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pic
当前位置: 首页> 玄幻小说> 悟道坊:一念纯真心无旁鹜,才能感彻天地神愿;面对上天司过之神,世人该如何去更正善恶祸福?

悟道坊:一念纯真心无旁鹜,才能感彻天地神愿;面对上天司过之神,世人该如何去更正善恶祸福?

2022-03-30 08:30:56

采编:娄道长


一念纯真,心无旁鹜,才能感彻天地神愿

文/陈景展



张珍奴黑夜降香,感动一位吕纯阳。愿收珍奴做徒弟,故来度她上天堂。许多人等错会意,都秉虔诚降夜香。存心神鬼也难测,常人如何能度量。珍奴求神愿早死,无心做下出尘方。因此感动吕祖度,岂是独为降夜香。


上香祈愿(资料图)



诚心求道才能与道结缘



这个故事说的是吕祖度张珍奴。张珍奴是一位,身份特别的低微,在当时的社会,这样的身份是很卑贱的。要注意这段文字的核心,珍奴求神愿早死,祖师说人心死,道心活。也就是说无数的人求道、访道或者说烧香,为什么不能打动神灵呢?为什么最后与仙道无缘?是因为人心有所贪、有所求,许多的沉浮不能舍。张珍奴之所以感动吕纯阳,是因为她愿早死,“无心做下出尘方”。尘念已经了脱,一心一意,专注专一,没有旁鹜,没有杂念。换句话说,张珍奴在禀神的时候,她是不知道神有所应还是有所不应,她也不知道有没有一个吕纯阳来度她,她是不知晓的。


吕祖显化(资料图)


一个真正行持的人,无论风霜雨雪,无论天晴下雨,甚至于生死都置之度外,她一心一意只认这个道,这样子的纯一之心才能感神,这样的赤诚之心才能感天地。那么无数的为什么甘愿沦落,甘愿于在这样的社会处境之中去凋谢,而唯有张珍奴能发这样一个大愿,也是因为宿世以来,她自己的善根、慧根有这样一个积攒。所以只要有这样的一个善心,只要有这样的一个慧根,无论身份是高贵还是卑贱,无论你的学问是高深还是浅薄,只要这一念纯真,心无旁鹜,都能感彻天地,感动祖师降鉴。


吕祖显化的过程中度了很多人。我们曾经讲《重阳立教十五论》的时候提到过,吕祖是我们北五祖之一,我们介绍吕祖事迹的时候其实有提到过,有的是奴仆,有的是乞丐,有的是,其中重点说的就是张珍奴。与吕祖有缘的有五百多人,但真正最后被度的就几个人,为什么最后这些乞丐、奴仆、反而被度了?往往这些人你看起来是社会最低微的,众人都瞧不起的,也没什么文化的,也没有社会地位的,所以不在乎这个外在的东西。这些人都有一个共同点,就他是的心念是很赤诚的,另外就是宿世以来积攒的这个福德和慧根是很厚实的。


修道贵在虔诚(资料图)


一个愚昧的人,他无心于求道,他就算被逼死了也不会走这个路的,没有智慧,没有福德,没有善根,都是不行的。所以一个有善根的人,一个有福德的人,不怕身份低微,甚至这个低微会促成他的成道。因为在别的生活之中,他觉得日子挺好,也许就平平庸庸,一生就过去了。包括吕祖在内,本来是唐朝的一个进士,是要做官的,正是因为黄梁一梦才得道。还有海蟾祖师也是因为装疯卖傻把官位辞了,韩愈也是因为“雪拥蓝关马不前”的处境。他们都是因为这样的一种转折,使这个人宿世以来的慧根、善根得以显现,最后醒了,发现仕途就是一个梦。


福报来自宿世的积攒



张珍奴宿世以来积攒这些东西,也正是因为她这样一种致之于死地而后生的处境,逼着她死,她在这个社会处境中无法翻身,无法说我重新来或者说有机会。她没有机会,怎么样都没有机会,是完全的绝望,所以她只有一心求死,而正是她一心求死这个心,就像一个刷子一样或者像一个最好的清洁工具一样,把她那个还残留的一些尘世间的念想彻底给洗刷了。她没有念想,不想成功,不想出人头地,不想说闯荡,不想干一番事业,不想影响别人,什么念头都没有了,却炼得一颗赤诚真心。


吕祖神像(资料图)


张珍奴她思考的是什么呢?像《吕祖全书》也好,《吕祖传道集》里面都有记载。她就想我为什么是这个处境。她不思考别的,不会因为自己是个,要认命了。张珍奴不是这个样子,她就想我为什么,为什么是这样一个处境,为什么是这个身份,那我来世不做了,希望来世投一个好人家的胎,做一个平平凡凡的人,不再受凌辱,不再处在这个社会的最底层,被千人践踏,被千人辱骂。她的想法其实要求很低很低,没有说要成仙了道,要影响社会,要感动中国,没有这样宏伟的志愿。也没有要传承中华传统文化,怎么怎么样,没有。只是被逼到一种绝境,只有死。可是这个人身是父母给的,又不能去死,所以她一心一意求出离。


于是烧香,而这个香就感动了吕纯阳,纯阳祖师,就是我们的吕祖。吕祖最后降鉴,当时给珍奴传的有心法,还有持念的咒语。张珍奴后来为了修炼,夜宿在街角草垛里,白天在街上乞讨。张珍奴从见吕祖到最后得道据记载只用了两年半的时间。对她而言,这两年多时间其实是日夜在道,日夜不离道。没有遇吕祖之前,我觉得她的心也是在求索的,她不是说甘于平庸,甘于堕落,她一定是在求索的。一个求索的人,她在任何情况底下都是向道的。我们很多的灾难,很多的一些事情,还有现在一些人遇到的一些情况,其实都是自召的,“祸福无门,惟人自召”。我们往往怪罪于社会,怪罪于没机缘,怪罪于他人,其实归根到底都是自己,是自己不努力、不精进、不行持。


(编辑:玄朴)




面对上天司过之神,世人该如何去更正善恶祸福?

文/清虚道人


纵观道教中的劝善经典,均不离“司过之神”对人们善恶之行的考究。《太上感应篇》中提到“有司过之神,依人所犯轻重以夺人算”,“又有三台北斗神君在人头上,录人罪恶,夺其纪算”,“又有三尸神在人身中,每到庚申日,辄上诣天曹言人罪过”。在这么多司过之神的日日时时监督之下,每个人日常生活中的任何一个小举动都会被记录在册。当人非义而动、背理而行时,就会“大则夺纪、小则夺算”,如果不知道悔改,最终的结果一定“算尽则死”,甚至还要将自己的阴债殃及到子孙身上。


有司过之神,依人所犯轻重以夺人算(资料图)



借助司过之神唤醒人们的畏惧之心



其实,推崇司过之神并不是劝善书独有的特征。诸如《北斗经》《受生经》等等现如今仍在法坛上时常读诵的经典中,也常常会提到神明会因为人们某些不合理的行为而降下惩罚的警戒。在《铁罐施食》中有一段黄籙斋的唱词,其提到有一位名叫张丽华的女人因为裸身从五岳丈人神像前面经过而触犯了神威,最终被投入地狱受惩罚。这等故事在普通老百姓读来,自然会对具有无穷力量的神明心生敬畏。但这种因惧怕而生起的敬畏并不是祖师经典想要告诉给我们的本意,正如《感应篇》云“是道则进,非道则退”,想要求得“天道佑之”,必定要循道而行。而此道,正在每一个人的自身之中。想要改善善恶祸福,还要向自身去求。


推崇司过之神并不是劝善书独有的特征(资料图)


孙思邈作《福寿论》中提到“夫人有万余神……愚痴之人,神不足;神有余者,圣人也。”此处与《黄庭内景经》中的章句有同工之妙。其一方面点明人若为恶事,自己不知,却有司过之神早已经记录在册,是福是祸已然进行勾住,只待秋后算账。反观世间,人们常行恶事,根本一点原因在于其心中无畏惧。倘若能借助司过之神的力量唤醒人们的畏惧之心,世人自然也就不会再因为私欲而生起过多的欲想和妄念。而这一点,正是宗教信仰的基本力量和所能起到的社会效应。我们的宗教——或者可以推而广之到世上存在的任何一种都宗教——都不能保证每一个信徒会因为信仰的力量而达升到真人、圣人的至高境界。但对于最普通的信徒来讲,通过信仰某一位神明、先贤的功行,从而为自己的人生提供了明确的方向,并且明晓了做人的底线,以此效法便可以达到提升整个社会道德水平的宏远目标。这也是道教中很多劝善书都把司过之神奉在首位的原因所在。


孙思邈(资料图)


但在这里提到的诸多司过之神,并不仅仅是指天庭中的具体神明。众所周知,《内景经》是一部內炼的经典,那么这里提到的神仙名讳也都有对应的体内神。道家修炼讲求精炁神的充盈,心神不足者,为人处事常做恍惚之态,不明白自己的能力和地位,所以常致于妄为妄做。圣人者,贵有自知之明也。能自知者,所以能守其本真,能知晓自我之本然为何物,故能得其道。即便是世间不信鬼神之人,亦应该各安其命,才不必因为心上妄念而招致祸端。不行正道,不和天理,不效自然,这是所有恶的行为的思想源头。而所有的恶,均是心上生出来的异端。心是百神之长,心中有光明,行为才能向正道。心中多晦涩与黑暗,便会将此身置于无限的算计和勾心斗角之中。须知道,今日以此心对他人,必然也会招致他人以此方法来对自己。风水轮流转,万事万果皆是自取。所谓德不足、心不足,必定是身中精炁神已经消耗殆尽,最终必定是自取其毙也。



道教鼓励人们追求生活的美好



人生天地之间,阴阳有期,老子讲“治国莫若啬”,身是自我之国,心便是百官之长。一个国家的君主若不能够收敛自己的私欲,必定会导致百姓的困苦,最终的结果一定是王朝的颠覆。这样的故事在历史上曾经反复上演。以此作对比,我们心中的欲念若不懂得收敛,心神不能长久,身体便会因为妄心的滋生而消耗太多,最终的结果也一定是阳尽阴生。果真至此,后悔也将晚矣。因不足而有所缺,因有所缺而知道珍惜,己所不欲不施于人,已所善者亦善于他人,由此推己及人,才能悟得天之道。人处天地之间,唯有循道而行,遵自我之本然,明白妄为的恶果之后,才能真正懂得保养当下的意义,为自己求得颐养天年的善果。


追求美好(资料图)


在此基础上,还有一点非常值得重视。道教从来不提倡以禁欲的方式进行苦修,而是鼓励每一个人都有追求更美好生活的自由。这个好,不是指绫罗绸缎等物质意义上的好,而是去努力寻求更加适合自己的生存方式。道教倡导的是“适欲”,而非“禁欲”,是对心神的契合,而非是对神志的禁闭。修真的“修”字,便是此等意义上的追求。司过之神从来不会惩罚人们追求幸福生活的行为,我们自身的精气神也会因为心中充满了积极阳光的理想而更加充盈。我们常说“相由心生”,长期生存在此种状态下的人们,也一定会表现出来福态之相。又言“自助天助”,不论是人们对自我的调节,还是因为外在神明的护佑,归根结底不离道化这一基本理论。唯有秉道而行,才能够内和其真,外感其神,从而改变自身的善恶祸福。


修行是对心神的契合,而非是对神志的禁闭(资料图)


但世间人们因为受到七情六欲的耽染,总是会因为自己的个人利益而损害了他人,这在根本上违背了宗教所倡导的慈悯和博爱的态度和原则。一个值得他人、值得后世、值得天地万物敬效的人,一定是存有悲天悯人情怀的大德,一定具有自助助人的德行。道教中每一位祖师的行迹都是最典型的范例。真正的富有,不在于金钱的多寡,而在于是否能够心存天地。心中微微烛光,是可以照亮整个世界的黑暗的。能够做到这一点,才是真正找到了通真达圣的唯一方法。


在修行的路上,最困难的事情不是如何求得祖师显圣,而是如何去找到自己的清静本真。如果能够做到安自我之本分、守自然之真常,也就不会再烦请司过之神进行功过校计了。因为善恶因果本是自作,能够清净六根三业,放下对福寿名利的贪求,自然也就能悟得修真的“真”是什么。得其真,便能得其善,这正是历代祖师在谆谆教诲中的想要传达的无尽真意。


(编辑:玄朴)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