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pic
当前位置: 首页> 玄幻小说> 相信一个人,不如相信每一个人。

相信一个人,不如相信每一个人。

2017-12-09 10:27:50



这篇文章的前情提要,可以戳这里看周四的「每日安利」部分



□■□



从周四晚到周六上午,我先后一共在后台收集了三百多个邮箱地址。所谓收集,就是一条一条复制粘贴,因为微信后台没有「一键收集对话中的所有邮箱地址」这样的捷径(耸肩)。


(事实上,即使我不是一个程序员我也知道,「一键收集对话中的所有邮箱地址」这样的好事现在基本还是美梦。因为机器还没有聪明到能从一堆语言里准确分辨出「噢!从哪个字到哪个字的部分其实是一个邮箱地址呢!」。语言是人类很伟大的发明,对机器来说很难学。)


不过,这三百多个邮箱地址里有重复项,因为有的人在后台留了不止一次。但幸好这个问题可以用 Excel 里的「一键移除重复项」(remove duplicates)解决,真诚地感谢 Excel。最新的列表里是 257 项。


花这些时间做这些事情不是我的义务,这是我的善意。


我本来也没有打算说,但是我不幸从留言里发现有的人 take it for granted (认为这是理所当然)。那这我就不能忍了。



□■□



周四晚,我自己手动邀请了十来二十个人,邮箱地址还是在不断涌进来,我意识到:这件事情没有办法靠一己之力来完成了,应该采用众包的方式


我最先想到的,是自己日常使用最多的 Google sheet(谷歌电子表格)。我花了一秒钟,在脑中迅速分解了一下整个流程可以怎么搞——


① 我负责把这个电子表格搭起来 (用时只需一秒)


② 把初始的这些邮箱地址复制进去 (用时只需两秒)


③ 在微信公号上公布规则:只要收到了「注册成功」信息的人,就进入这个表格,把自己的邮箱地址删掉,然后再邀请排在自己后面的那个人。(用时只需三秒)


这样,整个机制就可以循环起来,而表格里的永远是最新版的「还未成功注册」的名单。简单好用省事,平摊到每一个人身上的工作量也非常小,没毛病。


但是,撇开「没用过谷歌表格的人有很大一笔学习成本」的弊端,这件事情有一个最大的硬伤—— 使用谷歌表格需要。


我花了整整一分钟黯然神伤。


会不会,看似只是个技术上的差别,但是人的观念和眼界是会被技术影响的。你拥有怎样的工具,不止能决定「你做成什么事情」,更能决定「你做成什么事情」。


不够先进的技术会给想象力过早设定边界。我黯然神伤的是这个。



□■□



我不死心地想了一下有什么谷歌表格的代替品,比如 Tower、石墨等等,但随即又放弃了,因为仍然存在「新工具有学习成本」这个问题,繁琐的注册过程可能会让人打退堂鼓。而这整个环环相扣的规则,只要断在一个人手里,后面的就完全进行不下去了


我又一度想了下用微博(或者任何一种「版聊」形式的工具甚至邮件串),用评论区来替代这种「在线协同编辑」的功能——


① 求邀请的人在评论区留下自己的邮箱地址,我来负责邀请第一个人


② 收到「注册成功」的邮件的人,就回来删掉自己的那条评论,并邀请仍然存在于评论区里的某个邮箱地址


③ 回复那条评论「我已给你发送邀请」,提醒对方查看邮箱


④ 循环②和③


也还可以,这个规则要讲明白其实还算容易。


但是,使用微博会有一个「暴露 ID」的问题,尤其是「暴露微博 ID 和邮箱地址的联系」,这个连我自己想了一下也觉得接受不了。只暴露一个邮箱已经是我能接受的极限了。


思前想后,还是觉得用大家最熟悉的微信公号来进行这件事吧。但是,微信公号图文无法实现多人协同编辑。


所以,在微信图文里发布的列表是混杂的,注册成功的人仍然存在于名单里。只能寄希望于每一个人都认真数到自己的下一个是谁了。(其实也可以在网页端使用 ctrl+F 查找功能,这样能迅速定位到自己。)



□■□



时间进行到周六早上,我又登进后台开始收集留言里的邮箱地址。看到了这样一条留言,大意是说:其实你可以把名单收集起来一次性发给开发者,让他们帮忙邀请嘛。


我相信这位留言者并无恶意,但我无法认同这种做法。


我之所以选择用众包的方式,是因为这是一种可以将人连结起来的做法。「我被别人邀请了,于是我也愿意邀请下一个人」,这个行为里包含了很多我所相信的价值,比如说「传递」,比如说「do my part」(尽自己的一份力),比如说这篇文章的标题:相信一个人,不如相信每一个人(这句话出自薯片叔叔。不知道他是谁的,可以谷歌搜索关键词「薯片叔叔」+「香港」。)


但倘若我真的默不作声地把名单收集好,甩给开发者(假设开发者也确实邀请了每一个人),对于那些来求码的人来说,这件事就有点得到得太轻易了。


而人类往往不会珍惜那些唾手可得的事物


我安利的可是我这辈子到现在使用过的最好的一个神器呢。如果你们只是轻轻巧巧地留了句「求码」就得到了它,那你们根本配不上它。


况且,那些「只等着别人把好东西喂到自己嘴里」的人,即使成功购买了的器械,也不可能真正学会的技术。


因为这门技术的关键,恰恰是使用者那种探索不可知世界的决心。他们是独立的狩猎者,而不是懒惰的伸手党。



□■□



点击这篇文末的「阅读原文」链接,可以看到截止今天上午十点半的、拥有 257 项的列表,这个列表将不再更新。


不知道你是这 257 位里的哪一位,希望你不会是让整个计划失败的那一位。


祝我们可以一起做成这件事



- end -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