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在谈孙悟空,可曾重读《西游记》?
今天推荐给大家一篇极文。
小编认为,读完此文会顿悟,读完此文2016就顺了。
感谢这位作者薛居明。
《西游记》是一部受明代心学思潮影响的、以发掘自我生命的根本去体悟天地玄奥的神话小说。按照一篇评本——《西游记总批》的说法,西游记最主要和最有特征性的精神是在于“游戏之中暗传密谛”,在神幻滑稽之中蕴涵着哲理。这个哲理就是——心学。作者主观上想通过塑造孙悟空的形象来宣扬“明心见性”的“道理”,维护封建社会的正常秩序,但是,在客观上倒是张扬了人的自我价值和对于人性美的追求。
《西游记》的主要篇幅是描写唐僧及其徒弟(包括悟空、悟能、悟净和白马)一行,经九九八十一难,去西天取经的过程。在这八十一难之间,虽前后没有什么内在联系,确基本上是模式相同的,因而给人以一种循环往复的感觉。这些周而复始、形形色色的妖魔与险阻,其实都是象征着“修心”过程中的障碍。比如就自然屏障来说,第六十四回写到一望无际的荆棘时,特别提示了一句:“为人谁不遭荆棘?”这就清楚地把自然现象与人生修炼联系了起来。至于说到各色妖魔,在小说中,曾借观世音的口说道:“菩萨妖精,总是一念。”换言之,妖魔实生于一念之差。所谓“心生,种种魔生;心灭,种种魔灭”。小说描写了八十一难的磨练,无非是隐喻着明心见性必须经过一个长期艰苦的“渐悟”的体道过程。
《西游记》其实就是一部悟书,而“悟之者,在儒既可成圣,在释即可成佛,在道即可成仙”。君不见小说的开篇回目便是“灵根育孕源流出,心性修持大道生,”第二回即是“悟彻菩提真妙理,断魔归本合元神,”这灵根指的是什么?元神又是何物,而悟彻菩提又作何解呢?再如第七回又有诗曰:
猿猴道体配人心,心即猿猴意思深。大圣齐天非假论,官封弼马是知音。
马猿合作心和意,紧缚牢拴莫外寻。万相归真从一理,如来同契住双林。
把诗和回目标题联系起来,已经回答得很明白了:孙悟空的猿猴形象就是代表人心的,齐天、弼马都有它的特定含义(“心猿意马)。必须紧缚“心猿”、牢拴“意马”,马猿合作,才能修成大道,与如来成为一体。而且诗中明确指出“莫外寻”这个关键,也就是要“心领神会勿寻它途”(佛即是心,心即是佛),只有心中悟到“道”(“悟彻菩提真妙理”)才能“从理归真”。
反观《西游记》书名就明示了是去“西天”的“游记”,书中记的就是去“西天”取经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人在体道中“悟道”所“走”的路程。因为,“经”是用实践才能表达出来的真理,而真理与文字其实并没有直接的关系。真正的经是没有文字的(正如书中唐僧说悟空取来的是“无言语文字”的真经)。用文字写成的经仅仅是一种描述、一种说明、一种导引。经文本身并不是真理,而仅仅是引导读它的人去领悟的。打个比方:真理好比黑暗里照亮心灵的明月,而“经”不过是指向明月的手指。手指可以指出明月的所在,但本身却不是月亮。而且,要想看到明亮的月亮,既可以通过这只手去指,也可以通过另外的无论那只手去指,甚至并不一定非通过手去指。手指可以不在,而明月却常在。毕竟,看到明月的不是手指,而是眼睛,眼睛是心灵的窗户,也是人心里的悟性。“经”仅仅是教给读经的人一种看事物的方法,它会唤醒你的智慧,擦亮你的眼睛,指引你走出牛角尖,发现那条你该走的路(“经”实为“径”即“路”也),而通向“灵山”的路,终归还是要靠自己一步一步地走去。
《西游记》中的师徒四人,其实描写的是一个人,第三十二回十分明确地指出:“师徒们一体同心”。第九十九回又说师徒们“本来面目今方见,一体原因始得全”历史上的玄奘是一个备通经奥,聪悟不群的法门领袖,而在《西游记》的小说中,把唐僧写成是金蝉子长老转世的江流儿,善根具足,但还需要磨练,所以塑造成一个人妖不分的“肉眼凡胎”。正因为如此,他才需要艰苦的修炼,他的心需要悟空,诸多欲念需要八戒(悟能),修性固命需要归本(悟净)。书中描写唐僧从出生遭难到西天成佛,历经劫难,都是在磨练他的意志,经过修心体道、悟空归本,心地达到清净,圆成佛道。至于书中所出现的众多妖魔,实乃自心所生的种种烦恼和恶念。所有妖魔鬼怪,不约而同、千篇一律要吃唐僧肉,以求可以长生不老,足见烦恼、恶念对自身之损害。如要得到解救,唯自心“悟空”、“八戒”、“悟净”而已矣。
应该说,每个人本身都像唐僧一样具有佛性,也就是说,每个人体内都具有和唐僧一样的认知,一样的可以成佛的根本。而悟空、悟能、悟净三个人则代表着每个人在修行过程中所需要解决的一些自身的问题:悟空,是每个人在没有发现自己的佛性的时候,要去悟道(“空”),知道一切本然为空,无可执着,即得自在。悟能(八戒)代表的是人的三毒——贪、嗔、痴,每个人所要做的就是戒掉这些恶性,而且我们有能力做到,所以要“悟能”。而悟净,是悟空、悟能的结果,佛说:“随其心净,即佛土净。”所以,我们要明白,悟到一切本来清净。观世音为唐僧选的每一个徒弟的名字上,都加着一个“悟”字,那就是说必须要经过心灵实践,或者叫做“修证”、“体证”等等,才能悟道成佛、修成正果。修成佛道就要“悟”空,进行“空”的实践,但是人的思想被各种无名烦恼所占据,像猴子一样一刻也不能安静。它头上的紧箍咒,也叫“定心真言”,唐僧念了一路,一直到西天才得以消失。孙悟空的“大圣”本领,则是人的智慧本心的象征。修成佛道就要持戒,没有戒律就没有佛法,佛法能寓于持戒之中,守戒即是“悟能”。小说把“悟能”设计成猪,代表人的愚味无知和贪欲。修成佛道就要“归本”,需要悟“净”,还心田一片净土,归真为本。作为师父的三藏法师,是本具佛性肉眼凡胎的众生代表。他有慈悲心,但是却识别不了妖魔。三个徒弟都可以腾云驾雾,唯独他不能。通往西天的遥远路程,他要一步一步地走下去,他必须在九九八十一难的各种困境和魔障的生死博斗中悟空、悟能、悟净,最后才真正修成正果。这就是《西游记》对“悟”的诠释,这一点象征意义非常重要。九九八十一难中的妖魔鬼怪不是别人,正是自己,是自己的心。心生,种种魔生,心灭,种种魔灭。一个人的最大的敌人确实是自己。
可见“西游记”也是一篇“心灵游记”,这一点在西游记中处处可见,无论是它的回目标题,还是处处可见的诗词都有着对心灵“导引”和“明示”的作用,比如,在第三十一回“猪八戒义激猴王”的一开篇便是一首词:
义结孔怀,法归本性。
金顺木驯成正果,心猿木母合丹元。
共登极乐世界,同来不二法门。
经乃修行之总径,佛配自己之元神。
兄和弟会成三契,妖与魔色应五行。
剪除六门趣,即赴大雷音。
这首词说得明明白白,《西游记》小说写的就是金木交并,配合丹元,成就正果。而取经的“经”乃是得到真正的路径的“径”,是所有修行的总道路;而成佛所成就的就是自己的元神,不在什么身外西方。悟空、八戒、沙僧,要兄弟三人合和;所有的妖魔鬼怪都应的是五行金木水火土。剪除掉了眼耳鼻舌身意六种感觉器官的运作(书中悟空教训唐僧:我等出家人,眼不视色,耳不听声,鼻不嗅香,舌不尝味,身不知寒暑,意不存妄想———如此谓之祛褪六贼),封住六道轮回中的各门道(六道也叫六趣,即通往天、人、阿修罗、地狱、畜生、饿鬼这六种生命方式的道路),自然就会到达灵山而成就佛果。可见,《西游记》小说在文化意义上,已含盖了人生的各方面,蕴含深刻,指引人们勘破机关、顿悟人生,的确是一部悟书。
说到《西游记》深刻阐述了中国人的“悟”,还可以从它生动地讲述了一个冥顽不灵的石头,通过不懈的努力悟道成佛的故事中,得到充分的展示。中国有部《楞严经》将心相分作七十二种,第七十二种即是猿猴相。《西游记》以此作为契机,塑造了一个代表人心灵的心猿“石猴”——美猴王,让他具有了七十二种变化,也即是心灵的七十二种变相和活动。有心便有意识,即是那心念活动的十万八千里的筋斗云,代表着意识的跳跃。照六祖法师的说法,也是到达西方极乐世界的距离:“若论相说里数,有十万八千,即身中十恶八邪。……心地但无不善,西方去此不远;若怀不善之心,念佛往生难得。今劝善知识,先除十恶,即行十万;后除八邪,乃过八千。念念见性,常行平直,到如弹指,便睹弥陀。”这就是:一念善即在极乐,一念迷就在苦海;佛性在此身,不离此心觉;悟得此心空,便是圣仙佛。
《西游记》这部小说讲述的孙悟空成佛,由三部分组成:一,孙悟空大闹天宫;二,被压于五行山下;三,西行取经成正果。这实际上正是隐喻了放心、定心、修心的全过程。这种喻意在小说中多有揭示,如在前七回,孙悟空上天入地大闹,即在回目上就说他是“心何足”、“意未宁”(第四回);第七回被如来佛压在五行山下,就叫作“定心猿”;以后去西天取经,常称是“心猿归正”(第十四回)、“炼魔”(第五十一回)、“魔灭尽”与“道归根”(第九十九回)等。为了表现“心猿归正”的总体设计,小说还让孙悟空不时地向唐僧直接宣传“明心见性”的主张。例如,第二十四因唐僧问悟空何时可到西天雷音,悟空答道:“你自小时到老,老了再小,老小千番也还难,只要你见性志诚,念念回首处即是灵山。”第八十五回,悟空还用乌巢禅师的《心经》提醒唐僧道:“佛在灵山莫远求,灵山只在自心头。人人有个灵山塔,好向灵山塔下修。”顿使唐僧明了:“千经万典,也只是修心。”
孙悟空成佛后成为“斗战胜佛”,观其一路上所战斗的,都是自己心灵中的杂念和身体上的欲望,是在清除自身的“十恶八邪”。这在第十四回《心猿归正六贼无踪》的开篇处,,那诗说到:
佛即心兮心即佛,心佛从来皆妄物。若知无心又无物,便是真如法身佛。
法身佛,没模样,一颗圆光含万象。非色非空非不空,不来不向不回向。
无体之体即真体,无相之相即实相。无异无同无有无,难舍难取难听望。
内外灵光到处同,一佛国在一沙中。一粒沙含大千界,一个身心万法同。
知之须会无心诀,不染不净为净业。善恶千端无所为,便是南无释迦叶。
张伯端是道教祖师,但却参悟佛禅,并领悟颇深,所以他合一三教,提倡全真。全真道教在三教合一的旗帜下,尤其是在心性学的契合点上,特别重视佛教经典,尤其是那部《摩诃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曾被当做全真道的教材。在《西游记》中,“取经”的话题占了九十三回,但所取的到底是什么,书中却没有真正的加以说明,读者看完全书也没能知晓。然而,在小说中。唯一被全文抄录的,就是那部《摩诃般若波罗蜜多心经》,从始至终得到重视,常常被提起,这部经在第十九回《浮屠山玄奘受心经》中由乌巢禅师隆重地传给了玄奘。纵观《西游记》,虽然“貌似”佛教的人物、情节、故事等,其实所有都充斥着全真道化了的“修心”内核。《西游记》通过孙悟空的形象宣扬的是“三教合一”化了的心学。《西游记》实际是倾向三教合一的,在《西游记》中,三教的术语多混用,特别在心学的范围内更是十分融合,如佛家的“禅心”、“明心”,道家的“内丹”、“修心”等都与心学切合。其实,从修心的角度说,《西游记》所讲述的取经过程,就是把浮屠山时乌巢禅师所授《多心经》读成给孤园时师徒们解出的《心经》的过程,这个过程就是“修心”的过程,其本身也是对这部佛学经典——《摩诃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的最好诠释。
《西游记》第十九回写唐僧在高老庄收了猪八戒后,路过浮屠山,向鸟巢禅师询问去西天的路径,鸟巢禅师说:“路途虽远,终须有到之日,却只是魔障难消。我有《多心经》一卷,凡五十四句,共计二百七十字。若遇魔瘴之处,但念此经,自无伤害。”三藏拜伏于地恳求,那禅师遂口诵传之。其传诵的正是《摩诃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值得注意的是,在这里,把本是心性修持的行为,幻想成了奇遇乌巢禅师的情节。浮屠即梵文 Buddha,也被译作“”,以此命名受《心经》之山,可见此经之关键。《心经》讲究破除眼、耳、鼻、舌、身、意所感知的“六尘”即“六贼”,以达到心无挂碍的“五蕴皆空”的精神境界,被小说称为“乃修真之总经,作佛之会门”。当乌巢禅师把经传授给唐僧的时候,故意把《摩诃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简称为《多心经》,(实际上应该简称为《心经》,而非《多心经》;其实,在这段文字上,“多”字是和“波罗密”连在一起的,是“菠萝蜜多”,而并非和“心经”连在一起,不是“多心经”,应为“波罗密多”“心经”。波罗蜜多的意思是:至彼岸。)这个叫法很有深意,因为这时不管是唐僧还是孙悟空都有太多的杂念,太多的心,太多的“误”,而谁也没有“悟”。“悟”只有一种,而“误”却有无数,所以叫做“多心”。经过了千山千水,多魔多障,唐僧和徒弟们磨去了许多的杂念,从无数的“误”中得到了“悟”,才把“多心”修炼成了“一心”。
取经路程即将结束时,师徒四人一马就要到了如来佛祖曾经讲经的给孤园,唐僧忽然又发起了感慨:“前几天那寺庙里的僧人说到天竺国都还有两千里,不知是多少路哩。”孙悟空问师父:“你好像又把乌巢禅师的《心经》忘了?”唐僧诧异道:“我可以倒背如流,怎么说忘了哪?”悟空反问道:“但你仅仅只是会念,并没读懂呀?”唐僧又问:“悟空,那你明白了吗?”答曰:“我明白,我明白。”悟空与唐僧相对无语,心照不宣。猪八戒、沙和尚闹不明白这师徒俩打的是什么哑谜,竟然嘲笑起猴儿哥来。在他俩看来猴儿哥只会耍弄棒子,哪会讲什么经呀!这时唐僧感叹道:“悟能、悟净,你们快别胡说了,悟空解得无言语文字,乃是真解。”至此,这部唐僧念了一路的《摩诃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才由他自己解开了。我们已经注意到了,此时孙悟空已经把《摩诃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说成《心经》了。这说明师徒们已经将“多心”修炼成了“一心”。
至此,我们完全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西游取经实则就是修心的过程。唐僧四人一马代表着修心体道者,长安是过程的起站,而灵山则是修心的终点。所谓体道,也就是要在“心灵的西天”觉悟。隐藏于修心路程中的妖魔鬼怪都是修持过程中的种种“心魔”。在修心体道中若能当下顿悟,则“十万八千里之远,不过一由旬;十四年之久,不过一刹那”。(由旬,古印度长度单位,佛学常用语,梵语yojana 之音译,一由旬相当于一只公牛走一天的距离,大约七英里,即11.2公里。)然而,修心体道总会有和心魔“斗争”的过程,《西游记》书中便以关山迢递、险阻重重之类的字句来加以描述,表示修持者必须痛下苦功、频扫心地,以达致本体“空”。不管是顿悟或渐进,修持者都是想在跋涉一段心路历程之后,才得以悟空;这就是“心灭”的境地。佛家以海喻心;而这也正是一段离苦津、脱洪波、如心经所说以“大智慧”登彼岸的“天路”历程,也是人们修心的心路历程。《西游记》书中的唐僧一行曾渡过鹰愁涧、流沙河、黑水河、通天河和凌云渡;每逢渡过之后,作者多会加上“智慧光明登彼岸”等等之类的话加以总结,其用意明显:人们要想“悟”道,就要经过这个历程,就得依凭有如心经的“般若”智慧,这正是全书的主题所在。
阅读原文修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