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屋山,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又称「天坛山」。位于河南省济源市西北40公里处。山有三重,因其状如王者之屋,名王屋,另说「山中有洞,深不可入,洞中如王者之宫,故名王屋也。总面积265平方公里,分7个景区,125个景点。北依山西高原,领太行千里,西邻中条山脉,接秦晋之地;东系济水之源,通百川沧海;南襟黄河一带,望蒿岳一点,主峰天坛,独柱凌空,上接尾箕,超然如在霄汉之表。其势压尘寰百万峰之态,阅尽人世沧桑。华夏文明的历史源头是和这片土地分不开的。
王屋山主峰天坛山海拔1715.7米,主峰之巅有石坛,据说为轩辕黄帝祭天之所,“黄帝于此告天,遂感九天玄女、西王母降授《九鼎神丹经》《阴符策》,遂克服蚩尤之党,故又称天坛山,世称“太行之脊”,“擎天地柱”,统一华夏,王屋山被视为天下第一祭坛,华夏一统圣地。
王屋山古属九州之中州,由于天坛峰通天拔地,居中而独高,向有“运日月以旋,衡地道纲维”的擎天柱之称。其后有五斗峰压阵,左右有日月二峰护卫,前有华盖峰开道,其格局似“王者之屋,众仙之宫”,其势如“王者驾临”。故而王屋山具有“万物以我为中心”,唯我独尊,至高无上的地位。经过上千年诸多名士、高道的惨淡经营,宫观建筑与自然景观又构成“天地星宿同构宇宙的格局”。
神灵之气,山脉之丽,宫观布局之妙,交织成王屋山之魂。王屋山有奇峰秀岭三十八,神洞名泉二十六,碧波飞瀑八大景、洞天福地五大奇观,宫观建筑及遗址装点其间。从这些宫观遗址分布看,大致可分三路:一路是阳台宫经天坛至王母洞为西路;二是金卢顶峰为主的东路;三是麻姑庙灵都观、平阳府为主的中路。形成纵向不同、意境各异的山岳道观地带。每路因海拔高度不同,宫观或在平地、或在台地、或在峰顶,形成了空间层次不同,佳树奇峰与玉宇琼楼交相映衬,自然景与仙境融合成“三重神仙洞府”。从阳台宫经迎恩宫到紫微宫属于“神人共处的世俗仙境”,是神与人共处兼融的天地;经瘦龙岭至天坛顶是“众仙天府”,是行天子之礼、祭祀天地山川的神坛;自远尘沟到灵山洞为神仙处居之宫。理想化的自然风景成了成仙不死的仙境。
所有宫观的轴线都对准天坛、天坛背后的王母峡正好呈现向东南方开口的杓状,构成一个北斗七星拱围天坛的紫微垣神话。阳台宫、迎恩宫、紫紫宫连起,似北斗七星的柄,十方院、铁梁庙、王母殿、混元殿连起则呈杓状。天坛顶正好拱围其中,似乎天上北斗七星绕天坛转动,由此统领诸路天神,管理天下芸芸众生,周而复始地主宰万物生灵的命运,。
唐虞人都河东,殷商人都河内,周人都河南。”尧舜时代,天下发大水,几成泽国,先后命鲧禹父子治水。鲧治水失败身亡,禹治水成功,当上了万民拥戴的国王,建立了第一个初具国家形态的邦国。禹凿石治黄河,封王屋,导东流为济,这一山一水一河,构成了王屋山文化。 周建都洛阳,视王屋山为镇山。王屋山西邵原,自古就是军事重镇;王屋山下封门口,列太行八陉,扼晋豫孔道,古称轵关,北齐在此筑长城,直抵黄河。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苏秦就以秦可能过轵关劫韩包围东都洛阳为由,游说诸国连横抗秦.。自夏王朝建立后,古三河地域就成为诸侯争霸,王朝更迭,逐鹿中原的战场。
汉魏时列为道教十大洞天之首,为「天下第一洞天」。唐代司马承祯《天地宫府图·十大洞天》曰:「第一王屋山洞,周回万里,号曰小有清虚之天。」 王屋山风景区内峰峦叠嶂、宫观林立、人文汇萃,传说中的「愚公移山」故事就发生在这里。
魏华存拜师王褒(字子登)得道后,被封为“太素清虚真人,领小有天王、三元四司、右保上公,治王屋山洞天之中”。故王屋山又称小有清虚之天,被列为十大洞天之首。
杜光庭《天坛王屋山圣迹记》云:“元始天王曰:夫小有洞天者,是十大洞天之首,三十六小洞天之总首也。”
唐代是王屋山道教的兴盛时期,有一大批道士居此修道。还建有大批宫观。主要者有:上方院,传说轩辕黄帝曾于此处访寻四山,。司马承祯初来王屋时,居紫霄峰,唐睿宗诏其居此,遂改名上方院。奉仙观,在济源县城西北,唐垂拱二年(686)创建。白云道院,为纪念司马承祯(号白云子)而建,始建于唐,至明尚存。 灵都观,唐玄宗于天宝二年(743)为玉真公主(睿宗之女)所建,御书灵都观额。开元十二年(724)。司马承祯奉召入京师,旋命于王屋山置阳台观以居之,曾于此处着《修真秘旨》十二篇行于世。至开元二十三年卒,享年八十九,葬于王屋山西北之松台。司马承祯《天地宫府图·十大洞天》曰:“第一王屋山洞,周回万里,号曰小有清虚之天,在洛阳河阳两界,去王屋县六十里,属西城王君(王褒)治之。”
《真诰》卷五云:“毛伯道、刘道恭、谢稚坚、张兆期,皆后汉时人也。学道在王屋山中,积四十余年,共合神丹。毛伯道先服之而死,道恭服之又死,谢稚坚、张兆期见之如此,不敢服之,并捐山而归。去后,见伯道、道恭在山上。二人悲愕,遂就请道,与之茯苓持行方,服之皆数百岁。”
蒙古海迷失后二年(1250),加灵都万寿宫。 清虚观,创于唐,后升观为宫,元世祖至元二十五年(1288)至大德五年(1301)间重修。此外,还有青罗仙人观,三清殿,山神庙,太山庙等,盖皆建于隋唐。宋代,王屋山道教续有发展,新建紫微宫在济源县西北一百里王屋山下,宋绍圣(1094~1097)初创建,元大德(1297~1307)间重修,明天顺元年(1457)再修。王志祐,号栖神子。少业儒,长慕玄理。金正大四年(1227)至王屋山。时阳台观已遭贞祐二年(1214)兵火,尽为废墟,邑令请其主持重建。经十二年,工成而卒,年八十八。元好问《通仙观记》曰:“通仙观者,初为泰和道院,郝志朴实居之。崇庆癸酉(1213),以恩例得今名。始大为崇建,堂宇廊庑,斋厨库厩,以次而具。蒙古太宗十三年(1241)宋德方去王屋山,见许多宫观残坏,选派弟子住此山,相继重修了天坛、三清殿、上方紫微宫。
明清时期,大部宫观废圮。仅存阳台宫、奉仙观若干建筑。阳台宫内有玉皇阁、三清殿等。奉仙观内有山门、玉皇殿、三清大殿等。
千百年来,王屋山不仅是道家人物采药炼丹,修身养性以求得道成仙之地,还以其雄、奇、险、秀、幽于一体的自然景观,吸引众多帝王将相,文人墨客来此寻幽探胜、陶冶情操,李白、杜甫、白居易等皆游览于此,留下许多摩崖石刻和脍炙人口的名篇佳作。诗仙李白有“愿随夫子天坛上,闲与仙人扫落花。”
王屋山森林覆盖率98%以上,珍稀动物繁多,具有很高的观赏和研究价值。春天山花烂漫,夏日群山叠翠,秋采万山红遍,冬到银装素裹,是一处有万年文化积淀、千年道教文化传统的融人文、自然于一体的品位极高的山岳风景名胜区。
从道派上讲:太平道、黄老道、天师道、上清派、茅山宗、全真道、太一道、龙门派都与王屋山有直接关系。上清派第一代宗师魏华存入王屋山修道,太一道二祖师在济源建太清万寿宫布道,。 东汉末方士于吉,经常在太行山南曲阳的流水上周游,汉成帝河平二年,老子亲授他一部神书.名《太平清领书》,这就是道教经典《太平经》。天师道创始人张道陵晚年辞官隐居北邙山(王屋山支脉)修炼。学长生之道后与弟子入蜀,于顺帝年间设五斗米道即天师道。
司马承贞在道教史上居显位,司马先生曾先后受到大唐三代帝王召见,尊为道教首座。开元二十年(724年)玄宗命他在王屋山自选形胜建观而居,观成后玄宗御书“廖阳殿”,三字为匾额,后又建紫微宫,十方院为己修道之所,玄宗又送其妹玉真公主师事承贞,朝野为之震惊,从而使王屋山在中国道教界居于中心地位。
全真道由王重阳创立,金大定七年(1167年)王曾寓居玉阳山(王屋山脉)灵都观,后前往山东传道,先后收丘处机等七弟子为徒,大定九年王携七弟子西归,栖于玉阳山灵都观,后创重阳庵,恢复“初跻道位,诣阳台授戒”教规。其弟子丘处机在济源又创修长春观。天坛山后的王母洞与灵山洞相通,今灵山洞口尚存“七朵莲花在此处,丘、刘、谭、马、郝、王、孙”的石楹联。
丘处机的弟子张志谨复归王屋山灵都观,整修“丛林制度”,使王屋山道教又进入空前兴盛时期。 元代王屋山由龙派所独占,高道辈出,李志常、王志坦、赵道坚、张德纯、陈道微、赵复阳、苗道一、完颜德明、王常月等大师均来自王屋山,或修道于王屋山,或秘密授戒于王屋山小有洞戒律道场。由于各道派都在王屋山留下遗迹,与王屋山有直接联系的名师高道还有王子晋、毛伯道、商山四皓、河上公、赵叔期、甘始、燕真人、张探玄、李含光、薛希昌、张果老、二鲁真人、刘海蟾、北七真、萧道熙、陈性常、张太素等数十人之多。
王屋山现有道观分别是:阳台宫(又称奉仙观、奉仙万寿宫)、紫薇宫、清虚宫等。阳台宫全称“大阳台万寿宫”,初建于唐朝(618-907年),明朝(1368-1644年)时重修。主要建筑有三清大殿、玉皇阁等。迎恩宫相传是唐朝初年时道士为了迎接皇帝圣旨而建,所以称为迎恩宫。它坐北朝南,为三进院落,依山趁势,就岩砌台,逐级升高,错落有致。现存古建筑有山门、祖师大殿、四圣殿、吕祖殿、三官殿、雷公殿和玉皇阁等,除山门为民国重建外,其它都是清朝(1644-1911年)时的建筑。主体建筑玉皇阁,为纯砖拱券的九脊琉璃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