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pic
当前位置: 首页> 奇幻小说> 推荐一本书 & 两点补充(含vSAN双活到底需要多大的带宽? 缓存层SSD应规划百分之几?)

推荐一本书 & 两点补充(含vSAN双活到底需要多大的带宽? 缓存层SSD应规划百分之几?)

2020-08-01 09:02:40

【编者按

本篇文章的主体部分是 《Virtual SAN最佳实践》序言 一。序言一的作者,李严冰,VMware 全球高级副总裁、存储与可用性业务部总经理。


为了解答大家在vSAN规划时常遇到的困惑,下面增加了两点补充:1、含vSAN双活到底需要多大的带宽? 2、缓存层SSD应规划为持久化层的百分之几?


一、《Virtual SAN最佳实践》第61页  -  3. 带宽


书中提到vSAN延伸集群的网络带宽要求,数据站点之间使用最小10Gbps或更高的网络带宽;数据站点与见证站点之间推荐采用200Mbps带宽。这个描述是在VSAN 6.1刚出来,也即2015年9月初的时候。当时引起了不少朋友的困惑,因为这么大的带宽(10Gbps),如果租用,成本非常昂贵。


2015年11月,VMware官方博客( http://www.vmware.com/techpapers/2015/vmware-virtual-san-stretched-cluster-bandwidth-siz-10509.html )


公布了带宽计算公式:




(1)vSAN延时集群对数据站点之间的带宽需求

Bandwidth(B)  >  Write bandwidth(Wb) * Data Multiplier(md) * Resynchronization Multiplier(mr)


简写为 B > Wb * md * mr;


md:  Data mutiplier指数据倍数,包含了VSAN传输及其他相关操作的元数据开销,VMware建议设为1.4。

mr:  Resynchronization指重同步倍数,将可能的重同步的事件考虑在内。VMware建议规划带宽的时候,在最大带宽基础之上,额外预留25%,用于偶尔可能发生的重同步需求,也即这个值建议为1.25。


举例:假设vSAN上工作负载为每秒2000个写操作,写IO大小为4KB,这就意味着写带宽为8MB/s,或者64Mb/s。其网络带宽要求为:

B = 8MB/s * 1.4 * 1.25 = 14MB/s 或者 112 Mb/s



(2)vSAN延时集群对数据站点与见证站点之间的带宽需求


B (也即Bandwidth) = 1138 Byte x 组件数 / 5秒


假如数据站点上有1500个虚机,每个虚机有3个对象,如果副本为2,条带宽度为2, 则组件总数为 1500 x 3 x 2 x 2 = 18000


带宽的计算如下所示,考虑10%的富余后,总带宽需求为36.05 Mbps


B = 1138 Byte * 8 * 18000 / 5s = 32774400 Bit per second = 32.78 Mbps

B + B* 10% = 36.05 Mbps


可以看出数据站点与见证站点带宽要求不高,而且往返延时也仅要求在200毫秒以内。按照VMware推荐值,数据站点之间要求可以总结为最大写入带宽的1.75倍也即不超过两倍。同时满足这个带宽需求,以及往返延时小于5毫秒,其实还是有些客户的环境具备的,可以规划尝试一下。


感兴趣的朋友,可以打开如下链接,或者去QQ群(122295009)里下载相关的中文白皮书。


http://www.vmware.com/techpapers/2015/vmware-virtual-san-stretched-cluster-bandwidth-siz-10509.html


http://www.vmware.com/files/pdf/products/vsan/vmware-virtual-san-6.1-stretched-cluster-bandwidth-sizing.pdf


二、《Virtual SAN最佳实践》第156页  -  关于缓存层SSD如何规划大小

第156页第一句话建议:“缓存层的存储容量应该占到整个Virtual SAN数据存储容量的10%”。包括在《VSAN权威指南》也有相关描述。不过经常会有些朋友对这句话产生误解,认为缓存层SSD是持久化层(或叫容量层)的10%。其实,需要看清的是,书中指明了是数据存储容量的10%。假设FTT=1,也即两份数据,如果某个节点持久化层所有盘的裸容量为100TB,在FTT=1的情况下,它的数据存储容量为50TB,此时缓存层SSD按照50TB的10%计算,就是5TB了。如果FTT=2或3,这个百分比就更小了。


其实10%也只是一个大概的推荐值,真实情况是需要按照热点数据量来规划。另外一个考虑的方面是,热点数据除以65%。两者取其大。


注:65%的来历参考下图。


更多细节可以打开如下链接:

VSAN性能剖析及超融合架构性能测试工具-HCIBench简介 & 资料下载


由于vSAN本身是一个可在线纵向扩展和横向扩展的动态架构,也可以按照持久化层裸容量的5%(也即FTT=1)来简单估算。


在vForum ,青岛农业大学徐老师介绍了《以VSAN双活为基础的软件定义数据中心落地实践分享》的案例;第二天(10月28日),VMware技术顾问刘文涛介绍了另外一个用户的vSAN双活案例。


下面是VMware全球高级副总裁李严冰为《Virtual SAN最佳实践》撰写的序言


---Begin---


VMware作为全球云基础架构和移动商务的领导厂商,一直在软件定义数据中心和混合云的领域中投入大量资源进行研发和创新。我们提出的软件定义数据中心理念,致力于帮助客户改变传统的建立、交付和消费IT资源方式,现已被业内和全球上千万用户所接受。软件定义数据中心包括了软件定义计算、软件定义存储、软件定义网络和安全虚拟化,再加上云计算管理平台,从而构成整个软件定义数据中心的基础架构。


作为VMware软件定义数据中心整体战略的关键一环,软件定义存储一直是VMware的创新重点之一。VMware Virtual SANVMware推出的具有跨时代意义的颠覆性软件定义存储产品。Virtual SAN是基于x86服务器端存储的共享分布式对象存储系统,其整体架构决定了这一解决方案无论从性能、可靠性,还是从扩展能力、冗余等,相对于传统的集中存储而言,都有着巨大的优势。特别是在传统集中存储面临单点故障和高性能存储性能输出难以解决等问题时,Virtual SAN这类超融合存储架构都有着天然的优势。


Virtual SAN不仅是一款独立的超融合存储架构产品,其与公司旗下的数据中心和云计算基础架构产品vSphere、网络虚拟化平台NSX、云计算管理平台vRealize、桌面虚拟化平台Horzion等产品高度集成,通过统一的管理界面向用户提供无缝、易于管理的整体数据中心解决方案。


在历经三个主版本的迭代后,Virtual SAN从第一代版本5.5只支持基本的存储虚拟化功能演化到第四代版本6.2支持全闪存、各类定制的新特性,可以完美支撑VDIOracleSQL Server以及Exchange等关键应用平台。截至2016年第一季度,Virtual SAN在超融合存储架构市场已经占有最大份额,成为软件定义存储专业市场的领跑者。


在整个Virtual SAN研发团队中,VMware中国研发团队占据了40%的人员比例,代表VMware中国研发中心在Virtual SAN项目开发及亚太、中国地区客户支持中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Virtual SAN中国COECenterof Excellence)团队立足VMware中国研发中心,主要负责Virtual SAN产品、技术和解决方案在中国地区的市场推广与技术支撑任务。本书是VMware存储及可用性事业部解决方案团队与Virtual SAN中国COE的心血和结晶,同时也是Virtual SAN中国COE结合中国市场推广产品战略本地化的重要成果。Virtual SAN解决方案团队在存储高可用性、关键企业应用平台解决方案的设计、开发、验证等相关工作上具有丰富的项目经验,致力于提供Virtual SAN的各项解决方案与最佳实践。非常高兴看到VMware中国研发中心的本土团队把VMware自身的产品和技术贯彻落地于中国市场。


---End---



扫描上面二维码,或者打开左下角 "阅读原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