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人们不怎么看戏了。上世纪60年代以前,看戏可是人们主要的一项娱乐活动,戏园子经常是满满当当的。再朝前,民国和清朝,看戏差不多是人们平时唯一的娱乐方式。
无论是京剧,还是梆子、评剧,有一个经常演出的剧目——《玉堂春》。而《玉堂春》中的一折——《女起解》更是脍炙人口。
现在电视上有时播一段京剧唱腔“苏三离了洪洞县”,很难见到完整的《女起解》了。
当年经常演出的京剧《女起解》中,蒙冤的苏三被押往他处会审,出洪洞县的时候,她想给南京的王公子捎个信儿。
老解差崇公道在旅店替苏三打听:“过往商客有去往南京的无有?”
这时幕后就会传来回答声:“去南京的前三天都走了,如今尽剩下热河八沟喇嘛庙拉骆驼的了!”
京剧《女起解》剧照(资料图片)。
戏里说的“热河八沟喇嘛庙”,是现在的什么地方呢?
“热河”,就是今河北省承德市,这是广为人知的,在此不赘述。
需要说明的是,城市是因河得名,但热河是哪条河现在被搞得有点混乱,比较流行的说法是所谓“热河是世界上最短的河”。
其实这个问题本来不是个问题,因为有乾隆皇帝亲自御制的长文《热河考》,言之凿凿,热河就是今武烈河。武烈河古称“武列水”,到明朝时蒙古语称为“哈伦郭勒”,汉语的意思就是“热河”。
康熙皇帝在热河之畔建起避暑山庄,城市随之兴起,河流的名称“热河”演变为城市的名称。
老热河的火神庙街头(老照片)
“八沟”,就是今河北省平泉市。
“八沟”这个地名,是在康熙中后期出现的。“八沟”是相对热河的位置而言,从热河到盛京(今沈阳),过武烈岭后沿途经过大的沟谷,分别取名为头沟、二沟、三沟、四沟、五沟、六沟、七沟,到今平泉是第八条大沟谷,故得名“八沟”。
雍正七年(1729年)设立八沟厅( “厅”是清朝在新开发地区设立的行政建置),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八沟厅改为平泉州,但改称“平泉”后,人们还一直习惯称“八沟”。
清代八沟是塞外首屈一指的商贸重镇,民间有 “拉不败的哈达(指赤峰),填不满的八沟”之说。有一个朝鲜使者甚至说八沟商贸的繁华超过热河。
老八沟街头的平泉及平泉碑(老照片)
“喇嘛庙”,指的是内蒙古自治区多伦县。
多伦全称“多伦诺尔”,是蒙古语,汉意为”七个湖“,也译作“七星潭”。
康熙三十年(1691年),康熙皇帝在此主持漠北漠南蒙古诸部会盟,接着敕令修建了规模宏大的藏传寺庙——汇宗寺,此地遂成为蒙古草原重要的商贸和宗教中心。
由于藏传俗称“喇嘛教”,所以汇宗寺俗称“喇嘛庙”,人们也就以“喇嘛庙”来指代多伦这个地方。
多伦的喇嘛庙——汇宗寺(资料图片)。
热河、八沟、喇嘛庙,当年是很厉害的,是清朝时北京以北的塞外最繁华的三个地方。
而北京与这三个地方之间的物资交流,主要靠一支支的骆驼队长途贩运,因此才有了“热河八沟喇嘛庙拉骆驼的”说法。
但是《女起解》中“热河八沟喇嘛庙拉骆驼的”台词,并不符合历史事实。
因为《女起解》是根据明代小说《警世通言》中的《玉堂春落难逢夫》改编的,故事背景是明朝。明朝时没有热河、八沟、喇嘛庙这三座城市,压根儿不存在山西洪洞县与这三座城市之间的长途贩运。
日伪时期军警使用骆驼运送物资,背景是承德市区的罗汉山(老照片)
之所以在明朝的故事里,用上了清朝的内容,是因为在京剧诞生的清朝,北京与这三个地方之间“拉骆驼”的太多了,人们司空见惯,“热河八沟喇嘛庙”这三个地方在北京也很有名,以至于融进了以明朝为背景的经典剧目里,从清朝穿越到了明朝。
虽然时空错位了,但“热河八沟喇嘛庙拉骆驼的”台词,也不用非说是差错。它只是为当时这三地在京城的巨大影响,留下了深深的历史印记而已。
(《老热河钩沉》系列文章之三)
《老热河钩沉》往期精彩:
野狼钻进了避暑山庄!乾隆年间一场弄得人心惶惶的“狼迹”风波
安忠和先生是河北承德文史学者,承德日报社资深报人,主任编辑。近30年来坚持研究承德地方历史文化,已在多家出版社出版了40本著作。其中中国旅游出版社出版的《承德之谜》、地质出版社出版的《古承德探秘》、中国戏剧出版社出版的《安忠和说承德》、故宫出版社出版的《避暑山庄大辞典》等书深受读者欢迎。
最近,安忠和先生撰写了一批挖掘老热河历史、钩沉老热河典故的文章,颇具史料价值,读来引人入胜。征得作者同意,本公众号将陆续把这些文章奉献给诸位,敬请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