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交流请加道长微信号:lz131919
温州虽小,但人杰地灵,历史上名人辈出,文艺上群星璀璨。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勤劳聪敏的温州人虽然居住在史书中称之为蛮夷的地方,但按道教《上清天地宫府图经》、《洞天福地岳渎名山记》、《云笈七签》、《洞渊集》等道书所记载,温州则是绝佳的有福之地。在如上道书记载统计,天下共有十大洞天、三十六小洞天、七十二福地,而仅仅作为一个地级市的温州,就占有其中五个。在道教中,至心修道的人都会选择入山修行,早期道经如《抱朴子内篇》《真诰》等都讲到:“欲求神仙,须登山请乞、入山居住或合药。”而洞天福地一般是指在人间却能沟通仙界的灵地,所以自古以来修真炼丹的道士们都会选择洞天福地隐居修道。东晋著名高道葛洪曾经提出过很多山名,并谓:“此皆是正神在其山中,其中或有地仙之人。上皆生芝草,可以避大兵大难,不但于中以合药也,”因此,这位喜欢云游于各洞天福地的葛仙翁,自然不会错过一个地方就能拥有五个福地的温州。
养生炼丹,按道书来看,基本要占据两个条件:其一,所隐居地应为山清水秀之地,最好是洞天福地。其二,炼丹地应出产炼丹时所需之草药丹石。从史书记载可看,葛洪曾在浙江、广东等地许多名山中结庐炼丹,甚至杭州葛岭就是因为葛洪在此结庐炼丹,为了纪念才把当地改名为葛岭。现今成为浙江省道教协会会址的葛岭抱朴道院就是以葛洪名作《抱朴子》命名的。在成帝咸和七年时,葛洪听说交趾郡(今越南)出产丹砂,向成帝要求出任句屚县令,开始成帝认为葛洪资历高,出任个县令太屈才了,后来葛洪说了实话,是为了取炼丹用的丹砂,成帝才同意。当他到了广州时,刺史邓岳将他留下,葛洪于是隐居在罗浮山炼丹。
这在《晋书》中记载的很清楚:“闻交阯出丹,求为句屚令。帝以洪资高,不许。洪曰: 非欲为荣,以有丹耳。 帝从之。洪遂将子侄俱行。至广州,刺史邓岳留不听去,洪乃止罗浮山炼丹。”丹砂在炼丹制药中至关重要,葛洪在其著作《抱朴子内篇·仙药》说:“仙药之上者丹砂,次则黄金、白银。” 汉代《金碧经·丹诀·丹论诀旨心鉴》说:“丹砂皆生南方,不生北方之地” 《太平御览》卷六六九所引《真诰》说的“方患丹砂难得,去广州为道士,仙去飚室为上仙”。
因此可见,葛洪本想去交趾的句屚当县令以方便取丹砂炼丹,后来被广州刺史留下了,于是便在同样出产丹砂的罗浮山修道炼丹了,并且最终于山中羽化。倘若葛洪能在浙江杭州炼丹,也曾想不远千里去交趾取丹砂,那么距杭州近在咫尺的温州,拥有他所知道的道书中记载的全天下一百一十八个洞天福地中的五个,这位到处找炼丹药材的葛仙翁,必然不会放过温州这块福地。葛洪寻名山著书是他自己在《抱朴子内篇·金丹》中明确指出的:“余所以绝庆吊于乡党,弃当世之荣华,必欲远登名山,成所著子书,次则合神药,规长生故也。”
而在温州,的确许多地方都有着葛洪的遗迹与传说。温州民间有句话叫“瑞安出仙岩,平阳出仙坛” 。这里的仙坛,就是因葛洪在此修仙炼丹而成名为仙坛。明《隆庆县志》称:“仙坛山在东郭,上有平石,方十余丈,相传葛洪炼丹于此”。《乾隆县志》记载:“《永嘉记》云横阳仙石山顶有平石,方十余丈,号仙坛。旁有竹林,风来成韵,垂扫坛上,名扫坛竹”。此外,平阳还流传着很多有关葛洪的遗迹。城南东岳观现保存有两口葛井,西门外有葛坛庵,万全仙口神山有葛仙丹灶,平阳东门有仙里又名葛溪街。但与葛洪渊源最深还属仙坛山。旧志载:仙坛山“山顶有石,上有足痕,深寸许。相传葛洪炼丹于此,有葛仙翁丹灶、石床、小岩栖。又有巾子岩” 温州众多历史名人也均相信葛洪曾来仙坛炼丹,如南宋著名的大学者叶适在《陈同甫、王道甫墓志铭》中有提及:“始道甫乐仙坛山北之原,即其葬焉。”旧志还谓仙坛寺“上有葛仙丹灶,傍为应节严祠”。南宋诗人林景熙与在其《葛坛即事》诗云:“半壑松声识稚川,携琴曾此写风泉,日乌月兔神丹古,春蚓秋蛇醉墨鲜。世事荣枯成一笑,人生好丑在千年。下方城郭尘如海,输与山中枕石眠”。
这里可见仙坛专指的就是葛洪炼丹处,所以诗人的诗题直接写的既是葛坛。《纪梦诗注》也提到平阳州治东有巾子岩,为葛洪修炼处,因此仙坛寺下的溪涧号称“葛溪”,当年山上有“怀葛楼”、“怀仙亭”、“葛泉亭”等建筑物(今已圮废)。清代鲍台《寄仙坛寺达敬上人》诗云:“昆岭蔚深秀,万木如星攒。昔有葛仙公,曾闻此游盘。丹砂留废井,碧草生空坛。风吹不可闻,白云渺漫漫”清康熙平阳县令吴永申有咏《怀仙亭》与《葛泉亭》,民国二年,平阳知事周继善撰有《问丹亭记》的文章,内称:“夫葛洪闻交趾出丹砂,求为勾漏令。勾漏远在交广。史载其生平足迹仅及余杭而未涉浙东。惟其祖玄号葛仙公,天台有葛仙公山,温台接壤,其来平阳,玄欤?洪欤?不可得知。”但民国《平阳县志·神教志》载:“葛洪咸和间揽胜至平阳,修炼于东山,有丹灶遗迹”云云。由于平阳濒海,是浙闽交通要道,葛洪去交广赴勾漏令,倘择路从东南沿海步行,平阳留下他的游踪是很有可能的。宋代叶适有诗题《仙坛寺》:“堂堂人物地行仙,勾漏丹砂信有缘”,他也认为葛洪在平阳修道炼过丹。
在温州永嘉县,也流传着葛洪的传说和足迹。东蒙山位于浙江省永嘉县乌牛镇,是道教名山,素有“浙南第一洞天”之称。东蒙山的天然道观,始建于晋代,距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观前有一块突兀岩石,建有炼丹台。传说就是晋代高道葛洪曾在此炼丹修道,至今丹台、药池遗址犹在。
传说信奉道教的“书圣”王羲之曾到过温州,访得容成子遗留下的一座炼丹井,在井栏的内侧曾书刻下“容成太玉洞天”等字。按史书记载,王羲之与葛洪处于同时期,葛洪长王羲之二十岁。王羲之曾做过永嘉太守,其本人是著名书法家,他如果能访到容成子的炼丹井,那么连官也不想做,一心修道炼丹的葛洪则更应该知道容成子在此炼丹的遗迹。容成子是何许人?容成公为古代传说中的仙人,黄帝之臣子,是指导黄帝学习养生术的老师。《云笈七羲·轩辕本纪》日:“有窖成公善补导之术,守生养气,谷神不死,能使白发复黑,齿落复生,黄帝幕其道,乃造五城十二楼,以候神人即访。”因此,葛洪既然能搜集到四千里之远的交趾有丹砂,他居住在杭州炼丹时,更应该能搜集到同属吴越之地的温州有众多仙人炼丹得道的圣地。既然容成子这位养生始祖在温州炼丹得道,那么葛洪应该不会错过温州这块福地。
早在东晋时期,道教虽然已经形成团体,不过葛洪的风格是隐居深山修道炼丹,所以其门徒不广,多为家人亲戚,并没有形成大规模的道教场所和道教活动。但葛洪在丹道和思想上对后代影响巨大,甚至被赞为道教四大天师之一(也有为葛玄),灵宝派祖师。其著作《抱朴子内篇》中,他不仅全面总结了晋代以前的神仙理论,并系统地总结了晋以前的神仙方术,包括守一、行气、导引和房中术等; 同时又将神仙方术与儒家的纲常名教相结合,强调“欲求仙者,要当以忠孝和顺仁信为本。若德行不修,而但务方术,皆不得长生也”。并把这种纲常名教与道教的戒律融为一体,要求弟子严格遵守。在世界医学历史上,葛洪在他所著的医书 《肘后备急方》还第一次记载了两种传染病:。关于化学,他在《抱朴子内篇》中的《金丹》和《黄白》篇中,系统地总结了晋以前的炼丹成就,具体地介绍了炼丹的方法,记载了大量的古代丹经和丹法,勾画了中国古代炼丹的历史梗概,也为后代提供了原始实验化学的珍贵资料,对隋唐炼丹术的发展具有重大影响,成为炼丹史上一位承前启后的著名炼丹家。
因此,葛洪在温州的出现,虽然没能形成大规模的道教活动,但可以说他凭借着自己的威望和学识,对今后温州的道教盛世起到了绝对重要的源动力和影响力。
作者:青弘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中华道教 平台首发
长按图片,识别二维码,快速关注或添加
中华道教 ↑↑↑
青辰道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