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pic
当前位置: 首页> 奇幻小说> 农村地区交通管理体制的创新

农村地区交通管理体制的创新

2020-07-10 07:46:18
农村地区交通管理体制现状

在过去的10年中,我国新增农村公路240万公里,总里程达到378万公里,占全国公路总里程的86.9%,乡镇和建制村通沥青(水泥)路的比率分别达到97%和88%。


农村驾驶人10年来年均新增1500万人,其中2012年达到历史最高的2223万人,农村驾驶人总数约1.89亿,占全国驾驶人总数的65.9%。随着驾驶人基数的增大,农村地区交通管理工作的任务和压力也相应增加。


农村地区交通事故发生数量占全国事故数量比例逐步上升,农村地区交通事故呈现高发态势。仅以2013年小型、微型面包车事故数据为例,2013年全国小型、微型面包车交通事故数为1.3万起,其中农村小型微型、面包车事故约6000起,占比46%。由于农村地区小型、微型面包车安全性配置低、乘坐人数多,因此,发生事故后果较为严重,造成近2000人死亡,其中一次死亡5人以上的农村小型、微型面包车事故就多达50起,可见当前农村地区交通安全形势十分严峻


农村地区交通管理与农村地区社会经济发展以及交通运输的相关政策关系密切,,在这一大背景下,人们对于交通出行安全、便捷、舒适的投入和要求将会不断提升。当前农村地区交通基础设施和管理现状与城市地区的差距将成为制约农村地区发展的因素,政府及相关部门需要投入更多的精力解决农村地区交通管理问题。


农村地区交通管理存在的问题

1
农村公路安全隐患突出

农村公路安全隐患突出,主要存在:

(1)道路设计隐患;(2)农村公路等级低、安全设施缺乏;(3)农村公路街道化、集市化现象严重。

2
农村机动车辆安全性差

农村机动车安全性相对城市机动车更差,主要表现在:

(1)车辆性能差、;(2)摩托车交通安全问题突出;(3)电动自行车管理混乱。

3
 农村道路交通违法现象普遍

(1)驾驶人违法突出;(2)行人安全意识不足。

4
农村地区交通管理缺陷

(1)农村地区交通执法力量薄弱;(2)社会化管理制度不健全;(3)农村客运安全隐患;(4)农村校车安全隐患。


农村地区交通管理体制创新对策与建议
1
农村地区交通管理理念创新
  • 法治理念

完善道路交通管理相关法律制度,由人治向法治的转变成为当前农村道路交通创新管理的重要理念。

  • 服务理念

农村道路交通管理工作许多内容涉及到农村地区群众的人身安全和切身利益,从管理理念层面进行转变,增强服务意识。

  • 责任意识

树立责任本位的理念,在管理机制、措施创新及管理效果评估方面引入责任体系。

  • 公开互动

有效地公开相关数据和信息,让社会公众参与管理,形成良好互动的局面。

2
农村地区交通管理模式创新

(1) 警务模式创新

在重点乡镇建立交巡警中队,在其他非重点乡镇建立专职交巡警,全面加强农村公路交通安全管理力量;将勤务落实到每一个民警、班次、路段,合理安排高峰期、平峰期的警力配置,形成重点突破、定点与巡逻相结合的管理模式;市、县交巡警大队通过服务前移,业务下放,建立“流动车管所”深入农村集镇,定期为农民办理摩托车、低速载货汽车、三轮汽车的上牌、年检、驾照申领、考试等业务。


(2)构建社会化管理机制

从政府和企业两个层面建立考评机制。对于考核不合格单位采取通报、限期整改、责令停业整顿、行业排名和黑名单等手段,督促其整改。

政府级考评包含市政府对县政府、县政府对乡镇政府、乡镇政府对村委会,各级政府对职能部门考评等。考评内容包括相关制度建立情况、相关机构与人员配置情况、相关经费与保障情况等,将考核结果与人事调动、奖惩措施联系起来。

企业级考评,考核内容主要包括交通安全制度建设情况、交通安全主体责任落实情况、交通安全宣传教育情况、整改安全隐患执行情况、企业内交通安全考评和责任追究落实情况等。

在构建快速救援机制方面,首先,构建重、特大事故快速救援体系,、卫生医疗机构和农村公路沿线村镇协作机制,提高快速救援能力;其次,加强对客运驾驶人的培训,客运驾驶人要熟悉救援程序、救护方法,提高事故现场紧急救护能力;最后,加强民警培训,熟悉救援程序、救护方法,提高事故现场紧急救护能力。


(3)客运市场管理社会化

明确和加大农村税费减免及政府补贴力度。根据燃油价格变动,适时发放农村客运燃油等补贴;制定农村客运车辆更新换代、补贴政策;依据各地“汽车客运价实施细则”制定合理票价,建立票价统一制度。根据客流变化规律,合理规划线路,机动安排客运班次,调配客运车辆,应对山区农村客流在时间上或地域上过于集中的问题。


3
农村地区交通管理技术应用创新

(1)道路设计

针对农村地区道路安全隐患的问题,应该采取“减少存量,抑制增量”的策略,对于建成的道路要从道路设计的角度对其进行安全隐患排查,针对排查提出相应的整改措施。在线形设计方面,结合农村地区交通参与人的心理特点、地理环境、交通特性等建立相关设施设置的标准规范。


(2)道路安全防护技术

注重交通隐患识别与成因分析,应用事故深度调查分析、事故统计分析等软件技术,以及基于冲突点的仿真技术对农村地区道路交通安全进行评价。对于缺乏基础设施和数据的区域,采用人工踏勘与事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在全面调查分析的基础上采取适当的措施加以治理。


(3)云平台技术

应用大数据、云计算等新技术,打造农村地区交通安全管控网络平台,把相关单位、相关部门的信息统一接入平台,可有效缓解“跑不动、存不下、不互通”的现实问题,通过平台建设实现对相关单位、,通过数据挖掘和信息研判,形成针对性的管控措施及方案,提高管理措施的科学性和高效性。


4
农村地区交通管理方法创新

(1)加强源头管理

、程序及发现违法情形时的处置流程和处置部门,,通过完善制度建设迫使各地农机主管部门不能违法发放拖拉机牌证

建议农机部门建立完善拖拉机、农用车驾驶人的培训、考试及发证工作规范,从统一培训教材,完善培训内容,规定培训天数,以及考试工作规范等环节入手,严把培训考试关口,杜绝不合格驾驶人上路。


(2)提升执法效率

由于警力不足,采取联合执法的方式可以有效地打击各类违法事件。交警与相关部门联合执法,,降低执法成本具有显著作用。

对于事故高发地点,秩序混乱、交通流量大的路段,,防止出现集中整治后的反弹现象。并注重分析产生问题的根源,充分发挥从源头上解决问题的治理思路。

对农村公路的事故多发点、隐患点加强巡逻,对于事故高发的黄昏时段也应加强巡逻与执法,对交通违法行为进行严格处罚并进行教育,以此降低交通事故发生概率。


(3)评价奖惩激励机制

根据实际情况不断修正评价指标体系模型,在建立评价指标体系时,注重系统化管理理念,以提高整体效益和长效化管理水平为目标

在评价考核周期上,打破日常的年终考评制,改变传统的以简单的事故指标作为考评依据的传统做法,强化日常工作考评,建立季度(半年)评价考评制。

作者简介
朱茵:。
牛学军:。

封面图片来自于网络,版权属于原作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