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体》还没上映,又一部科幻大作来占位
2022-06-14 07:35:26
前两日,“科幻界诺贝尔”雨果奖公布获奖名单,中国作家郝景芳凭借《北京折叠》获得“最佳短中篇小说”。雨果奖进入大众的视野归功于去年刘慈欣凭《三体》获得“最佳长篇小说”。这一年时间,《三体》的影视改编新闻闹得沸沸扬扬,刚刚获奖的《北京折叠》也立刻被冠以“热门IP”被追捧。如今,文学盛宴和影视大餐成了一对亲兄弟。要说文学作品受到影视改编青睐,每个国家电影业都有这个风俗,英国人对自己国家的文学改编就非常狂热,还传染到别的国家,比如韩国电影《小姐》就是一部英国小说改编的。因为中国人把“IP”挂在嘴边,改编变成了一件非常刻意的事情,暑期档的电影都离不开小说或者电视剧改编的套路,但据说《北京折叠》的影视改编权被外国人买走了,也是,《三体》还没怎么拍就被国人吐槽,还是先把这座烂尾楼搞定吧。《北京折叠》虽然把场景设定在人口密集的北京,但内核还是具有普世价值的阶层忧虑。雨果奖从2010年开始就设有“戏剧表现”类奖项,简单来说就是颁给科幻电影和短片的。入围的电影有《权力的游戏》、《复仇者联盟》、《月球》、《地心引力》、《银河护卫队》、今年的《火星救援》。相比于文学的小众,这些电影都是大家耳熟能详,口碑票房双丰收的,从获奖电影可以看出硬科幻在视觉呈现上的优势,让这个类型非常受到改编者的青睐。大家可能比较陌生的《月球》是一部软科幻,虽然把场景设置在月球基地,但通篇故事没有大的科幻场景,表达的更多是导演的哲学思想。我读了几本近年获奖的科幻中短篇,小说内容都是往软科幻方面靠,在一个未来的脑洞设计之下,讲的都是人之常情,为了亲情,为了爱情,为了生存等等,只不过在科幻的外衣下,在极端的情况中,人的本性能被更大程度的激发。对于科幻作品改编,这类作品也趋于增多,观众对《这个男人来自地球》《彗星来的那一夜》等“烧脑”作品的喜爱充分证明软科幻利用情节推动发展是非常受欢迎的。硬科幻对于电影科技的要求是非常高的,《火星救援》受到追捧,一方面是场景设置精巧,另一方面逻辑合理,硬科幻是真正讲科学的作品。在这里,小萌特别想推荐中国著名科幻大师倪匡的《卫斯理系列》,倪匡大师经常说自己写的只是幻想小说,但作品的逻辑严密和对科学的追求绝对在各类科幻作品中属翘首。科幻作品的涵盖性之广,在其科幻外表下能表达的东西不受限制,以及科幻本身的华丽都非常符合视觉性的影视表现方法。所以对于科幻作品的改编是考验作者的脑洞和逻辑,也是考验电影工作者的技术水平和视听语言表达。在中国,几乎没有出现大热门的科幻作品,但随着一波玄幻类型片和悬疑类型片对电影科技的运用,科幻电影肯定会成为主流类型片。现在的热门科幻小说未来一定会一一搬上荧幕。著名制片人方励就曾透露,他正在筹备一部涉及南极的科幻作品,中国观众对于这个话题是非常有渴求度的,但是越有潜力越要做好底层工作,科学资料的收集和科学的展现手法是中国电影人缺乏的。拍好属于中国人的科幻大片,光有“雨果奖”可不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