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幻小说
科幻从很久之前就是一个非常小众的类型,因为其中有太多的物理,化学,生物等等多元化又专业的元素在里面,所以没有办法完全普及开来,像《霸道总裁爱上我》一样成为全民狂欢的中心。
但是科幻并没有因为它的小众性而失去其应有的光彩,科幻具有幻想性,也有预言性,它会预见到目前很多问题的解决办法,预见到很多新科技,可以给真正的科学家提供灵感。《nature》杂志上甚至也刊登过科幻小说。
1
软科幻
上个世纪90年代,从香港开始,中国掀起了第一次科幻出版浪潮。曾经为金庸代过笔,笔名卫斯理的倪匡,自此开始站在风口浪尖,他写了两个科幻系列,其中相互关联,一个是卫斯理冒险系列,另一个是原振侠医生系列。
卫斯理,是香港著名作家倪匡所编写的科幻小说《卫斯理系列》中的主角,全文以他第一人称叙述。
据倪匡自己所说,他是乘车经过香港湾仔区时,望见了卫斯理村的门牌,因此得到主角名称的灵感。
倪匡的作品仍主要以软科幻为主,即故事性强,科技科学知识不够丰富,但是在中国科幻史上这已经算是一个长足的进步。
2
硬科幻发展
中国的硬科幻真正迈出了第一步很大程度上归功于1948年出生的王晋康老师。王老师从1993年开始,出版了大量的长篇或短篇的小说,可以算是中国科幻界的泰斗级人物,很多现代的科幻作家都深受王老师作品的影响。可以说他曾经一个人撑起了科幻的半边天。
王晋康著作之一
以物理学、化学、生物学、天文学、心理学、医学等科学为基础的,以严格技术推演和发展道路预测,以描写极其可能实现的新技术新发明给人类社会带来影响的科幻作品称为硬科幻。
有科幻界人士也曾试图重置这个定义:硬科幻是以科技或科学猜想推动情节的。
那么,硬科幻与软科幻有什么不同呢?
硬科幻作品是对科学精神的尊重和推崇.在手法上,硬科幻以追求科学细节或准确为特性,而软科幻是情节和题材集中于哲学、心理学、。
3
科幻出版的高潮
2009年左右科幻出现了一个出版高潮,此时的中国科幻市场主流是科幻长篇小说,作者们将科幻元素和流行元素结合在一起,代表作品有钱莉芳的《天意》和《天命》,还有刘慈欣的《三体》。
大刘的表达和叙事方式质朴如大白菜,这样不光能讲清自己想表达的内容,也易于让人们理解。他能把自己所想要表达的东西抖出来。大刘的三体可以说是中国科幻史上的一颗深水炸弹,炸出了很多优秀的科幻作家,让气来发表自己的作品。同时,三体得奖后也在全世界出版,让中国科幻走出国门,通往世界。
在此之后宝树先生写了三体x,把这股三体热延续了下去,让科幻出版业持续发酵。
我格外喜欢宝树先生,他的《时间之墟》值得一读。在此为大家推荐一下
4
科幻出版的又一小高潮
这一小高潮便是郝景芳的《北京折叠》。郝是一名非常出色的中国女科幻作家,而《北京折叠》是她的代表作之一。
《北京折叠》因为获得了第74届雨果奖从而被世界所关注,当然,,但是不管怎么说,这个奖她还是拿到了,这也能够侧面证明我们的短篇小说也可以登上世界的舞台(刘宇昆老师功不可没)。
THE
LAST
现在科幻出版处于一个又一个的爆发时期,但是依靠《三体》我们又能走多远?更不用说我们的科幻作家其实屈指可数,坚持写科幻的就我所知不超过五十个人,而且这些人的写作手法差异很大,比如号称“小大刘”的刘洋老师主要是幻想为主,宝树老师的脑洞很大,钱莉芳老师则是将历史和科幻结合,陈楸帆老师是心理学和科幻结合,何夕老师主要以第一人称写作,号称言情科幻第一人。他们写的都非常的具有特色。
不仅作家,很多翻译也功不可没,比如刘宇昆老师和丁丁虫老师,他们为我们中国的科幻出版道路点起一盏盏明灯。
不仅如此。作为一名出版专业的学生,也希望尽自己的一己之力为科幻出版事业添砖加瓦,希望中国科幻可以越走越远,越来越多的科幻书籍可以被大家接受。
为大家安利一些科幻书籍:
《三体》 《球状闪电》
《流浪地球》 《超新星纪元》
《伤心者》 《天年》
《麦田里的中国王子》 《时间之墟》
《古老的地球之歌》 《未来病史》
《天命》 《天意》
《飞向人马座》 《时间狂想故事集》
《卫斯理系列》142本 《银河帝国七步曲》
《银河系漫游指南》 《美国众神》
《神经漫游者》 《克苏鲁神话》
以上很多表达为个人主观意见,并不作为参考价值
责编:刘馨惠、刘惟
审阅:闫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