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没有过自己的青春?《悟空传》曾经是一个时代的青春。
对于中国网络文学来说,今何在(曾雨)写于2000年的《悟空传》承载了太多的意义。有很多评论者认为,是它开启了真正意义上的中国网络文学史。也有人认为,它是在特殊时代的特殊产物。它本身的阅读价值、情怀和技术性的特点其实已经被讨论了太多。我更愿意从今天的视角出发,说说这书时代性的定位,以及围绕这书外延出去的群体。
在这本书出版17年后的今天,有一位90后甚至00后的新读者,他对网络小说并没什么特别的概念,对《大话西游》表示陌生或无感,更别提知道什么九州、江南、今何在,他是不是就没意义去读也不会喜欢《悟空传》了呢?如果是的话,我想对于任何小说创作而言那可都算不上什么好消息,事实上现实很可能确实如此,抛开情怀不谈,《悟空传》对新的读者们确实是缺少一些吸引力的。
作为本书的铁杆粉丝,我觉得《悟空传》应该是具有作为文学作品的超越性和一般性价值的,而不是只能被当做网络文学年表上的刻度和小圈子里为之倾倒膜拜的偶像。不过,要让一个这样对前情后事一无所知的普通读者能读出本书的好来,确实需要读者特定的时间、特定的环境下特定的心态。
可以说,本书其文风、创作内核和读者群都来自于90年代后期到世纪之交前后互联网中文阅读诞生早期的论坛和站点:比如天涯、猫扑、水木、清华、北大未名,再比如榕树下、西祠胡同、金庸客栈。现实中的精神连结也有比如当年《萌芽》《少年文艺》等青少年文艺刊物,虚构类的《科幻世界》《科幻世界·奇幻版》乃至后来的和今何在、潘海天、江南这些个名字绑在一起难以分割的《九州幻想》等等。
(左为江南,右为今何在)
这样的作品,诞生于一群这样的青少年作者/读者的土壤:活跃于中学到高校、语文教育程度和对文字敏感度较高;满怀天真梦想和浪漫主义的激情,又初认识到了社会的阴暗面和现实的冷峻;泛滥着青春期特有的情感烦恼、伤春悲秋、神经质、敏锐、热血和才华。
就像书里的那个充满矛盾的孙悟空:
紫霞望着火焰与雪花交织的天空,她想:若是等一会那个胜利者跳回她的身边,她该不该相信他?
那个在西行路上心事重重的孙悟空。
那个在恶梦中惊醒,掩饰不住心中恐惧的孙悟空。
那个锁妖柱上眼睛暗淡下去的孙悟空。
她忽然发现原来她从来不知道孙悟空该是什么样子。
她只有心中的那个孙悟空,那个披黄金战甲,视天神如无物的凛凛英雄。可是那个把天捅破的恶魔,那个抱头喊“不要烧我的花果山”的痛苦的猴子,为什么也是孙悟空?
另一方面,他们赶上了一个变革而丰富的时代:世纪之交相对宽松的文化政策,大量来自西方和日韩港台的文化产品开始疯狂输入,互联网起步阶段启蒙方兴未艾。正是这样的土壤里,《大话西游》才在大陆市场创造了远超其创作者设想的商业成功和更深远的文化影响——那些幻想世界观、幽默感、故事桥段、生死爱恋、悲剧宿命与反抗等等,都是正对这群半大小子/姑娘(当然包括我)胃口的精神食粮,也成为了后来滋养培育这片创作和受众土壤的重要燃料之一。
对于早期互联网中文社区而言,他们正是重要乃至主要的用户群体;对于早期中国网络文学而言,他们甚至是唯一的创作和分享群体。今天你们能在微博之类的地方看到不时有人作遗老遗少状怀念“2000年前后的网络讨论氛围和网民素质”,其中固然有这一小撮人(还是包括我)怀念青春自我美化的因素,但也不能否认当时的网络用户确实论知识结构、教育背景和审美趣味,比今天无限扩大的网民群体而言其平均下限是要高不少的,整体趋同性也不是如今遍布意见、立场与阶层鸿沟的大环境可比。
《悟空传》的基本盘,当然首先是得到了这个小圈子细分群体的认可口碑乃至共情,再细分的话,越是《大话西游》的铁杆影迷,越是以沙漠里发现绿洲、矿渣里淘出金子的热情去欣赏和推广这本同人小说。正如金庸武侠的大学生读者之于《此间的少年》、日式ACG文化和港漫爱好者之于《风姿物语》、《蜀山剑侠传》和黄易读者之于《飘邈之旅》《道缘儒仙》《搜神记》、西式奇幻爱好者之于《佣兵天下》《紫川》《亵渎》……
流行文化在早期互联网开源共享氛围下就是这样传播和传承的,知识产权和版权的概念在这个语境下反而是反潮流的、落后的。所幸当年金老爷子还没有告江南,所幸直到今天星爷也没有告今何在;所幸当年“原作党”和“同人党”的战争还没有如今这样如火如荼;所幸当年IP改编、版权贩卖的生意还没做起来,资本巨鳄和他们的在线阅读商业模式还在别处逡巡,网络更接近于纯粹的同好者净土。
就像《悟空传》外传里面那座童话一样美的花果山:
松鼠开始了她漫长的奔跑,她爬下巨大的大青树。在大青树的树荫里跑着,她从来没跑出过那里,那是他们的王国。树荫下有星星草一家,复兰花一家,野翠儿一家,还有无数的花草,小虫儿。他们总是很忙,蝴蝶忙着说很多话,他上下翻飞与每一朵花说笑个没完。蜗牛又在忙爬树,但他总是没有恒心,每当爬到象剑兰那么高的时候他就会停下来兴奋的和她说话,然后不知不觉的往下滑,等他滑到底一天也就过去了,第二天他又会爬上来,剑兰总是扬着高傲的头说他很烦。但每天早上起来她还是扬着头等蜗牛来和她说话。当松鼠迅捷的从他头上跃过去时,蜗牛吓的一闭眼,然后叹道:“哦,什么时候我能练到象松鼠小鹿一样一天在大青树上爬二十个来回呢?那样我一天就可以和剑兰姐姐聊二十次了。”
如今的行业巨人起点中文网早在2002年建站,而看看它在04年底推出的旧版网络小说“天地人榜”上,和《悟空传》并列天榜的都是什么样的作品:读书之人《迷失大陆》,孙晓《英雄志》,雪夜冰河《无家》,雷风暴《罪恶》……地榜上有《梦幻魔界王》,人榜上有酒徒《明》,争议榜上还有今何在自己的《若星汉天空》。
这些作品动不动视如今网文商业卖点和节奏于无物,作者和读者看完都得死不少脑细胞流不少眼泪,放到今天大概仆街仆得根本写不完一半;而论文学性,即使放到实体出版界,其价值也并不是一个通俗文学的帽子可以桎梏。
2003年,起点首创推行了VIP会员订阅制度并作为唯一可行的网文收费商业模式活了下来。免费共享的网文爱好者社区时代从此风流云散。此后幻剑、17k、纵横诸站起落分合,盛大、完美、腾讯等诸方金主来来往往,智能手机兴起取代了PC成为网络阅读的主力军,主流读者群体也从文青学生向社会各阶层无限扩张。林林总总早已改天换地,所以《悟空传》的圈内口碑成功和历史地位也成了不可复制、同时和现今充满隔阂的遥远故事。
这就是我在本文开头就讲过的“需要读者在特定时间、特定环境下的特定心态”。当年的读者们看到《悟空传》会如获至宝,看得心潮澎湃热泪盈眶,而现在的一名之前对此毫无接触的普通读者可能就需要一点工夫来进入那种特别的语境。如果状态不对、胃口不合,觉得这书就是文青无病呻吟、矫情做作、故弄玄虚、拙劣炫技,也完全不奇怪——论可读性易读性的话,当年青涩的作者确实还真未必有今天网文“大神”们圆熟如意的文字经验和积累。然而我相信一点,纯粹才华的闪光总是会被有见识的读者留意到的;即使有这样那样的毛病问题,当年的今何在笔下确实洋溢着这样的灵性闪光,从语感、想象力、故事结构、人物塑造、心理刻画各方面流泻而出,让读进去的年轻读者们本能地生出叹服之心(这也是直到今天江南粉丝在鄙视链上位于今何在粉丝下方的一个原因吧……)。
而POV、意识流、亦幻亦真、嬉笑怒骂、天真的执念和野心、超越存灭的深情、理想与现实的撕裂、个体与命运的搏斗,这些种种元素都是可以跨越时代留存并被全不相关的新读者所欣赏的,网文读者群总量的膨胀也总会带来满足类似的文化背景、阅读偏好等环境条件的读者,唯一的问题只是他们怎么在茫茫书海中找到这本作品。
谁没有年轻过呢?《悟空传》就是属于我们这代人的经典啊!大概我到临死的时候,都忘不了那句话:
“我要这天,再遮不住我眼,要这地,再埋不了我心,要这众生,都明白我意,要那诸佛,都烟消云散!”
[本期榜评执笔人为“苏孤乡”]
知书网·荧惑之蛇:有些作者的识别度是那么的高,以至于读上几章就可以分辨出作者——比如今何在。他的故事,无论是《若星汉的天空》还是《羽传说》,都有着如鲠在喉的难受,求不得的困苦,绝望而带有点神经质的反抗,初读时会为了“我要这天,再遮不住我眼,要这地,再埋不了我心,要这众生,都明白我意,要那诸佛,都烟消云散! ”而觉得热血沸腾,但现在回过头看来,却更多的是一种无可奈何的苍凉。
微博·男人一生都是少年:很多人说《悟空传》没那么神,但它代表了一个时代,一个用梦想和激情燃烧出的网络小说黄金时代。多年后重读,那些熟悉的台词仍能让人热血沸腾,痛哭流涕。百年孤寂,是圆梦还是妥协?十年了,我仍记得那些在鲜血中奋战的身影,那些身影重叠在一起,莫不就是我们。
微博·Pan-凡:第一次看这本书是8年前了,也是看的实体书。从此开始看小说,却再也没有遇到第二本《悟空传》,那时的人和事,那时的自己。之后又在不同的时候重新读过数遍,喜欢猴子笔下的狂躁,压抑,执念,桎梏,还有年轻的心。一切看起来那么的不和谐,却更真实。
龙的天空·荆棘之恩:在孙悟空、唐僧眼里,遵守已有秩序是很苦的事情,任人揉捏。像沙悟净,明明是为了保护王母而打碎琉璃盏,却也被贬下凡尘当个凡夫俗子。甚至最后他为了赎罪,花了五百年凑齐琉璃盏碎片,想当回仙人,也被王母轻易地重新摔碎了琉璃盏。而凡间众生呢?他们挣扎在无数次的轮回中,甚至大部分时候是在畜生界,只有轮回个几百次才能当一次人。当了人之后又要生老病死。那小乘佛法是说,只有极少部分人最后成为了仙人,而且这个仙人还随时会被打下凡尘。大部分的众生是置身在苦难中的。就像那座陷空山,从山上继续向前就只能掉进深渊,得道之人才能在掉进去之后到达彼岸,否则就只能不断地向下掉,看不见尽头。而所谓的得道,就是放下所有欲望罢了。
你第一次看《悟空传》是什么时候?你还记得当初阅读时的心情吗?多年之后,回首过去,你又是怎样去看这部作品的?欢迎来稿与我们切磋讨论,我们在此恭候。邮箱:wenyi@gmw.cn
(文中图片均来自网络,如有版权问题请及时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