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年后,初发精神病患者与健康对照的脑容量变化无显著差异。
对于患者和健康对照而言,体重指数(BMI)增加均与脑容量下降显著相关,且上述两组程度相仿。
此外,抗精神病药剂量更高与脑容量下降更多相关;在调整基线BMI及BMI变化的因素后,量效关系仍然存在。
近日,梅其一教授的文章《
花开两朵,各表一枝。体重增加是抗精神病药的另一大副作用,以奥氮平和氯氮平为代表的第二代抗精神病药尤甚。先前针对健康个体的研究显示,肥胖也与脑容量的变化相关。这样一来,抗精神病药与脑容量变化的相关性是否经由肥胖介导,或者说,控制体重增加能否阻断抗精神病药对脑容量的影响,值得进一步探讨。然而,目前相关的研究证据仍较为有限。
在这一背景下,来自挪威的一组研究者开展了一项研究,旨在进一步探讨初发精神病患者相比于健康个体的纵向脑容量变化,以及体重指数(BMI)是否为抗精神病药影响脑结构的混杂因素。研究于12月7日在线发表于《斯堪的纳维亚精神病学学报》(影响因子 6.128)。
研究纳入了78名初发精神病患者,这些患者排除标准包括<18岁或>65岁、曾有中到重度脑外伤史、IQ<70及罹患影响脑功能的躯体疾病;研究同时纳入了119名健康对照,排除标准包括现患或既往罹患精神障碍、近3个月内使用、酒药滥用或依赖、一级亲属罹患重性精神障碍。这些受试者在基线及1年后分别接受了两次1.5T磁共振检查,以测量全脑体积。
此外,研究者同时采集了两组受试者在两个时间点的身高、体重及用药情况。研究中,体重较基线增加≥7%被定义为具有临床意义的体重增加。患者使用抗精神病药的情况见下表:
受试者抗精神病药的使用情况
(Jørgensen KN, et al. 2016)
研究者发现,基线时患者的灰质体积小于健康对照,但全脑体积和白质体积与对照无显著差异。体重方面,患者在1年后体重增加≥7%的比例显著高于健康对照。其中,女性患者相比于对照的BMI变化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男性患者则无。
主要发现
▲ 1年后,患者与健康对照的脑容量变化分别为-0.2%和-0.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 对于患者和对照构成的整个样本(n=197),BMI变化与脑容量变化呈负相关(β = -0.19, P = 0.008);上述相关性无组间交互作用,提示对于患者和对照而言,体重增加与脑容量减少的相关性相仿。
▲ 对于患者而言,抗精神病药剂量更高与脑容量下降更多相关(β = -0.45, P < 0.001)。
▲ 值得注意的是,在调整起始BMI及BMI变化的因素后,抗精神病药剂量与脑容量下降的量效关系仍然存在。
事后分析提示,抗精神病药剂量与脑容量变化的相关性并不受大体功能及诊断亚型的影响。
作为一项自然研究,本项研究并不能确定因果关系。然而,基于上述结果,BMI增加和高剂量抗精神病药对脑容量的影响似乎是独立的,BMI并非后两者相关性的介导或混杂因素。人们仍需进一步开展研究,确定当前正在使用的抗精神病药对脑结构的影响。
文献索引:Jørgensen KN, et al. Brain volume change in first-episode psychosis: an effect of antipsychotic medication independent of BMI change. Acta Psychiatr Scand. 2016 Dec 7. doi: 10.1111/acps.12677. [Epub ahead of print]
医脉通编译,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