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1967年,大陆时局动荡,,5月11日,思潮蔓延至香港,金庸先生在这时期写了大量的政论文章,几乎险遭不测(金庸历险记),远避新加坡时,怀着满腔怒愤,。
1967年,倪匡也远离香港,到台湾与另一位将会是华人世界顶尖的武侠小说家——古龙见面,倪匡不止一次在公开场合自责,“我带携古龙发达,可能也因为这样害了他。”
这不是夸张的说法,在倪匡的鼓励下,古龙的创作风格日趋成熟,《绝对双骄》结构完整,手法新颖,已经是武侠小说的典范,但他知道要成为一流武侠小说家,要突破金庸对“侠”的垄断,必须不断的寻求突破、创新。
,十几岁离家,在街头闯荡的他更重视个体在困境中的挣扎,因此脱离了金庸那种展现知识储备的写作方式,更轻盈,更写意,诗意短句,大段留白,化繁为简,一剑封喉。
这种剑走偏锋的写作手法,确实让他在芸芸众武侠小说作者中,杀出一条血路,但并非没有缺点。他的小说不易影视化,金庸的小说,一章可以拍几集电视连续剧,古龙的小说,往往十分钟就可以拍完,一整本。
因此尽管小说非常畅销,却迟迟未能拍成电影或电视剧。
身为知交好友及著名编剧的倪匡自是十分心急,他也觉得古龙的小说改编不易,但《流星.蝴蝶.剑》的故事不错,应该可以影像化,于是不断向导演朋友推销。张彻、胡金铨、罗维等都猛摇头,直至找到楚原。楚原觉得故事不错,但要倪匡亲自操刀把小说改成剧本,倪匡当然义不容辞。
《流星.蝴蝶.剑》大获成功,开启了古龙小说影视化的狂潮,古龙也因此突暴富起来,版税收到手软,这就是倪匡所说“带携古龙发达”的缘由。
朋友之间不应该计较谁带携谁的,倪匡这样说,更多是对好朋友的怜惜。
古龙十几岁被父亲抛弃,随即离家出走,做街童,混,内心极度孤独,又缺乏安全感,这种情感上的敏感脆弱,让他写出超卓绝伦的武侠小说,却容易在生活中造成混乱,而且发财后更加无节制。
1980年10月22日,电影演员柯俊雄,也是有江湖背景的人物,与几个小弟在吟松阁饮酒作乐,听闻古龙就在隔壁包厢,就想请他过来敬自己几杯。谁知古龙不肯,两帮人冲突起来,古龙的右手被人故意用编钻重创,流血不止。
紧急送院后,需要大量输血,医院血源不足,被迫从黑市的“血牛”身上买,却不慎染上了肝炎,自此健康开始恶化,从倪匡初次见他的大胖子,正方体,瘦得像条藤一样,让人心疼。
医生跟他说,绝对不可以喝酒了,他笑得声震屋宇,表示这个提议荒谬之极。倪匡说,古龙不是喝酒,是倒酒,一樽一樽的往内倒,他分不清酒的好坏,是酒就喝,健康急剧恶化。
1985年9月21日,因肝硬化引起食道静脉瘤大出血,古龙撒手人寰。倪匡伤心欲绝,他们自1967年结缘,成为莫逆,生活纵使高低起跌,贫富疾病,这份情谊从未消减。
古龙躺在病榻上,奄奄一息,依然拉着倪匡的手道:“大哥,如果这世界上有人砍你,我肯定是第一个扑出来为你挡刀的人。”
有人说,世间唯一无刺的玫瑰,就是朋友。
我并不十分赞成这句话。
朋友就是朋友,绝没有任何事情能代替,绝没有任何话能形容——就是世上所有的玫瑰,再加上世上所有的花朵,也不能比友情的芬芳和美丽。绝不能。——古龙
倪匡在古龙的丧礼上伤心欲绝,三毛从旁安慰。
02
倪匡的身份,有一个不能不提,就是编剧,根据2006年香港电影金像奖颁奖典礼,蔡澜口述,邵氏时代,倪匡编剧,拍出来的武侠片有261部,没有拍出来的也有100部,另外台湾导演、独立制片,捧着真金白银拿着上门求的也有200部,其中可能有水分,但编剧数量世界第一,肯定没问题。
2006年,倪匡与蔡澜在香港电影金像奖上颁发最佳编剧奖
倪匡自撰对联,说自己人生两大成就:“屡替张彻编剧本,曾代金庸写小说。”与张彻的这段情缘是怎样发生的呢?
故事又要回到他在《真报》的时期,那时他的职位是“办公室助理副校对”,实际上什么时期都得做,例如采访主任喊一句:“衣其(他的笔名),落去整杯奶茶。”他就要九秒九冲下去买,又或者电影版编辑忽然在他桌面放下一本电影简介,说:“衣其,写段影评来。”“我电影还没有看呢。”“可以的,看电影简介一样。”于是他又一挥而就。
没看电影就敢写影评,放在今天,可能又要被大鹏董成鹏在朋友圈痛骂,又要约架又要抽大嘴巴了,但倪匡就是看着简介写影评,又如何?
话说香港也有一位导演,曾以何观为笔名撰写影评,不过他的影评很有意思,不是评论电影本身,而是专门评论影评人的影评,每天就在各大媒体睃巡,发现有不合格的影评就写文反驳,意思是“拍电影的嘢,你识条铁咩。”
倪匡看着简介就敢写的影评,自然就被他的电眼检测到了,写文大骂,倪匡是谁?岂是任由你欺负的呢?马上反击,两人你来我往的开始打笔战,居然也约出来见面了,倪匡才发现,这位叫何观的影评人就是大导演张彻。
两人见面也是一见如故,有才华的人总是惺惺相惜。张彻很欣赏倪匡的武侠小说,于是怂恿他编剧本,倪匡说:“我不会。”张彻道:“我教你,很容易的,比写小说简单。”
倪匡就试着编剧本,而张彻就负责把剧本向邵氏公司推销。恰逢邵逸夫觉得邵氏兄弟把传统戏曲改编成电影的路走到尽头,应该开发新的片种,就同意了。两人合作的第一部武打片是《独臂刀》,自此以后一发不可收拾。
03
回到题目,尽管写了那么多武侠小说,编了那么多电影剧本,倪匡都不算领域内最突出的那个,真正让他成大名的,还是卫斯理科幻系列。
倪匡没有很高深的物理学知识,因此他一直说自己写的不是科幻小说,而是科学幻想小说,幻想占主导。有人说他抄袭美国科幻黄金时代的作品,他却说自己不喜欢硬科幻。
倪匡最大的长处是编故事,设悬念,他自己是阅读鉴赏的高手,太知道读者需要什么了,如果最初一千字不能吸引人,他就把书丢开了。
倪匡讲过他女儿倪穗的一件趣事,有一日她早上五点多去拍父亲的房门,然后挥舞着单行本道:“我要投诉,你的小说根本狗屁不通。挖坑不填,祸害千年。”倪匡睡眼朦胧:“我的小说狗屁不通,你怎么就看通宵了?你今日要考试,忘了吗?”说着就去睡回笼觉了。
他的卫斯理科幻系列就是这样,读者明明知道他可能挖坑不填,明明知道最后可能烂尾,靠外星人救场,也会被他展开的情节,一步步吸进故事里。
卫斯理的科幻小说系列写了一百多部,主角经历了很多稀奇古怪的事情,曾经到达过地核、天堂、阴间、未来、外星,也与不少奇形怪状的人打交道,外星人、支离人、透明人、异形人等等,它受到读者的欢迎,引人入胜的故事,突破天际的想象力当然是一部分,我认为价值观的输出也很重要,倪匡的故事从来不陈旧。
他是绝对的自由主义者,尽管他不是科技爱好者,但他容易接受新事物,对世界保持好奇心。他的世界观是不可知论,相信人死亡后,还有另一阶段另一种形式的存续,鬼是可以影响人脑电波的一种能量,他认为人类的科学还很幼稚的,所有的宗教可能都出自同一源,上帝是地外文明,是一种磁场,因此只要你信他,诚心祈祷,就可以让自己的磁场与上帝一致,加强沟通。
当然,,说实话,这些观念到今天仍是非常合时,他,八十多岁的老人家,思维仍然走到时代的前沿,甚至比时下很多年轻人还要进步。
去年有媒体访问他,不怀好意的问他对香港年轻人的看法,是否认为他们太激进了?他笑着说:“我这么说肯定会被人骂,我觉得香港的年轻人不够激进。”、“年轻人根本不需要听话,我以前就说过,人类之所以进步,就是下一代的人不听上一代人的话。”、“时代不停地转变,僵化的那一套早就应该换掉。”
04
八十年代后期,倪匡想入,有个资深牧师跟他说:“匡叔,信就不准喝酒的哦。”倪匡真的被唬住,两个星期不敢喝酒,潜心研读《》,两个星期后,重新摸上酒杯底,牧师问:“匡叔,你不是信教了么?”倪匡懒洋洋地说:“我问过上帝了,他说,你尽管欢欢喜喜喝你的酒。”
倪匡也不是没有转变,他在一次的分享会上说,自己之所以加入,是上帝在他身上行了一个神迹。
时间,他记得很清楚,是1986年1月28日,美国挑战者号航天飞机在升空时爆炸,包括一名女教师在内的七名宇航员全部遇难。
他与一位牧师在朋友家聚会,电视屏幕上滚动播放着这则新闻,他当时被酒精问题困扰,每天早上起床十几分钟,如果不喝酒就开始冒冷汗,于是上午开始饮酒,下午就醉熏熏,有时还会喝到酒精中毒,要去医院吊盐水,而与他一起吊盐水的就是挚友古龙。
古龙的去世让他觉得这样的生活应该改变,他本是喜欢自由,无拘无束的人,现在却被酒精控制了,很讨厌。于是他就问牧师,上帝是否有求必应。
牧师吓得面色苍白:“匡叔,上帝不行神迹很久了。”
倪匡不以为然:“别那么慌,你教我祈祷吧,我有些事想求上帝。”
两人就到朋友的书房去,牧师教了他祈祷的一些仪式,然后与他一起默祷。十几分钟后,仪式结束,牧师又问:“匡叔,你刚刚向上帝祈祷了什么?”他一直怕倪匡要上帝行神迹,万一不灵,岂不是不信教了?倪匡白了他一眼,道:“你别管。”
就出客厅,朋友知道倪匡爱好杯中物,已经开了一支靓酒恭候,于是三个人就谈天说地,谈谈七个太空人遇难的情况,说说最近文坛的八卦事件,几小时过去,朋友突然惊奇地问:“倪匡,你今天怎么没喝酒?”倪匡也觉得惊奇,是呢,我怎么不喝?拿酒杯来,喝。
神奇的事情就这样发生了,倪匡说以他平时的酒量,那样的酒,三四瓶都不够喝,那天竟然只喝了小半瓶,非常节制。自此以后,他的酒量就小了,早上不喝酒,心也不慌,手也不抖了。然后变成他控制酒精,不是酒精控制他了,想喝才喝,不喝也无所谓。
他把这称作上帝在他身上行的神迹。
我不信上帝,因此更愿意相信是他大脑的自制力,他不愿重蹈古龙的悲剧,成功控制了自己的欲望,多活了精彩几十年。
倪匡先生说过,自己的梦想是“醉生梦死”,醉生,前半生已经试过了,梦死,是下半生最大的心愿。不要病痛缠身,不要病榻苟活,到了阳寿的尽头,在睡梦中过世,然后到另一时空,与挚友古龙再聚。
最后,祝倪匡叔叔心想事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