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kill me heal me》
韩
国
杀了我治愈我
两年前,亲爱的慧慧向我力荐了这部韩剧《kill me heal me》,当时看了一遍,念念不忘,最近又看一遍,还想看第三遍……
《kill me heal me》这个剧演员靠谱,编剧靠谱,导演靠谱,剪辑靠谱,配乐靠谱。而且剧情紧凑,逻辑很强,强大之处还在于,它把医生治愈病人,和七种人格沟通以至于让六种人格乖乖消失的戏剧化过程,表达的细腻又精准。
男主的多重人格就是他心中最大的伤疤,因为自己随时随地会化身“怪物”,无法控制的伤人伤己,这样的他不敢恋爱不敢交友,不敢与家人倾诉,他总是一个人孤军作战,对其他人不奢求也无意挽留,平时连基本的喜怒哀乐都极为克制小心翼翼,这样一个身兼多重副本苦不堪言的人遇到了逗逼暖萌的女医生……
我看过的韩剧非常少,自然完全不认识池城,但这一部剧完全路人转粉!好的演员,看的时候,你看见的是剧中角色,会忘掉演员本身的样子。夸池城的演技好,真是有点词穷。演技实在太好,演啥像啥,而且每换一个角色,每换一个造型,给人的感觉就会截然不同!他演活了每一个人格,最贴切的演出每一个人的气质,而且在这些人格之间随意游走,任意切换。
每一个人格的表情、眼神、声音、语气,甚至走路的姿势都不一样。池城以38岁高龄挑战17岁中学生,竟然中二感十足毫无违和感,安耀燮一出场就有一些飘然而去的气质,眼神和声音都变得空灵,步伐小而轻,活脱脱就是一个永远沉浸在自己内心世界里的人。
有人说这部剧池城一人就可以演完全场,因为他可男可女,可老可少,可温文尔雅可霸道邪魅,不仅承包了所有的CP,还包圆了全部的撕逼。尤其第14集,车道贤与申世奇共享记忆后,看到池城涕泪横流,那种愧疚、痛惜、无奈、心酸、痛苦、悔恨、愤怒、憎恶、绝望等等等等情绪在他的眼神中体现出来,原来一个真正的演员可以这么优秀,他不是在演这个人,他就是这个人,他能体会这个人的一切喜怒哀乐一切情感,才能把这些情感准确无误的传达给观众,才能引起我们的共鸣,为剧中的人物感动,跟着池城一起涕泪横流。
一大把年纪了还这么花痴男明星我知道是不对的,但是控制不住啊!
黄静茵这个名字是多年以前我看虎东主持的综艺节目《情书》记住的,只记住名字,没有记住脸!不过当时记住也没有用,这几年姑娘一直在整容的道路上越挫越勇!虽然在剧中某些表情略显僵硬,不过她苦逼逗比两相宜的神演技完全可以掩盖这些小瑕疵。有善良可爱又强悍的一面,也有疯疯癫癫神经质的一面。
总之,非常喜欢女主,不是哭哭啼啼的灰姑娘,而是顶天立地的女汉子,。智商在线,快乐达观,爱的坦坦荡荡理直气壮,积极又真诚的表达,真是让人喜欢的不知道该说什么。
当然除了两个主角,配角也很可爱,这个剧从原则意义上来说没有一个坏人,没有乱七八糟的关系,主题明确,干净利索,这也是我喜欢它的原因之一。
这个剧的调子一直坚持了虐中带喜,喜中有虐,不会一味的重到被压垮,也不会一味的轻到飘飘然。这种若轻若重成了抚慰伤痛的一剂良药,在这若轻若重间,让人留有回味思考的空间和力量。
“纵有疾风起,人生不言弃”,其实面对这个纷繁复杂的世界,每个人都是一个多面体,心中有恶念也有善意,脸上有真实也有伪装,要感谢身边那些始终没有放弃的爱,让我们有勇气去追寻不惧失败,让我们的灵魂自由奔跑不怕迷失。
作者温馨提醒:
请大家务必坚持看完前两集,千万不要弃剧!
科普一下
剧中男主所患为“分离性认同障碍”,并非“精神分裂症”。分离性认同障碍(dissociative identity disorder,简称DID),以前被称作多重人格障碍,有时被称为分裂性人格。在这种形式中,人格分裂为两种甚至更多种不同的身份,每一种都整合得很好而且发展得很好,轮流控制寄主的行为。遗忘是这种形式的一部分,至少其中一种人格对于其他人格的经历来说是遗忘性的。
在DID中,寄主和交替人格之间通常是有区别的。前者与障碍出现之前的人是相对应,后者则是后发展出来的。在交替型人格这种最简单的形式中,两种身份轮流控制行为,每一个都不记得另一个的想法和行为。在稍微复杂一点的形式中,交替人格了解寄主,但是寄主并不了解交替人格。在寄主引导着患者行为的同时,交替人格完全意识到了寄主的想法和行动,它继续悄悄地行动着并且时不时的让患者感觉到它的存在。
在这种个案中,研究者认为交替人格与寄主属于并存意识,当它最终浮出表面时,他能详细的阐述寄主那些有意思的问题。同时,寄主一般在看到其他人格的行为时,才渐渐的意识到交替人格的存在。
多数DID患者的交替人格远不止一种——调查发现每个患者平均有13种交替人格,而且寄主和交替人格的并存意识的形式非常复杂。一个身份可能了解另一个身份,但可能并不了解第三个,第三个身份可能和第四个、第五个联合在一起,但与第六个没有关系等等。
分离性认同障碍可能是受到惊吓的儿童用来远离他们的现实生活的一种策略。学术界已经达成共识,就是多重人格的形成与患者的童年创伤有极其重要的关联。一些研究已经发现,分离性认同障碍患者比正常人或其他精神病患者更容易被催眠,更容易受到暗示或者更容易产生幻想。
因此,可能是催眠感受性或其他与之相关的特性(如容易产生幻想的特性或者把注意力集中在很小范围的能力)会使一些人在压力下容易出现人格解体。
(来自劳伦·B·阿洛伊《变态心理学》第九版P265-267)
我说的呢,要是早知道还有另几种人格在,我和我打麻将打烦了就可以叫他们一起三国杀了。
“别理他,这种破寄主的智商最低”
“咱开始,不带他玩了”
“叫地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