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避型人格:木头人or花花公子?|白话儿童心理学5.
2018-02-28 01:52:32
微课分享,在线沙龙听烦了吧?
“砖家”“导师”花眼了吧?
观点,思想该信谁的?拿不准了吧?
所有方法都根植于一门神奇学科
“儿童心理学”
研究儿童心理发生、发展特点及规律。
白话实用版课程,高逼格,低消耗!
上期聊了依恋型人格的狗血恋情,这一期我们聊聊分布在两个极端的回避型人格。回避型人格,最大特点是行为退缩、心理自卑,面对挑战多采取回避态度或无能应付。在我们身边这种回避型人格障碍的人并不少见,我们的民族特征和家庭传统观念也是产生这种回避人格的温床。内敛,木纳,隐忍,避世,回避亲密关系和热烈的感情流露,这些典型的性格特征简直成了我们特有的民族气质。自古就有出世之说,多少文人雅士,在官场受挫,财路遇阻之时,宣称不再追逐世俗的功名、权位、财富。索性抛弃一切,成为心如枯木,孤傲冷僻的隐居者。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那些遁迹荒野、不食人间烟火的隐居者们有很大一部分属于“回避型人格”的人。而现代社会里,那些缺乏自信,对人际关系过分敏感和恐惧,生活中一旦有些许不动荡和不如意,就表现的过于焦虑,自卑和轻易放弃。与人交往时,始终与人保持距离,不肯轻易表露内心想法,无法面对丰富的情感世界。对方热烈的表达情感需要时,往往收获的是冷漠和逃避,这样的人无法和亲密的伴侣进行深入顺畅的情感交流。每个孩子在18个月到3岁都会经历一段探索期。当18个月以前的依恋期结束之后,孩子感觉到子宫以外的生存环境已经适应,他们不再关注母亲,而是开始探索母亲之外的周围世界。有些母亲在孩子的依恋期充分满足了孩子对依恋的需要,但是在探索期过分的保护孩子,害怕发生危险而过度限制孩子的探索行为。而这个时期,很多孩子已经断奶,开始由爷爷奶奶,姥姥姥爷抚养,老人对孩子更是保护和溺爱,不肯让孩子受到一点伤害。所以这种情景很常见:雨天孩子欢快的踩水花,旁边一定有个一脸焦虑叫嚷的老人:“别踩了,弄湿裤子要着凉的!”;“别去爬那片树丛,树枝划伤眼睛!”;“别去捡那块石头,太脏了,有细菌!”于是,孩子内心的探索之路,受阻了。这时候,具有反抗精神的孩子不管不顾的进行着自己的冒险行为,所以这些被我们愤怒的称为难以管教,不听话不乖的“熊孩子”!另外一些心理能量比较弱的孩子,拗不过大人的制止,渐渐的不去反抗,选择顺从和隐忍自己对探索的欲望。由于养育者太多的管束,得不到尊重和认可,这样的孩子也关闭了和他人的亲密情感交流,也就成了我们口中听话,安静的“乖孩子”。长期的限制和压抑,以及情感胁迫,这样的乖孩子长大后失去了独立性和开拓性,很大一部分形成了“回避型人格”。面对丰富和充满挑战的世界,不敢迈出自己的脚步,内心始终有一个声音:别去,会有危险!你不会成功的,你会受到伤害!这像一个心灵诅咒,跟随孩子的一生,左右孩子的命运。回避型人格的孩子长大后,大多数从事按部就班,不和太多人打交道,不需要创新和协作的工作。他们虽然很少犯错,很少需要人监督,但是如果工作出现变动和挫折,很难靠自己的能量去调节自己焦虑的情绪,很难用自己的智慧改变现状,创造更好的条件和环境。也就成为我们眼中没什么本事也不犯什么错误的“老好人”。
回避型人格的婚恋徘徊在两个极端:木头人or花花公子
回避型人格的人在亲密关系中无论是身体还是情感都是冰冷的,疏远的。他们无时不刻不在回避亲密的家庭生活,忙于工作,沉迷于游戏,过度需要独立空间,伴侣的亲密需要常常使他们无所适从和浑身不再自,甚至反感,觉得对方不可理喻。即使偶尔也有对于亲密的需要,也很难做到完全敞开心扉的,无拘无束的情感交流,很难在伴侣间建立亲密,自由,顺畅的情感流动,所以被伴侣抱怨为“木头人”。
还有一部分回避型人格,母亲在依恋期没有充分满足孩子的情感需求,在探索期又过渡限制孩子的探索行为。这样的孩子长大后喜欢那种来去自由的情感关系,当他们感受到了自己对亲密的需要时,就会从自己的小天地里走了出来,不断地吸引异性的注意力,企图和异性建立情感依恋关系。一旦这种情感关系形成并稳定,对方表示出更亲密更持久的关系需求的时候,他们又恐惧被这段关系控制和限制自由,恐惧过于亲密的情感会入侵自己的内心世界。于是他们很快就会感到厌烦,开始逃避,想方设法摆脱这段亲密关系。但是他们对情感的需求仍然存在,正如小时候一方面渴望与母亲的亲密关系,另一方面又想要摆脱母亲的控制。于是很容易陷入这种很快开始,又很快结束,周而复始的的花心之旅。回避型人格经常和依恋型人格凑成一对欢喜冤家!因为依恋型的人敢爱敢恨,出动出击,迅速打破回避型人格冷静疏离的距离感。大家若有心,观察一下周围的情侣,这样的组合还真是不少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