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安声远道长谈原始太极拳:
1990年《武魂》在“武门精粹”栏目中连载了安道长的原始太极拳,引起不少读者的浓厚兴趣。下面将本刊特约记者张宏生采访安道长的录音整理出来,作为补充内容奉献给大家。 ——编者
记者:我受《 武魂》 编辑部委托,今天来拜访您,并对您将内家真传奉献于民的崇高风范表示衷心的感谢!下面请您谈谈您个人的一些情况。
安道长:我姓安,名瑞震,字声远,祖籍东北长白山,寄居宁夏,我是在银川长大的。我是道家清微派第十五代“志”字辈,今年八十多了。
记者:能介绍一下您学拳的经过吗?
安道长:我年轻时先在白云观从崔理真道长学拳,后崔被当时北京的文人张子仪请到永定门外长春观,他就把我介绍到花市火神庙,从师于火神庙高虎臣道长。高道长是在峨嵋出的家,后到武当,又到少林寺,最后才来到北京。高老师和崔老师的拳是一样的,是同一个流传体系。
记者:您学的这套拳的全称是什么?
安道长:这拳的全名就叫原始太极拳,跟别的太极拳不太一样,它不是分门别类的。其它太极拳一般都是自己发扬自己,在拳上各有所更改,比如杨式的、吴式的等等许多派。而我跟两位老师学的是原始太极。为什么叫原始太极呢?相传是轩辕黄帝观蛇鹊相斗所悟创的,拳谱中说:“黄帝偶行于坡前,看见蛇鹊相斗紧相连。鹊攻尾,首来救;鹊攻首,尾相连;鹊攻中,首尾援,黄帝见到非偶然,因此留下太极拳。”这套拳的传人有许许多多前辈祖师。太极拳中的野马分鬃、盘手、楼膝、倒撵猴等都是由许多人陆续添的,不是一個人创的,我的那套古本在中烧毁了,己见不到了,上而记着哪一式是由什么人添加的。书虽没有了,但我还是可以说出一些东西,如果我说的有不全面的地方,希雄各庙的道长、师兄弟、老前辈甚至晚辈们多提宝贵念见,来帮助我更正,我学得也不好,只是一点皮毛,也不怎么深刻。
记者:您太客气了!您具体谈谈拳好吗?
安道长:这拳是历代道长长逐渐完成的。我的老师反对自我吹嘘,如果我吹嘘我的老师,就可以说这拳是崔式的、高式的;如果我教的徒弟再吹嘘我,说这是安式拳,那就乱了!我们不能这样做。 具体拿云手来说,我在各公园练拳的地方看过,只走一个平云手,把好些东西都给减掉了,我不知道是不是老前辈们都保守而不肯传。我认为这东西不能失传,我恐怕它丢了,所以我会一点就教一点。武术这东西你不保守还要丢,何况保守呢!一个师傅教一个徒弟,你留一手,他留一手,留来留去就没了。就拿现在来说,我常在各公园转转,发现太极拳都是越来越简化,云手本该有四种。太极八卦形意根本是一家,也不能分的,这太极的腰、八卦的腿、形意的肘都是人所共知的。你打太极而腰不打转儿,那也就太简化了。也许有人是为了让病人练着不吃力。而我们走的太极云手有平云手、高云手、蟹形云手(又叫别劲云手)、转身云手四个云手;倒撵猴有两个,一个是顺步的,就是猴子上树掏鸟蛋吃,长虫也要吃鸟蛋,长虫先去的,猴子一伸爪子,长虫就要咬它,它就会盯着长虫,顺步一步一步往后退,它不能扭头就跑,那样后面就咬它了。还有一种倒撵猴,我们有而外面人就不会练,这就是撤步的。撤步的是表示不是山里的猴,而是让人拴住的猴,它想拿什么东西不好去拿,脖子上拴着套呢,它的脚往回勾。这些东西外面没有,所以我们不能保守,要保守就失传了。因为我的腿有毛病,现在有许多动作都做不到家了,但说说还凑合。在拳脚上,有的人身体有残疾,就自暴自弃了。但早先我在天桥看见一个主儿,忘了他的姓名了,他的腿从膝盖以下全都没有了,但他坐着小车教的徒弟却不少,而且教得很好。人家都这样了还教.我就更应该好好教了。
记者:人们一般认为太极拳是张三丰所创,您这套拳和张三丰有什么关系吗?
安道长:有关系呀!这拳不仅与张三丰有关系,而且与吕祖、丘祖等也有关系。关于这三位圣人,过去原始太极的书上都有记载,可惜我的书没有了。除上述几位,还有王重阳祖师以及好多记不上名来的老道长,都为太极的完善做出了各自的贡献。原始太极绝不是一个人所创的,而是由各代道长逐渐发展凑合而成的。 在我练拳时有个叫宗会的,他练的拳也不叫陈式,也不叫杨式,叫「综合太极拳”。其实我们这个原始太极也是综合起来的,不是一个人的。宗会是我的朋友,他说综合太极中谁的东西都有。他那个拳有些个地方和我们的相彷佛。
记者:原始太极拳中的动静快慢是怎么回事?
安道长:第一式“九转还阳”是动,练拳时有一米多的地方就可以练,可以避免因没地方练而搁下功夫。“九转还阳”可不是气功,它是拳里的呼吸方法,讲沈气和呼吸气。这是一动,动完之后盘架子是静。复杂的动作和复杂的式子要绕你的脑筋,逼着你专心致志,一走神儿拳就乱,所以中间必须要静。静完之后又有一快。拳这东西你慢腾腾一点点摸,别人还以为你在摸鱼呢!其实慢中还有快,快有十几个式子,打出来非常呼吸气,要紧张,脚底下要起跺子。快拳完了要拜四方。 有一回我和几个师兄弟在公园练拳,过来几个老头儿,他们一看我们在打慢拳,惊奇地说:“嘿!这刚架子还没失传呀。”我这才知道原始太极中的慢拳又叫刚架子,连找的老师都没说过,只教我动静快慢。有一动就有一静,有一静就有一慢,这是分的步骤。
记者:从您打拳的动作上,可以看出这套拳刚柔相济,风格独特,您能介绍介绍练拳时气与动作的结合吗?
安道长:一个人光靠一条胳膊打人是打不倒的,如果拳一出、腰一转,“哼”一口气出去.力量就大得多,气是由丹田里发放出去的。我认为这拳里的呼吸气与气功是两码事。练过拳的人,七十岁也好,八十岁也好,说话声控制不住,总是很洪亮。我也有所体会,知道是练拳的结果。而不练拳的人,六十岁说话就没气力了,连听都听不清。 打拳时,没出拳时是吸气,一出拳气就随着出去了,身上好像有气贯穿似的。呼吸的问题其实就是一层窗户纸,一捅就破,有机会我给你们说说。老师教我的时候,告诉我应该怎么沈气,玉女穿梭怎么转肠胃,盘手怎么活动肝,一蹲一起怎么清洁膀胱......当时我年轻,不太相信,随着年龄的增长才有了认识。一个姓高的大夫跟我学太极十三式,后来用透视仪器做试验,确实有作用,他后来还写了厚厚一本书,里面只整理了四个式子。 人在年轻时不能看不起白头翁,“花开花落几时红”,你看不起老辈人或不相信老人的话,自己老了就会后悔,别人也看不起你。
记者:这套原始太极除了能起到健身养生作用,它在技击上有什么作用?
安道长:我从十八九岁开始学拳,从来没跟別人打过架。自己的身体越来越好,比一般人要强,可出了功夫自己却不知道。一次,一个姓梁的师弟要和我打靠拳,他一拳向我软肋打来,很猛,我用手掌底下往回“啪”地一拨,他的手就抽回去了。当下,师弟的膀子就麻得抬不起来了,第二天,他的膀子上肿得像扣着半个鸡蛋似的。往后我就特别加小心了。但有一回,一个修钟表的姓王的人,要和我推手,我只用三个手指头在他胸前一按,他就浑身不是劲,走都走不动了,被送进了医院。我心里非常过意不去,真是自己出了功夫还不知道,三个手指头也能伤人。所以,我教拳特別注意,不敢乱传,一旦出了问题,后果不堪设想。我可不是保守,有些东西光会用不会破不行,好几回摸人一下都险些闯祸。我的腿摔坏了是坏事,也是好事,要不然总不服老,还不定出什么事呢!所以,淡技击一定要慎重,不是个简单事,教拳过招更要小心。 今天咱们就谈到这儿吧!
二、启泽散人骆巨方谈邋遢派武功
道家邋遢派甫法据传自张三丰祖师创立,传至启泽散人骆巨方先生已历六百余年。据《明史》纪载:张三丰,名全一,一名君实,“三丰”为其道号,辽东彭州人(今辽东彰武西南人),平时不修边幅,时人称之为张邋遢。这就是邋遢派名称之由来。
启泽散人骆巨方先生出于武林世家,父姓骆名奇,字起祥,号避尘,乃京城武林名家;母亲是“醉鬼张三”的义女,深得其功法,骆先生六岁随母习练武功,十岁时拜峨嵋派杨宝旺先生为师学习白猿门功法,十四岁拜石怀普先生为师学习戳脚门功法,十七岁拜崇焕文先生、于福和先生为师学习张氏太极拳、尹派八卦掌,二十三岁拜安声远道长为师学习邋遢派功法。今天骆先生把邋遢功法的精髓秘旨公开于世:
邋遢派功法以“证道成真”为目的,以“性命双修,内外同炼,清静自然,无为向化”为宗旨“性”就是“神”,就是自己的先天之心。人出生以后,先天之心随年龄的增长逐渐被后天之心——七情六欲所掩盖。修习邋遢派功法要使自己“后天之心全无,先天之心常现”,就是道经所云:人死神活。要想做到这点,须从两个方面去做。一要注意“德”,二要重视“文”——学习道家经典。
老子的《 道德经》就是“德道经”,有德才能修道,有德才能得道,德是修行的基础。这里所说的“德”,不仅包括做人的基本道德准则,而且包括道家的哲学观点、思想熟悉,这就需要从道家经典的学习过程中获得。
《道德经》云:“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日慈,二日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就是讲做人要常怀慈善之心;不要奢华,要清静自然;要与世无争,无为向化。这是修炼道家功法始终要信受奉行的。“命”就是“气”,就是自己的先天之气—— 元始祖气。口鼻呼吸之气是后天之气,修习邋遢派功法要使自己“后天气绝,先天气活”,就是道经所云:死而不亡。虽然此处将“性”“命”分开来讲,但是“性”“命”从来不可分。
邋遢派讲:修炼修炼,不可盲修瞎炼。注重“德”和“文”的修炼可以提高自身的悟性,使自己更易领悟功法中的玄机。“命”功的修炼,可以培固自身元气。先天气足,可以使慧灯更亮。所以,修“性”即是修“命”,修“命”即是修“性”,炼“神”就是炼“气”,炼“气”就是炼“神”。《中庸》云:不可须臾而离,可离非道也。
邋遢派有其独特的“性命双修”之法,包括内功、外功。内功就是“内丹功”,以体内“精、气、神”为药,以上、中、下三田为鼎炉,有“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炼神还虚,炼虚合道」四节炼法,有“百日筑基、十月养胎、三年哺乳、九年面壁”四层功夫。“内丹功”还有许多不被人理解认识之处,没有亲身实践者难以知其一二,亲身实践者也只能是“如人饮水,冷暖自知”,如经所云:悟者得意矣。
外功包括两部分:一部分是炼外三宝—— 日、月、星,即“采天地之正气,炼日月之精华” 功法是依阴阳五行八卦的运行变化,按天干地支的时辰方位采日精、炼月华、摄取天罡正气。另一部分就是武功,但邋遢派武功修炼的主要目的不是用于技击,而是对体内“精、气、神」的一種修煉方法。邋遢派武功包括:原始太極拳、太极八卦掌、吕祖太极拳、万胜拳、无为拳、吕祖纯阳剑、万胜刀、太和大枪、太极八卦钩、盘龙棍、高祖太阳针、方便铲、双拐(胡叶莲)、棒棰、如意、拂尘,另有响铃、灰筒、铃首等暗器,“打千层纸”、“穿靠子”、“带扣手”、。
“原始太极拳”是邋遢派功法的精髓,分四个部分:动、静、快、慢。“动”部包括十三个招势,称为“前十三势”,每一势针对一条经络、一个脏腑及其病症,例如:“九转还阳势”的作用就是吐故纳新,增强新陈代谢,吸入大自然的真气,呼出体内的浊气;“韦陀献杵势”,是人心经,可降低血压;“摘星换斗势”的作用可以疏通阳经,治疗前列腺炎;“旱地拔葱势”是人肾经,久炼可使人肾如汤煎、元气充足;“烈马奋蹄势”入督脉,同时练习颈椎和腰椎;“倒拽九谬势” 是炼人身体九大部位:肩、肘、腕、踝、膝、胯、喉、膻中、下田。“静”部是“原始太极拳”的主要部分,共二百多个势子,架势伸展,气魄浑厚古朴,风格与诸派太极拳迥异。例如:“单鞭势”右手为阴为勾像蛇头,左手为阳为掌像蛇尾(此势含阴阳之机不可交换颠倒),转腰勾右手平推左掌,要劲达掌梢气达远方,不可甘作柔弱虛含。“云手势”共有四种,讲究意在气穴,转腰要大,这样可以活动肠胃增强消化功能。中医讲先天元气要靠谷水滋养,此正所谓以后天养先天。同时技击作用为四种打法,讲究拨、打、挑、劈、推、摔、拿、靠。“快”部包括十三个招势,称“后十三势”。要求展脚发力,动作要暴,气势元勇猛,发劲要整,放气要远,是技击的训练。“慢”部只一组动作,是内丹功在拳中的一种表现,剧烈运动后,将散于四肢之气聚于丹田之内。
“原始太极拳”在行功的过程中,始终要坚持“道法自然”的宗旨。“太极”就是阴阳、刚柔、动静、快慢,所以在拳中的表现就是快慢相间、动静有常、刚柔相济。“原始太极拳”充分体现了“太极”之理,不可甘作虚含以示其柔,不可刻意使气以逞其刚,要顺气机劲路的自然。在行拳过程中,要做到顺应自然,首先要做到意识顺应自然,假如头脑中认为太极拳就是要柔,以沈肩坠肘、含胸拔背为柔,心理上就有了压力,就已经违反了“太极”之理。习者行功走架要做到“形虽动而心却静,迹虽移而神却凝”。如此则“神”“气”自然相抱,内气自然运转,一心体悟自然,无需半点意念而“玄机自产,妙境自达”。此正为“性命双修”之旨。所以习者要细心体悟功法中的“天地自然之道,阴阳太极之理”。只有体悟到了拳中的道理,練拳才能與道合真,進人化境。“原始太极拳”不讲究“推手”,认为“推手”是太极拳的退化,一个“推”字就已经违了太极拳的宗旨,“推”字就有欺人之意,就有与人一争高下之意,这与道家与世无争的思想是背道而驰的。“推手”只是相互“听劲”的一种训练方法,只是习者行拳枯燥后相互调剂的一种玩法。“原始太极拳”以“修真”为目的,以“证道成真”为最高境界。但其作为一种拳法,必有其技击的内涵,所以每一势不仅有内气运化的作用,还有攻防招势的作用、内劲外放的训练。同时认为技击的高境界就是出手于无形的神化境界,就是“证道成真”的境界,即所谓“道成法就”。但作为道家武功,时刻遵循老子《道德经》所云:“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恬淡为上”。
启泽散人骆巨方谈《原始太极拳法》源于道家的“踏罡步斗”,其理来源于阴阳八卦原理。《易)云:“是故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沿着脚下的圈,将招势寓于走转之中,边走边练,脚下步履形如
随步履运转,神凝气穴,做到“足下八卦环,手中太极环,气穴无极环,三环套月”。足踏八方乃八卦相汤,四肢运动乃四象更替,手捧太极乃两仪运化,神凝气穴乃无极自然,口诵真诀乃天人合一,正所谓由八卦返无极“逆修为仙”之理,最终达到无规、无法、无形、无象,“寂然不动,感而遂通”的“无为无不为”境界。
“吕祖纯阳剑”乃吕洞宾仙祖所创,吕祖得钟离权祖师之道,兼火龙真人天遁剑法,从而创出此套剑路。道家之剑来源于“圭”。人们进人道观,可以看到神像手中持有圭,它是地位和权力的象征,所以真正的剑的大小是犹如圭一样,即“三寸为剑”。同时,剑又为道家法式中的法器,可以号令鬼神,所以道家功法中对剑的修炼尤为重视,俗语有“僧刀道剑”之说。邋遢派所使用的剑也与众不同,世俗之剑分六个部分:剑、剑锋、剑库、睚眦(吞口)、剑柄、剑督,除剑尖、剑锋处应有刃之外,剑背处凸起也应是刃,所以实际应称“六刃”而不是剑。邋遢派所用之剑称“槟铁合竹剑”,是孔子所创,为儒家剑,道家将其借鉴过来。此剑分三部分:剑、竹身、铜尾。“剑”有四个刃,应用毒药浸泡;“竹身”为手握之处,可以当棍使用,可以迎对方的兵器;“铜尾”为铜制,可以当锤使用。一身集多种兵器,使用变化无常。
“太极八卦正手钩”。“钩”这种兵器创于明代大将武建张,他使用的兵器本为戟。一次正值两傍交战,夜间敌军劫营,冲至中军大帐中,手中之长戟在帐中施展不开,急中生智他将戟杆折断使用,从而将敌军打退,事后加以改进形成我们现亿使用的“钩”。正因为是由戟演化而来,所以使用时月牙处为前,弯钩处为后,称为正手。“太极八卦正手钩”创于三丰祖师,是将太极拳、八卦掌之法蕴于钩中。由于是正手使用,所以招势灵活多变,行功时身钩一体,颇显道家功法的风格特点。
“高祖太阳针”为“灶王爷”的夫人所创,相传“灶王爷”是殷商时的人,叫张魁,他的夫人叫高兰英。“高祖太阳针”像平时我们使用的筷子,木制、竹制、金属制均可,圆柱形,两头略尖,直径约一厘米,长一尺二寸三分,以象老子(道德经): “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之理。用法:将右手食指夹在两根太阳针中,使太阳针十字交叉在手中,露在两头的四个尖呈两个八字形。打法讲究六个字:点、拨、挑、刺、撩、搅。此兵器主要用于刺人的官窍和穴位。经络将人身的五脏六腑、四肢百骸、五官九窍、筋脉皮肉联成一个整体,主要以十二经脉为主体,包括奇经八脉、十二别经、十五络脉,为人体气血的通道。《黄帝内经》云:“夫十二经脉,人之所以生”“经脉者,所以能决生死,处百病,调虚实,不可不通”。“穴位”《黄帝内经》称为“节,所论称“节之交,三百六十五会者… … 神气之所游行出入也,非皮肉筋骨也”“夫十二经脉者,内属于脏腑,外络于支节”,阐述了经脉穴位的重要性。气血在经脉中的运行也是有规律的。《子午流注针经》讲到气血运行时云:“因息乃行,行有纪纲,周有道理,与天合同,不得休止”。“气血之行流也,一呼脉行三寸,一吸脉行三寸,呼吸定息,脉行六寸,如流水走蚁,涓涓不息,不可暂止”。“故知流不止,若人误中,则有颠倒昏闷之疾」,气血运行的规律是与一年四季二十四节气变化分不开的,是与五行、八卦、天干、地支的术数演变相对应的,前人经过刻苦修炼,把握了这种规律,悟出了“太阳针”这一独特兵器。应用时,结合时辰,点准穴位,就可克敌制胜。点中“死穴,,即可丧命,其中包括:五步死、七步死、三日死、五日死等等;点中“盲穴”即可眼瞎;点中“聋穴”即可耳聋;点中“哑穴”即可失音。其它还有酸、麻、痛、胀、木(定身)、痒等点法,同时有“解穴”的功法和秘方。“太阳针”是邀遏派的绝秘功法,一直秘不外传,历代祖师都遵循“宁可不传,不可妄传”的门规。
骆巨方先生精研道学几十年,潜修道家功法数十载,已臻化境,因掌握多家门派甫法,所以也丰富了邋遢派武功,并曾仿“龟、鹿、鹤”三种灵物,结合道家内功,创“养生长寿三宝功”。骆巨方先生作为道家功法的传人,对中华武学有着独到的见解。他认为:道家功法的主要目的是“修真”,其武功的修炼目的也是这个,所以道门武功可称为“外丹功”,练武即是“修道”。技击是武学的重要组成,技击的目标就是要达到打人于无形的神化境界。由于冷兵器时代的历史条件和社会原因,人们不得不突出武功的技击作用,而忽略了它的“修真养性”的作用,今天应该是为它正本清源的时候了。练功要讲“悟性”。“悟性”从何而来?是从自身的先天本性中来,是从拳法招势的训练中来,是从对功理功法的体会中来,是从对中华传统哲学思想的理解中来。当然,每团体的身体素质不同、悟性不同,所以每团体练出的拳书格也不同,一个老师教一百个徒弟就有一百个样,如果要求每团体都艇篇一律,反而是不对的。中华武学博大精深,各门各派各种功法都各有独到之处,作为一个练功者应该共同参学,做到老子《道德经》所云:“生而不有,为而不持,功成而不居,夫惟不居,是以不去。”
在与骆先生的交谈中,我们得知骆先生正在整理邋遢派的功理和功法,使其能系统完整地保留下来。邋遢派的重要经典《原始太极拳》即将出版,届时人们可以得窥“原始太极拳之真谛。当我们即将结束对骆巨方先生的拜访时,我们恳请骆先生为我们点破道家的玄机秘旨,骆先生讲:“真正的玄机需要自己亲身体悟,无法言说,即老子《道德经》所说:“道可道,非常道也。而秘旨也无神秘可言,真正的明师一语即可道破天机”。随即口诵真诀:天地斗转,戊己门中垂日月。阴阳返复,坎离窍内炼乾坤。
来源:本文摘自《百度文库》,图文综合自网络;如涉及版权请告知,我们对文中观点保持中立,仅供参考、交流之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