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住生心的现实意义
-----放生与慈悲
释智仪
(四川省第二届讲经交流三等奖)
各位法师、各位居士,大家上午好:
末学来自‘三七之乡’文山,在这个吉祥殊胜的日子里,能够和大家相聚在此,共享无上的甘露法味,末学深感荣幸。
首先,感恩之前所有的法师对经典深入浅出、妙语连珠的讲解,鉴于此次讲经交流会的要求,末学将从另外一个角度来和大家共同学习《》这部特殊的经典,在进入正题之前,我们先来分享一个公案。
从前,有一个寺院选方丈,老方丈把大众集中起来,,问大众:“道一句!这是什么东西?不能说它是脸盆”。大家听了,纷纷议论起来,有人说,这是一个很大的碗。有人说,这是一个很大的瓶子。方丈听了都笑而不语。这时,忽然走来一个僧人,一脚把脸盆踢翻,然后又把脸盆捡起放回原地。方丈见状,忽然宣布结果:“他就是下一任的新方丈!”听到这,大家或许会很困惑,方丈所要考的究竟是什么?为什么会对这个僧人委以重任?其实方丈出的题目就是“借境生心”,因为我们的心里想什么,谁都不知道,放一个东西在外面,如果我们喜欢攀缘,心有所住,就会说这个东西是什么、象什么,而新方丈心无所住,一脚把盆踢掉,他是先破相,也就是不著有;又把它拿回来放着,不离开这个相状,也就是不偏空。其中所蕴含的“无住生心”的中道智慧正是《》的般若思想。今天,末学所要讲的题目是《无住生心的现实意义-----放生与慈悲》,在切入主题之前,我们先来了解一下《》。
《》传入中国后,自东晋到唐朝共有六个译本,其中以鸠摩罗什所译《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最为流行。金刚是比喻,其摧毁虚妄分别力之强,恰如无坚不摧之金刚,而一切法不能损其毫末。般若是指破除一切执障而圆悟真理的大智慧。波罗蜜,译为“到彼岸”,指成就无上正等正觉。也就是说,众生无始以来的我法二执,碰到如金刚般的般若火炬,立即就会冰销瓦解,荡然无存,最终成就菩提妙果。因此,这一部经是亲手为我们绘制的一张从凡夫到究竟解脱的重要地图,而“无住生心”的般若智慧,正是这一路上不可缺少的指路灯,现在,末学将把般若的思想结合现实生活,分三个部分来进行简要阐述。
第一个部分,简要说明《》的核心思想;第二个部分,般若正观的实践处所 第三个部分,以无住生心来实践放生与慈悲
下面,我们来了解第一个部分的内容;简要说明《》的核心思想
佛法的核心价值观就是自利利他,本经是指导我们如何成佛的经,不仅能让我们从般若智慧中获得自利,更重要的是通过基于般若的大乘菩萨行利益众生。但在发起真正的菩提心之前,需要降伏妄心。
因此,经文一开头,当机者须菩提为一切发菩提心者请示世尊:“世尊,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云何应住。云何降伏其心。”从此一部浩浩荡荡的《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如画卷般展开。整部经就是围绕这一问题,而解决的方法就是“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这个核心的问题和对它的回答正是整部《》的灵魂所在,藕益大师也说过:“金刚般若大旨,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一语,足以蔽之。”由此可知,‘无住生心’就涵盖了本经全部金刚般若的玄义。“无住”是体,“生心”是用,体用不二,不著有不住空,方能见到诸法的中道实相,这就是本经的核心思想。
禅宗的六祖惠能,就是听闻了《》的“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而悟道。可见,“无住生心”是般若法门修行的精要,而般若是出生诸佛之母,正如经中所言:“须菩提,一切诸佛及诸佛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皆从此经出。”那么,如此重要的般若思想,难道只是在拜佛、诵经等固定的方式中才能修吗?
这就是我们下面要一起探讨的第二个部分,般若正观的实践处所。
说到般若,很多人可能会认为这是一种高不可攀的玄妙道理,只能在特定的环境才能修习。其实不然。经文的发起序中,是在乞食、托钵、洗足、敷座而坐中观照,然后开始说法。之所以以日常生活的一切举止行为来作为《》发起的因缘,其实就是说明,般若法门的修行风格,就是在朴实的日常生活中运用的。我们可以看到,佛在行住坐卧中,如如而作,如如而去,根本未动一念,无一不是般若的体现。
由此可见,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也说;“一切法皆是佛法”,其实就是说明,真正的实相,就是在一切的生活细节中体会的。搬柴运水,洒扫除净,言谈语默,行住坐卧,乃至一切处,无不是般若正观的道场。
接下来,我们来了解第三个部分,以无住生心的思想来实践放生与慈悲。
在我们这个科技昌明、信息爆炸的时代,“无住生心”的思想对我们非常地重要,这一思想的现实意义,就是心无所住而生起觉悟心自度,以及心无所住而生起慈悲心利他。简而言之,就是智慧和慈悲。
有关这一部分的内容,末学将分为两个方面进行阐述,第一个方面,以无住生心自度来实践放生 第二个方面,以无住生心利他来实践慈悲。现在我们来了解第一个方面,以无住生心自度来实践放生。
智慧和慈悲是的两个核心要素,的慈悲是建立在智慧之上,而非在无明之上。一般意义的放生,把面临生死痛苦的动物解救出来,放归到适合它们的自然环境中。但其实,“放生,要先放了自己。”
所谓放生自己,就是运用‘无住生心’的智慧,解开执着的绳索,让自己回归于最初的清净本性。
我们的真心本来明朗清澈、照见一切实相,但由于心有所住,就有了无明。若能觉悟到我是四大五蕴和合而生,就会不住我相,觉悟到一切众生也是因缘和合而生的幻相,就会不住人相,觉悟名利等宇宙间万事万物缘起缘灭,无时无刻不在变化,就会不住‘众生相、寿者相’。
这里需要值得注意的是,的‘无住’并不是叫我们破除法相,却落入非法相的执着中;也不是无想,如土石金木一般;更不是否定了万法的作用,什么都没有的‘顽空’。
若能心无所住,就能生起智慧觉悟的心,顺境时就会珍惜眼前所有,以良好的机缘去成就善业,活出幸福的人生;逆境时坦然地面对、承受、化解人生中的各种困苦,心不住四相,我们清净本然、周遍法界的佛性就会显露,正如经文所言:“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这才能在红尘中游刃有余,放生自己!
同样的,放生动物,更需要我们具备‘无住生心’的般若智慧。比如在现实生活中,我们都有过放生动物的经历,当我们放生时,执着有个真实的我,就住在我相,执着有个放生的对象,就住在人相,执着放生越多,功德越大,不顾及放生环境、生态链以及放生物种等,就住在众生相,乃至于一直不如法地放生,就住在寿者相。也因为这一念的无明,使得放生不能随缘、合理、科学,放生变成放死,反而种下了轮回生死之因。
当我们运用无住生心的般若智慧去放生时,就会明白我及动物都是四大五蕴和合,没有一个真实的我及动物,不住我相、人相,觉悟一切皆是虚妄相,我们都是借假修真,不住众生相和寿者相。于是趁性起用,避免破坏生态链、大规模定期放生等不如法形式,随缘、科学、合理规划放生的规模、次数和物种,这样才能真正体现的慈悲是建立在智慧上的宗旨。
所以,‘无住生心’就是教我们运用这一颗心,不落无为,不舍有为,离一切相即一切法,生起智慧觉悟的心,以此自度来放生自己,让自己回归到清净、觉悟的本性。
不仅世间诸相不可得,就连出世间法也不可得。所以经中又说:“说法者,无法可说,是名说法。”《六祖坛经》中记载了一个公案,法达因为诵《妙法莲华经》三千部而起了贡高心,后因六祖开示后大悟,他悲泣地说出之前一直不得法益的问题所在:“法达从昔已来。实未曾转法华。乃被法华转。”可见,如果我们不能体会到佛‘以手指月’的深意,则又落入偏执文字相的愚痴网。所以,如果我们真正放下对法及非法的执着,才能生起智慧觉悟的心。放生自己与动物也才能得到究竟的智慧贯彻,才能在红尘俗世中过得清凉自在。
法达后来真正体悟到了这点,放下了对法华经的执着,但不是放弃法华经,他回去后,也并没有说:‘我已经开悟了,从此不用诵法华经了’这样的话,而是从性起修,更加精进地诵经。由此可知,真正的无住,不是顽空,不是执理废事。无住的妙用,不只是生出觉悟心自度,更重要的是能生出清净心、菩提心、实相心慈悲利益众生。
因此下面我们来看第二个方面,以无住生心利他来实践慈悲
在本经中遍布了“佛说什么,既非什么,是名什么”这样的公式,佛无非是要告诉我们‘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世间万法都是因缘和合虚妄有生,因缘别离虚妄名灭,不要执著于虚妄的假相。所以说“佛说什么,既非什么”,佛破了种种幻相后再立,又说“是名什么”,就是为了警示我们不执有不偏空,唯有取于中道,才能见到诸法缘起性空的实相。虽然不著万法的假象,却不坏万法的妙用。
藕益大师也曾说过:“若不生心修六度,则住断灭相矣”,因此,诸佛菩萨虽然了知世事如幻,却未曾舍离在世间“建水月道场,作梦中佛事”,比如:观世音菩萨无住生心,寻声救苦;普贤菩萨无住生心,六度万行齐修;文殊菩萨无住生心,教一切菩萨发菩提心,得根本智;无住生心,空地狱,度众生,然后证菩提。
在经中有句纲领性的话,佛告诉我们:“以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修一切善法,则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也就是说,唯有不住四相,以般若为导,广修六度,利益众生,才能在“百花丛里过,片叶不沾身”,最终成就佛果。
在《历代高僧大德的故事》中记载,有一个僧人,听到有人诽谤法融禅师,就气愤地向禅师说了此事。法融禅师却淡然地说:
“过去的咒骂就象风一样,一吹过去就没有了。我们怎么能执着这种虚妄的声尘呢?一切无住、慈悲才是我们的本愿。这样才能安然忍受刀剑。”诽谤他的人听说后,因此生起了大惭愧心。可见,禅师的心不住四相,不嗔恼众生,又从般若的智慧中生起慈悲心,令众生不失欢喜,如经中所言“若菩萨心不住法而行布施,如人有目,日光明照见种种色。”,这样的修行才称为忍辱波罗蜜。因此,当我们以无住的般若智慧观照世间,“不住色生心,不住声、香、味、触、法生心”般若之行,一行一切行,行行遍法界,故经中云:其福德犹如虚空。
综上所述,无住生心就是不违因果,不取法相非法相,以觉悟心自度来放生自己,也不舍离世间,广作梦中佛事,以菩提心来慈悲普利幻化有情。
由于时间关系,末学只能分享至此,普愿金刚般若智慧的甘露流入我们每个人的心里,顺逆皆方便,一切的顺逆境都化为我们修行的道用,愿我们与一切有情同登涅槃彼岸,同证无上菩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