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石窟犹如充满魔力的磁石,一旦“遭遇”,再难忘怀。在七月刚去过敦煌不久,不到四个月的时间,又再一次来到了敦煌,不仅在莫高窟各种精美的石窟中尽情地“沉浸”了两天时间,而且还去了西千佛洞,以及上次因遭遇百年一遇的大洪水而失之交臂的榆林窟!
人们往往认为敦煌的最佳时节在7-8月的夏季,10月之后因天气太冷而不宜前往。而我恰恰认为深秋初冬时节的敦煌,秋高气爽,干冽清凉,静谧安宁,层林尽染,大地和山丘都披上了各种以黄色为基调的丰富色彩,实在是一个难得的好时机。
敦煌石窟包括敦煌市境内的莫高窟、西千佛洞以及安西瓜州的榆林窟等,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宏大,保存最完好的艺术宝库,也是世界上唯一一处各种宗教、民族、人种交流融汇并持续一千多年的集古建筑、雕塑、壁画等相结合的文化圣殿。仅莫高窟至今保留有从十六国、北魏、西魏、北周、隋、唐、五代、宋、西夏、元等十个朝代的洞窟743 个,壁画四万五千多平方米,彩塑像两千多尊。
我和许多去过敦煌的人一样,在敦煌一千多年丰富多彩的石窟艺术和文化面前,往往会感到晕眩,铺天盖地的知识中无法消化和理出一个清晰的线索。在看了敦煌研究院王惠民的《千年凿击而成的顶尖神话莫高窟》后,我觉得沿着历史年代的主线来学习、理解和欣赏敦煌石窟知识是一个极好的途径。这不仅能够了解各个时期文化和艺术的演变,还有助于了解各个洞窟开凿、变化和发展的历史背景– 在下一篇中,我希望能有机会给大家举一个具体的例子。与敦煌石窟有关的历史年代列举如下:
十六国:317~442年
北魏:442~535年
西魏:535~557年
北周:557~581年
隋:581~618年
唐:618~786年
土蕃: 786~848
张氏归义军:848~910年
西汉金山国:910~914年
曹代归义军:914~1035年
西夏:1036~1227年
蒙古、元:1227~1372年
唐代敦煌石窟还可细分为4个时期:
初唐(618-710)、
盛唐(710-786)、
中唐(土蕃统治时期)、
晚唐(张氏归义军)
在曹代归义军和西夏之间,,409窟就有回鹘国王及王后像,对于这段历史,目前还在探索中。
尽管在短短几个月里第二次“朝拜”莫高窟,受惠于“知行智行”的精心安排,以及上博专家和敦煌研究院好友的鼎力相助,这次看到了又一批艺术与学术性顶级的石窟,并由特级讲解员作精彩的讲解。比起第一次看到时的震撼和赞叹,这次感觉能更多地沉浸于艺术、宗教、历史和文化的欣赏与享受。与上次一样,我赶紧记下了这次参观过的洞窟的号码,心情就如同在看一本厚厚的精彩的好书,用心地记下了看过的每一页和每一个章节,以便有机会重温和继续接着往下看。
第一天看的洞窟是:16-17窟(晚唐、17是藏经洞)、329窟(初唐)、323窟(初唐)、419窟(隋代)、420窟(隋代)、428窟(北周)、259窟(北魏)、249窟(西魏)、96窟(初唐)、148窟(盛唐);
第二天看了:156窟(晚唐)、158窟(中唐)、220窟(初唐)、285窟(北凉、西魏)、254窟(北魏)、45窟(盛唐)、61窟(五代、元)。
*黑体为上次看过的洞窟
榆林窟又名万佛峡,位于甘肃省瓜州县(原安西县)城南70公里处。洞窟开凿在榆林河(亦称踏实河)峡谷两岸直立的东西峭壁上,因河岸榆树成林而得名。
我们参观了:11窟(清代)、12窟(五代)、13窟(五代)、15窟(中唐)、16窟(五代)、25窟(中唐)、2窟(西夏、元)、3窟(西夏)。
榆林窟的开凿虽稍晚于莫高窟,但其西夏和元代壁画在题材和风格上都有自己独到之处。由于受吐蕃60多年占领期中密宗的影响,出现了水月观音,密宗曼陀罗等前代少见的题材。特别是在西夏第2、3窟的壁画中绘出了两幅《唐僧取经图》,比明代小说《西游记》成书早约300余年,堪称旷世绝品。在人物画中,出现了衣冠、相貌都很特殊的西夏人和蒙古人的形象。因此,西夏和元的壁画,更强烈地反映出汉民族的艺术传统和西夏、吐蕃、蒙古等少数民族的艺术传统互相影响,争奇斗艳的特色。特别是25窟,涉及早期藏传艺术在敦煌地区的出现,及敦煌吐蕃时期特殊背景下的唐蕃关系、汉藏关系的历史背景,诠释了敦煌石窟艺术在中华民族发展史上的作用和意义。榆林窟可谓与莫高窟交相辉映。
西千佛洞位于党河北岸的崖壁上,因地处莫高窟之西而得名,与莫高窟仅隔一道鸣沙山。大部分洞窟的开凿时间比莫高窟还早,大概在北魏和隋朝之间。其它多有坍塌,壁画也剥蚀不清,时代难以确认。一般认为洞窟属北魏至宋代所凿。保存较好的9个石窟中,,座四周凿龛,内塑佛像,四壁多绘贤劫千佛、佛跌坐说法图、佛涅盘像。中心座和四壁的佛像下,绘金刚、力士像。北魏一石窟内南壁西段绘(睐子经)故事,东段绘(劳度叉斗圣变)故事,为莫高窟北魏洞窟所没有的佛本生故事,填补了莫高窟的空白,有独特价值。其余窟龛的四壁和藻井则很少绘佛本生故事。
我们参观了:5窟(初唐)、11窟(北周)、16窟(晚唐)、4窟(隋代)、18窟(中唐)。
尽管西千佛洞的洞窟与壁画的数量和保护较莫高窟和榆林窟逊色一些,但西千佛洞周边的环境却是十分的美丽:党河河床北岸为绵延的戈壁滩,南岸是蜿蜒起伏的沙山和壁立的崖面,西千佛洞就位于沙山尽头的河床北岸陡崖上。这里的陡崖深壑上有浓荫蔽天,崖下滩地红柳丛生,古木参天,涓涓小溪流过,环境清幽。
深秋对比邻而居的游牧和农耕民族,以及穿越之间的商人来说,是极为重要的时节。因为这是严冬到来之前,如何生存和发展的关键机会。一千多年来这条由水路带出的绿洲,从河西走廊经中亚、西亚直至欧洲,被称为丝绸之路。这条路上人来人往络绎不绝,发生过的悲欢离合,爱恨情仇,就如戈壁之砂石数不胜数,又都随风沙飘散,只剩下万铺壁画,千座石窟,百卷经书,一抹残阳。在其中,依稀可见人的虔心、蒙古人的雄心、吐蕃人的耐心、回鹘人的忧心,以及西夏人金翅鸟般的野心。
千年一瞬间,秋意依旧,秋水不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