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pic
当前位置: 首页> 科幻小说小说> 学道六要:修道入门次第的简单论述

学道六要:修道入门次第的简单论述

2021-06-01 06:39:33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道教的洞天福地,都在风光雄奇秀丽的名山之中。著名的道教宫观以坐落名山者居多,大多耸立在高山危岩之上,掩映于苍松翠柏之中。在中国的许许多多名山中,都留下了道教文化的沉积。


  一、道教的崇向山林


  道教这一土生土长的宗教,是在中国的哲学、科学、风俗、民情影响下成长起来的。它主要由长江文化孕育而成,创始人张道陵由吴入蜀,以楚文化的老庄道学为基础,吸取了燕齐文化的神仙思想,又揉合巴蜀文化的鬼道巫风,在鹤鸣山创立了道教。道教奉老子为教主,以《道德经》为主要经典。


  老子所著的道家经典《道德经》,宣扬以“道”为中心的学说。他从“道法自然”出发,标榜崇尚自然,主张清静无为。在这个基础上重视修道养寿,是他的一个重要的理论贡献,可以说是生命科学的老祖宗。


  我国远古时代就产生了神灵崇拜,这是各民族都有过的原始思维的表现。到了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又在这个基础上发展起了独特的神仙信仰。神仙信仰和远古神话传说联系着,我国古代神话传说有昆仑和蓬莱两大系统。神仙住在西方昆仑山上和东海蓬莱三岛之中,个个风姿绰约,活得逍遥自在,吸甘露,食玉屑,服灵芝,住黄金宫阙,观奇花瑶草,畜珍禽异兽,特别是掌握着长生不老之药,真是令人可望而不可得。与神仙信仰相适应,方土也就应运而生。他们扬言能和神仙相通,能以符咒和灵丹妙药为人治病,还能帮助具备条件的人跨入仙界。一些皇帝为了能长生不老,就命方士到神山仙岛去求不死之药。当然,这样的愿望是无从实现的,方士因此而倒霉者不乏其人。


  东汉顺帝时(126—144年),张道陵创五斗米道,道教正式产生。从此以后,方士变成了道士,拥有越来越多的信徒,道教不仅仅是一种社会思潮,而且也作为一种社会力量,积极参与社会生活,逐渐起着多方面的影响。一些著名的道士,以道家之“道”为核心,将缥缈难求的神仙信仰加以发展,又吸取和改造了符水丹药等治病之术,形成了系统的理论和法术体系。道教比起过去的神仙信仰有显著的发展,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强调本人的自我修炼。也就是说,成仙之道是有的,但要自己去寻求。只要修炼到家了,就能有成仙之望。如果不能修成,责任自然在于自己。  


  道教在教义上与最大的区别,也是与其它一切宗教的主要不同之处,就突出地表现在“贵生”上。认为,人生在世罪孽深重,应当深深地忏悔和苦苦地修炼,以求得来世成佛,往生西方极乐世界。道教却追求现世之乐,以今世修道成仙为理想境界。养生的要旨,在于清静、无为。这就应该排除尘世俗务,正心诚意。而养生的许多方法,诸如炼丹、守一、行气、服食等,也必须排除俗务。因而修炼者大都隐居于深山老林之中,结草为庐,采果为食,透出一种仙气。我国的许多美好的自然环境,正是道士们修炼的最理想的地方,也就逐渐变为道教活动的场所,从而形成了一座座道教名山。


  道教以修道成仙,羽化升天为理想。信徒们认为求仙有术,只要清心静修自有神仙指点。由于术数有别,一旦修炼成功,有的可成为天仙,有的可以成为地仙。天仙飞升天界,地仙的居处在十洲三岛、洞天福地。十洲三岛,都在四海之中。洞天福地,包括十大洞天、三十六小洞天、七十二福地,则在陆地之内。它们大多是名山胜景,都可以实指某地。道书中有唐道士司马承祯编集的《天地宫观图》,唐末杜光庭编撰的《洞天福地岳渎名山记》,二书所载虽不尽相同,但都详叙了十大洞天、三十六小洞天、七十二福地所在之处。按照道教的说法,洞天福地都有某仙人或真人领治,其间大多是仙真得道之所。这些名山胜景,大概都是唐代以前道教活动就比较集中、比较活跃的地方,道士将这些地方编排在案,于是就有了那么些洞天福地。这些洞天福地遍布神州大地,使道教虚无而幽深的玄理具体化了,对道教的广泛传播具有重要意义。


  二、从洞天福地看道教发展


  道教的洞天福地,囊括了我国众多的名山,虽然其中有的衰落了,但是,大多数在道教文化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沉积着非常丰富的文化内容。


  终南山离古都西安很近,在历史上是逸人羽士隐居之处。楼观台就在终南山的北麓,为“天下道林张本之地”,道教宫观的“观”就是从这里沿用下来的,素有“洞天之冠”、“天下第一福地”之称,是道教的发祥地之一,现为全国重点道教宫观。


  楼观台是周代函谷关令尹喜的故居,他在这里结草为楼,以为观星望气之所,所以名之为草楼观。老子由楚地西来秦国,尹喜就恳请他到草楼观,挽留他在这里著书以传后世。老子为说《道德经》,写下了这一传世的经典之作。如今,楼观台还有说经台和老子系牛处等,这些都成了道教教主的圣迹。


  南北朝时期,楼观台建起了初具规模的道观。当时社会动荡,许多道士潜来终南山隐居修道,其中有一些是当时的高道,形成了以终南山为中心的道派。到了唐代,这里的道教进入了鼎盛阶段。唐初皇帝以老子为远祖,李渊父子兴兵时又得到过楼观台道士的资助,所以朝廷大力扶植楼观台的道教。高祖武德三年,皇帝李渊亲临楼观台拜谒老子,并赐地十多顷,敕令扩建宫观,特修建宗圣宫,意为“祖宗贤圣”之宫,从此以后赏赐不断。金元之际,王重阳在终南山下隐居修道,后对传统道教进行了改革,创立了全真道。这个道派,迅速发展,特别在北方影响很大,成为与正一道并立的两大道派之一。楼观奉全真道龙门宗,并为全真三大祖庭之一。老子开道教玄义,被尊为道教始祖,楼观为老子说经传道之地,道门公认道教始于楼观,所以不管是全真道派,还是正一道派,都称楼观为“终南祖庭”。


  说经台,就是老子为尹喜讲授《道德经》的地方,为现今楼观台的中心,建于海拔560米的峰顶。这里南依秦岭,北瞰渭水,层峦叠嶂,茂林修竹,得仙山之灵气。从这里南望,峻峰之上有一座八卦形的老子炼丹炉,东南有老子打铁淬火的仰天池,附近还有老子修真养性的栖真亭。这里现存碑石七十多通,如唐欧阳询所书的《大唐宗圣观记》,宋米芾、苏轼等人的诗碑和诗词刻石,元赵子昂的隶书《上善池》刻石等,都是弥足珍贵的文物。此外,还有李白、王维、岑参、温庭筠、苏轼、苏辙、萨都刺等的题诗,留下了历代著名诗人游览楼观台的体验。


  江西龙虎山在道教中也有特殊的地位。据道书中记载,第一代天师曾在这里修道炼丹。到了晋代,第四代天师张盛遵其父张鲁之嘱,携祖传印剑自汉中迁回“龙虎山祖师玄坛”。从此以后,历代子孙就都居住在此,继承祖训,世袭道统,传道布教,至今已传六十三代。这里是道教正一天师的祖庭,又称为第三十二福地,在道教史上有着极大的影响,天师府现为全国道教重点宫观。


  谈到道教名山,自然会想起茅山,它在十大洞天中列为第八洞天,茅山道士素来有名,活跃在民间传说和文艺作品之中。茅山原名句曲山,位于江苏省西南部。西汉时,茅盈、茅固、茅衷三兄弟来此隐居修炼。他们擅长医道,精于药理,行医民间,扶危济困,深得百姓爱戴。为了纪念他们,改句曲山之名为茅山。后来,道教在此兴起,就尊茅氏三兄弟为“三茅真君”。


  东晋和南朝宋、齐、梁、陈,都建都于南京,。茅山离南京很近,不少名士和高道来此隐修,使茅山逐渐成为道教的中心。到了南梁时,著名道士陶弘景来茅山隐居,对茅山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陶弘景是声望很高的大学者,有各种著述二百余卷,广及各门学科,又精通医药、铸造、炼丹等方技,还擅长于辞章。他深得梁武帝的敬重,送太子到茅山拜他为师,朝廷遇有疑难之事都要向他请教。当时人们称陶弘景为“山中宰相”,茅山也得到“秦汉神仙府,梁唐宰相家”之誉。


  隋唐之时,茅山已发展成为道教第一大宗,不少著名道士都出自茅山上清派,逐渐形成了有自己特色的茅山道。他们除根据《黄庭经》等,习练爱精宝气诸道术外,又钻研《易》学和老庄之言,注重著书立说以传后世,使道教的教理教义渐臻完善。当时许多道教名山,大多直接或间接受茅山派的影响,如陶弘景的再传弟子潘师正居嵩山,潘师正的弟子司马承祯先后居衡山、桐柏山,杜光庭也是茅山派的传人,后又传道于青城山等道教名山。


  晋代著名道士葛洪,是道教的理论家、炼丹家、医学家,足迹遍及江南各地,他的名字和许多道教名山联系着,现存遗迹主要有两处:一处是广东罗浮山冲虚古观,一处为杭州葛岭抱朴道院,这两处现都已列入全国重点道教宫观。


  广东罗浮山又名东樵山,与西樵山为姐妹山,素有“南粤名山数二樵”之说。东晋咸和年间,葛洪偕夫人鲍姑及子侄南下,来罗浮山结庐修炼。他先在朱明洞前建南庵,初名为都虚观,除修道炼丹外,还采药为人治病,并又著书讲学。跟他学习的信徒越来越多,就又增建了东、西、北三庵,后来还在白鹤峰建了白鹤观。后来,他在罗浮山羽化成道,享年八十一岁。葛洪一生著述多达七十多种,共六百五十多卷。他的主要著作《抱扑子》,确定了战国以来的神仙理论体系,丰富了道教的思想内容,对道教的丹鼎派产生过重要影响。他撰写的《金匮药方》、《时后备急方》,则是我国古代医学的珍贵遗产。


  葛洪是罗浮山道教圣地的开创者,这里在道教十大洞天中列为第七洞天。后人为了纪念这位高道,在都虚观原址建置葛洪祠,唐玄宗天宝年间扩建为葛仙祠,宋哲宗又赐“冲虚观”匾额。冲虚古观历史最悠久,环境也最清幽,山门有石刻楹联道是:“妙景空不空四百峰峦朝紫府;尊躬上之上五千道德启玄门。”走到大门前又可见刻着一副对联,上面写道:“典午三清苑,朱明七洞天。”它们确切地概括了自然景观和人文意蕴。古观中有很多葛洪的遗迹,其中最著名的是葛洪建造的炼丹灶。这一稀奇的炼丹炉,已成弥足珍贵的文物,站在它的面前可想见当年葛洪炼丹的情形,也是研究科学史不可多得的实物资料。离这里不远处有东坡亭,传说苏东坡很尊敬葛洪,在这里建有东坡山房,开辟了一个药圃,并以所种中草药为题,写下了《小圃五咏》。他在给儿子的一首诗中写道:“东坡之师抱朴老,真契早己交前生。”


  此外,诸如青城山、武当山、崂山等,也都是著名的道教洞天福地。游览道教的洞天福地,可以了解到道教发展的一斑,知道在发展中形成有道教派别,感受到道教文化的一些内容和特色。


  三、道教名山的宫观


  宫观,是道教敬神祀仙,道士修炼养性以及进行各种有关活动的场所。相对而言,称作“宫”或称作“观”的,规模和影响都比较大一些。


  宫观是在道教发展过程中逐渐出现的。最初的修道者,大多隐居深山老林结草为庐,张道陵曾在好多山中修炼,当时的道场都是非常简陋的草屋。晋代的道馆或称庐,或称治,或称靖,或称馆,一般还大多是茅屋,有的在山洞旁筑一简易的房屋。到了南北朝时期,北朝始有道观之称。后魏太武帝为寇谦之建坛、宇,并供养道士一百多人,可见这种道馆已很可观。北魏时终南山已有楼观,北周时又有云台观、通道观、玄都观等,这时宫观建筑已具相当规模。南朝齐有兴世馆,梁有华阳上下馆、朱阳馆,也在逐渐向宫观推进。唐代,在道教史上进入了繁盛时期,明确地以“观”字代替了“馆”字,宫观建设有了迅速的增长,修建了大规模的宫殿式宫观,并从山林向城镇发展。据《唐六典·祠都》记载:“凡天下观总一千六百八十七所。”杜光庭在《历代崇道记》中说,唐代有宫观一千九百余所。宋代,宫观建设更加盛行,规模虽有大有小,但都趋向宫殿式,此后就大致定型。明清之际道教开始衰落,清修《图书集成·道观部》记载,全国各地古今道观有三百三十六座。历经多年战乱,不少已经毁坏。


  为了了解和欣赏道教宫观,需要具有一定的道教知识;而如果细心地游览道教宫观,那么就又能增进对道教文化的认识。从名与实着眼,道教宫观大致有三种类型:一是主要供奉道教至尊之神,并以之命名;一是主要供奉某一教派先师,并根据其特色命名;一是主要供奉道教史上著名人物和道教神话人物,并用这些人物命名。从这些不同的宫观中,可以看到道教文化的许多内容。


  道教天神中最尊贵的首推“三清”,也就是玉清境清微天元始天尊、上清境禹馀天灵宝天尊、太清境大赤天道德天尊。元始天尊的出现,是对盘古开天辟地神话改造而来。其他两位,灵宝天尊本于道教早期尊奉的太上大道君,道德天尊则本于道教教主老子的神话。玉清、上清、太清是道教三清境,玉清圣境是元始天尊的居处,上清真境是灵宝天尊的居处,太清仙境是道德天尊的居处,也就是道教中最高境界的神仙洞府。在道教宫观中,以玉清、上清、太清命名的为数最多,这些宫观都以供奉三清神像为主,也是最典型的道教宫观。


  道教在发展过程中产生了很多道派,各自都产生过不同程度的影响。元代,全真派崛起以后,形成全真与正一两大道派。全真道重清修,强调养性,持戒较严;正一道重符咒,讲究醮仪,法事丰富。在这两大道派以下,又各有不少较小的道派。它们都有自己活动的中心,这些教派各自传道受戒,属于它们的宫观也都有自己的色彩。例如:茅山九霄万福宫,主要供奉开山祖师三茅真君,显示出茅山派的特色。


  道教名山中的有些宫观,突出道教中的某一人物的神像,这样的情况也屡见不鲜,武当山的太岳太和宫,正殿为朝圣殿,内奉铜铸鎏金真武大帝坐像。紫霄宫的正殿,主像也是真武的神像,武当山的独特之处于此可见一斑。特别是八仙中的吕洞宾,以他命名的如纯阳宫、纯阳观,更是许多道教圣地都可见到。


  从道教宫观的建筑来看,一般可分为三个部分:前庭、中庭、寮房。前庭以山门为主要建筑,道教视之为仙、俗之分的象征,跨入山门就标志着进了仙界。因为道教宫观始建于山林之中,所以一直都沿称之为山门,显示出道教起自山林隐修的本性。许多道教名山中宫观的山门,往往依山就势经过精心设计而建,是整体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表现出仙境独特的气势和氛围。山门殿内供奉着门神,一般都是秦叔宝和尉迟敬德;此外,还有土地、孤魂爷的神像或牌位。前庭除山门外,还包括华表、幡杆、棂星门、钟鼓楼等附属建筑,有的是表示道教圣地的威严,有的用来悬挂和安置钟、鼓,作为道众作息的号令和道场的法器。寮房为道众的生活区,有的也建设得很别致,除各种生活设施外,还建有亭台楼阁,点缀着树木花卉,使整个环境显得很幽雅。宫观的主体是中庭,以灵官殿为先导,包括主殿、陪殿、厢房、经堂等。大部分宫观,进入山门后迎面而来的就是灵官殿,这里供奉的王灵官就是道教的护法神。在王灵官神像的左右,往往还配祀四元帅、青龙白虎、四值功曹等。灵官殿的后面就是主殿,主殿是宫观的核心所在,和宫观的名与实密切地联系着。


  道教的天神很多,而且又很杂。这种状况的形成,一是受古代天神信仰的传统影响,一是由于民间流传的各种派别的信仰不同。到了南北朝时期,在与竞争的过程中,因受影响和迫于压力,南朝道士陶弘景和北朝道士寇谦之,都注意到了致力归纳与组织众神,才开始逐渐形成统一的神仙谱系。就主要供奉道教共同的至高天尊的宫观来说,主殿就是供奉三位天尊的三清殿。在中间就坐的,就是元始天尊,他的左手虚拈,右手虚捧,胸前似有一团浑然一体之气,象征着“天地未形,万物未生”时的“无极”状态。右边的一位是灵宝天尊,他双手捧着“阴阳镜”,这镜半黑半白,白中有黑点,黑中有白点,就是道教的图案,象征着刚从无极状态分化出来的“太极”状态。左边的一位是道德天尊,这一位白发长须的老者,手里拿着一把长柄扇,扇面上画有“太极”图案,象征由太极分化出来的阴阳两仪。“三清”,正象征着天地化育的根本大道,他们在道教中具有至高无上的地位。道德天尊,通常也称太上老君,实际上就是老子,被尊为道教的始祖。,道教抬出这位学说高深德高望重的哲人为教主,正是因为只有这样才足以与抗衡。


  在道教的众神中,还有“四御”的地位也很高。所谓“四御”,也就是四位天帝。在“四御”之中,最受尊崇的是玉皇大帝。他主管三界十方,四生六道,人们的福祸和生死都掌握在他的手中,所以在古代民间有广泛的影响。玉皇殿,也称凌霄宝殿,正中供奉玉皇大帝。玉皇大帝的神像,头戴冕旒,身着朝袍,俨然是位皇帝。然而,以玉皇殿为主殿的宫观并不多。


  在道教宫观中,除主殿之外,还有一些偏殿,这些殿堂各有神主。诸如:三官殿供奉三官,这就是:上元一品赐福天官紫微大帝,中元二品赦罪地官清虚大帝,下元三品解厄水官洞阴大帝。顾名思义,因为三官能赐福、赦罪、解厄,和人们的关系十分密切,所以人们都要对他们顶礼膜拜。圣母殿,总的来说都供奉圣母,但具体的是哪位圣母,每个宫观又会有不同,有的是斗姥,有的是王母,有的是九天玄女,有的是碧霞元君,有的是天妃妈祖,也有的就统称之为娘娘殿。这些神灵,给人的印象是慈祥的母性,关心百姓日常生活中的各种疾苦的需求,所以影响非常深远,特别使古代的妇女感到亲切。


  道教名山中的宫观在建筑上也很有特色,或选址于顶峰之上,或修建在悬崖之旁,利用各种有利的自然条件,表现出仙山琼阁的意境。



学道第一要:读书明理。丹经是鉴别明师与盲师的试金石,所以不读书是不行的。

 

学道第二要:经济基础。有了自己的经济基础,才能去购买书籍阅读,如果连购买几册图书都困难,是不适合学道的,如果劝其学道,不努力学习,不务实工作,不照料家庭,恐怕会耽误他的大好前程。另外,经济基础匮乏,购书都吃力,更何况去访师、拜师?

 

学道第三要:虚心下气。骄妄自大,不足以学道。昔日黄帝访广成子,尚需斋戒3月,清净身心,何况芸芸?

 

学道第四要:访师求诀。

 

学道第五要:以经印诀,以诀印经。

 

学道第六要:实践印证。

 

学道第一要:读书明理。丹经是鉴别明师与盲师的试金石,所以不读书是不行的。

 

没有不读书的神仙,也就是说在成仙之前都是读书的,错不错呢?在没有接触汪师著作之前,我绝对同意,因为对于陈樱宁老师的著作以及《仙道月报》我都读过,陈樱宁老师对此很注重,他的经历我前面说了也已经证实,当年他更多是以读过的丹经在衡量,直到遇到那位能脉停息住的高人。纵观陈师全部著作,也只提到了这样一位真正似乎有功夫的。多年以来,说老实话,我所真实遇见的也就那么一位真正结丹的,其他的都是嘴上禅,高点的可能勉强挂得上能粗浅领悟到炼精化气的,再往后血化白浆,呼气成汞的高人,不知道盛兄遇见没有。当然寻到真师以后,师父又有全决的话,大抵就跟着修下去,不再做见异思迁之举动才是。


“不读丹书,工夫总做得快。以前我与怀经、元博三人同时下工,元博是不读书的,三人功夫第一个快。即此可知糊涂人必长寿,精明人必短寿。糊涂人凡事过得去即算,三百六十日无甚心事,其神全,所以能长寿也。精明人则不然,失之东,补之西,负于前,胜于后,度长挈短,顾此虑彼,件件精明,神劳精佚,心事烦多,故必短寿了。”摘自《体真山人真诀语录》

 

学道第二要:经济基础。有了自己的经济基础,才能去购买书籍阅读,如果连购买几册图书都困难,是不适合学道的,如果劝其学道,不努力学习,不务实工作,不照料家庭,恐怕会耽误他的大好前程。另外,经济基础匮乏,购书都吃力,更何况去访师、拜师?

 

此语我赞同,不过在读大学,书也非要买,大学图书馆有的是,《道藏》以及续书,哪个大学都有,很多学校都它作为摆设而已,你能将它读完,肯定能引起该所大学情报机关的注意,情报机关一反馈到高层,检测自己又确实有真材实料,能写出点东西,谈出点东西,能够留校也未尝可知。不过现在做学问,大抵也是先看电子书,谁会去把那么大本搬回家呀,遇到要引用的,查看目录,再去图书馆抄写版本以及相应书页即可。此外,书非借不能读也,真正工作以后不要学会买书,而应该学会理书。首先,网络上有电子书的,那可以先看看,看了觉得有必要再买,否则买来自己不满意,浪费心力又浪费钱财。其次,就是与自己修行有关的书籍要买,最好是经典著作以及工具书,实修书籍为好。比如盛兄校刊的陈老师的著作,我就很期待。在这之前,那个西派合集,手头资料确实很多重复,笔者想能否拆开买也好啊(开个玩笑)。最后,就是值得尊敬的老师书籍可以适当买,比如笔者工作之后买的那几本南老师的书籍。一拿到手,读的不仅仅书,更是南老师那求道的经历以及那份厚实。

 

学道第三要:虚心下气。骄妄自大,不足以学道。昔日黄帝访广成子,尚需斋戒3月,清净身心,何况芸芸?

 

此语我的体会是不需过多说,只说一点,还是当年那位石师父说的,修行之人可以有傲骨,但是绝不能有傲气。“万两黄金不卖道,十字街头送至君”,这就是修行者傲骨的表现。


学道第四要:访师求诀。


人海茫茫,仙踪难寻,哪怕是深处仙山,可能也会无功而返。其实道门中人,更多是老师在找学生,你说是你在找他,其实他早在等你了。昨天读老师的著作,说了一个佛门的故事,其实道门更多故事,在此就不做列举了,更多强调的就是一个“度”字。老师说当年虚云老和尚去五台山,文殊菩萨为他背袋子,他还不知道,最后还是菩萨真的有心度他,乃飞入佛像他才知晓。(参看《曲肱斋全集》)我Q群中曾有一友也是师父乃是龙门派,他已经入山修行,也是师父找徒弟。因此我现在发现修行者趁着年轻,炼己待时可能更重要。当然遇到投缘者,比如盛兄,我则紧跟着这条线再说。

 

学道第五要:以经印诀,以诀印经。

 

尽管目前对于西派这脉,很多学者有兴趣。我始终认为西派中吴师这一脉来说,乃与这脉所列的著作以及老师提出的该出现的感受一致,隐芝先生曾说过:“简则妙,妙能得道;繁必乱,乱便失德。”非要拿李祖成仙之前的功法来套确又能争出个什么来。更何况李祖大为赏识的《修仙辩惑论》,真决已露。


玉蟾曰,读丹书许多年,如在荆棘中行。今日尘净鉴明,云开月晈,总万法而归一,包万幻以归真矣。未知正在于何处下手用功也。


陈泥丸云,善哉问也!夫炼丹之要,以身为坛,炉,鼎,灶,以心为神室,以端坐习定为采取,以操持照顾为行火,以作止为进退,以断续不专为提防,以运用为抽添,以真气薰蒸为沐浴,以息念为养火,以制伏身心为野战,以凝神聚气为守城,以忘机绝虑为生杀,以念头动处为玄牝,以打成一块为交结,以归根复命为丹成,以移神为换鼎,以身外有身为脱胎,以返本还源为真空,以打破虚空为了当。故能聚则成形,散则成气。去来无碍,道合自然矣。


此外其他,姑且暂时不论了。

 

学道第六要:实践印证。

 

一切功夫还是要实践,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正所谓:“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修行还是要靠自己,只有自己才能拯救自己。因而台湾西派弟子说的那些,要结丹才收为正式弟子,看似苛刻,其实乃是一种爱护所在,确实嘴上禅的人太多。


时间已晚,但是文字这东西,一旦写开,就收不住了,不吐不快了。


写到这里,也不得不感叹,由于年青才能这样折腾,也还有时间进行“脑战”,等到年纪大的时候,恐怕就有心无力了。现在这种“折腾”和“反复”,就是为了将来能静下心实修。现在有些欲望是很自然的,某位教授说自己现在所读的书目已经远超过前人,对此,我并不否认,事实的确如此,我们现在手头所掌握的书目确实太多,这山还望着那山高,但是有些哲理,我们不要忘记,“起点也是终点”,“尽信书不如无书”。我们现在尽量收敛自己贪欲,但是往往却又违背大道,道法自然,强求确实没有什么好处。


修行这条路,并不是求多求全就好,你有可能身在宝山却空手而归。现在佛门中感叹末法时代,修个罗汉都这样难,古代又如何如何。


其实道门中又何尝不是如此,条条大路都很明了,也并不是多,全之为最好,我们最后之所要的就是证果。所以禅门大德的看山看水之说:“三十年前见山是山,见水是水。及后亲见亲知,有个入处,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如今得个休歇处,依旧见山只是山,见水只是水。”


《大成捷要》前言中已经很明确说了:


吾曾见有得闻天元大丹而从天元了道者,则只知天元之尊贵,而不知复有地元、人元之玄妙;有得闻地元神丹而从地元服食登仙者,则只知地元之尊贵而不知复有天元、人元之奥妙;有得闻人元金丹而从人元金丹了道者,则只知人元之尊贵而不知复有天元、地元之旨归;更有崇尚人元而尊为金液、藐视天元而为玉液者,是不知人元为接命之初乘、天元为了性之上乘、地元为服食之中乘——悲夫!试观古有得闻地元神丹而兼闻天元大丹者,许旌阳真君是也;有得闻地元神丹而兼闻人元金丹者,葛稚川真人是也;有得闻人元而兼闻天元、地元者,吕纯阳、张三丰是也。至于南五祖皆以人元金丹了道;北七真皆以天元大丹登仙;而地元神丹无闻焉。他如崇释者,只知念佛诵经;奉圣者,只知敦伦守常。究之能专一,即能致精微、能至诚,即能格天心;只要能圆聚得一点真性灵光在,而皆不至于磨灭。所以,一心念佛者能超生净土,诚心敦伦者能流芳百代——都是历代仙师道祖传经演法、立说垂训,各心是得妙谛,必不能同归一辄。是在善学者,暗练揣摩,会其旨归耳。


那些看来似乎得到真决的人,可能如汪师说,得了真决反而不修了。那他修什么呢?某位教授似乎现在已经得了道门所有全决,随之可能由道转佛,不久会有藏密佛学著作问世了。


文章到此,无复多言,尽矣。

 

盛克琦按

 

你写的经历与感受,非常好!你学习的东西也非常多。《老子》说:“为学日益,为道日损。”这2句话,吃透,做得,可称非凡骨。访道的过程,就是“为学”,需要“日益”,学的东西越多越好,这是个“加法”的过程。既然你学到了这么多的东西,你就需要“为道”了,需要“日损”,丢掉的东西越多越好,这是个“减法”的过程。你以自己现在所学的东西,可以去“加减法”,如果最后“得0”了,或许为道有得,或许可以再去学新东西。为什么黄帝见广成子前闲居三月?做减法去了。

 

“加减法”互用,才是道,看那“太极图”,可以明白。我所倡导的多阅读书籍,是专为初学的要求,因为他们的学识非常的少,所以必须多阅读书籍。是为“为学”。至于书籍阅读的太多了,知道的方法太多了,就需要“日损”,是为“为道”。所谓:进得去,出的来。一进一出,是为一个行程。如果正负数的和等于0,是否是“无极”。与师问答之谈,如阅禅宗语录,脱离当时的环境、语境,以及针对的对象,是难以真实了解的。

 

我还告诉大家一个,如果自己想拜某人为师傅,最好将自己所学都说出来,要该师傅给予印证,因为作为师傅,必然是过来人,如果该人能够指出其间的损益得失,给你分析的头头是道,指点细微,那么可以拜他为师,老师让你怎么,你就做到,追随师傅,可以堪称真师、明师。如果你将所学说了一些,该人就批判,你学的都是假的,你那些师傅都是骗人的,只有我的法诀才是正诀,那么你就要多思考了。至于什么某人已经结丹,或“文殊菩萨为他背袋子”云云,此等我不愿置评。昔年我曾拜访一位得大成就者,据云自己介绍已经达到面壁还虚程度,再行末后一着,请教之下,该人口若悬河,广阔无垠,在其谈性正浓厚时,我礼貌的告辞了。为什么告辞呢?不是我不虚心,不是我自大。

 

修道可以眼高手低,眼高就是目标要远大,手低是要从低处下手实修,所谓,高以下为基。与好高鹜远不同。


心中有,自达成。


起信而修,必臻果业。

往期精彩回顾

1、上古有神仙眷侣,为何后世都是抛妻弃子去修道?


2、丹道修炼最难的就是入定,难道入不了定就没戏了吗?


3、上古仙法,快速成丹 | 玉清九转金丹修持法(太观神法)北京面授第二期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