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pic
当前位置: 首页> 奇幻小说> 欲修仙道先修人道

欲修仙道先修人道

2022-06-19 12:50:29

《太上灵宝净明洞神上品经》说:学道有基,升仙有梯。人世间所有的事情,都没有不行而至,凭空而就的,不然就只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难以长久。学道修仙同样强调要打实基础,丹道曰筑基,并找到学仙修仙的梯航。否则,既无益个体生命,又无益社会人群,河车空转,徒劳无益。《道德经》曾说: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那么,学道之基又是什么呢?在净明道看来就是欲修仙道,先修人道。对此,《净明忠孝全书》中多有强调。所谓先修人道,其核心就是要践行孝道,以达至真忠至孝。
忠孝之道本于儒家。孟子曰:事孰为大?事亲为大。又说:孝子之至,莫乎尊亲。以孝治天下的汉代,有《孝经》成书流传于世。其开宗明义云: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
于立身。这些观念在人们生活中有着深远的影响,。对于这样一套社会的伦常观念,道教采取了怎样的态度呢?《正一法文天师教戒科经》说:臣忠、子孝、夫信、妇贞、兄敬、弟顺,内无二心,便可为善,得为种民。并说:事师不可不敬,事亲不可不孝,事君不可不忠。葛洪在其著《抱朴子内篇》中则说:欲求仙者,要当以忠孝和顺仁信为本。全真《虚皇天初真十戒文》亦说:仙经万卷,忠孝为先。类似的经戒言论和真仙操行在道教中不胜枚举。由此可知,道教对忠孝伦常之道不仅非常重视,而且视之为修学仙道的基础。净明道表彰忠孝,倡导忠孝神仙,实在是对道教这一传统的继承、丰富和发展。
净明道以尽忠尽孝为修仙基础,目标则是要修成神仙。《净明忠孝全书》卷三中说:净明之道不废人事,但当正心处物,常应常静也。净明道一方面强调为人学道要尽人道践行忠孝。《净明忠孝全书》卷二《净明大道说》开卷就说:万物之中,惟人最贵,不忠不孝,不如豺狼蝼蚁乎。玉真先生刘玉说:忠孝者臣子之良知良能,人人具此天理,非分外事也(《净明忠孝全书》卷四)《太上灵宝净明洞神上品经》卷上《入道修己篇》则说:但愿我赤子,孝顺长在心,居家奉父母,在朝忠于君。不为贪淫行,泄散精与神,福来如流泉,派派自然明。在净明道仙真们看来,忠孝乃是为人做人的基本准则,是天经地义的事。
在另一方面,净明道又突出强调应当由此进一步去学道致仙,因为父母之身即天尊之身。《太上灵宝净明洞神上品经》卷上《入道真品篇》说:唯知忠孝,可以学道人之初生,父母遗体,知其所养,知其所贵,知其所事。父母之身,天尊之身,能事父母,天尊降灵。《净明正印篇》亦说:真人非难学,学之先以孝。孝弟非难行,顺事父母心,父母本天尊,汝其悟于心。强调的是唯知忠孝,唯行忠孝,顺事父母,方可以学道,方可能通灵,方可能登真,因为父母之身也是天尊之身。故而《太上灵宝首入净明四规明鉴经》明其章本曰:学道以致仙,仙非难也。忠孝者先之,不忠不孝而求乎道而冀乎仙,未之有也。并说:孝弟道之本,固非强而为得,孝弟推之忠,故积而成行,行备而道日充,是以尚士学道,忠孝以立本也,本立而道日生矣。中黄先生黄元吉则说:当知九霄之上,岂有不净不明不忠不孝的神仙也。此外,修道者还要以己之行化导他人,努力以吾之忠使不忠之人尽变为忠,以吾之孝使不孝之人尽变为孝”(《太上灵宝首入净明四规明鉴经》)”。净明道虽然也和儒家一样,都强调立人之道的重要性,但也可以明显地看出,净明道虽有维护世教即社会伦常的热情,但其旨趣与儒家讲忠孝、以孝道治天下的理想却不完全相同。
净明道既关注世俗伦常,又强调不同于儒家宗旨的信仰追求,是净明道作为宗教的特质所决定的。然而,产生于两宋时期、根植于华夏传统文化土壤的净明道,其所突出强调践行忠孝和学道致仙,并将二者密切地结合为一个整体,应该是具有其时代背景和现实文化意义的事情。首先,净明道强调是入吾忠孝大道之门者,皆以祝国寿、报亲恩为第一事。次愿雨顺序,年谷丰登,普天率土,咸庆升平”(《净明忠孝全书》卷五)。作为道教祈愿国泰民安的传统,它与其他文化思想的救世情怀也息息相通。滕宾在序中说:都仙许君以忠孝自修得仙道,入以救世。而许真君在世人的心目中确也是以救世形象出现的,这比传统道教讲济世的行为和情怀要迫切了许多。净明道之所以如此强调以忠孝为学道之基,倡导忠孝神仙,实意欲通过净明之教以实人伦社会之基,以实文化传统之基,增强民族的凝聚力,在对社会做出贡献的前提下求得道教自身的发展。这是华夏历代文人志士,包括历代务道高士的永恒的情结,也是华夏文化精神之所在。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