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不是橘子或乒乓球,这是太阳,以及从右上向左下划过太阳的国际空间站。(by Thierry Legault)
有些小说可以塑造一个十几岁小朋友的未来生活。
我很少去思考科幻对于我的意义。之前我没有去严肃地看待这个形式,只是把他当作小说,一种消遣读物。到现在我再去问自己这个问题的话,我感到自己必须回答了,要不然就没法继续看下去了,或者说,我必须总结一下。
从头讲起的话,初中的时候学校有个小阅览室,我在那里遇见了科幻的启蒙读物——《科幻世界》。在这本杂志之前,我对于科幻这个词的理解停留在诸如《世界惊奇大全》的UFO、《机器猫》中的时光机等,他们更多的是作为一种元素,并不是主题。
当时杂志的供稿主要是国内作家,比如大刘、飞氘、何夕、韩松、柳文扬、夏笳。站在现在来看,这些名字里面,有的人已经名扬海外,有的人消失在茫茫人海,有的人已经离开了这个世界。大刘的《球状闪电》、《流浪地球》,何夕的《伤心者》,柳文扬的《闪光的故事》,他们笔下的科幻大多不硬(硬科幻,即以严格技术推演和发展道路预测,以描写极其可能实现的新技术新发明给人类社会带来影响的科幻作品),但不乏富有情感和文化内涵的作品,比如柳文扬能给人一种“温暖的感觉”,何夕的《伤心者》的科幻元素更少,更像一个独白。
很难说,那时候科幻对于我而言是什么东西,当时的我觉得它似乎比《读者》、《青年文摘》要有意思一些,因为它谈论的东西我没接触过,它谈论的方式也突破了我的想象。而这批作者并不能称之为作家,他们当时是活跃的人,在杂志的最后会与读者互动,这让我感到真实。
之后我得知科幻世界还有一个译文版,专门翻译国外作品。于是阅读清单里又增加了译文版。我对译文版的兴趣不如正常版,这和作品的风格有关。我想正常版上的科幻作品大多是中国作家,其文化背景以及创作经验都和国外作者有很大差异。比如国外作家的硬科幻作品更多,也自成一派,一个记得很深的例子是《镜中人》,它背后的物理原则很简单,高中水平的能量守恒定律,但作者能用一个简单的东西来构建一个作品,我当时就很崇拜;再比如中国作家很少涉及的宗教,在西方科幻作品里却很常见,这和西方的背景有很深的联系。
上了大学之后,一度没怎么关注过科幻方面的作品,顶多看了看几部电影,比如《索拉里斯》、《2001太空漫游》、《银翼杀手》等。当然他们也是科幻作品,只不过换了一种媒介。近几年上映的《火星救援》、《降临》和《银翼杀手2049》也说明,科幻作为一个表达载体,并不是非主流,它在人群中还是有一定的基础的。但这个基础其实并不坚实,从《银翼杀手2049》和它前身《银翼杀手》的票房就能看出,市场对于这一类作品的认可度并不是很高,大众还是更喜欢《星球大战》这种系列片或是《阿凡达》这类偏奇幻的作品。更不用说,《银翼杀手》本身的内涵其实并不丰富多元,其探讨的内容在科幻文本中也是一个比较经典的命题。科幻小说改编为电影,其实大多并没有小说优秀,一方面是小说中的一些场景或物件,出于技术原因,无法用视觉来表现。另外,视觉不如人脑的想象。
正在远离太阳系的长相可疑的小行星Oumuamua,并永远不再回来(from NASA)
科幻是宽容的,最开始我也以为它只能容纳自然科学的内容。但是别忘了,还有郝景芳的《北京折叠》(虽然这篇实在太软)、被拿来当作社会学问题来探讨的《攻壳机动队》,这些作品离我们似乎更近了,特别是当前折叠进行时的壮哉我大帝都,可谓是超越科幻的魔幻了。所以,用科幻的硬或软来衡量其是否为科幻是比较狭隘的,其背后想要表达的是宽容,各种逻辑都能自由地去想象、去构建,这种魅力难以阻挡。
科幻历来有两大母题,一为“星空”,一为“生命”。
前者关注文明的“外延”,从空间意义上来说,是去探索宇宙的边界,从非空间的意义来说,是去探求文明的极限。比如大刘著名的《三体》系列,从“黑暗森林”理论构建出了一个完整的宇宙观。但有意思的是,这些问题一般到最后还是会回到第二个母题,即人本身。
后者关注内在,反思人本身或者说生命本身的逻辑,探讨某种社会架构或者组织逻辑下的社会是如何运行的。社会科学当然也是科学,它也能成为科幻作品的主题,如蒸汽朋克、再如《黑暗的左手》预设了完全没有性别区分的世界,从而去进行女性主义的探讨。
问题还有很多很多:
生命是什么,是一个巧合,还是一个比我们更强的智慧体的杰作?(《2001太空漫游》)
机器的本质是什么,它会拥有自己的意识与思维方式,与人类的区别是什么吗?(《差分机》、《机器人三部曲》、《仿生人会梦见电子羊吗?》)
宗教是什么,宗教的终极形态是什么?(《银河帝国》)
私人的角度来说,它让我在面对各种奇形怪状的事情或人的时候,不去提前设限,而是“静静地先看看到底要怎样”;它让我意识到理论的美感,更加愿意去接触一些本质的东西,删繁就简,去伪存真;最后,它本身就是一个很好的思维体操,作为娱乐或者消遣,也足够有意思了。
原本只计划工作3个月的机遇号火星车,在ta登陆后的第4521个火星日时拍摄到了自己的影子(from NAS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