瑜伽师地论卷三十九》云:“云何施与云何不施与?谓诸菩萨若知种种内外施物于彼众生,唯令安乐不作利益,或復于彼不作安乐,不作利益,便不施与;若知种种内外施物于彼定作利益,不定安宁,或復于彼定作利益,定作安乐,便施与。”不应施的具体事实,实在很多,现在且约三方面来说:第一从“自”来说:菩萨是应该不惜生命财物来布施的,但要渐渐修学,忍力强,悲心深,不带一分勉强才行,否则会障碍修行的。因为你忍辱力不够。布施身体时,忍受不了痛楚而生后悔心,甚至怨嗔心。“一念嗔心起,火烧功德林。”比如一个只能挑一百斤的人,却硬要挑二百斤,结果累垮身体。如舍利弗于久劫中行菩萨道,欲渡布施河。时有人来乞其眼。舍利弗取一眼舍之。乞者得之,嗅而嫌之又弃于地,并以脚踩之。舍利弗思惟弊人难度,不如自己早脱生死,而退回小乘。24佛的大弟子尚此,况我辈凡夫。所以布施要量力而行。又如自己对甚深经典还未熟悉明了,不能为前来求法之人说。以免以误引盲。昔时有一僧人因一句“不落因果”而堕落五百世狐身。说法者千万要谨慎。以免障碍自己的道业。此外出家人的衣鉢亦不应该施。免损他人福报。第二从“他”即求布施的人来说:如果是邪魔外道,故意捣乱、求短;或是疯狂,或是幼稚无知,作不正常、不需要的求索,都不应施。如布施了于自他皆损。《瑜伽师地论》云:“又诸菩萨若魔众怀恼乱之心现前乞身分支节,不应施与,何以故?勿彼当获上品过罪及损害众。”故行施者要明辨求者的身份。第三从:“所为”即要求布施到底是为了什么。如果为了小小事而乞求身命,那是不应施给他的。“勿以为小而捨大”。菩萨行施亦不能将经典施捨给那些欲用炫卖图利或欲秘藏经典,不将经典广利众生,据为己有的贪图之士。又如要求你帮助他,供给他,助成他的杀、盗、淫业,或者乞求的目的是为了损害众生,或为了赌博游荡,这些都是不应该施的。总之,于他无益,于自道业有损的都拒不施舍。

修习布施,若能做到如上四点,才能真正的自利利他,才是如法的、清净的布施,才符合布施的真正意义,也唯有如此,才能圆满布施波罗蜜。

五、 布施的重要性

布施是大乘佛法修持的一个重要法门。其不仅是菩萨修道的根本,亦是利益众生、成就佛道的资粮。行持布施利益实在很多,现就简单的概括为三点来讲:

(一)布施能感得广大财位的福德资粮

虽然是教我们远离五欲,少欲知足,安贫守道。但是人类及一切有情众生都离不开必需的资生之具。即使是旁生的低级动物,也要以资具为生,植物也需要阳光、空气、水份、泥土等的滋润才能生长。佛当初日食一麻一麦,六年苦修,最终亦放弃这无益苦行,接受牧女的乳糜供养,恢复体力,终成道果。吾人修行,更是要借助色身,以假修真。而精神上的教化,也是要以依物质为基础。古人云:“仓禀足而后知礼仪,富庶而后兴教化。”物质的受用是建立人间和乐、出世圣法的根本。若贫乏到无以为生,那么人间的和乐,出世法的修学无从说起。然而众生受用的资具又是从布施的福业而来。《成佛之道》云:“依资具得乐,依施得资具。”25布施能使众生现世及当来得大财富。如《优波塞戒经集会品第一》云:“若有众生能供养彼檀波罗蜜,则为增长寿命与财。”又如《杂阿含经》中册卷二十三第六0四经:阿育王为儿童时,于嬉戏时遇见,以手捧沙供养,而感得国王身之报。布施如商业投资,舍一得万报,布施如农民播种,春播一粒种,秋收万粒谷。布施就是把有形的财物转化为无形的福德,把不坚固的物质转换成为坚固的、且永不损坏的法财。《大智度论卷一》云:有一家大宅起火,聪明的人知道情势危急,趁大火未烧到之前先抢救出贵重物品到安全地带。房子虽烧,但财宝保住了。而愚者却只顾惜房屋,不搬财物到安全地带,结果财宝、房屋两俱空。懂得布施的人如聪明者先抢救财宝,他知道身体脆弱,财产为五家共有,所以及时布施修福,如在火宅中抢搬物品到安全地带,享受幸福生活。悭吝之人如愚者,不知生命苦空无常,只顾拼命赚钱,不知布施修福,大限一到,万般带不去,唯有业随身。《大乘理趣六波罗蜜经卷四》说到,如果我布施财物,并且回向给一切众生,同证无上道,这些财产才是真正属于我的。施捨财物饶益众生,可以成就无上的福德智慧。所以学佛者应常行布施。

(二)布施能对治贪著。

布施的真义是舍己为他,是牺牲自身的一切财物、时间、精神等去帮助人或解决人的一切困难。是破除悭贪,消除我、我所,达到无我、无我所的大舍。《诸法要集经卷八》云:“若广行布施,解脱贪缠缚,摧彼我慢幢,破灭诸痴爱。”26《大般若波罗密多经卷五百八十》亦云:“满慈子,若学布施波罗蜜多,无始世来所习悭垢即便远离。”27 可见布施是对治悭贪、执著的良方。欲界众生,以贪为本。而贪著是烦恼的根源,是我们解脱生死的最大障碍。著名的禅师金壁峰修行境界很高,对任何东西都不会执著。但唯有贪恋放不下的是一只御赐金钵。当他寿尽,阎罗小鬼前来捉拿,师马上进入禅定,小鬼则无可奈何。当小鬼一敲其金钵,师即出定而被小鬼逮缚。禅师马上意识到因为自己的一念贪心不息而不得生死解脱、难得大自在。于是击碎金钵,当下息灭自己的悭贪恋著之心,当下放下,当下得大自在。我们想要修行,得到解脱,就必须行布施。吾人之所以不肯布施,就在于执取为自己的,不知摄取为己的过患,也不知施与众生的利益。若能淡泊名利,看轻这些身外之物,作诸功德,布施贫民,供养三宝,初则勉强,久成自然。久而久之,不但外财能慷慨布施,即使内财也在所不惜。因久修故,善根增长,渐渐地不但内外财皆施捨,就是内心的妄想也捨弃掉。不但捨去妄想,而且把所修集的功德也回施给一切众生,愿与众生共成佛道。不但自己布施,还劝别人施捨,广说布施的好处。由财施到法施,一捨一切捨,捨得一丝不挂,捨得干干净净。由此布施远离悭贪执著,增长智慧,积得福德智慧二资粮,不断地广修布施,乃至成佛。

(三)布施是教化众生的方便。

我们说法度众生,首先要给予众生好处,尤其在他们困难的时候给予帮助,才能同他们打成一片,使他们愿意接近我们,乐意接受我们的教化。即“先以欲钩牵,然后入佛智。”先施财法、后施佛法,兼以无畏施,摄化众生同入佛道。以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弘法事业为度生原则。以财施普济众生,乃是一个入世菩萨行者实践出世慈悲的表现。而以法施导化众生,则是一个出世菩萨行者实践出世慈悲喜舍心的表现。先以入世的财施,如济病救疗,消除众生当前外在生活或身体上的问题。久而久之,待众生善根增长,根机成熟,再给予佛法的灌输,给予众生生理以及心理上的彻底的调适与根治。《发菩提心经论.檀波罗蜜品》云:“菩萨为欲调伏众生令离苦恼,是故行者于己财物常生捨心与来求者。”28又如《撰集百缘经卷四》最后记载: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讲经时,一名叫楼陀的强盗身带弓箭常在路上抢过往之人的财物。一天,当他饥饿时,远见一位比丘托钵走到一棵树下,就猜想那位比丘钵中定有食物,何不去抢。若已吃完,就挖开胃取出食物。于是就向比丘走去。比丘知其来意,就主动给他饭吃。强盗感到很意外,心想这位比丘真好。饭后精神饱満,内心十分欢喜。比丘就趁机为他演说微妙佛法。强盗听后十分开心,当下悟道,请比丘剃度他出家,终而断除烦恼,证得阿罗汉果。29由此故事,可见度化众生,布施极为重要。度化众生,财法二施方便善巧的运用,对众生来说,不失为一种权巧摄化的方便法门。

发心行施的菩萨,在利益众生的同时,也成就了自己的福慧资粮。《普贤行愿品》云:“诸佛如来以大悲心而为体故,因于众生而起大悲,因于大悲生菩提心,因菩提心成等正觉……是故菩提属于众生,若无众生,一切菩萨终不能成无上正觉。”佛菩萨是与众生息息相连的,离开众生去修菩萨道,岂非“离世觅菩提,恰如求兔角”。布施,他是成就佛道的资粮。培植人天福德,要修布施;积集出世福德的资粮,要修布施;成就佛道、利乐有情,更要修布施。

结束语

    世出世间最殊胜的利益、最大的利益、无与伦比的利益就是布施。所以佛于六度中把他列为第一。在大乘经典中,讲的最多的即是布施。是故菩萨行者应努力行持布施。在行持的过程中,应时时反省自己布施前、布施时、布施后的心态是否杂有私心,是否偏离了布施的正道,有违于佛道。有则改之,无则勉之。从而息灭自身的贪、嗔、癡三毒,洗涤自身烦恼恶习。以布施之真精神去利益众生、摄化众生,引导其入佛法之门槛。共沐法雨,共成佛道。

参考资料:

1大正藏第7册第642页

2东方佛学文化资料丛书第256页

3大正藏第七册第992页

4大正藏第32册第551页

5佛光大辞典第2册第1901页

6频伽藏第61册第551页

7《普贤行愿品》

8大正藏第30册第257页

9演培法师《解深密经语体释》(天华出版社)第504页

10《佛说五大施经》大正藏第16册第813页

11大正藏第11册第825页

12大正藏第8册第107页

13摄大乘论讲记》第387页-闽新(98)内书(刊)第七号

14东方佛学文化资料丛书第112页

15同上第259页

16大正藏第13册第714页

17大正藏第七册第992页

18大正藏第13册第714页

19同上《解深密经语体释》第510页

20大正藏第32册第551页

21大正藏第8册第295页

22东方佛学文化资料丛书第264页

23大正藏第七册第992页

24《大智度论》卷十一

25东方佛学文化资料丛书第109页

26大正藏第17册第499页

27大正藏第七册第997页

28大正藏第32册第551页

29大正藏第4册第222页

此外,《华严经》、《大般涅 经》的经文摘自《法语》。《入菩萨行论广解》、《入行论》的经文摘自闽南佛学院学报总第18期第88页

长按下面二维码关注我们五谷庵:

 长按下面二维码关注我们五谷庵放生等佛事活动: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