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1月14日至12月13日,在连续30天的时间里,我们发起了一项极具挑战的30天推书计划,30天时间里累计推荐书籍689人次,我们将精选部分书友的30天推荐书单发布。
本期推荐人
Nagar
推荐人简介
80后男工程师,金属党。不善言辞,交流恐惧。用沉默赢得安静,用阅读躲避口舌。
30天推荐书单
DAY1 印象中看过的第一本书
《第一次亲密接触》,上初中时,刚刚接触网络小说。
DAY2 最近在看的一本书
《蝴蝶效应之谜》,很浅显的科普读本,读的过程还是很烧脑……
DAY3 书名里有颜色的一本书
《告白》,先看了电影,后看了原著,从此读遍了凑佳苗的主妇式悬疑小说。
DAY4 书名里有数字的一本书
《24重人格》,关于人格分裂的纪实小说,据说是作者的亲身经历。 39级台阶,鼻祖级悬疑小说,读起来像在看希区柯克的电影。 一句顶一万句,今年读过的最深刻的一本书,感觉从中看到了所有人的影子。
DAY5 关于季节的一本书
《冬之旅》,比利时女作家诺冬的一本小说,小说风格是典型的诺冬套路,一气呵成,回味无穷。似乎对于诺冬来说,写作是一种呼吸,至于故事有多荒唐她并不关心。所以读者读后普遍表现出哑然失笑,瞠目结舌的反应。
DAY6 一口气读完的一本书
《奋斗乌托邦》,那时犯《奋斗》后遗症,急于看后续故事,拿到书用七个小时看完了,看完后感觉被骗了…
DAY7 非常想安利的一本不出名的书
《城市的秘密:地下万象》,关于城市建设的科普读物,概述了全球几座典型城市的地下空间利用情况,包括地下管廊的设计,历史遗迹的保护等等,现在马鞍山正在建设“海绵城市”,这本书中有很多前车之鉴。
DAY8 最喜欢的长篇作品
《在一起》,石康。上中学的时候读的,那时很喜欢他的小说,放荡不羁又充满哲思,在这本书里,他把爱写得癫狂,写得痛彻骨髓。之后多年来又读了无数优秀的长篇,但始终对这一本念念不忘。
DAY9 最喜欢的短篇作品
《养蜂人》,《替天行道》,王晋康。是两本短篇科幻小说集。王晋康以其扎实的理论知识,宏大的想象力,敏锐的前瞻性,锋利的批判现实主义笔触,写出了一个个精彩绝伦,让人读后瞠目结舌又回味无穷又深刻自省的科幻故事。尤其这些故事已是多年前的作品集结出版,当你发现它们并不过时而且当年的幻想竟与现世迷之贴合的时候,顿时会觉得不寒而栗。
DAY10 很喜欢主角人物性格的一本书
《香水:一个谋杀犯的故事》,对其中的主角印象深刻,他是一个命运多舛又离奇的孤儿,制作香水成了他在世上的唯一追求,为了制作最独一无二的香水而成了谋杀犯。在世人眼里他是个恶魔,但其实他的内心并不邪恶,因为他只会作香水,所以把一切他爱的东西都想做成香水,在他一次次谋杀的背后,其实是一颗无比纯净的心。
DAY11 看哭的一本书
《七龙珠》,小时候看孙悟空拯救世界时激动得热泪盈眶,以后再也没看过让自己动容的书,太遗憾了……
DAY12 最喜欢的翻译作品
《科学怪人》,于而彦。前段时间刚读完台湾译作家于而彦的翻译版本,一边读一边拜服他的文采,他的译作简直不是一个“华丽”就能概括的。每一句话都像诗句,信达雅兼具,让人忍不住想朗读出来。甚至怀疑这不是一部译作,而是作者原创的一部古典主义叙事散文。说是华丽,但绝不是各种形容词的堆砌,其中蕴含了大量的半文半白的“雅词”,这在大陆译者的译作中是很少见的,在我们的日常用语中更是已经绝迹。早就有学者说,白话文丧失了声音之美。而我们早已习惯的大白话和日趋泛滥的网络用语几乎让汉语美感尽失。相反台湾在传承中华传统文化方面做得就相对更好一些,这在文学作品甚至日常用语中都有所体现。衷心希望我们大陆的作家学者甚至老百姓也能重新重视古典文学、传统文化,让汉语重现语言之美。
DAY13 有名但不想推荐的一本书
《摆渡人》,麦克福尔。“畅销欧洲33国”,“令千万读者灵魂震颤”…受这样的评价吸引找到电子书读了一遍,感受就是:这是他妹什么玩意?如果这都能令千万读者灵魂震撼,那把《幻城》卖过去岂不成了传世奇书?
DAY14 描写未来的一本书
《三体》,刘慈欣。正在读的一本科幻小说,感觉不像在描写未来,更像是回顾历史,在通过打乱时空和物理学狂想来警示现今,和未来没什么关系。当然了,“描写未来”本身就和未来没什么关系。
DAY15 结尾非常特别的一本书
《午后四点》,诺冬。当年读的第一本诺冬的书,诺冬的写作风格就是太任性了,她把想说的话全都塞进一个可有可无的故事里,至于故事该怎么发展似乎跟她毫无关系。本书就是这样,感觉从一开始就是个荒唐的故事,越往后越无法收场,正当读者为作者担心的时候,她让故事戛然而止,莫名其妙的结尾让人目瞪口呆。
DAY16 要看很长时间的一本书
《哥德尔,艾舍尔,巴赫——集异璧之大成》,侯世达。据说这是集人类智慧之大成的奇书,将哥德尔的数学,艾舍尔的版画,巴赫的音乐集结于一书,组成了这部一千多页的科普读物,买回来多年,至今不敢翻开……
DAY17 关于你专业的一本书
《水的未来》,奥森纳。一本很有含金量的科普读本,作者亲身到世界各地去调查探访,介绍了几个典型国家的水资源利用情况和目前最突出的水资源问题。比如就有中国的三峡大坝,我们可以看到一个外国人对我们宏伟工程的客观看法。此书通俗易懂,可以让非专业的大众也能对水资源问题有一个正确的认知,并在日常生活中正确地保护水资源。
DAY18 非常期待续作的一本书
《昨日不辞而别:废都摇滚记忆1990-2014》,锤子。西安摇滚乐的不完全记录,二十多年的沧桑变迁,写就的是几代青年人对理想的前仆后继。青春永驻,摇滚不死,故事就总不会停止。本来就是一群边缘化的年轻人,玩着边缘化的音乐,能有人纪录他们的故事,实属他们乃至这座城市之幸。其实不是期待本书有续作,而是期待有更多其它城市能有人关注并纪录摇滚乐,纪录与摇滚乐有关的青春。
DAY19 看了最多遍的一本书
看了最多遍的只能是小时候看的漫画了,《七龙珠》《哆啦A梦》《幽游白书》…长大以后遭遇网络时代,信息爆炸,网购成瘾,书架上堆的都是待读的新书,所以再喜欢的书也没时间重读了…
DAY20 等到50岁还想再看的一本书
《沉思录》,。人永远不能停止思考,此书适合任何生命时期来阅读。
DAY21 青春期陪伴过你的一本书
《晃晃悠悠》《支离破碎》《一塌糊涂》,石康。上初中时偶然的机会知道了石康,爱上了他的青春三部曲。喜欢他在里面对女孩的描写,对爱情的描写,对人生的描写。基本上我是读着他的三部曲完成了自己的爱情启蒙,三观启蒙和人格建设。
DAY22 对你很有意义的一本书
《锦州史话》,孙海滨,刘景毅主编。和这本书邂逅非常机缘巧合,是我回老家办事在社区街道的阅览室里偶然瞥见的。随便翻一页惊见“张三丰是锦州人”,当时十分兴奋,赶紧记下书名事后网购了本书,篇幅不长,但读后还是收获颇丰,很多家乡的历史都是以前从未听闻的。这本书的意义就在于提醒我,与好书的邂逅是随时随地的,所以我现在会特别留意那些擦肩而过或偶然瞥见的书。另一个意义就在于提醒我生而为人有义务多了解一下家乡,尤其是身在他乡的人,更应该带有一种“代言人”式的使命感,为了宣传推广家乡为家乡树立良好形象而付出努力。
DAY23 你看过的历史最久的一本书
《三国演义》。很惭愧,四大名著只读了这一本。最大的感触就是书中记述了几百个乱世英雄,运筹帷幄的文臣,骁勇善战的武将,在作者笔下个个都是身披金甲,头顶光环的降世天使,但是最终都逃不过流血牺牲含恨而暝的命运,读过之后,难以平静,甚至不知该为何而唏嘘感叹。
DAY24 让你觉得生活如此美好的一本书
《在轮回中找你》,卡梅隆。因为电影知道了这部原著,并在看电影之前读完了它。讲一条爱犬经过几世轮回找到了自己原来的主人。故事很奇幻很治愈,让人愿意相信生活中充满奇迹,生活可以很美好。
DAY25 让你觉得生活如此糟糕的一本书
《整理遗物的人看见的》,吉田太一。遗物整理人,日本的一种奇特职业,负责替代家人或警方善后处理正常/非正常死亡现场,大多数是孤寡老人的孤死现场。有些现场就连阅历丰富的遗物整理人也难以承受,看到他描述的一幕幕,我不知该追问谁这是为什么,这是怎么了。因为世界正在发生这样的变化,节奏越来越快,关系越来越疏远,人们越来越能干,也越来越冷漠,我也混在其中,我只是还没看见自己的终点。所以突然有一本书把终点呈现给我,感觉太糟了。
DAY26 看完但没有看懂的一本书
《查拉斯图拉如是说》,尼采。上学时一时兴起想读读哲学书,就读了这一部。真切地体会到“每一个字都认识,可连成句子就是不懂”的感觉。
《上下都很平坦》,马原。传说中的先锋派小说,传说中的“以形式为内容”的先锋派小说家的成名之作。繁乱的叙述结构、虚实结合的表现手法,读第一遍实在无法完全理解故事脉络和作者的意图。
DAY27 想要陷入爱情的一本书
《三体:黑暗森林》,刘慈欣。这本书跟爱情实在没多少关系,只怪最近这些年我读的书里实在没有哪本能激起我对爱情的兴趣。在这本书中,我对一段描写印象很深刻,就是关于男主角罗辑在构思一本言情小说时,深陷其中,与想象中的女主角恋爱而无法自拔的经历。我不知道是不是人人都曾有过虚拟朋友甚至虚拟情人,我真的有过,所以最近读到这一段时忽然想起很多。
DAY28 使你思考人生的一本书
《在路上》,凯鲁亚克。读这本书时刚上大学,正是妄想从此天高任我作的时期。这本书仿佛迎面一盆冷水。它让我看到,人生不应该只是一次次没头没脑的以狂欢为目的以说走就走为借口的逃离。我们更应该着眼当下,脚踏实地,不能沉迷于远方而轻视了脚下。
DAY29 让你想起自己的一本书
《自卑与超越》,阿德勒。作者几乎从人生的所有方面讲述了自卑情绪的形成机理以及克服那些心理屏障的建议。作者认为自卑情结是由婴幼儿时期个人所处的环境对个人的心理的作用结果,是个人在婴幼儿时期对环境以及各种问题所产生的反应和处理方式逐渐积累从而使人形成了一种默许的得到自己认同的思维习惯,也就是说每个人都有不同程度的自卑,只是自卑的内容、方式、态度不一样,因此读这本书时,我几乎是把它作为自卑者自救手册,通篇对照着自己。
DAYA30 2017年看过最想推荐的一本书
《摇滚狂人:奥兹·奥斯本自传》,奥兹·奥斯本。读他的自传感觉就像是和他对面而坐,看着他一边喝着酒抽着一边给我讲故事。书中写了1963年到2009年之间,他从一个问题儿童成长为摇滚狂人的故事。其中讲述了很多当时或饱受争议或广为流传的轶事背后的秘密,讲述了他的童年,他的情史,讲述了黑安和他单飞之后每一张专辑的来历。字里行间看出他的率真和坦诚,他毫不避讳地表达对任何人和事的看法,讲自己的丑事。让我看到他虽然从里到外都是那么疯狂,但内心却是胆小懦弱的,必须用疯狂来保护自己。他本可以做个平庸的伯明翰工人,却因为多动症和阅读障碍而成就了自己。他不会任何乐器,却成了一代摇滚教父。他半生都在糟蹋自己,几次从死亡线上逃回来,如今却依然在疯狂地安度晚年。他始终保持本色,无论巅峰或低谷。他反叛,但并不愤怒,疯狂,但并不残暴,他接受商业和娱乐,但仍坚持摇滚。他就是为摇滚而生。
马鞍山读书会是服务于读书人,推广“全民阅读”,传播知识与文化的公益组织。定期组织开展读书交流、专题讲座、志愿服务等公益文化活动。倡导“让读书成为一种生活习惯”的理念,旨在打造汇集马鞍山读书人的文化社群。
《马鞍山读书会》微信公众号是马鞍山本土文学新媒体平台,定期推送原创文学作品、名家名作、朗读音频等内容。欢迎作家、文学爱好者赐稿,作品体裁题材不限。文末赞赏收入80%作为稿费付给作者。有意加入读者会员群请添加主编微信。
扫码填写会员信息申请加入马鞍山读书会
或
点击文末“阅读原文”申请加入马鞍山读书会
关注马鞍山读书会公众号
与5000小马读书人在此相遇
点击“阅读原文”申请加入马鞍山读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