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1月1日星期三
昨夜,读《回忆我的丈夫黄胄》,非常好,读来感动,郑闻慧的文笔极好,是当事人亲自叙事,亲切,真实,感人。写得感人,我读来很亲切。以致今天一天都在读此书。黄胄夫妻以前也在甘肃生活过,黄胄对艺术的追求,他的人品,他的画画理念,书中都有。也能把我带到那个时代,给人很多想象的空间。
,从宗喀巴大师写起,。有很重要的文献价值。。,此书准备了三十年资料。。这样的书读来感人,还能学很多文史资料。
昨夜,打坐,修持三环九转功。天已经冷了。
大厅窗前的石榴树上,十几只麻雀在叽喳,而树叶已经发黄,大部分落地了。
妻在大厅工作,我读书。
归真来信说:老师好!刚收到您寄给我的两本道学国学英汉对照书,还有老师手书的信函。虽然只有短短的一句话,但每次看到老师的手书信函,我的心中总是充溢着满满的感动,似乎被老师的耐心、精进、慈爱、悲悯萦绕、磁化、加持、激励着,自己能有如此福报得遇善知识,真的不敢有些许懈怠,唯有用心努力读书、虔信精进修行。
好久没给老师写信了,一方面是觉得老师每天读信回复太辛苦了,老师把该说的都说了,自己只有潜心踏实地去做就行了;另一方面最近工作也确实很忙。但是这几天心里总是在动念想给老师写信,特别是今天早上看到您昨天在群里发的关于修气脉的论述:“在身心上做功夫。修气脉最踏实、最现实、最切实,这是佛道祖师们那么看重气脉修持的原因。大家都要补上这一课。”
读着这些文字,感觉是那么地入心有启发,真的是字字珠玑。当时就想今天一定要抽时间给老师写封信。没想到两小时之后就接到了老师寄书的快递电话,真为这相应感到高兴。
老师,您总是不厌其烦的一遍遍教导我们,读书穷理以明心见性,苦炼实证以强身了命。这真的是至理名言,也是学佛修道的根本。但是,也正如您所说,色身的转化真得很难很难。这方面我也有一些浅显的体会。我是从2014年4月正式开始每天打坐的,大约一年后(2015.5)开始明显感觉身体中有气的走动,当时的反应是只要一吃完饭,就觉得后背的气乱跑,大约20多分钟后就会大便。
后来的变化是,饭后感觉不到后背有气乱跑了,但是依然会在20多分钟后上厕所,总之好像肚子里存不住一点东西。今年开始,饭后不会马上去厕所了,感觉整个身体的气是向上提的,似乎肛门会阴与头顶泥丸是通的。还有就是每天洗脸时,用鼻子吸水就会从头顶经过流到嘴里。您曾经说过,后三关“尾闾较易打通,夹脊较难,玉枕最难”,确实如此。
我两年前夹脊玉枕两关就有一些反应,但是到今天还无法冲关,真是太难了。啰里啰嗦说这么多,也真是感慨修道转化色身太难太难了,何况自己还没经过那“小死几回、大死几回”的经历。
不过修道本来就是需要勇猛精进的大丈夫精神的,非“帝王将相所能为也”,既然走上了这条回家归真的菩提大道,就要勇往直前,绝不退转。今天就写到这里吧,再次感谢老师的关心帮助,感恩老师的加持玉成。祝陈老师曹老师天天开心,日日快乐!归真敬上
我说:踏实做功夫去,不做空头理论家,佛道之学不是玄想而得,都是在身心性命上踏实做功夫而获得的证验。
你要真实记录自己的修学经验、感受、认知、悟证,一则随时知道自己的身心变化与悟证情况、理论提升状况,一则容易把握火候。当前大家把学佛仅仅变成了信仰、读书、悟理,与真实的修证脱节了,身心的转化、气质的变化都没有跟上,所以,讲理论,大家都头头是道,口若悬河,论修证,一点体悟都没有。从最基本的气脉修证开始,踏踏实实,步步为营,以祖师们为榜样。共勉。
吴先生来信说:陈老师,见字如晤。很久没有联系你了。不过每天都看你的微信公众号的文章,感觉每天都在听你教导。3月份收到你的电子邮件回复,我立刻就给你写了回信。可是那段时间国内似乎对外网有管控,发了好几次都没发成功。也就作罢了。
今天,想到找您买几本书,《木纳记》、《悟真篇》之类的,看到了这封未发的信,又发现北京某大会开完,似乎网络管控又松些了。于是决定再发一遍电邮。内容比较随意繁杂,除了三月份的旧信,还有五月和十月的两次辟谷日记,您就权当我的日记或随笔看看吧。
2017年3月份回信
陈老师:很高兴收到你的回信,你的补充写得太好了。当时我笔记做得不详尽,两三个月过去,有两个问题己不记得了,写文章时对着笔记,真是搜肠刮肚,绞尽脑汁,也无可奈何,只好请你补充。
我写这文章那几天,都在外地出差,没带电脑,只能用手机打字,编辑不便,耗时多不说,还常有错别字。大前天写完都大半夜了,只能将就先发送给您。刚又看了一下我的发愿文,“安身”的身字错打成“生”了,更正如下:
替自己安身,替亲人安家,
替大众集资粮,替十界行小善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
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安身”对应“立命”,原先撰的上联略有不同:
替自己安身,替亲人安家,
替大众集资粮,替十界启慈航;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
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启慈航”其实比“行小善”大气工整,但我觉得入世做实事才是我这几十年的责任,所以我思索再三,还是改成“行小善”,能日行一善,积少成多,则善莫大焉。
不知陈老师觉得我的想法可妥当?
关于数术这个话题,看了你的补充意见,我又生出了一些想法,再发挥几句。
首先,你说我“看相有境界”,这实在是折煞我了。我从没有学过相面术,只是最近有点灵光,看人时偶尔闪现而已,大多数时候看人不会出现虚相,所以做不得数的。
那天看到T女士时恰巧出现了,故对看到的每个人都留意了下,印象深刻,如实记之。数术中我略有研究的是紫微斗数、子平八字等算命术,比一般江湖上的术士水平要好点。
对于一门算命术,如果分析不能精确到流年,那就还没有真正入门。我原本的方法论和世界观是偏科学主义的,认为客观存在的,可反复验证的事物才是可信的。很多神秘的事物即使不说是迷信,但至少要存疑。先通过实践去检验,能通过检验的,再重新在理论角度审思。
例如算命术,我通过实践检验,给人算命,发现有较高准确率,那就说明算命术是迷信这一判断,就需要重新考量。有时这种考量甚至会击垮一个人原来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全都要推倒重建。
例如,我在欧洲读书时,已经对算命术有一定了解,但对于风水术,虽说略知皮毛,但认为还是一种迷信。有一次,我去瑞士找朋友玩。他们有一片私人林地。那是一片高山上的坡地,上百年来,都是人们放牧用的。这片陡坡上却生了一小块平地,大约四五十平方。前人就在这地上建了两层小屋。他们假期有空时就来这里小住。
朋友说大约十几年前一场山火,把这坡地上的树木花草烧了个精光,但这老屋却安然无恙,实在神奇。我和他们一起在那小屋住了一晚。第二天早上在林子里闲逛。发现平地左侧耸起一山包,高十米左右,右侧也起一峰,但略低,我登上右侧高地,往下眺望,云雾缭绕中,只见远处山下一汪湖水,波光粼粼,美不胜收。
我突然想到,这平地老屋不就是左右龙虎环抱中的穴位吗?所以它能在大火中幸存。由此又想到老子的阴阳之说不虚。后来再把阴阳理念作为一个方法论,用到专业上,发现往往比那些复杂的理论模型有效实用得多。故渐渐在世界观和方法论上回归到传统,开始学习探索先秦经典。
数术的门类繁多,但根本依据就是《周易》与《老子》。我读《周易》已经是大四时候的事情了。不过小时候有一段经历与《周易》有关。大概十岁左右,偶尔去一个同学家玩。他家在老县城的一个旧宅院里。这个宅院临一条街巷,临街的房间一般就租给各色人开些小铺子,同学家住的是内房。(微信公众号:陈全林)
有一天,几个小男生打打闹闹的,不知怎的,就到了那院子临街的房间里去玩。只记得租房子的是一个老爷爷,似乎独身一人,从外省来。吃住都在一间房子里,好孤单的。也不懂他以何谋生。我还问他是做什么的。他给我们看一张画满了符号的图。我们也不知道是什么。他只是说这东西是老祖宗传下来的,很了不起。等以后我们就懂了。
那天晚上,我做了个梦,梦到老爷爷的床脚,用一乌龟壳支着。再细看,那壳里的龟还是活着的。过了几天,好像是我同学说老爷爷快要过生日了,于是我们几个孩子,就买了一张贺卡送给老爷爷。他笑得很开心。我还仔细看了看他的床,就是张破木床。床底下也没有乌龟。我很困惑。
等我长大读了《周易》,才想到那老爷爷给我们看的就是六十四卦原图,他应当是以算卦谋生。而关于用龟支床脚的梦,《史记》里也确实有“支床以龟”的典故。这些经历(还有一些离奇点的,就不说了),都促使我思考数术的意义。
我认为先哲的“天地人”三才之说对于数术是非常重要的。数术就是用来测算“天”、测算“地”、测算“人”的运动规律的技术,但最终还是为了知晓“人”的吉凶祸福,并趋吉避凶。三者中,人最小,人依附于地,人类都生存在地球上。地其次,依附于天,地球不过是太阳系中的一颗行星,而太阳系又不过是银河系中极其微小的一份子。故“天”最大,包含“地”,也包含“人”。
所以测算“地”的技术(风水术),必须考虑“天”对“地”的影响, 测算”“人”,则必须同时考虑“天”、“地”两因素对“人”的影响。以前,有首歌《爱拼才会赢》,唱到:“三分天注定,七分靠打拼”。在我看来,现代社会,决定人事吉凶的,是“四分天时,三分地利,三分人事”。
另外,和一位朋友交流《老子》学习感悟,也附录之,请指教。
Xx,我看了你对今本《老子》(即以王弼注本为底的传世本)前17章的注解,是以道家修炼的角度去解。这当然是一个可行的思路。从东汉的张道陵起,就一直有人尝试。我建议你看看黄元吉的《道德经精义》和陈全林的《道德经精义》两本书,或有启发。文字考据方面,可以看看李零的《人往低处走》和陈鼓应的《老子今译今注》。
然而我自己,对于《老子》,一直是不太敢谈的,觉得时机还没有成熟。虽然两千年来,注解者络绎不绝,但是,我认为传世的《老子》,并非其本来面目,各家所据所解,自然不确。我倒不是说传世本完全为后人伪托,而是认为它在章节编排和许多文字细节上,在传承过程中,被后人有意或无意地篡改了。
幸运的是,我们这一代人,托考古发现之福,能够看到两千年前的马王堆帛书《老子》,北大藏汉简《老子》,郭店楚简《老子》,则所窥离《老子》之真面目,已不远矣。不幸的是,迄今年代最古之版本,即郭店出土之《老子》,残缺不全,只能管中窥豹。不过即使如此,也足以论证我的浅见。
先说章节问题。读过几遍今本《老子》的人,恐怕许多人都会感觉全文似乎逻辑混乱,毫无头绪。一会儿扯东,一会儿扯西。让人不由怀疑章节编排有误。郭店《老子》三本出土后,果然与今本排序大不相同。但郭本似乎仍无逻辑可言。
然而,我们仔细通读全文,可以发现,各章内容,主要可分为四个主题:一是抽象的世界观和辩证法内容;二是修身修德;三是用兵;四是治邦。由此,我怀疑《老子》原文可能根据主题分成三篇或四篇(用兵和治邦可能合为一篇》。后来不知何故,被打乱了。至于其原本顺序,则要寄望于以后新的考古工作,能发现更完整古老的《老子》版本。
* 淘宝网址:https://shop101899225.taobao.com/(店名:益生文化),本店出售陈全林手书各体太乙金光神咒、禅画、镶名诗、禅诗丹诀等。
* 银行汇款:建设银行北京市分行。户名:曹敬岩。账号:4367 4200 1397 0161 596。
* 邮箱:yishengwh@163.com。
* 手机:18601934728。
* 益生文化QQ群:191194528。(实名制)
在陈全林公众号左下角后台回复三位数字编号,可以查看对应热门文章
171 神奇的符咒
172 修道者如何读书再谈
173 修道者如何读书再谈
174 修道者如何过正常人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