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做最好的中国太极文化推广平台
如何练出有内涵的拳,应该时刻深思。
我之所以不厌其烦地援引了这么多资料,目的只是想说,张镜明站长提出“如何远离太极操”,不是无事生非,张站长心存高远,看到了当前太极拳兴盛中潜藏着的危机。 以上是我今天想说的第一部分 内容——说理的部分,下面,再谈谈 远离太极操的途径和方法。
首先,我要借花献佛,向大家推 荐陈氏太极拳名家冯志强老师新编 的《陈氏太极拳入门》这本书。此书 说的道理并不局限于陈氏拳,而是 带有普遍的指导意义(当然其他门
派前辈专家也有类似的专著和言论)。冯老师在书中说,“练拳需从无极始,阴阳开合认真求”、“不入无极圈,难成太极图”等等,主张习拳必须先从站好无极桩入手;要在站好“无极桩”的基础上,进而把“阴阳开合的认真求索”落到实处。冯老师的《入门指引》和《入门说要》作为解决远离太极操的可行方法,易懂好记,学起来方便,盼大家结合实践,仔细研读体悟。
再下来,我想联系几个大家日常锻练中存在的问题,研讨一下怎么练才是“太极拳”,怎么练就是“太极操”,共同体悟一下“拳”与“操”的区别: 先谈一谈,大家盘拳时,有些式子虚实不分。比如打左右搂膝拗步时,右掌、左掌前按,随着重心逐渐转换,后腿应该由实变虚,逐渐舒展,可是不少同志后腿没有舒展到位,也就是说没有松开松净,还有一些力量在支撑着,结果两腿虚实不分,双重了。杨澄甫先生在《太极拳说十要》中提到:“太极拳术以分虚实为第一要义”;《武式太极拳》一书“身法要点第l3条”中也谈到两腿虚实必须分清,而且虚中要有实,实中要有虚。书中还说“如虚实不分,便成双重”。说起双重之病,实乃习练太极拳者必需解决的大问题。从练体而言,本身双重,必然导致“滞”,不灵活了;从应敌对待而言,彼此双重必然导致“顶”。只能是力大胜力小,也失去太极拳以小胜大,以弱胜强的意蕰了!因此《拳经》要求,“虚实宜分清楚”。
那么,虚实是什么呢?虚实即阴阳,打太极拳时,阴阳虚实无处不在,如上下,前后,左右,内外,两手之间,两脚之间,手脚之间,两手两脚之间等等,所谓周身处处皆虚实。虽然周身各处虚实反应的形式极为复杂,但仍有一定的规律可寻。如上虚则下实,前虚则后实;左虚则右实,右虚则左实;以两腿问的关系而论,若左腿为虚则右腿为实,右腿为虚则左腿为实;以两手两脚之间的关系而论,则“三虚抱一实”……等等。
太极拳运动最主要的特点,就是矛盾的对立统一和相互转化。以搂膝拗步第5动“左掌下按”和第6动“右掌前按”为例,我的老师王培生在传授时提示:设对方用右脚向我踢来,我左掌下按,不是左掌着意往前下使力,而是以左掌食指为引导,于别处作功,左掌自然产生一种既松且沉的下按劲,对准其膝盖骨往前下按去(这里特别说明,这个所谓的“别处作功”,即右腕松力,向上提至右耳旁,意想右虎口要贴上右耳门,接着松右肩坠右肘,两眼注视左食指指尖,重心在右腿,意在左肩)。此动是左掌顺势去下按对方的膝盖,待机而发,而第6动右掌前按,则是在前动左掌下按的基础上,因对方一脚踢空,必向其前下落步,落在我下按手的侧旁,我则趁势进左步,用左阳陵紧贴其右阴陵,并迅即抬头看着对方身后,发右掌进击其面或胸(王老师特别强调:眼往那里看,掌往那里发:掌往那里推,不是想推对方的动作,而是想外三合,肩、肘、手与胯、膝、足,一一相合)。
此动所发之右掌,既不要用力也不要软,以无名指引导好似穿针引线,向前够针眼(俗称打闪纫针。形容用时之快速。这就是虚中有实)。这时下面体重已由右腿逐渐移到左腿。当右掌沾上对方后,立掌,凸掌心,中指朝天,右大指与食指朝右上的第一节横纹线咸水平,右臂外旋,此时意在左掌心;接着意想左掌食指往前指,中指欲与左肘尖成水平,略含向后耙搂之意。实际上是松肩坠肘,手臂一曲,左肘向侧后虚空处一沉,身子也随之下沉,同时右腿从胯到膝到足,节节舒展蹬右脚,开后脚跟,到右脚将要离开又不离开地面时为度。这时前面的右手已完全由虚变实了。
对上述右腿从胯到膝到足的变化,王培生老师以“用秤秤物,要把秤砣不断往后挪,挪到与被秤之物均衡时打住”来比喻,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必须均衡,秤砣要想压住秤,必须是虚悬着并搁在适当的地方,方能起作用,所以后足也必需松开虚悬。这就是后腿由实变虚,虚中有实的由来。
先贤说,以拳证道,即势明理。上述这些,无一不体现着太极拳“重意不重力”、“有前有后,有上有下,有左有右”、”实中有虚,虚中有实”、“此消彼长,同生共灭”和“视静犹动,动中求静”、“一动无有不动”等道理。你要想远离太极操,练好太极拳,悟得太极之道,就必须在这方面做有心人!
下面再谈一谈盘拳中,形与意脱节的问题。
太极拳强调“重意不重力”,要求“先在心,后在身”,“意气君来骨肉臣”。也就是盘拳时,先由意动,继而内动,接着气动,最后形动,由内达外,内外协调一致。所谓“意”,就是“想“,清代中医巨著《医宗金鉴》中说:“意者,心神之机,动而未形之谓也。”打太极拳,一招一式无不是用意节节贯串循环往复,直到整趟架子结束,所以有人说,“拳”是“有形的意”,“意”是“无形的拳”。
当然,练拳时意动形随,形随意动是高级阶段,初学者不是一下子就能达到,要达到“先意后形”,需要有一个过程。初学时,大家想的是努力要记住每个姿势,包括动作,顺序,要领等等,而这个“记住”的过程,就已经是“以意导体”,用意的第一步了。以后要努力的,就是a,-J-a,l-注意拳意够不够浓,到不到到位,长期坚持,必有进步。
再如盘拳时,每一式比比划划动作都做了,但对业余爱好者来说,不在步子迈多大,蹲身有多低,关键是在意,在精神贯注到位了没有?建议大家目前还是首先把姿势动作做对,掌握好每个式子的要领,努力体悟由内达外,内外协调一致,也就是,用内形来来支配外形,借无形来支配(影响,感应)有形。近期看到解守德先生的专著《太极内功心法》,
书中提出一个“太极思维假修真”的概念。解先生说的这个“假”,指“假想”,我的理解即“想像”。按太极思维,练到一定的阶段,必须要借助内形(无形的东西)来“支配”(“影Ⅱ向”,感应”)有形的肢体。由此想起、,当年吴图南老先生传授太极拳练架定势的第一式“太极势”(即一般叫太极起势),练到一定的阶段,就要增加“蓄外意”,站“六面劲”等的意念活动。有一天在公园,有一位同志跟我说,她练“合太极”这个动作时,两手从头维左右两侧合抱到头顶上空,徐馀往下落时,胸口既不逼闷也不难受,只是胸口有些发紧。我说,你太介意肢体这个有形的东西了。应忘掉有形的双手,借助无形的假想来“支配”(感应)有形的肢体。我建议她实作时,想像两手谨小慎微地捧着一个大气球,劲儿大了气球会炸掉,劲儿小了气球会飞了,要似挨非挨专心捧着气球,从头顶上方徐徐落下,整个过程中,不想手,就想着手内无形的气球。她按我的话一练,果然顿时心口既松快又舒服。这个例子虽小但理儿不小,如果从“操”与“拳”的区别来说,原先的练法有一点类似“操”,而后来按要求一丝不不苟地做了,应该说练的是“拳”。
在本文最后,我借用吴图南老师的话来作结束,吴老师认为:太极拳的奥妙就是一切以“意”为之。能如是,则将体会到“其大无外,其小无内”:“放之则瀰六合,卷之藏于密”;“大小由之”之乐趣。其变化就如孙悟空的金箍棒,说大可以是定海神针,说小可以比绣花针还小能放进耳朵眼里去。这些无形无象地地道道的真功夫,是通过看不见摸不着无形的“假想”,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刻苦修炼出来的。
传统陈氏和杨氏太极拳养生班现在开始接受报名,新班开课,从头学起。感兴趣的朋友们可以通过电话或微信来咨询课程情况,以及报名。 咨询报名电话:13501252378,18500388612咨询报名微信:steven_wang1201
传统陈氏和杨氏太极拳养生班现在开始接受报名,新班开课,从头学起。
感兴趣的朋友们可以通过电话或微信来咨询课程情况,以及报名。
咨询报名电话:13501252378,18500388612
咨询报名微信:steven_wang1201
恭喜您订阅公众微信账号:“太极健身汇”公众平台。这里有众多关注太极与养生的朋友,希望大家在这里获得健康与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