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pic
当前位置: 首页> 玄幻小说> 【妙印法师】顿悟就是那一瞬间

【妙印法师】顿悟就是那一瞬间

2020-05-25 14:16:14




【妙印法师】顿悟,就是那一瞬间!


【妙印法师】简介


        妙印法师是佛家两宗四派的法嗣传人:宗沩仰第十代法脉传人,接法于绍云老和尚(虚云老和尚之关门弟子);天台宗第四十六代法脉法嗣,接法于明哲老长老(圆瑛大师之关门弟子);宗临济第四十六代法嗣传人,接法于净慧长老(中国协会副会长,四祖寺方丈);宗云门第十五代法嗣,接法于圣一老和尚(佛源长老之法嗣——五台山西台法雷寺方丈)


        为了早日圆满自己弘扬大乘,绍隆佛种,续佛慧命,救度众生的心愿,也是为了实现法师之师公——圆瑛长老的遗愿,妙印法師发愿专门弘扬《楞严》法门,并发愿首先录制【乾隆大藏经】“大乘原经”有声经文,以音声度众生,以般若波罗蜜利益世界。



访客:

昨天看了您的回帖,自己一直在思考,晚上打扫卫生突然明白了一些。我从小受的教育就是“非是即否”,“非假即真”,总落在“两边”上。对于“非假非真”的中道,不甚了解。走入社会,竞争激烈,急功近利思想严重。好似物质和精神上的污垢,是多年的沉积。看到别人见性的故事,就认为见性特别容易,认为顿悟就是那一瞬间!其实没有多年修行,没有渐悟的过程,顿悟是不可能的,即便可能那也是两个极端。所以我放弃过去,从最基本做起,随大师修行。

 

妙印法师:

阿弥陀佛,善知识:任何人,只要还没有觉悟,只要还没有开始修行,每天的“身、口、意”三业,几乎统统是“业障”的积累,就是你所谓的“物质和精神”上的污垢沉积。造十恶业,沉积未来的恶报;造十善业,累积未来的福报。恶报,福报都是沉积。

【顿悟,就是那一瞬间!】——这句话是完全正确的!善知识当知:在你这个“一瞬间”到来之前,确实要有一个渐修的过程:需要你受持三皈五戒;需要你断酒肉荤菜;需要你清心寡欲!需要你天天持咒诵经,听经闻法。

有很多人,实际上,这个渐修过程已经有很多年了,甚至是在20年之上了,可他(她)为什么还没有得到那个“一瞬间的顿悟”呢?主要的原因,就是他(她)没有遇到让他顿悟的“经法”——大乘佛法“般若波罗蜜”,或者他(她)没有遇到,能引导让他(她)“顿悟”的善知识。
尤其是净土宗里面,有很多大乘根性的人,他们信佛念佛都有很长的经历和时期了,可为什么不能开悟?因为,他们遇到的“善知识”,就直接告诉他们:“你们是不可能顿悟佛性的!为什么?末法时期,不可能有人能“明心见性”!就像一座独木桥,本来是人人都能过去的,只要有一个人说:“这个桥是不可能有人过得去的。”于是,至少会有一半的人,就丧失了要跨过这座独木桥的勇气和信心!

尤其是净土宗里面,有很多大乘根性的人,他们信佛念佛都有很长的经历和时期了,可为什么不能开悟?因为,他们遇到的“善知识”,就直接告诉他们:“你们是不可能顿悟佛性的!为什么?末法时期,不可能有人能“明心见性”!就像一座独木桥,本来是人人都能过去的,只要有一个人说:“这个桥是不可能有人过得去的。”于是,至少会有一半的人,就丧失了要跨过这座独木桥的勇气和信心!

但是,即使是得到了那个“一瞬间的顿悟”之后,你一定要清楚,这个时刻的到来,并不意味着你修行的结束或成功!而是什么呢?而是你入真实修行的刚刚“开始”!只有顿悟之后,才会走上渐破五蕴的“真修”之路啊。修行,不是一生一世,更不是一朝一夕,一蹴而就!修行如同吃饭,只要还在吃饭,就一定要修行!没有选择!修行,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退,退到哪里去?退到三恶道里去了!如此看来,若不修行,行吗?



理即顿悟, 乘悟并消;

事非顿除, 因次第尽。

------因地见“性”,成佛“正因”-------

 妙印法师 敬撰



修行的次第:悟道、见道、入道与修道!


一、“悟,见,入”道,就是明心见性。

        “悟、见、入、”三,悟也罢,见也罢,入也罢,均属顿门!即:顿悟,顿见,顿入,都是顿然一下子,就在当下。如人在旷野,先闭眼良久,突然睁眼,此人则顿见:山河大地,花草树木,森林泉池,虚空白云,一切万物!一切万法,无不一时顿现!明心见性,亦复如是。


        吾等之真如本性,不离身心六根,说见,当下即见;说悟,当下即悟;说入,当下即入。没有任何次第可言,如暗室开灯,屋内杂物,一时顿现!若说:“见性是逐渐逐渐,一点一点,慢慢见到。”无有是处!


二、修道,修道就是悟后起修。

        见性之后,性,是般若之体,坚守自性,就是行般若波罗蜜多!行甚深般若波罗密多,就是悟后起修。因坚守自性,自性的无作妙力,就会发挥不知不觉、不可思议的巨大作用,那就是,将此人无始劫以来的“色蕴,受蕴,想蕴,行蕴,识蕴”五蕴,照破,遣除,荡涤,直至归空,就是照见“五蕴皆空”,于是,度一切苦厄!五蕴破尽,六根互用,漏尽神通,无不自在,身在三界而不堕三界,超越轮回,然后,严净佛土,成熟有情,自利利他,穷未来际!由此可知,修道是一个渐破五蕴的过程,此乃也正是为什么要“悟后起修”的道理所在。


        简而言之,悟道、见道、入道与修道,就是顿悟与渐修。简称,顿悟渐修,或顿悟渐修门。


        入道是顿入,修道是渐修。比如做饭,先得到生米,如同先见道;淘米入锅,如同入道;生火开蒸,是修道,是守道。米如自性,在因地是生米,在果地是熟米。米是一个,“生、熟”相用不同,权仗去蒸。


        因地性,与果地性,性是一个,发“用”不同。在因地,因五蕴之障碍,不能发大用;在果地,因五蕴即除,即发无量不可思议神通妙用。权仗悟后起修,行深般若波罗密多!所谓神通,就是自性的发用;修行人,发凡夫所不能发的“神用”,凡夫称之为“神通”。由此不难理解,所谓“神通”,就是随五蕴的渐破,“真如自性”发用能力的渐增。


        《》云: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显差别。无为法,就是般若波罗蜜多,就是修道。所谓差别,从“五蕴”这个角度来讲,就是贤圣们的五蕴破尽的程度不同而现出来的差别。从“神用”的角度讲,就是贤圣们各自的神通道力不同而显现的差别。如,小乘的阿罗汉,辟支佛。大乘的菩萨摩诃萨,如来。五蕴突破的越多,道力、果位就越高。


        由此可知,因地凡夫,若不见性,要想成佛,穷未来际,若真能成,无有是处!


        佛在《楞严经》说:理即顿悟,乘悟并消;事非顿除,因次第尽。


        所谓“理即顿悟,乘悟并消。”就是顿见自性之后,乘着见性之后的切身体会,自己一下子就把往日的、对佛的、对佛性的乃至对明心见性的等等的一切疑惑,当下消除了!“啊,原来‘佛是这个!’,原来我的本来面目是这样的,原来自性是如此微妙的,难以言表……。”此时此刻,自己对佛所说的大乘话,乘悟得解,乘悟无疑!乘悟并消,消什么?是消疑惑!不是消五蕴!哀哉房丞相,言辞虽华丽,子孙难开解。理,就是自性;事,就是五蕴。


        所谓“事非顿除,因次第尽。”就是:行人的五蕴(色、受、想、行、识),不可能因顿见自性而一下子就在当下破尽无余。比如人做饭,米缸里的米,不可能在一入锅的当下,就变成了熟透的、香喷喷的米饭!

   

         纵使在世时,也要12年渐修,树下七七四十九天深入定,量变质变,积累到一定程度了,才用一刹那般若智慧,将无始劫以来的最后烦恼习气,断尽无余,证入无上!


        而菩萨摩诃萨,要生生世世,明心见性;要生生世世,悟后起修;要生生世世,修般若波罗蜜多。


        所以大乘经中常有“生生世世不忘失心”之说,这个“心”,就是我们的“真如本性”,就是真佛。


故说偈曰:


 淘米入锅是顿,蒸米成饭是渐;

见性入道是顿,悟后守道是渐。


 ------------悟后起修,方为真修!


《 楞严经》全经基本脉络 


        楞严法会,缘起于阿难遭遇摩登伽女之“欲难”。阿难自恨,从无始以来,一向多闻,多解少行,未全道力,于是向殷勤启请“十方如来,得成,妙奢摩他、三摩、那”的最初修习方法或方便。也就是说,阿难直接向询问祈求‘成佛的最初修行方法’。


        为了让阿难真正开悟,契入真实修行,直接契入不生不灭的自性,打算给他介绍一种、不同于以往所开示过的“妙奢摩他、三摩、那”的法门,也就是娑婆世界的第一成佛法门,大佛顶首楞严王---观世音菩萨耳根圆通法门。


        我们从《圆觉经》中了解到,过去所讲的“妙奢摩他、三摩、那”,一般都是在“意根”上做功夫。这次所介绍的法门,与以往不同,不在意根用工,而是在耳根用功,在耳根修“妙奢摩他、三摩、那”。


        说法,善巧方便,先从询问“心、目(眼睛)在哪里?”开始,通过“七处征心”(实际上,一共两次征问阿难,“心在何处?”而阿难第一轮回答,共答了七个地方。答了七处,否定了七处。第二轮回答,依然没有地方可寻,而是被逼得走投无路,干脆就直接回答说,“正在推测的这个思虑,就是我的心。”认妄想为心。)和“十番显见”,让阿难及其一切有缘大众,莫取“妄想为心”,取眼根见性为心,最终得以明心见性,就在当下而不用经历阿僧祇劫,就亲自证得了清净法身。


       在这个过程中,让大众明白了,一切众生,生死轮回的根本---生灭妄想心;悟见了,或体悟到了一切如来的秘密成佛之因或如来密因---见性或闻性。劝导修行人,一定要“弃生灭心,守于真常,令常光现前,根尘识心应时销落。”并说:“想相为尘,识情为垢,二俱远离,则汝法眼,应时清明,云何不成‘无上知觉’?”


        期间,与波斯匿王就观恒河水的一番对话,令匿王及大众,悟见了不生不灭的“见性”,亲自验证了自己确有生死轮回的事实。


        阿难开悟自性之后,富楼那尊者,又向提出了宇宙或者十法界的起源,乃至六道轮回的问题。特别是解决了一个修行上的重大问题,那就是,“众生觉悟之后,永远不会再迷” 。


        之后,阿难继续就如何修行,如何从“华屋入门”,成佛修行的最初下手处,而向进一步发问。哀悯当时的与会大众,同时也可怜我们现在末法时期的众生,于是为我们开示了“发心,修无上乘,行‘妙修行’路的二决定义。”


        第一决定义,也就是第一先决条件:汝等若欲,捐舍声闻,修菩萨乘,入佛知见,应当审观:“因地发心,与果地觉,为同为异?”意思是说,因地修行时,我们所坚守的那个定的“定体”一定要与如来果地上的那个“自性”,完全是同一个“觉性”才可以。也就是说,在因地修行,一定要依守“真心”----守“根性”或守“闻性”起修,这是成佛的第一先决条件。为什么呢?佛说:“若于因地,以‘生灭心’为本修因,而求佛乘‘不生不灭’,无有是处。”


        第二决定义,也就是成佛的第二个先决条件:“汝等必欲,发心,于菩萨乘,生大勇猛,决定弃捐,诸有为相。”也就是,要放下一切妄想分别和执着。若用“妄尽还源”来解释的话,那么,第一决定义,就是“一定要还源”,还源即是明心见性;第二决定义,就是“一定要妄尽”。这就是成佛的二决定义。用唯识的话就是:捨七还六。舍弃第七末那识,还归第六意识。第六意识就是知性。


        接下来,进一步开示阿难“妄尽还源”的下手处,那就是六根。人人都有六根,虽然行者,从任何一根下手,都可以见到自性,虽然行者,若能一门深入(或沿一根深入),入一无妄,彼六知根,一时清净。但是,凡夫六根,毕竟不同,六终非一(在初明心见性时,六个根的根性,感觉上是六个,而不是一个。这就是六结。六结若解,成一圆融清净宝觉,得六解还一。进而,亡一成佛。),于是就有了圆通根和非圆通根的区别。而敕罗侯罗,击钟验闻性,则为观世音菩萨开示耳根圆通法门,做了前期铺垫。


        到了第五卷,阿难,及诸大众,俱闻十方,微尘如来,异口同音:“善哉阿难!汝欲识知:‘俱生无明’使汝轮转,生死结根,唯汝六根,更无他物。汝复欲知‘无上’,令汝速证‘安乐、解脱、寂静、妙常’,亦汝六根,更非他物。”


        由此可知,生死轮回的根本,是六根;安乐涅槃的根本,还是六根。修行一定要在六根处下手。明白了“一六亡义”之后,开始询问在场菩萨声闻等众,他们在因地的最初修行的方法。佛问:“汝等菩萨,及阿罗汉,生我法中,得成无学。吾今问汝,最初发心,悟十八界,谁为圆通,从何方便,入三摩地?”于是就有了二十五圣,各自叙述圆通修行最初方便法门篇。


        二十五圆通,前二十四圆通叙述完毕之后,从第六卷开始,整卷经文,是观世音菩萨耳根圆通章。然后,文殊菩萨奉佛旨意,实事求是地出来讲评了二十五圆通法门的不同特点和彼此差别,为阿难及我们娑婆世界末法时期的修行者,选择了观世音菩萨耳根圆通法门。在这里,文殊菩萨,睿智犀利,言辞不寐,肯定了一个圆通,判定了二十四个非圆通。


        接下来,为了要修持这个法门,经中在第七卷和第八卷,专门提出了修行者所必须要接受的两个助行条件,第一必须要持《楞严神咒》;第二,必须要严持四重戒,也就是四种清净明诲。然后,用“三渐次”,表述了修真如三昧的次第或前方便,其中包括主修和助行的方法,乃至从凡夫因地一直到如来妙觉位的五十多个位次的状况。


        为了帮助我们末法时期修行人,识别修行过程中出现的各种境界,防止魔王捣乱干扰,于是又慈悲详细阐述了修楞严大定过程中出现的五十种阴魔的具体表现形式。五十阴魔篇,成了末法众生,修行楞严大定或修真如三昧行,乃至般若波罗蜜的照妖镜和护身符。


        最后,本经的流通分,用了极其简单的篇幅,阐述了弘扬护持《楞严经》的殊胜利益和功德。


        简言之,《楞严经》的脉络是,认识并舍弃妄想心,悟知见性是自己的因地真心,依耳根为圆通根,依“反闻闻自性”而起正修,悟入并坚守耳根之闻性,持咒并持戒为助修。耳根即还源,六根得妄尽(实际是意根得妄尽:一旦入闻性,狂心当下歇。)

——摘自妙印法师《楞严经简介》



《阿弥陀佛心咒》沙画版




往期精彩回顾


【佛国记】法显西行(视频)

【史诗纪录片】玄奘大师

大型纪录片《超越轮回》

【指月录】 江西道一师

【美国纪录大片】《生死与轮回》

大型纪录片《从当下出发》(一)

大型纪录片《从当下出发》(二)

大型纪录片《从当下出发》(三)

【慧律法师】智慧的重要(视频)

【珍贵视频】忏云老和尚与梦参长老座谈





河南觉正净文化堂

扫码关注我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