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信息:How Music Got Free: The End of an Industry, the Turn of the Century, and the Patient Zero of Piracy, Stephen Witt, Viking, 2015
审判长问张克东:你是搞技术的是吧?从你了解来讲,画面拦截能不能达到?
张克东:没有这种技术手段。
——http://www.jiemian.com/article/502858.html
这是引发全民关注的快播案中的「精彩语录」的一段,审判长在想象是否存在一只大手可以随时掐掉用户手机上的某些画面。这一段对话在很多人眼里被视为不懂技术的表现。
在这个每天都有大量热点炒作的时代,快播案很快就能被人淡忘,或许有人还能记得几句庭审时的精彩语录,但是再谈论起谁是谁非仿佛变得十分过时可笑。
直到读到《How Music Got Free》这本书。
这是一本记录美国21世纪之交音乐盗版历史的纪实性的文学作品,在书中竟然记有大约十年前的一段类似询问:
(注:Makepeace 是公诉人,也就是常说的检察官。Ellis 则是一个盗版网站的负责人。下面的翻译是我自己译的,供参考。)
Makepeace:Where abouts were they based?
(公诉人问:你们的网站建在哪里?)
Ellis: I think they were in Canada. I don’t know where.
(网站负责人说:可能在加拿大吧)
Makepeace: A place called Linux?
(公诉人问:一个叫Linux的地方?,注:Linux是一个操作系统的名字,被公诉人误以为是一个地名。)
Ellis: I don’t know."
(网站负责人说:不知道。)
在询问一个盗版组织时,当时的公诉人 Peter Makepeace 竟然认为 Linux 是在加拿大的一个地名,而实际上 Linux 是这个盗版组织的网站服务器的操作系统名字。
历史是如此惊人的相似,技术界与法律界的隔阂至今仍未改变。
这本纪实性的作品巧妙地选取了三条线索串起了世纪初美国的音乐盗版历史:里面有 MP3 格式的发明人,有唱片工厂的装配工人,也有大的音乐公司的 CEO.大量的细节展示,总给人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而作者叙述平实,却又让时时刻刻让人思考关于技术、法律和亚文化三者之间的冲突。
 ̄ ̄ ̄ ̄
一、一只叫MP3的黑天鹅
该书的开篇会让人看得费解,作者不说音乐却从 MP3 格式的诞生说起。而如果耐心读下去你会发现这才是音乐盗版历史的真正源头。
MP3 是一种声音的压缩方式,他利用了人耳某些错觉,将声音压缩再解码之后能够产生与播放唱片相同的听觉效果。从今天来看 MP3 是在市场占绝对主流的格式,但是当时却并不顺利。在经过一个叫国际格式通用委员会的专家评议后,当时的国标格式是 MP2.
然而,风光一时的 MP2 并没有因为国际格式通用委员会的「钦定」而流传下去,相反 MP3 却成为了一只「黑天鹅」。MP3 的火爆原因说来也巧,竟然是因为当时盗版音乐的那群人利用 MP3 格式对音乐进行压制。借由盗版音乐的迅速流传,让 MP3 格式搭上了便车,音乐盗版的历史大幕至此正式展开。
 ̄ ̄ ̄ ̄
二、法律的尴尬:当法律面对亚文化
如果说初期的盗版音乐传播利用 MP3 格式成为了一种现象,那么之后盗版音乐的传播逐渐成熟形成了一种文化 。
最初的音乐可能更像是发烧友们的聚会,通过当时的即时通讯工具 IRC 进行简单的文件交流。而随着更多的人参与进来,音乐文件传输工具也进行了数次迭代。从一对一的文件传输,到最后极客们发明出了大规模在线同时多人互传的技术(也就是现在熟悉的所谓「种子」),支撑着这个庞大的产业背后逐渐形成了一种「盗版」亚文化。
规模的庞大也迅速增加了关注度,大的唱片公司开始做出行动,而政府也不容忍法外之地。然而无论是著作权的协会、公司甚至是 FBI 在初期都感到一种莫名的无力感。
此时此刻法律面对已然形成的「盗版」亚文化显得十分尴尬,在三大方面的冲突下都以落败结局:
价值观冲突:盗版的一代
第一个层次是价值观的冲突,在这些互联网成长起来的年轻人天生就认为听音乐就该这样,完全没有买唱片的习惯。
身份冲突:粉丝和盗版用户
第二个层次是身份上的冲突,书中提到的一个细节很有意思:有时候歌星也感到为难,一方面这些人是粉丝,另一方面则又是盗版用户,最终在法律将要打击这些用户时,歌星不得不选择为他们的粉丝撑腰。
解决方案冲突:究竟该拿谁开刀
第三个层次是解决方案的冲突,由于最终形成的种子技术,使得实际上是所有人传给所有人,这让每一个人都是盗版的一环,那究竟该拿谁开刀呢?实际的做法很不理想。文中大量列举了一些普通人被法庭传讯的例子,这背后体现了一个执法成本和难度的考研。
 ̄ ̄ ̄ ̄
三、技术中立是没错,但这是一句废话
然而这把刀最后还是落到了网站的创建者头上,这才有了文章开头的对话。只是这把刀太钝,当时的检察官没有做足功课,使得这名建立了一个比 iTunes 更全的音乐网站的站长无罪释放。用作者的话来说就是:
When the jury retired on January 15,2010, it took them less than two hours to reach the 'not guilty' verdict.
(当陪审团在2010年1月15日达成无罪的一致意见,总共只花了不到两个小时。)
2个小时,这看似是技术中立的胜利,但实际上却是一场糟糕的较量。可能双方都还可以做的更多,不仅仅限于一次诉讼,甚至可以是成立党派(之后著名的 Pirate Bay 确实这样做了,以传播盗版、。
不过,也正是因为这些问题都没有解决,才使得类似的情景不断重演。
法律界的人需要去多了解一些什么是 Linux,Torrents 怎么运作这些技术概念。Geek 们也需要去了解什么是通谋,什么是共犯这些法言法语。对于前者而言,能够将技术手段和自己熟悉的法律规范犯罪要件对应起来;对于后者而言,则能够更加清楚自己的每一个动作相应有何后果,而不至于像书中最后一章描述的那样,自己身陷囹圄而幕后老板逍遥法外。
关于「轻书评」:
轻书评是法盐法雨的第三个全新栏目,在这个栏目里我们希望和你真诚分享一本有关法律的好书。
法律类的好书有很多,轻书评专注那些关注法律行业和法律+的泛社科类的书籍。
如果你有任何推荐,欢迎留言或联络:cuplhjt@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