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七章
善行者无辙迹,善言者无瑕谪,善数者无筹策,善闭者无关而不可启,善结者无绳约而不可解。
是以圣人恒善救人,而无弃人;恒善救物,而无弃物;是谓袭明。
故善人者,善人之师;不善人者,善人之资。
不贵其师,不爱其资,虽智大迷,是谓要妙。
【今译】
善于行走的人,没有车辙马迹;善于言论的人,没有瑕疵过失; 善于计数的人,没有竹筹蓍策;善于闭守的人,没有门关锁钥而不可以开启;善于结合的人,没有绳索约束而不可以解散。
所以圣人永远善于拯救人民,而没有被遗弃的人;永远善于拯救万物,而没有被遗弃的物;这是叫做因袭大道的根本规律。
因此,善于为道的人,是善于为道的人的师父;不善于为道的人,是善于为道的人的资鉴。
不尊贵自己的师父,不珍爱自己的资鉴,虽然智慧,实质是大迷误,这是叫做为道的精要妙旨。
【校正】
⑴善行者无辙迹:帛书甲本作“善行者无勶迹”;乙本作“善行者无達迹”。傅本作“善行者无徹迹”。王本如此,从之,并据帛书补“者”字,下同。
许抗生说:“‘勶’应读为辙。”
蒋锡昌说:“‘徹’为‘辙’之借字,《说文》:‘辙’,迹也。盖‘彻’为车跡,‘跡’为马跡。”
高明说:“‘徹’、‘达’皆‘辙’字之假,古读音皆相同通假。”
⑵善言者无瑕谪:帛书“谪”作“適”。傅本如此,从之。王本作“善言无瑕讁”。讁、适、谪古通用。
⑶善数者无筹策:帛书甲本作“善數者不以檮”;乙本作“善數者不用槫”。傅本如此,从之。王本作“善数不用筹策”。此处用“无”字,正与上下文均用“无”字一致。
⑷善闭者无关籥而不可启:帛书甲本作“善閉者无籥而不可啓也”;乙本如此,从之,并据上下文去“也”字。傅本作“无关楗而不可开”。王本“楗”作“键”。
高明说:“帛书甲、乙本‘关籥’即《越语》、《月令》之‘管籥’;今本‘关键’或‘关楗’,即《周礼·地官·司门》之‘管键’。同为一物,即《史记正义》所云‘钥匙’。帛书甲、乙本‘不可启’三字,今本作‘不可开’,‘启’、‘开’义同。”
⑸善结者无绳约而不可解:帛书乙本作“善結者无約而不可解也”;甲本“无绳”二字损掩。傅本如此,从之。王本无“者”字。
高明说:“《说文·系部》:‘绳,索也。’‘,索也。’‘绳’字与‘’字为同义词。”
⑹是以圣人恒善救人,而无弃人:帛书如此,从之。傅本作“是以圣人常善救人,故人无弃人”。王本作“是以圣人常善救人,故无弃人”。
⑺恒善救物,而无弃物:帛书作“物无棄財”,似有讹夺。傅、王本作“常善救物,故无弃物”。现参照帛书上句写定。
⑻是谓袭明:帛书甲本作“明”;乙本作“曳明”。傅、王本如此,从之。
高明说:“‘’、‘曳’、‘袭’古音相同,此亦当从今本读作‘袭明’。”
⑼故善人者,善人之师;不善人者,善人之资:帛书甲本作“故善囗囗囗之師;不善人,善人之齎也”;乙本作“故善人,善人之師;不善人,善人之資也”。傅、王本作“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师;不善人者,善人之资”。现参照乙本写定,并依傅、王本加“者”字。
⑽虽智大迷,是谓要妙:帛书甲本作“唯知乎大眯,是胃眇要”;乙本作“雖知乎大迷,是胃眇要”。王本如此,从之。傅本“是”作“此”。
【注释】
⑴善行者无辙迹:
《左传》:“昔穆王欲肆其心,周行天下,时莫不大车辙马迹焉。”
林希逸说:“以自然为道,则无所容力,亦无所着迹。”
无名氏说:“善行,行合于道也。”(《老子白话句解》)
⑵善言者无瑕谪:瑕谪,《管子·水地篇》:“夫玉瑕适皆见,情也。尹知章注:‘瑕适,玉疵也。’”《吕氏春秋·举难篇》:“寸之玉必有瓋瑕。”适、谪、瓋字通。
⑶善数者无筹策:筹策,《汉语大词典》:“筹谋划策也。筹,用竹刻有数字以计数。策,蓍也。”
《淮南子·精神训》:“夫天地运而相通,万物总而为一,能知一则无一之不知也;不能知一则无一能知也。”
达真子说:“善计者,以道为计者也。以道为计,故计于心,不计于物,是以善计不用筹策也。”
⑷善闭者无关籥而不可启:籥,《正义》:“即钥匙也。”
庄子说:“其天守全,其神无却,物奚自入焉。”(《达生篇》)
王弼说:“因物自然,不设不施,故不用关键、绳约,而不可开解也。”
⑸善结者无绳约而不可解:《说文》:“绳,索也。约,缠束也。”
河上公说:“善以道结事者,乃可结其心,不如绳索可得解也。”
范应元说:“善结人心者以德,故无绳约。”
⑹是谓袭明:
肖天石说:“袭明者,亦犹庄子之言‘因明’也。因乎天道,顺乎天理,应乎天行,依乎自然,则自与道合,而常明矣。”
⑺故善人者,善人之师:前一“善人”,乃善于为道的先行者,是以足为后学者的师范。后一“善人”,指后学中善于为道的人。
宋常星说:“善人者,备兹五善之人也。”
⑻不善人者,善人之资:
吴澄说:“因彼之不善,以成此之善,故名曰资。”
宋常星说:“善人视不善者,愈加警惕,愈加黾勉,惟恐抵于不善,则鉴戒之心,即为资助之有益。”
⑼不贵其师:
成玄英说:“不贵其师,无能化也。”
吴静宇说:“未明道的迷人,不愿聆受先觉者之教诲,不愿接受真理之启发,放置有道的先觉者们不去贵重他。”
⑽不爱其资:
宋常星说:“不善之行,正可以证我之行,对境加惕,即是资我。若或以为无足鉴戒,安知我之行,不有类于彼者?是自弃其资也。”
⑾虽智大迷:
王弼说:“虽有其智,自任其智,不因于物,其道必失。”
⑿是谓要妙:
张默生说:“这种道理,真是至要不烦、至妙不测的。”
朱谦之说:“要妙即幽妙。《淮南本经》:‘以穷要妙之望。’《楚辞·远游》:‘神要妙以淫放。’集注:‘要妙,深远貌。’是也。”
【解说】
老子于此揭示修真成圣之道和圣人“修之于天下,其德乃溥”(五十四章)的“五善”的妙用,指明因袭大道之常,正是善为道者善始且善成的要妙所在。
老子心目中的得道圣人,是“圣人恒无心”,“歙歙焉为天下浑其心”,而“以百姓之心为心”。(四十九章)圣人没有一己的私心,更不师心自用,乃能心中唯有天下百姓,是以《吕氏春秋·贵公篇》赞叹:“老聃则至公矣!”因此,圣人“恒善救人”,“恒善救物”,而“无弃人”,“无弃物”,“善者,善之;不善者,亦善之;德善也”。(四十九章)“人之不善,何弃之有”?(六十二章)出于圣人之慈,乃能恒善而不弃,以道化天下、德被万物为己任,无论世人与万物善或不善,皆以道莅之,务使偕化于道,同登道岸。
于此可见,圣人之心者,大道之心也,慈母之心也,百姓之心也。简而言之,道德为心也。此为修真成圣的根本,为老子炼心法的究竟。
此“五善”乃善人者的内涵,是为玄德的显现,是为修真成圣的人生辩证法。从善行、善言、善数、善闭及善结,而无辙迹、无瑕谪、无筹策、无关籥而不可启、无绳约而不可解,于是,足以显示大道玄妙的功用矣!
圣人之所以善救,乃在于他的五善:
一、“善行者无辙迹。”
善行为什么没有痕迹呢?原来圣人之行,非世俗之行,乃是善行于大道也。不论是有欲无欲、有为无为,是有形之行或无形之行,都是“道法自然”,(二十五章)“唯道是从”,(二十章)“唯施是畏”,(五十三章)而且“慎终若始”,(六十四章)寸步不离大道,时刻“尊道而贵德”。(五十一章)圣人的善行,乃是唯道。唯其唯道,方能善行。当圣人进入大道的至高境界,“居无为之事”,(二章)能够“无为而无不为”,(四十八章)“无为而已,则无不治矣”。(三章)“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明,不为而成”,(四十七章)自然是没有一丝行的车轨马迹,以其乃不行之行,大行不行也。
二、“善言者无瑕谪。”
善言为什么没有瑕疵过失呢?原来圣人之言,非世俗的言论,乃是善言于大道也。不论是出口之言,还是“行不言之教”,(二章)圣人皆是“言善信”,(八章)是不美的信言,而不是不信的美言,而且是“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十四章)其言其事,俱是“言有宗,事有君”。(七十章)言出于道,非道不言,所言都是有宗有根,信而有征,绝不故作“美言”惑世欺人,藉以渔利。因此是“吾言甚易知,甚易行”,(七十章)平淡简朴,所谓假传万卷书,真传一句话也。至于大道的至高境界,乃是大言不言,不言而言,正是“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天下希能及之矣”。(四十三章)
三、“善数者无筹策。”
善数为什么没有竹筹蓍策呢?原来圣人之数,非世俗之数,乃是善数于大道也。不论是有形之数,还是无形之数,圣人皆是处之以玄德,“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十章)守“不争之德”,(六十八章)如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八章)抱“无名之朴”,“不欲以静,天下将自正”,(三十七章)而且愿“损有余,以奉天下”,(七十七章)因而“圣人无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八十一章)在度人的同时,完善度己;在化世的同时,完成化己。此之谓善数。
四、“善闭者无关籥而不可启。”
善闭为什么没有门关锁钥而不可以开启呢?原来圣人之闭,非世俗之闭,乃是善闭于大道也。不论是有形之闭,还是无形之闭,圣人皆是闭之以道,“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非道不见,闭其可欲之心而不乱;“恒使民无知无欲”,(三章)“涤除玄鉴,能无疵乎”?(十章)乃是正本清源的正心法、洗心法、明心法也。《道德经》五千言,使世人明道知常,而避免“不知常,妄作,凶”,(十六章)“不道,早已”,(三十章)正是善闭的无上妙法也。既闭之以目、耳、口、鼻、身,要求“塞其兑,闭其门,终身不勤”,防止“启其兑,济其事,终身不救”。(五十二章)为道者的心口意、精气神,宜善于闭塞勿发扬,终身用之而不穷。如果任意开兑,以济世事,则终身不可救治矣!善闭乃能善积,而“含德之厚者,比于赤子”,(五十五章)体现大道“深根固柢、长生久视”(五十九章)的妙用。老子长寿术的奥秘即在于此。且又闭之以心,“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四十四章)当头三棒喝,发人猛省!“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四十四章)痛戒:“罪莫大于可欲,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惨于欲得。”(四十六章)“是以圣人去甚,去奢,去泰”,(二十九章)凡事以和为度,“知和曰常,知常曰明,益生曰祥”,(五十五章)于是修道而善于摄生、益生,无限吉祥矣。此乃不闭之闭,不闭自闭,闭之以心也。
五、“善结者无绳约而不可解。”
善结为什么没有绳索约束而不可以解散的呢?原来圣人之结,非世俗之结,乃是善结于大道也。不论是有形之结,还是无形之结,圣人皆是结之以道,“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十四章)“万物作而不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成功而不居”,(二章)“是以圣人退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七章)“夫唯不争,故无尤”,(八章)“功遂,身退,天之道也”,(九章)以其“吾欲独异于人,而贵食母”也。因此,“孔德之容,唯道是从”。(二十章)以大道为一切言行的最高标准,圣人守中抱朴,以贱为本,以下为基,“广德若不足”,(四十一章)而以“强梁者不得其死”(四十三章)的历史教训,自警警人,凡事“以百姓之心为心”,(四十九章)自然是“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五十七章)上下俱化之于道,圣人与人民相忘于道术,相愚于大道。于是乎!修之于身,不断扩展,至于家乡,至于邦国,至于天下,庶几道化天下,道化宇宙,宇宙与我为一,万物与我并生,宇宙万物与我俱结合于道,浑然一体,不可分解矣。此为圣人的善结,是乃传统大道哲学天人合一论的真谛所在。
得道的圣人道淳德溥,自然具此五善,而不假施为,以显大道的无穷妙用,神化无方,是以天下之人与宇宙万物,皆受其道德化育,超凡脱俗,同化于道。老子以此五善为纲,而以恒善救人救物为其大道的宗旨。
圣人之所以成为圣人,具此五善也。自“上善若水”,“故几于道”(八章)的七善,进而升华乎此至高境界,因而圣人恒善救人救物,而无弃人弃物。“人之不善,何弃之有”?从而显现玄德的广被无极;然后,于普渡众生、善救万物、宇宙革命之中,完成自我人生的价值升华与终极关怀,是为修真的要妙,是为无上正等正觉,是为生命的究竟啊!
“是谓袭明”,此乃因袭大道之明也。大道宛如万古的一盏明灯,从修真成为圣人的个人来说,纵然长生久视,亦有终期,不过死而不亡罢。但是,薪虽可尽,火仍留传,明灯之道光朗照,始终不减不昧,代代相因相袭。
如果“不贵其师,不爱其资”,对师父不尊贵,对资鉴不珍爱,这种人自逞私智,刚愎自用,“虽智大迷”。在世俗的人看来,好似智慧高超,实是莫大迷惑,是谓智令智昏。此为大道至为精要至为玄妙的所在。
善为道者,正宜因袭此大道之明,而向具此五善的善人学习,求得自我的无上正觉与纯真完善;同时,不善的人,其迷误,其偏差,其前车之鉴,以之为自我的资鉴,认真地向反面经验、反面教员学习,进一步说,无论他人,或是自己,皆有正误成败的经验教训,可师可资,真切地把握要妙,痛绝虽智大迷之弊,从而稳健地行于大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