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千老师谈以画修真(四)
﹀
﹀
﹀
「大千老师谈以画修真」系列
▼
迟鸽:老师,我知道放松拉笔的感觉啦,一放松就平顺了。
大千老师:这还不错。
语过添情:迟鸽写的稳重端庄。
迟鸽:谢谢老师
刘刘:
师:你那个家字,不是马上就倒地了??
素心:
师:这好字脖子咱歪到哪去了
救己:
师:@救己 不好,还有你那个佛字也不好,气场不正。
救己:这个我知道,谢谢大千老师。
刘刘:
师:刘刘啊,你那个家字,那个叫啥呀,那个中间那个,那个竖勾,你就不能立起来?非得要驼背?
语过添情:老师,一个姐妹写的
师:这语过添情给的朋友的这个字啊,咋说呢,标准的让人浇出来,这种气写在宣纸上就是这种效果,别的不说,就说一点吧,你看看结构,每个字的结构对不对。写字啊你不管是写草书写行书,你笔道怎么开合变化,有一个不变的,就是任何一个字拿出来,都要匀称,自然,结构要对,不能有明显的改变本身字形的现象。你看王羲之看古人的字,晋朝的字,任何一个字拿出来,独立的都能成为完美的书法作品。
这所有这么多,每一个字是吧,相当于一个艺术细胞,每一个细胞都完美。那么细胞与细胞之间连接在一起,又组成了更完美的整个一个体系,这个才叫才好的作品。如果你细胞写得不正常,你连起来平衡了,那也不行。这个就是书法非常难的地方,一气呵成,看任何细节局部都是完美的,看整体一样是完美的。
素心:哇,老师说的写字,局部整天都得和谐完美,受教了,以前写字太不认真了!
救己:
语过添情:
师:你看这个语过添晴这个字,比刚才那个人要好多了。起码从端正这方面要做的要好,但是有个别字还是歪的,结构还是有问题。然后那个救己的那个佛字,唉那个佛字你看看去,那你还当头像?
这个练字啊,你首先先不要说是求全篇完美,把每一个字都写得完美,这个是需要刻苦训练的。完美并不是说僵硬,这字儿啊,其实怎么写都行,但是就是要匀称。就像动植物一样,多样性,但是每一种动物你看着它都是那么匀称,这个就是奥妙所在。
你练字上每一个字你都要非常中正均匀,这个是需要刻苦训练的。有时候你看不出自己字有问题,就需要老师给你指引一下。那么在长期的训练当中把每一个字写完美,然后两个字连,写两个字都完美,三个字完美,一行都完美,然后最后行行完美,通篇完美,就是古人去逐步走向完美的一个过程。
语过添情:
师:这个不错。现在人太浮躁了,技法不知道,核心、关键都不知道。写字,在形上奇技淫巧,还没学会走就要跑,结果满纸荒唐字。我练字真是一个字一个字练的,原先我写的也是很多都不平衡,但是有时候你自己也发现不了,慢慢地一个层次一个层次地突破,就会把字写得越来越平衡。比如说出气上要平均,长短上要平均,结构、上下、左右、内外都要平均。形上都要平均,曲和直都要平均,这里面讲究的太多。
语过添情:
师:这回对了。
明媚:老师,我的呢,以前没练过,就感觉写的比以前正。
明媚:谢谢老师,更有动力啦。
师:那个往右上斜呀,这个,一般的字可以稍微往右上斜,因为这是中国汉字决定的,从左往右写嘛,左边是开始,右边是结束,所以稍微斜一点问题不大。如果说斜得厉害就亢了,代表人气血浮躁啊,亢上了,类似这样。然后你斜,有的斜一点啊,你如果说最后收笔的时候你拉上来,就没问题。
笑笑:老师那个天是不是写得不太好,那个天字是不是往上移了?
师:对,天有点靠上。
救己:
师:救己啊,你这个气字,右边那个勾太小了,那成啥样了,成了小针了。还有米字最后一笔,要往下拉。
笑笑:
师:笑笑这个字,你看,左下缺肉了,反而是右下太大了。所以说啊能把一个字写匀称啊,很不容易,得需要长久的练习。字字写匀称,很困难。
—— —下午的分割线— ——
师:这字是临的吧?就是上边药山浪人的。
语过添情:临帖,临得比较死,下了不少死功夫。笔画有了,没有气。
师:这些练书法的啊,写字的啊,绘画的啊,尤其现在的,没几个身体好的。天天坐在家里不动,还写不出真性情来,一板一眼的,练练几年,你想想身体能好么?都压抑住了。
素心:老师,您是觉得林曦的写法有老师说的那种顿笔吗?
师:有啊,林曦不是标准的教出来的么,你看她写《滕王阁序》,有几个问题啊,第一,王羲之写的时候,是拿生宣写的么?第二,王羲之写的时候,是写那么慢么,是写个字就沾那么多墨么?所以说,怎么临,还临不像,因为王羲之就不是那样写的。
第一,王羲之绝对用的不是宣纸写的,不然的话写一封信他得蘸很多次墨,早就抓狂了。
第二,王羲之写得一定很快,绝对不慢。
第三,王羲之写的绝对不是小笔,因为小笔沾墨太少。
第四,王羲之绝对没那么小动作,每一笔一划,那得累死。
写任何体和字,大概都像花样滑冰一样,不能停。你说你能把花样滑冰什么翻转啊类似的一些动作,你让它慢动作做出来?不管是颜真卿的这个啥,还是欧颜柳赵的楷书,还是行书草书,全都是正常行笔速度。包括苏轼啊,黄庭坚啊,都是正常行笔速度。如果以正常的行笔速度在宣纸上写,根本写不出那种效果来。
所以说现在拿宣纸写的,生宣写的,完全有悖于书法的本质。你看看林曦写的那《永和九年》,完全是像描红一样拿小笔勾出来的字,那根本不是王羲之真正的写法。
语过添情:老师说的对,但是生宣写字要求行笔更快,没法慢啊,慢就洇了。
师:是啊,那个语过添晴啊,生宣写得快,那一快你就会发现有一个非常严重的问题,生宣啊它滞笔,你笔拉不起来,非常费劲,尤其写快了。所以那什么力透纸背,那都不是力透纸背,那不都是纸的功劳么?
你看看那个笔,在报纸上正常速度写,是非常流畅的,但又不滑,但是在宣纸上就不行,写写就滞了。所以宣纸上写,写两个字就去沾墨去,包括我写大字也是,想一气呵成,用大笔沾饱墨了想一笔把这个字写下来,但是不行啊,写到一半就没墨了。
语过添情:我喜欢写生宣,老师你的生宣有问题
师:啥有问题啊,不可能生宣有问题,那林曦写的那个生宣有问题,写一下字就沾下墨啊?所以你看吧,凡是拿生宣写的,都写不出古人的韵味来,一个是笔法不对,第二是纸不对。
素心:那用啥纸呀,老师。
师:我总结来总结去啊,报纸的这个效果最好,包括很多毛边纸啊,居延纸啊,有的好有的不好。古人拿毛笔天天写,写信啊,写奏折啊写文章啊写啥,能傻到那个程度啊,写一个字蘸下墨?我就这样说,你们谁拿生宣写啊谁练不出字来,这起码的。
还有就是说一定拿大笔写小字,不能小笔写大字,笔就是身体,笔蘸的墨就是气血,小马拉大车能行么?一定是大马拉小车,这样才能绰绰有余。而且用笔最好就用前面三分之一,不要往下用得太狠。
药山浪子:我是今天才来的,不了解这里情况。但是觉得老师说的不对,古代用的笔多是兔毫笔,欧阳询就有说过,他用兔毫,这种笔本身吸墨很强,其次是古代写的小字很多,没有老师说的写几笔蘸一次墨那个情况。比如我写的这幅,最少5个字才蘸一次墨:
师:这个很简单啊,看唐宋流传下来的真迹,你看看是不是生宣,这还不好说?
语过添情:我写小楷还就得生宣,熟纸笔画僵硬。
师:我没说让你拿熟宣,熟宣还能写字的?你拿报纸写写看看。
药山浪子:从宋朝开始,传世的书画作品几乎都是宣纸和绢。
语过添情:宣纸分好多种,红星宣纸两千一刀,我还用不来。
师:我不是说他用的是不是宣纸,而是现在的那个生宣你看看,是不是原先人用的宣纸,那可能是报纸那样质地的也叫宣纸呢?再说一下,现在人普遍的字都往大了写,而现在这个生宣质量,你看一看,写出来能不能写出古人那种效果来。
你看药山你写的那个小字,那个字已经很小了,还5个字就蘸一次墨了,那古人可能写5个字就蘸一次墨么?那写起行书,写起草书起来,咋写啊?不是抬杠不抬杠,是不是宣纸,你琢磨也能琢磨出来啊,你看王羲之写的那些草书,基本上很多都是写了很长时间才会去蘸墨的啊。
语过添情:我也控制不好,生宣很难控制,墨不是多了就是少了。
师:就咱们不说别的了,就是说解放前,那些人们拿一拿毛笔写字的时候,你看看他们用的什么纸,如果说改成宣纸写字的话,你看看啥效果?哪天我给你们临一临王羲之的字,你们就知道了他是用的什么纸,什么笔法去写的。这有啥可疑问的,如果是在宣纸上写,就写不出那种效果来。
语过添情:皮纸,元书纸,毛边纸,均为练习用纸,最好的是澄心堂纸。宣纸又分新纸老纸,新纸火性。
老氿:好像兰亭序是不是啥好纸,因为当时激情来了就写了,纸肯定不是最好的,因为后面他又写了一遍,始终达不到第一次的状况。
师:我说的意思非常明确,没有什么宣纸不宣纸之争,而是目前现在阴的这种宣纸不适合写字,稍微墨浓一点,写两个字就拿不起来了。这种纸我不管它叫不叫生宣,这种纸不能用,就这么简单。
而我认为的能够写出王羲之这种字的,因为我也写嘛,我觉得它这个纸吃水性啊,质地啊,我觉得整来整去,报纸这种性质是比较好的,那如果有一种纸和报纸一样,那当然也好啊。
小调:老师喝茶
谷子:老师有点激动
语过添情:老师,那是你不熟悉宣纸
师:谁说我熟悉宣纸了,我第一不熟悉宣纸,二不熟悉毛笔,三不熟悉墨,四不熟悉砚盘,我都不知道。但是我知道啥啊?我能感觉出来什么质地的纸适合写王羲之的字,反正我就知道现在你们写的生宣不行。
明媚:感觉老师不是再宣纸是啥定义,而是适合那样写字的。就像现在的樱桃已经没有以前自然长的樱桃那味道了,你说这是不是樱桃啊。
师:就是,吃饭去了。
求道:说了半天都跑题了
语过添情:我是一口气买了二十刀宣纸,没法不用惯
师:改天给你们临王的字,让你们开开鸡眼。
明媚:大伙等着呢
素心:期待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