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pic
当前位置: 首页> 奇幻小说> 出版社编辑是如何判断一本小说的?(希望对有志于写作的同学有帮助)

出版社编辑是如何判断一本小说的?(希望对有志于写作的同学有帮助)

2020-08-01 14:40:54

外国的编辑不知道,中国的编辑我可以说一些。
因为我当过一年的编辑,三年的主编。
对于看这个答案的作者,先说个前提,如果你写书就是自娱自乐,打算自费出版,而不是想从读者口袋掏钱,从出版社哪里拿到你应得的稿费的话,那么可以略过不看。

如果你想拿到稿费,从而解决你的生活,那么必看。



————————————————————
1:书名。
连书名都起不好的文档,我是不打开的。什么样的书名呢,比如《书记简自刚》比如《我叫春风》之类的)
一个作者连书名都没想清楚,还写什么书啊,别闹。


2:类型。
中国图书市场是个畸形的市场,如果你的小说没有类型,那正常要么属于纯文学,要么自娱自乐。
纯文学的作者多数已经在《收获》《十月》的水平之类上得到证明了,这样作者的作品属于质量保证,也可一看。
自娱自乐的作品也不代表写的不好,但是没有类型,就意味着没有读者,没有受众群体支撑,所以只能建议这样的作者还是网上发表,搞成电子书吧。豆瓣现在非主流的作品就很多。但是这种没类型的作品出版社是不会操作的。

好了,如果作者有明确的类型,恐怖、青春、盗墓、穿越、玄幻、官场等等,已经类型明确的情况下。这时候,我就会看看我的公司是不是已经出过这一类型的书,如果没有,正常也直接pass。
要知道,每个出版社都有各自的产品线,不是什么书都做的,虽然在图书分类上,很多书可以直接分类为社科文艺,但是实际上书稿到了具体的出版,就会更加的细分。
如果你是作者,我建议你在投稿之前,先了解一下出版社近两年以来的产品线是否有和你同类型的图书出版,如果没有,就别浪费各自的时间了。

3:读者群
图书不是万金油,不是什么人都需要,请作者一定要明白这一点,这世界只有《》之类的图书面向所有读者,其他99.99%的图书,都是要明确读者群的。
比如《明朝那些事》面对的是对历史感兴趣,又在这方面没有研究的读者。
比如《货币战争》,面对的是对经济学感兴趣,但是对国际时政理解又很幼稚的读者。
要记住,一个畅销的作者,征服的必然是人群的最大基数的读者——傻逼。

总而言之,如果出版社出小说的话,肯定是先算一笔账,算一笔能不能赚钱的账,如果这个帐怎么算都不能盈利,那就会放弃。
小说这玩意,下架速度最快,如果在上市一到三个月没鼓捣出名堂,正常这本书就赔死了。
甚至有的出版社有一条不成文的铁律——打死都不出小说。
如果你是新人,如果有一个出版社愿意出你的小说,你就别装十三装清高了,赶紧签约吧,过了这个村就没这个店。而且随着出版行业的电子化数字化,以后以实体书的出版会越来越少的。

4:好的开头。
多数作者完稿之时,在心中肯定认为自己的作品是世界最优秀的。这就像到卡拉ok吼的同学是意识不到自己五音不全的。更认为编辑必定会一口气读完自己的小说。
但是,对不起,亲。
编辑没时间,中国的编辑干的是畜生一样的活,他平均给每个小说作者的时间,不会超过十分钟,如果是我,不会超过五分钟。
五分钟够干什么?看个开头啊。
在3000字的篇幅里头,扑面而来的是一堆风景描写,pass,这类作者以为还生活在18世纪的脑残作者,你以为自己是雨果福楼拜托尔斯泰啊。滚,要多远滚多远。
人物的语言动作不出彩,我去,你想干嘛!!!!!你老婆看不下去的东西,别逼我们编辑看行吗?
没有悬念没有伏笔,去死吧,你也配写小说。
至于文笔,放心,除了少数文艺社才会在乎你文笔好不好。《平凡的世界》文字好吗?烂。《白鲸》的文笔好吗?渣。
亲,小说就是先把故事讲好。
开卷五分钟,你没抓住你的编辑,你可以去死了。要知道,在书店里头,读者比编辑更残忍。



好了,江湖凶险,祝你投稿愉快。


楼下有一位小妹妹生气了 

就是因为你这种装逼的编辑太多,慢慢腐蚀了中国市场,还书名不好不看,卡夫卡的书书名好?博尔赫斯书名好?贝克特乔伊斯又是哪个费尽心思想书名了?福楼拜的《包法利夫人》书名好? 这年头,会写小说的衣衫褴褛,不懂小说的却能运筹帷幄了?你和我提市场,渣市场就是你们这种渣编辑自以为了解市场拉低了读者口味硬生生逼出来的市场。


我对这位小妹妹的建议只有一句话——
请穿越到到卡夫卡的时代去生活,那里会有欣赏你作品的编辑,谢谢。




另外一位同学也有意见了——

我想在知道你这样的速度,一天能审阅多少小说?难道你们出版社每天都能接到成千上万的小说?

那么容我贴上天涯的一篇宏文中的一小部分,让大家知道一个普通编辑每天都在干啥——



出版流程

  为什么编辑会反复强调作者要定稿之后再交稿?我介绍完下面的流程你就会明白。
  作者交稿子之后,就进入编辑出版流程。
  下面来数一数,一本书从收稿到最终作者拿到样书,大致要经过哪些流程环节和经手多少人。
  〉〉编辑收到稿子,要交给排版厂打印成纸稿(原稿),这经手第2个人(编辑算第1个)。
  〉〉打印好后,如果编辑有空就自己看,没空就发给社外编辑逐字逐句进行审查、修改、提出疑问,经手第3个人。
  〉〉社外编辑看完之后,返给编辑,编辑还要看,有问题要返给作者修改,经手第4个人。
  〉〉作者修改好之后,编辑检查没问题了,发给复审——第5个人。
  (一个月左右时间过去了)
  〉〉复审审查书稿1/4左右内容之后,退给编辑解决问题,编辑解决好之后,发给终审——第6个人。
  〉〉终审审查书稿1/4左右内容之后,退给编辑解决问题,编辑解决好之后,发给总编办,登记、发稿、。
  〉〉书稿交给排版厂的排版员进行排版——第8个人。
  (又一个月左右时间过去了)
  〉〉排版好之后打印,和原稿一起交给校对人员——第9个人。
  〉〉校对人员按照编辑、复审、终审留在原稿上的修改字迹对比新稿子进行核对,有问题作出标记,核对好之后返给编辑修改、确认,然后再发排版人员修改。
  〉〉这样在校对、排版、编辑之间反复三次,最终没有错误了,才能到出片环节。
  (又一个月左右时间过去了)
  以上所有环节就是传说中的“三审三校”。
  〉〉“三审三校”环节进行中,编辑还要请设计人员设计好图书封面——第10个人。
  〉〉书稿片子出好之后(出片人员,第11个人),和封面片子汇到一起,发给印制员审核——第12个人。
  〉〉印制员审核无误之后发给印刷厂开始印刷——第13个人。
  〉〉印刷好之后,工人进行装订、打包——第14个人。
  〉〉打包好的新书,拉到出版社库房,库管员将新书入库等待发货,作者样书送到编辑处——第15人。
  〉〉编辑把样书寄给作者。
  (又一个月左右时间过去了)
  到此,一本书从收稿到最终作者拿到样书,至少要在15个人(这还是很保守的统计,实际不止)、几十个环节中转来转去。出一本书多么不容易!每一个环节出了问题,都会影响图书的质量和出版进度。
  而编辑,是所有环节的枢纽,哪个环节出了问题都要编辑处理,出了责任事故也大部分需要编辑承担。
  所以为什么编辑会反复强调作者要定稿之后再交稿?因为中途的修改,意味前面的所有环节的工作可能都需要重新再来,每个环节都会有任务量,都需要费用支出。
  通常,规范地完成上述的环节,需要4-6个月时间。
  有的作者会问,为什么有的出版社只需要两三个月的时间?
  只能这样解释:有的可能是编辑不分昼夜全程催着流程(我曾做过最快的一次,40天内出版),但那实在不是常例;再有可能就是“偷工减料”虚走环节,互相糊弄呗。
  看完这些,以后那些交稿刚一个月就天天催着要样书的作者,请可怜可怜编辑吧。
  要想早点拿到样书,不如早一点把稿子写完,并把定稿文件一次性备好。






大家以为编辑手上只有一本书吗?
正常一个编辑手上有四五本书的书稿压着,一年不出意外的话,要编辑出十本书。工作量之大,如果用心负责的话,是超过码农程序员。
你认为编辑就只干以上这些话,对不起,编辑除了这些案头工作之外,还得外联、约书评,炒作者、市场调查等等等。

一个编辑每天精疲力竭的忙完了,还得找出能够静下来心的半个小时,看看来稿。
给你十分钟时间,已经是想死想的节奏了。

很多作者抱怨自己写字好辛苦啊!!!!!你们编辑是不是人啊,这么对待我的杰作。
我只想说一句,如果我们编辑真的选中你的书稿,推动了你的书出版,下来的痛苦超乎你的想象。
作者辛苦个屁,就是错别字都得编辑一个字的校订。说不好听的,这世界有时候编辑比作者本人还熟悉这本书。因为一个合格的编辑,至少要对你的书稿逐字逐句的看三遍(三审)。
这世界上,你的亲爹亲妈老婆儿子未必能够忍受的活计,编辑就这么硬逼着自己干下来了。
所以,将心比心吧。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