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蕭進銘**
摘 要
源於清末四川,由李涵虛所創立的內丹西派,幾經傳衍,,並且形成一支重要的內丹法脈。本文主旨,即在嘗試整理和重建此法脈的傳承歷史,以及重要人物的事跡、著作和思想。全文之始,首先概要介紹內丹西派的源流及其創始人李涵虛的生平事跡,其次則分別整理及剖析西派第五代李仲強和第六代吳君確的生平大要及內丹思想。論文的後半部,主要集中探討吳君確在臺的兩位重要弟子──馬傑康及馬炳文二人的事跡、論著及思想。後者,,最關鍵的人物,本文對於馬炳文的事跡、論著及內丹思想,做了最詳盡的調查及剖析。經由如是的探討,本文已基本上釐清整個西派在臺的傳承歷史,以及重要傳承人物的傳記、著作和思想內涵。
關鍵字:內丹、西派、李涵虛、吳君確、馬炳文
一、前言
由李涵虛(1806–1854)於清末所創始,源自中國四川省樂山縣的內丹西派,幾經傳承繁衍,在戰後,由第六代的法裔吳君確(1899–1954),。儘管吳君確來臺數年後即仙逝,其所傳承的弟子並不多,但弟子中的重要關鍵人物──馬炳文(1923–2002),終其一生,不僅勤於講學、著述,且廣開門戶,收受弟子,致力弘揚西派丹法及黃老道家思想,,成為少數流傳廣泛、影響深遠的內丹及黃老道家流派。,,放諸整個當代華人社會的西派及整體內丹發展歷史來看,亦有其獨特的意義及價值,是以非常值得加以深入調查、整理、重建及探討,這也正是我們選擇此課題做為主要探討對象的根本原因。
本篇論文,採用田野調查、深入訪談及文獻整理分析等方法,在所能掌握的歷史文獻和實際訪談資料的基礎之上,,以及幾位重要人物的生平事跡、思想論著及影響貢獻。在今日對內丹西派的思想及教派發展研究日益興盛、歷史輪廓已愈加清楚的情況下,,本篇之作,將可彌補此方面的不足,並使人們對於西派在當代的發展情形,形成更為全面及深入的了解。
二、內丹西派概說
1、內丹五派略述
道教內丹的修煉理法,儘管其思想淵源可以追溯到先秦的老莊、方士傳統,以及漢魏六朝的守一及存思等修行法門,但其理論的成熟、廣泛的流傳及教派的建立,卻是要到唐末、五代以後。其中的代表人物即是鍾離權、崔希範、呂洞賓及施肩吾等人。後世所謂內丹東、西、南、北、中等五派,皆宣稱由鍾、呂二人所直接或間接傳出。
五派中首先出現的是南宗。北宋的張伯端(984–1082),著《悟真篇》,首開內丹南宗法脈,據言,傳授張伯端修丹法訣的,正是鍾離權的另一弟子劉海蟾。此派幾經傳承,無論清修、雙修,皆帶有隱修秘傳之特質,得其法訣者相當有限;直至五祖白玉蟾(1194–1289?)在世時,兼融內丹及雷法,方廣納門徒,並數建精舍,建立教制,由是而有教派之規模。惟宋末元初,北宗全真勃興,並迅速南傳之後,南宗即逐漸融匯入北宗,其確切傳承情形亦因此而模糊難辨,南北丹法遂有合流之現象。內丹中派的創始人李道純(1219-1296),即是綜合南北二宗丹法的代表人物;其丹法,因以「中」為玄關及修丹之關鍵,因而有「中派」之稱。惟正如王沐所言:「中派並非教團,亦非金丹內煉派系,由後來內丹煉師將接近中派煉法說及丹功功法列在一起,稱為中派。實際上都是北派、南派功法的改革者,自行著書立說並傳徒而已。」[1]
內丹北派,源起於北宋末年的陝西咸陽人士王重陽(1112–1170)。和南宗張紫陽不同的是,自言於甘河遇呂洞賓,得其傳授修丹秘文的王重陽,自其入道之初,即自識其使命在「使四海教風為一家」。及至創立全真教後,歷經馬丹陽、丘處機等歷代掌教的努力經營,終於建立起一教制嚴明、傳承清楚的道院體系。處機之後,儘管迭經興衰,教義的重點亦有所轉變,[2]但內丹在體制內的傳承,直至清末民初,仍然持續不輟。明末清初以降,更有號稱「教外別傳」的「伍柳仙宗」在家法脈,傳播廣泛,影響深遠。在內丹五派當中,北宗的丹法,實是傳衍最眾、脈絡亦最清晰者。
至於內丹的東派及西派,分別創立於明末及清末,且都自言曾遇到呂洞賓親傳其丹法,因一地處江蘇揚州,一地處四川樂山,由是而有東派及西派之稱。東派的創始人為明末的陸西星(1520–1606),其嘗自言於「嘉靖丁未(1547),偶以因緣遭際,得遇法祖呂公(即呂洞賓)於北海之草堂,…首言陰陽合而成道」[3]。由是,東派之丹法,遂以陰陽雙修為主流。惟陸西星之後的傳承脈絡,並不清朗。
由李涵虛所創建的西派,在內丹五派當中,其創立年代最晚,但卻是除北派外,傳承譜系較為清楚,理論論著亦相當豐碩的內丹流派;其丹法亦如南宗,有清修及雙修之別。近年來,學界有關李涵虛及西派的研究愈來愈多,[4]使得內丹西派的詳情,得以逐漸被認識。特別是由陳毓照的《道家西派集成》一書,更是將西派李涵虛以降的歷代西派祖師的重要論著,完整的集結在一起;同時還對西派內丹的法訣,做了詳盡的闡述及解祕,實可被視為內丹西派的「小道藏」。這套書的出版,不僅讓世人充分見識到西派丹法的內涵及丹家論著之豐碩,對於西派的研究及認識,亦大有助益,因此,不僅是內丹西派發展歷史當中的重要大事,也是當代內丹歷史的重要事件。
2、李涵虛及內丹西派簡論[7]
李涵虛,原名元植、平權,入道後,言呂祖將其更名為西月,字涵虛,一字團陽。又號火西月[8]、長乙山人、圓嶠外史、紫霞洞主人等等,種種名諱,不一而足。四川嘉定府樂山縣李家河長乙山人氏(今四川省樂山縣李家河),生於清嘉慶丙寅年(1806),逝於清咸豐丙辰年(1856),年壽51。
根據李涵虛閩籍弟子李道山所撰之〈李涵虛真人小傳〉,[9]李涵虛24歲時,因於峨眉山養病,巧遇明代雙修派重要丹家孫教鸞之弟子鄭朴山,得其傳授該門法訣。其後,再於同山,值遇呂洞賓及張三丰,蒙二師親傳丹訣。得訣後,李涵虛即勤於修行及著述,闡發其所承傳、領悟之丹法。重要論著有《道竅談》、《三車秘旨》、《後天串述文終經》、《人元大道九層煉心文終經》、《太上十三經注解》、《黃庭內外景經注解》、《無根樹注解》及《道情詩詞雜著》等。另外,還編輯了《海山奇遇》及《三丰全集》;前者內容為呂洞賓的年譜、聖跡、丹經及救世等;後者即張三丰的著作集成。
李涵虛所傳授的西派丹法,融匯清修、雙修及南北東宗法要,而自成一家之言。無論是在入手方法,還是修丹次第上,李涵虛皆有其獨創的語彙、見解及體系。比如,其著名的鑽杳冥、兩孔穴法、三車秘旨、九層煉心及先天後天等說法,都是西派丹法所獨有。西派丹法之所以能自成一系,其故亦在於此。
李涵虛的門人甚多,重要的有周道昌、吳天秩、銀道源、李道山等。
其中,吳天秩一系,傳汪東亭(1839–1917)及柯葆真等人。銀道源之主要弟子則有張義尚(1910–2000)、鄧雨蒼二人。
第三代之汪東亭再傳魏堯、徐海印(1896–1970?)及蔡潛谷。
第四代之徐海印傳李仲強(1893–1979),李仲強傳吳君確(渡海來臺),吳君確傳馬傑康、馬炳文及葛中和等人,此即本文所主要調查及整理的西派一系。同為第四代之蔡潛谷,再傳陳毓照(1926–)、朱彩娟(道號朱天真)二人。
從以上的傳承譜系來看,儘管歷代受法的西派弟子並不廣眾,但其傳承脈絡卻十分清晰,且類似銀道源、汪東亭、柯葆真、張義尚、魏堯、徐海印、陳毓照及馬炳文等人,都留下相當豐富的理論著作,[11]不斷地拓展及闡析西派的丹法,這使得西派在整個內丹歷史當中,具有其獨特的價值及貢獻。
三、西派第五代傳人李仲強的生平事跡
吳天秩、汪東亭、徐海印、李仲強一系的西派法脈,傳承至李仲強弟子吳君確時,開始渡海來臺,因而開啟一段蓬島丹緣。如是一系的具體繁衍情形,也正是本文所主要探討的對象。有關吳天秩、汪東亭及徐海印等人的生平事跡,馬炳文、盛克琦等人,已根據現存的文獻,設法做了完整的勾勒及描述,本文便不再贅述,讀者可自行參看。至於李仲強其人事跡,多年來,只有馬傑康及馬炳文二人如下的二段簡短文字:
上海工程師李仲強,一日,墜樓未死,頓悟生死事大,人世無常,乃發願修道。而修道必須拜師,知友皆欣然為之建議:「欲求博通,宜拜圓頓先生;欲求實功,宜拜海印子,請自擇之。」李遂決拜海印子。[20]
,為京滬一帶名建築師。宅心仁厚,行為光明,而被徐祖賞識,而援之以道,並竟徐海印祖師之心法。每欲入山進修,均為俗務羈絆而未能實現,心中耿耿然不能自決。一日因負建築高樓督工工作,從高樓之上,失足墜下,本應傷殘,幸遭天佑,而尚完好。次日即下定決心,辭去現職,擇一看守某處水閘之工人工作,晦蹟前修,不知所終。[21]
以上二段文字,即馬傑康、馬炳文二人有關李仲強生平事跡的簡要敘述。因二馬皆未曾親炙過李仲強本人,故其資料,應當是來自其師吳君確的口述。綜觀此二段文字,雖有其共通處,但亦有其出入處;兩者皆言李仲強為工程師,且皆言李曾墜樓受傷,但馬傑康以為,李仲強之師從徐海印,係在墜樓後,而馬炳文則以為是在墜樓之前。至於馬傑康所引李仲強知友對其拜師的建議之語,馬炳文在介紹四代祖徐海印時,亦曾提及,[22]但以為此語,乃是圓頓子陳攖寧本人所親說。對於這樣的差異,刊載於2008年10月23日廣州《南方都市報》的一則報導,不僅提供一個斷疑的曙光,更使我們對李仲強本人的生平有更多了解的機會。此則報導題名為〈一門兩代四將領,百年家史見證中國海軍近代化歷程──西關李叔的將門秘史〉,[23],內容主要在報導廣東梅縣雁洋李家近兩代一共出現四位海軍將領的傳奇故事,。儘管此文在敘述李仲強時,完全未提及其修道事,但從其所述李仲強的事跡,和二馬筆下的李仲強,卻十分相似。,進一步確認該文中所提及的李仲強,正是傳授西派丹法於吳君確的李仲強。由是,原本生平事跡模糊不清的西派五代傳人李仲強,終於獲得一個昭明釐清的重要契機。
根據《南方都市報》的報導、二馬的簡短記述,,我們可以為李仲強的事跡,先做出如下的簡要描述:
李仲強,廣東梅州人,1893年生。先祖李烇,在1883年,隨孫潤華帶領軍隊駐防臺北府,在臺期間,曾歷任臺中、彰化、雲林、苗栗、新竹等知縣。1918年,李仲強自北京大學土木工程系畢業後,即以土木工程及建築等工作為業,曾跟隨其師茅以升參與錢塘江大橋的興建,係當時中國南方上海、杭州等地相當知名的工程師。大約在1940年代,李仲強開始參學中國傳統的儒、釋、道三教哲理,除禮拜徐頌堯為師研習西派丹法外,亦同時向儒學巨擘熊十力叩問儒學。1946年,,負責接收高雄港的工作。隔年初,李仲強在巡視倉庫建築工事時,因其剛正個性,不願與人同流合污,竟遭人設計陷害,踩空地板,從三樓高處墜下,因此而跌斷脊骨。遭此劫難,李仲強深體生命無常之理,遂辭去港務局工作,返回上海靜休。其後任職於上海招商總局,一面工作,一面專注修行,直到七十多歲方退休。,李仲強生前,曾留下不少手稿著作,因尚無緣得見,不知其中是否存在與內丹有關的內容,對於李仲強的內丹思想,自亦不甚清楚。1979年,李仲強無疾而逝,享年86。就目前所知,李仲強的弟子,知其名姓者,唯戰後來臺的吳君確一人。
四、吳君確的生平事跡及內丹思想
吳君確是有史以來,,因此,無論是在整體內丹歷史,,皆具有獨特的地位。不過,吳君確的地位雖然重要,但因其來臺數年後即仙逝,未留下太多的著作,,無法聯繫,故對他生平事跡的了解,實相當有限。以下,即是筆者根據馬傑康、馬炳文二人的記述,以及訪談調查所得,所整理出來的吳君確生平事跡及內丹思想。
吳君確,江蘇江陰人,1899年生,道號修真、修真山人,又號半息餘生。年輕時,留學法國,取得礦冶博士學位。返國後,任教於廣州中山大學。因對丹道養生感興趣,曾手抄《伍柳仙宗》一書,西派五代法裔李仲強,適為其同事,見其行為,笑之曰:「伍柳工夫,佳則佳矣,但太繁難。」君確奇其言,遂低首請教仲強有關修丹事誼。久之,李仲強終於應允傳授其西派丹法,吳君確遂成為西派第六代傳人。
戰後,吳君確轉赴廣西大學分校擔任校長一職。及至國共戰事紛起,吳君確遂於1949年前後,經香港,,並於今日臺北科大前身──臺北工專礦治科擔任系主任一職。1950年,同樣於戰後轉赴來臺的馬炳文,因任教於礦治科之萬銀山的引介,而得以結識吳君確。吳氏原本無意收徒,但在馬炳文發乎真誠的感動下,終於答應傳其法訣,也由此播下西派丹法在臺傳承的丹種。[24]除馬炳文外,吳氏在臺弟子,可考者尚有馬傑康、葛中和、周靖陽及殷啟堂等人。1954年,吳君確辭世於基隆五堵山中,得年55。吳君確之妻劉 君女士,兼修佛道,特別著重持習佛家淨土法門。在李樂俅的《訪道語錄》130頁,還摘錄了數則劉女士的修行心得。
吳君確生前所留下著作不多,就筆者所知,只有幾篇簡短的序文及論稿,其題名分別如下:〈談道學〉[25]、〈顏子所好何學〉[26]、〈修真十戒〉[27]、〈海印山人譚道集序〉[28]。馬炳文在〈訪道遇師記〉一文中曾說到,在他親炙吳君確的四年當中,吳曾為其「講解老子《道德經》及上真重要經典真諦」。[29]該文最後,馬炳文亦將吳君確對於黃老之學的認識,歸納為如下五點:
一、黃老之學,為吾國數千年發展成熟之科學,何以故?其目的在修煉,可使衰老者延年,性之迷昧不靈者可以圓明,其用於修煉,是有目的、有理論、有方法、有步驟、有結果,完全腳踏實地前進,沒有絲毫涉及迷信。
二、「心」「境」朗徹,無絲毫雜念滲其間,即是本性圓明;本性圓明,即是成佛成仙。
三、老子曰:「大道無形」,是謂「境」朗徹也。「大道無情」是謂「心」朗徹也。「大道無名」即是「心」「境」朗徹後道體完整,步入朕兆之端,因悟、因修、因證而得道也。
四、修士能無形,即了色界天矣。能無情,即了慾界天矣。能無名,即了無色天矣。三者功畢,即入三清聖境矣。(能達三無,則道包宇宙,德被眾生。)
五、欲為仙為佛,必先為聖為賢,三清道上,任何人均無倖進者。
以上五點,是合陽子侍師聞教四年後,所歸納出其師的一些重要見解。從這些見解,我們可以看到,君確之思想,得力於《清靜經》甚多,而且,還承襲內丹向來之傳統,具有濃厚的三教合宗色彩。因其本身的訓練為科學,吳君確也試圖以科學的特質,來詮釋黃老道學。
吳君確的內丹、黃老思想,除了如上數點之外,從其所留下的少許著作來看,確實承襲著汪東亭以降的修丹入手觀念。比如,見於〈海印山人譚道集序〉的如下之言,即是明證:
道家之修煉,無非是以神馭氣,使神氣混融而已。誠如李清菴有云:「神氣和合生靈質,心息相依結聖胎。」心者,神也。息者,氣也。心息相依,即神氣相戀。再如《入藥鏡》所謂:「起巽風,運坤火;入黃房,成至寶。」亦即明言神氣二者之運用及其功效也。蓋巽風者,息也。坤火者,神也。黃房即丹田,至寶即聖胎。神氣二物在丹田內相戀相愛,紐結一團,成為據之以修煉成仙之至寶聖胎也。
儘管此段文字並未直接言及西派的入手方法,但和西派初祖李涵虛在《道竅談》當中所說的,「凝神之際,務要與息相依,……迨至靜極而動,是神之得乎氣機。是氣初破鴻濛,寂然不動,感而遂通」[30],無疑都強調,神息相依乃修丹之重要關鍵。此外,吳君確也和歷代丹家一樣,強調性命雙修的必要性。吳君確在〈海印山人譚道集序〉續言:「道家之修,一方面求長生,同時亦求明性。緣性無命不立,命無性不存,要修性必須先保住命,所以性命雙修,與祇知修性而不修命者不同。至於現代生理衛生學之祇命不講性,可說祇是顧到做人之一半,其價值之低下,不可同日語矣。」以上二點,可做為馬炳文論述其師思想的補充。
五、吳君確在臺弟子及其事跡、論著和影響
儘管吳君確來臺數年後即歸返道山,所傳弟子亦寥寥可數,但他畢竟首在臺島播下西派丹法的種苗,且經由其關鍵弟子馬炳文的努力,而使西派丹法在臺港及東南亞,廣泛地傳播開來,此當為其始料所未及。
就筆者目前訪查所得,吳君確在臺的弟子計有馬傑康、馬炳文、葛中和(1903?–1990)、周靖陽及殷啟堂等人。馬傑康及馬炳文二昆仲,下文將有專論,於此先擱置不論。以下分別介紹葛中和、周靖陽及殷啟堂等三人。
葛中和是浙江天臺人,來臺前,曾於浙江黃巖縣九峰山玄都觀向龍門宗第24代法裔伍止淵參學龍門法訣二月有餘。[31]來臺後,初在臺北新北投靜修觀專修數年,後應摯友戴源長之召,遠赴巴西,經營紗廠,隨後又在異國入山專修。[32]在李樂俅的《訪道語錄》當中,有立專章收錄其修道心得。[33]葛氏除了曾禮拜西派的吳君確為師外,亦曾皈入傳承龍門派伍柳法脈之陳敦甫的門下,[34],但去國之後的事跡,即不知其詳。
周靖陽,又號靖陽子、壺中人,籍貫及生卒年月不詳,曾擔任記者工作,後來移居香港,闢地閉關專修。馬炳文於1976年造訪香港時,與其會面,言其「行將晉入大還境界」[35],並收有弟子多人。李樂俅以為周靖陽是馬炳文所傳之弟子,[36]但馬炳文本人則以「同門師弟」稱之,[37]周靖陽在印行《體真山人性命要旨》時所寫的〈後序〉,亦自稱「大江西派第七傳弟子」,[38]從這些線索來看,周靖陽應當也是吳君確之弟子。在《道教文化》第2卷第11期頁37至41,曾刊載一篇由周靖陽所撰寫的〈合緣錄〉,以16首七言長詩,闡述修丹的重要、法理及築基、得藥、結丹、煉己、還丹、溫養、脫胎、玄珠、赴瑤池等過程,內容十分精要。
殷啟堂,生平事跡不詳,李樂俅的《訪道語錄》曾提及他是一起修行的道友。[39]據馬傑康之子言,殷啟堂也曾禮拜吳君確為師,故亦列入西派在臺第七代傳人。以下分別記述馬傑康及馬炳文二昆仲。
(一)馬傑康的生平大要及丹道思想
馬傑康,原名馬壽俊,號谷陽子,1916年生於安徽省亳州市渦陽縣,為馬炳文的堂兄。1947年,國共戰事煙起,因堂兄馬壽華(1893-1977)被國民政府任命為省政府委員,,馬傑康隨後亦抵臺投靠其堂兄,同時卜居於臺北市,任職於當時的菸酒公賣局。
據馬炳文言,馬傑康自年少即對黃老及丹道思想感興趣,其對道家思想之認識及追求,即有得於馬傑康之啟發。[40]來臺定居後,馬傑康仍到處訪道參學,除吳君確外,亦曾先後禮拜的廣欽老和尚(1892-1986)、崑崙仙宗的劉培中(1883-1975)及倡導科學內功的劉鋤強(1890-?)為師,學習佛道及氣功教法。[41]但馬傑康不似馬炳文之勤於講學、著述,亦未收受任何弟子,其唯一兒子,亦禮拜馬炳文為師。現今可見馬傑康的論著,只有李樂俅《訪道語錄》中的〈谷陽子〉一章,及其為自由出版社所翻印黃元吉《道德經精義》[42]所寫之短序。
根據《訪道語錄》所收錄谷陽子如下的修道語錄,可見馬傑康習自吳君確的西派下手功法,和前引汪東亭所言「凝守身外虛空」之說,實如出一轍︰
西派工夫,第一步不外「凝神調息」而已。
靜坐之時,凝身外主竅。呼吸一任自然,不可絲毫著意,但綿綿密密,自能深入下田。勤而行之,則不期然而臻於「胎息」之化境矣。[43]
以上二語雖然簡短,但無疑和西派汪東亭一系的丹法,完全一致。
(二)馬炳文的生平事跡、論著及丹道思想
1、馬炳文的生平事跡[44]
馬炳文,原名馬壽煒,道號合陽子,安徽渦陽人,1923年生。炳文自幼即跟隨父親樸仙公學習經史子集,奠下深厚的國學基礎及古文能力。渦陽一地,自古即被認為是老子降生聖地之一,當地並建有專祀老子的太清宮(又名「中太清宮」、「天靜宮」)。據馬炳文言,其兒時常嬉遊於太清宮前,瞻仰道祖聖蹟,受到當地濃厚道家文化的薰陶,由是而生起慕道之心。[45]堂兄傑康,年長炳文七歲;傑康早年即接觸道學,馬炳文即因其引介而稍識道學大要,並由此而強化其求道、向道之決心。
其後,馬炳文寓居上海,就讀於上海大夏大學,未及畢業,即遭逢國共戰事。當時,,後來又歷任司法院秘書長、行政法院院長等高位,馬炳文也因為這樣的親緣關係,而追隨其堂兄馬傑康,於1949,並藉馬壽華之引薦,而長期供職於司法院。
來臺定居後的馬炳文,完全未因時局動盪及工作的緣故而停止其求道、修道的步伐。1950年,因萬銀山的介紹,而得以結識吳君確,進而與其堂兄,一同拜入吳君確門下,成為內丹西派的第七代法裔。由君確處獲傳西派修丹法訣後,馬炳文即決定辭去工作,尋覓洞天福地,專心修道。隔年,,向該會神靈叩問未來道程及隱修之事,並獲賜「教得」一名。1953年,聽聞廣欽老和尚為一深有體證的高僧大德,遂與其堂兄馬傑康,一同皈依廣老,成為傳字輩弟子,同時於廣老駐居地──土城日月洞閉關修行一段時間。隔年,又轉赴北投鐘鼓峒繼續研修。1954年,吳君確駕鶴西歸,馬炳文也於次年離山,重新返回工作崗位,續行「大隱市廛以煉心」[46]的工夫。1965年,,先後生下二子。1980年代,馬炳文自司法院工作正式退休。退休後,先在紅卍字會工作數月,同時又受邀至指南宮之中華道教學院任教,主要講授內丹等課程;[47]其後,也在天帝教開辦之華山講堂以及巢雲居自宅,分別講授《道德經》、《西昇經》、《大洞真經》等道教經典。其之大量收徒,即於此時;弟子中,以道教學院、華山講堂學生及學生之親友為大宗。1987年7月,,是年11月,開放臺人赴中國探親,馬炳文即於是年返回故鄉渦陽探望親人,同時試圖找出老子故里的確切位置。經過一番推敲考證,馬氏認為老子之故里,當在安徽渦陽而非河南鹿邑;炳文如是的主張,還因此而引發渦陽說與鹿邑說的激烈爭辯。確認老子故里後,馬炳文又於1992年起,聯合香港青松觀住持侯寶垣(1912-1999),共同發起重建老子中太清宮的募款活動,並擔任「重建老子中太清宮籌備委員會」的名譽主席,希望建設此宮成為道教的聖地及朝聖中心。三年後,該宮的主體建築老君殿落成。1991年10月,馬炳文應香港青松觀及新加坡德教會紫經閣之邀請,做「金丹道法」的專題演講。此次的演講內容後來被整理成冊,印製成單行本流通。因著這次的演講,香港及馬來西亞等地的華人,有多人皈入西派門庭,西派丹法也因此而開始傳播至東南亞的華人社會。2002年12月30日,馬炳文仙逝於臺北,享壽80。
綜觀馬炳文的一生,實可謂為當代一勤虔求道、修道及弘道的可敬典範。合陽子因出生於道家思想氛圍濃厚的老子故鄉,故自幼即產生強烈的向道之心。在求道、修道的歷程上,除自行研修丹道、道經外,[48]亦曾偕其堂兄谷陽子馬傑康到處參訪、請益,期能得到道門的真正傳承。1950年的遇師吳君確及領受西派法訣,無疑是其修道途程的關鍵事件;因為這樣的際遇,終而使其生命及道法有所專注及依止之處。此後,雖然他並未因此而停止其訪道修真的腳步,甚至還曾皈依過的廣欽老和尚,並長期至慧日講堂聆聽印順法師的講經,[49]以拓深自己之識見。但遇師後的修道、著述及講道,主要無疑是以西派丹學為主要的圭臬。對於西派之學,馬炳文除了親自實修、收徒,勤於講授、著述外,也發起印行流通西派歷代祖師的著作,如汪東亭的《性命要旨》、《三教一貫》及魏堯的《一貫天機》等。這種種的舉措,、海外的傳播及推廣,自然發揮相當重要的作用;,,馬炳文無疑扮演著最重要的關鍵角色。
2、馬炳文的主要論著及內容提要
前言,馬炳文自進入西派門牆後,其思想及丹業,亦有其依止處,此後,一方面專注於修道、授徒,一方面則勤於講經說法、著作立論。幾十年下來,積累不少著作。這些著作,主要經由若水及混元兩個善書流通處[50]的長期印行及推廣,其影響亦不斷擴大,這是其他道門人物的出版品所未見到的情況。
綜覽馬炳文的著作,[51]可粗分為儒學及道學兩大類。其中的道學類著作,又可進一步細為四種。以下,即依如是的分類架構,列出其書目及內容大要:
(1)儒學類
此方面的著作,有《正果》及《大道之行》二書。《正果》是由民族幼苗之培育(強國必先強種)、學生之定義及為學之方法、修身之重要性、如何修身、談齊家、就業與際遇、人生以服務為目的──職業神聖、宗教篇獻言、元首篇獻言、介紹大英雄退伍之地及「無極」與「太極」之探討等幾個章節所構成,內容主要談論為修身、齊家及治世的道理,和傳統儒學所追求的理想相近,故可歸類為儒學之著作。馬炳文為此書所寫之序文即言:「願人人能聞此一聲雛雞之啼,自啟良知之門,各省其身心,各正其言行,各除其乖戾,各致其祥和,各敬其業,各樂其群,共締人間福祉,共享人間太平,會眾人之良知為天心,集眾人之善行而成正果。……此為筆者馨香萬拜以祝禱者也。」[52]馬氏所抱持的理想,顯然很接近儒家的大同治世;如是的理想,也是馬氏從小接受儒學教育薰陶的精神結晶。
《大道之行》一小冊子,撰寫於2000年,是馬炳文生前最後公開印行的著作。這本由馬炳文的香港弟子梁佩春所助印的小書,主要是撮取《易經》、《四書》等儒典中,所隱含可以與道經、丹道相互印證及發揮的經文,加以詮釋,以融通儒、道二家之義理。此書也可說是一本以道釋儒的論著,其中所引經文主要雖是出自儒典,但所發揮的義理,卻屬於道家,因此,將之歸納為道學類亦可。
(2)道學類
馬炳文的道學類著作,依其內容,又可細分為如下四小類:
甲、傳記類:
此方面的著作主要有〈大江西派道統說明〉及《太上老子傳》。〈大江西派道統說明〉一文,旨在建構大江西派的傳承歷史以及介紹幾位西派重要祖師的生平事跡。依馬炳文的看法,內丹西派和南北東派一樣,皆同屬由東華帝君王玄甫所開創的少陽派,而王玄甫乃是太上老君的弟子及鍾離權的師父。鍾離權傳呂洞賓,呂洞賓傳李涵虛,因而開啟內丹西派。李涵虛之後,西派的傳承依次為第二代的吳天秩、第三代的汪東亭、第四代的徐海印、魏則之,第五代的李仲強及第六代的吳君確。吳君確的弟子有馬傑康、馬炳文及葛中和。馬炳文之此說,顯是由吳君確一系往上溯源,並未全面考察西派的各支法脈。
除了建立這樣的西派道統外,馬炳文也分別為吳天秩、汪東亭、徐海印、魏則之、李仲強及吳君確等人立傳,但因資料有限,不少傳記,皆只是大略記之。諸祖師傳記中的李涵虛,則是由周靖陽所撰寫。
《太上老子傳》一書,係馬炳文根據《道藏》及典籍中所見數種與老子有關的傳記及顯化事跡,比如《史記․老子列傳》、《混元聖記》、《太上老君年譜要略》、《猶龍傳》等等,加以整理、改寫的現代老子傳。馬氏並非學界之學者專家,其編寫此書,主要是從道教徒的觀點出發,因此,道書裡面有關老子降生及顯化的神跡,皆視為史實,宗教、神話色彩濃厚。
乙、訪道遇真記類
此類著作計有〈慈雲谷訪道記〉、〈碧海仙山憶舊遊〉、〈陋巷訪道記〉、〈臺北街頭奇遇三則〉、〈萬銀山接引記〉、〈訪道遇師記〉等六篇,分別刊載於《道教文化》及紅卍字會的會刊《道慈研究》當中。主要內容分別記述馬炳文來臺後,到處尋真訪道及值遇奇人異士的傳奇事跡和具體經過。馬炳文的這類著作,不僅文詞雅馴、情節引人,內容亦深具義理及啟發,讀來直讓人心超物外、咀嚼再三,可說是現代版的神異傳。這幾篇文章,同時也和李樂俅的《訪道語錄》一樣,,留下寶貴的資料。
丙、內丹專論類
此類的著作計有〈仙道問答錄〉、〈仙道吟〉、〈敬答孫汝忠仙師金丹二十四問〉及《金丹道法專題講座》等四篇。〈仙道問答錄〉一文,寫作時間甚早,印行時,其篇名是由吳君確所題,且經過君確的過目,因此,當寫於1954年君確返歸道山之前。內容主要是以問答的方式,精要介紹修丹的重要、目的、條件、方法及築基、結丹、煉己、還丹、脫胎、神化等幾個主要階段和內涵。此文乃是馬炳文拜師入門、領受師說後,嘗試將內丹的理法,做精簡之闡發的專論;其篇幅雖然不長,但很能反映馬炳文早期的內丹思想,可看做是馬炳文內丹思想的提要。
〈仙道吟〉一文,全以七言絕句的形式,闡述仙道的內涵、流源、嫡傳、栽接、修習方法等等問題。曾刊載於《性與命》第12期,後由若水善書印行流通。
〈敬答孫汝忠仙師金丹二十四問〉一文,是馬炳文嘗試回答孫汝忠所留下的簡易、眼前、可笑、心腎、家中、雙修、危險、黃婆、伴侶、有作、朝市、築基、爐鼎、鉛汞、火藥、呼吸、日月、法天、花月、活子時、潮信、刑德、沐浴及順逆等二十四個問題。西派初祖李涵虛在遭遇張三丰、呂洞賓之前,曾從孫汝忠之弟子鄭樸山處,習得修丹方法;馬炳文在修道過程當中,亦曾鑽研過孫汝忠的丹法。撰寫此文,顯係在對孫汝忠的丹法,做一詮解;不過,孫汝忠的丹法,具有陰陽雙修的色彩,而馬炳文之答覆,純就清修派的觀點而立論。
《金丹道法專題講座》一書,係1991年10月,馬炳文應邀至香港及新加坡做有關金丹之專題演講的具體內容。篇幅雖不長,但卻精要的闡述內丹的理法及重要歷程、次第。此文和早期所撰之〈仙道問答錄〉一樣,都可反映馬炳文內丹思想的全貌,及做為了解其內丹思想的提要。
丁、丹經及道經註解類
此方面的著作有《入藥鏡詳解》、《西昇經淺釋》、《老子道德經淺釋》、《清靜經淺釋》、《大洞真經撮要淺釋》及《大道正統》等書。這類書的分量最多,是馬炳文生平論著的大宗,也是他長期講經說法的內容。雖然類似《西昇經》、《道德經》、《清靜經》及《大洞真經》等道經,皆成書於內丹興起之前,但馬炳文在註解這些經典時,都融入不少內丹修煉的觀點。
《入藥鏡》是五代重要丹家崔希範的著作,內容雖然簡單,但影響卻十分深遠,五代後的丹家,註解此文者甚多。馬炳文在1953年前後,入山試靜之時,撰作《入藥鏡詳解》,是以此文可反映出其早期對內丹的理解。
《西昇經淺釋》出版於1981年,應當是當代第一部《西昇經》的白話註解。釋文寫成後,曾於《道教文化》及《道慈研究》等刊物連載。其後集結成書,先由香港道眾助印出版,後由若水善書印製流通。馬炳文視《西昇經》為老子本人在西出函谷關前對關尹子所親自講授,認為此經主旨,「純係修真心法,凡超凡入聖之法訣,均指授無遺,平實簡要,將大道輪廓及內蘊精華,一一和盤托出,毫無鉛汞、龍虎、白雪、黃芽等等名號之比喻,直指性命雙修不二大道作有志步入三清道上者最簡捷、最正確之無上指標。」[53]由此可見馬炳文對此經之重視。《西昇經》雖不涉內丹的修煉,但馬炳文註解此書時,仍融入不少內丹的概念。
《老子道德經淺釋》出版於1985年,係以敦煌本《道德經》為底本,初版先由臺港眾道友及北市太極神宮出資印行,後由若水善書再版流通。馬炳文此註,主要從精氣神之修煉的角度著手,其中又以內丹的觀念為多,和一般文人註解《道德經》的角度不同。
《清靜經淺釋》一書,撰於1993年,係對《清靜經》的白話解釋。最早由弟子贊助出版,後來由位於臺北新店的混元善書流通處印行贈閱。隔年,香港弟子亦翻印此書在香港流通。混元善書處的版本後面,另外附有由馬炳文及周靖陽所撰〈大江西派道統說明〉一文。
《大洞真經撮要淺釋》一書,係馬炳文於1990年,在巢雲居自宅,為諸生講解《大洞真經》的內容。該經全名為《太上無極總真文昌大洞仙經》,又名《文昌大洞仙經》。此經係南宋孝宗乾道戊子(1168)年,假借文昌帝君降箕而產生,[54]收入《正統道藏》洞真部本文類荒字號,全經共五卷,馬炳文的「撮要淺釋」,係從此經之各卷,挑選出24章經文進行解說。在闡釋此經時,馬炳文主要仍是從內丹修煉的角度來進行;惟此經所著重的修行方式,是上清派之存思法及誦咒法,而馬炳文對上清派的修行法及義理內涵並不熟悉,因此,有多處之解釋,皆背離經文之原意。比如,有經文言,「命門合津延,守我身常寧」,其中的「合津延」,在上清派的身神體系當中,係屬命門之神的名諱,但在馬炳文的解釋,則為「陰海流盈,津液延長」[55]。如是之例,見於多處。
《大道正統》一書,又名《全真教簡介》,1993年由香港青松觀的道教學院出版。書中摘取王重陽、馬丹陽、丘處機等等幾位全真宗師的作品,加以白話解釋,以此來介紹全真教的宗旨及教義。
3、馬炳文內丹思想概說
馬炳文從吳君確處承襲內丹西派汪東亭一系教外別傳之教旨,主張內丹的修煉,須從「守虛空玄竅」下手。然因秉持口訣須於拜師入門後方傳授,故有關入手的具體方法,馬炳文在著作當中皆未明示,只是大致講述其修行之理法。如下所引之說,即是一例:
夫築基者,建築成丹入道之根基也。……聖人憫之,示之以法,使其馳外無定之妄心,收入玄玄一竅之內,養之以自然,交之以神氣,內有所戀,即不外出,塵心自減,道心日增,歷時久之,道心堅矣,道心堅定,即是根基穩固,以此根基,可以作為到達彼岸各部過程之用。此種過程,乃得藥、結丹、煉己、還丹、脫胎、神化、真空、了當是也。[56]
馬氏此文,強調修丹築基,須收視返聽,凝守於「玄玄一竅」之中,久而久之,自能神氣交融、靜定日增,進而招攝出先天一炁。馬氏如是的說法,和其堂兄馬傑康,以及汪東亭一系的西派傳人所言,顯然如出一轍。至於此竅之確切位置為何,西派有其特殊見解,但向來未明載於書,只有在真正拜師入門後,方由師父親口傳授。筆者於2001年底拜師後,馬炳文老師即親口對筆者指出玄竅位置,另外,則傳授一份修道打坐的程序與要領文件。這些資料,皆未載於典籍,此乃自古以來內丹傳承的慣例。惟至今日,西派另一支法脈的第五代傳人陳毓照,已於其著作中,清楚公佈及解說西派下手的工夫及意守之玄竅位置,[57]因此,此部分的內容,如今已不再是一個秘密。這樣的作法,也將為傳統丹道的傳承方式,帶來重大轉變。
除了入手方法外,馬炳文在早期撰作的《仙道問答錄》當中,將整個修丹的過程,分成築基、得藥、結丹、煉己、還丹、脫胎及神化等幾個重要階段。1991年底,馬炳文應邀至香港、新加坡演講時,則稍有變化,將金丹的修煉步驟,分成築基、得藥、煉己、結丹、沐浴、溫養、還丹、聖胎、玄珠與陽神、渾成等數大次第,內容和早期的說法,已出現一些差異,可視為其晚年之定說。
六、臺港等地的西派第八代弟子
,始於第六代的吳君確,然吳君確來臺數年後即仙逝,所授弟子,只有馬傑康、馬炳文、葛中和、周靖陽及殷啟堂等數人。其中,馬傑康並未收受弟子,葛中和及殷啟堂的情況不明;現今所知曾傳授弟子的,惟有周靖陽及馬炳文二人。周靖陽後來遷居香港,具體的情況不得其詳;,因其長期在民間講課,且勤於筆耕著述,並有學生幫忙印製及流通其著作,因此,吸引不少人慕名而來,所收弟子最多。據粗略的統計,馬炳文生前所收受的弟子,當在三百人以上,乃是歷代西派傳人當中,收徒最多者。也因其採取廣傳的方式,使得西派在臺港及馬來西亞等地,廣泛地傳播開來,成為臺港丹道流派非常重要的一支。
由於馬炳文在世收受弟子的時間相當長,弟子亦散居臺港及馬來西亞等地,因此,已很難確切掌握馬炳文所收弟子的數量及其身分、背景。根據筆者長期參與西派活動聚會的經驗及觀察,,以指南宮道教學院的學生最多。[58]至於其身分、背景,各行各業都有,其中有不少人是宮觀或宗教團體的負責人,[59]抑或是從事道士及術數等行業者,另亦有學界人士。馬炳文去世後,仍有許多弟子散居各地,持續修行西派丹法,只是尚未見到與西派有關的著作產生。在組織方面,由范水旺所積極籌備的「社團法人中華大江西派內丹修煉協會」,預計於2012年正式成立。如是協會的成立,,將更有其核心及組織性。
七、結論
中國古代內丹修煉法門的傳播來臺,當以清代的先天道為最早。這個自日治時期開始即被歸類為齋教或在家的先天道,無論是就其淵源,[60]還是就其教義及經典[61]來說,皆充斥著濃厚的內丹思想,若將之視為「外佛內道」的民間教派,當不為過。先天道來臺之後,日本殖民統治結束前,,。戰後數年,乃是內丹傳播來臺的重要高峰。隨著國民政府播遷來臺的百萬軍民當中,即有許多的內丹修行者,分屬各種不同的丹道法脈。李樂俅的《訪道語錄》一書,以及《仙學》及《仙道》雜誌,[62]已為我們留下寶貴的史料,使我們得以了解戰後至解嚴前,臺地丹道人士的活動情形及其思想、著作內涵。除此之外,尚有一些未載之於上述典籍的人物及法脈,比如劉培中及其創立的崑崙仙宗、[63]全真道士金風山人及其法嗣等,[64]都是戰後從中國傳播來臺的重要丹道法脈,並一直傳承到今天。
,無論在人數、傳播的範圍及影響力上,都遠遠不如類似、一貫道及本土的道教正一派等教派,但幾十年下來,除已積累不少論著文獻及產生過相當深遠的影響外,[65]甚至也形成一些傳統所未見的革新及變化,[66]因此,非常值得學界認真加以考察及探討。
本文係以戰後傳播來臺的內丹西派做為主要的探討對象,。全文伊始,首先概要介紹內丹西派的源流及其創始人李涵虛的生平事跡,其次則分別整理及剖析西派第五代李仲強和第六代吳君確的生平大要及內丹思想。有關李仲強的事跡,向來因史料闕乏而模糊不清。筆者在撰作此文過程當中,因著廣州《南方都市報》的一篇報導,,由是而對李仲強其人,得以形成更多的認識及了解。論文的後半部,主要集中探討吳君確在臺的重要弟子──馬傑康及馬炳文二人的事跡、論著及思想。後者,,最關鍵的人物,本文對於馬炳文的事跡、論著及內容思想,做了最詳盡的調查及剖析。經由如是的探討,本文已基本上釐清整個西派在臺的傳承歷史,以及重要傳承人物的傳記、著作和思想內涵。惟於此亦必須承認,由於本文所主要調查、探討的人物,幾乎都已不在人世,而在世者對於過往者的情形,亦不一定全然了解,抑或願意如實吐露,且所遺留下來的事物亦相當有限,因此,對於其中某些問題,自然無法鉅細靡遺的加以闡述,此乃是此類型的調查研究所必然會碰到的情形。期盼隨著時間的發展,能有更多的史料被挖掘出來,而使歷史的真相更加的清楚昭然!
後記:謹以此文紀念已於2002年底歸返雲巢道鄉的馬炳文老師!
徵引書目
中文部分
(一)傳統文獻
李涵虛,《三車秘旨》,《藏外道書》第26冊。成都:巴蜀出版社,1994。
───,《道竅談》,《藏外道書》第26冊。成都:巴蜀出版社,1994。
───著,徐兆仁主編,《涵虛秘旨》。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0。
───著,盛克琦點校,《圓嶠內篇》。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9。
李道純著,王沐選編,《道教五派丹法精選》第一集。北京:中醫古籍出版社,1989。
汪東亭,《三教一貫》。北縣:若水善書流通處,1987。
───,《體真山人性命要旨》。北縣:若水善書流通所,1991。
《皇極金丹九蓮正信歸真還鄉寶卷》,收入王見川、林萬傳主編,《明清民間宗教經卷文獻》第4卷,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99,頁873–967。
黃元吉,《道德經精義》。臺北:自由出版社,1994。
陸潛虛,《方壺外史》。臺北:自由出版社,2003。
(二)專著
任繼愈主編,《道藏提要》。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5。
李樂俅編,《訪道語錄》。臺北:真善美出版社,1971。
馬炳文,《老子道德經淺釋》。北縣:若水善書流通處,1986。
───,《正果》。北縣:若水善書流通處,1986。
───,《西昇經淺釋》。北縣:中國個人義務若水善書流通所,1987。
───,《太上老子傳》。臺北:自印,1987。
───,《大洞真經撮要淺釋》。臺北:中華大道雜誌社,1992。
───,《金丹道法專題講座》。臺北:自印,1993。
───,《清靜經淺釋》。北縣:混元善書贈閱流通處,1993。
───,《大道正統(全真教簡介)》。香港:香港道教學院,1993。
───,《大道之行》。臺北:自印,2000。
───,《仙道問答錄、入藥鏡詳解、仙道吟》。北縣:若水善書流通處,2001。
黃兆漢,《明代道士張三丰考》。臺北:,1988。
霍克功,《內丹解碼──李西月西派內丹學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
(三)期刊論文
王見川,〈青蓮教道脈源流新論──兼談九祖「黃德輝」〉,《清史研究》,2010年1期,頁20-36。
李永霖,〈火西月與李西月考〉,《性與命》第7期,1997,頁34–58。
李世偉,1950-1987)〉,收入黎志添主編,《香港及華南道教研究》,香港:中華書局,2005,頁485-514。
李豐楙,〈丹道、,收入賴賢宗、蕭進銘主編,,臺北:博揚文化,2010,頁15–54。
李麗涼,〈1949–1990,收入賴賢宗、蕭進銘主編,,臺北:博揚文化,2010,頁195–226。
林萬傳,《先天道研究》,臺南:靝巨書局,1986。
:先天道源流考〉,收入江燦騰、王見川主編,,臺北:新文豐出版社,1994,頁113–144。
馬炳文,〈碧海仙山憶舊遊〉,《道教文化》第1卷第11期,頁34–40。
───,〈陋巷訪道記〉,《道教文化》第1卷第11期,頁41–42。
───,〈臺北街頭奇遇三則〉,《道慈研究》第30、31、32期,頁13–16、14–17、15–17。
───,〈清代道教西派命名、活動及道統考〉,收入氏著,《道教研究論集》,香港: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1988,頁61–91
───,〈大考〉,收入《道教與文學》,臺北:學生書局,1994,頁297–319。
盛克琦,〈大江西派概考〉,收入氏編,《圓嶠內篇》,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9,頁330–354。
賴賢宗,〈黃龍丹院的傳承與丹法〉,賴賢宗、蕭進銘主編,,臺北:博揚文化,2010,頁73–107。
蕭進銘,〈全真道龍門宗伍柳法脈在臺傳承的調查研究──以陳敦甫一系為核心〉,《道教研究學報:宗教、歷史與社會》,2009年第1期,頁239–280。
(四)網站資料
李永霖,〈西派丹訣鈎玄〉,,網址:http://taiwan.shien-dao. com. tw/mktalkdetail.php?ID=55,閱覽時間:2010年7月2日。
吳廣宇,〈一門兩代四將領,百年家史見證中國海軍近代化歷程──西關李叔的將門秘史〉,《南方都市報》,2008年10月23日,GA30版。
網址http://epaper.oeeee.com/G/html/2008-10/23/content_606152.htm
(五)英文部分
Farzeen Baldrian-Hussein,“Li Xiyue”, in Fabrizio Pregadio(ed.), TheEncyclopedia of Taoism, volⅡ,London and New York:Routledge,2008,pp645-646
附錄一、
中國紀年 | 西元 紀年 | 事 件 內 容 |
清嘉慶11年 | 1806 | 西派創始人李涵虛生於四川樂山。 |
清道光15年 | 1835 | 李涵虛自言於是年遇呂洞賓,傳其丹法。 |
清道光19年 | 1839 | 西派第三代傳人汪東亭在世(1839–1917)。 |
清咸豐6年 | 1854 | 李涵虛去世。 |
清光緒19年 | 1893 | 西派第五代傳人李仲強(1893–1979)在世。 |
清光緒22年 | 1896 | 西派第四代傳人徐海印(1896–1970?)在世。 |
清光緒25年 | 1899 | 西派第六代傳人吳君確生於江蘇江陰。 |
1916 | 西派第七代傳人馬傑康生於安徽渦陽。 | |
1923 | 西派第七代傳人馬炳文生於安徽渦陽。 | |
1949 | 此年前後,吳君確來臺,任教於前臺北工專礦冶科。 | |
1950 | 馬傑康、馬炳文禮拜吳君確為師。 | |
1953 | 馬炳文於土城日月洞隱修。 | |
1954 | 馬炳文於北投鐘鼓洞隱修。吳君確於是年去世。 | |
1989 | 馬炳文應邀至指南宮中華道教學院任教,主要教授內丹學。 | |
1991.10 | 馬炳文應香港青松觀及新加坡德教會紫經閣之邀請,做「金丹道法」專題演講。 | |
1992 | 馬炳文與香港青松觀住持侯寶垣(1912-1999),共同發起重建老子中太清宮的募款活動。 | |
2002.12.30 | 馬炳文在臺北去世。 |
附錄二、馬炳文重要著作編年表
序號 | 著作名稱 | 著作年度 | 出版年度 | 出版處 | 備註 |
1 | 〈仙道問答錄〉 | 1954年前 | 1991 | 若水善書 | 〈仙道問答錄〉、《入藥鏡詳解》與〈仙道吟〉合成一書出版 |
2 | 《入藥鏡詳解》或名《入藥鏡白話註釋》 | 1962年前 | 《仙學》28、29、32、33、34、36期、若水善書 | ||
3 | 〈介紹大英雄退伍之地〉 | 1978.6 | 《道教文化》第1卷第10期 | 收入《正果》一書 | |
4 | 〈碧海仙山憶舊遊〉 | 1978.11 | 《道教文化》第1卷第11期 | ||
5 | 〈陋巷訪道記〉 | 1978.11 | 《道教文化》第1卷第11期 | ||
6 | 〈無極與太極之探討〉 | 1978.12 | 《道教文化》第1卷第12期 | 收入《正果》一書 | |
7 | 〈民族幼苗之培育〉 | 1980.12 | 《道教文化》第3卷第12期 | 收入《正果》一書 | |
8 | 〈敬答孫汝忠仙師金丹二十四問〉 | 1981.10 | 《道教文化》第4卷第10期 | ||
9 | 《西昇經淺釋》 | 1981 | 若水善書 | ||
10 | 《老子道德經淺釋》 | 1985 | 若水善書 | ||
11 | 《正果》 | 1986 | 若水善書 | 其內收錄3、6、7等作品 | |
12 | 〈訪道遇真記一、九股山之遊〉 | 1982 | 《道慈研究》27期 | 即〈碧海仙山憶舊遊〉一文 | |
13 | 〈訪道遇真記二、慈雲谷訪道記〉 | 1983 | 《道慈研究》28期 | ||
14 | 〈訪道遇真記三、萬銀山接引記〉 | 1983 | 《道慈研究》29期 | ||
15 | 〈訪道遇真記四、臺北街頭奇遇三則之一〉 | 1983 | 《道慈研究》30期 | ||
16 | 〈訪道遇真記五、臺北街頭奇遇三則之二〉 | 1983 | 《道慈研究》31期 | ||
17 | 〈訪道遇真記六、臺北街頭奇遇三則之三〉 | 1983 | 《道慈研究》32期 | ||
18 | 《太上老子傳》 | 1987 | 自印 | ||
19 | 《大洞真經撮要淺釋》 | 1991 | 1992 | 中華大道雜誌社 | |
20 | 《金丹道法專題講座》 | 1991 | 混元善書 | ||
21 | 《清靜經淺釋》 | 1993 | 1993 | 混元善書 | |
22 | 《大道正統(全真教簡介)》 | 1993 | 香港道教學院 | ||
23 | 〈仙道吟〉 | 1998.12 | 《性與命》第12期、若水善書 | ||
24 | 《大道之行》 | 2000 | 自印 |
附錄三、吳君確撰〈海印山人譚道集序〉全文
黃老之學,世人類皆目之為玄學,或哲學,而不知此乃實實在在之一科學也。因其主要目的在修煉,使人壽促者可以長生,性之迷昧不靈者可以圓明,其所憑藉者為精氣神,其入手方法亦無非神與氣相凝。此種修煉,有方法、有憑藉、有步驟、有結果、完全腳踏實地。按法煉去,工夫愈深,體內所生之變化即所謂法象者亦愈明顯,直至壽能長生,性能圓明,最後達羽化登仙之一步,此豈非實實在在道道地地之生理衛生之學乎?何玄之有哉!
夫吾人在醫理上常有云:「神思恍惚,心腎不交」者,亦即神氣不相凝之謂也。神屬心,氣屬腎,神氣混融,即心腎相交也。所以道家之修煉,無非是以神馭氣,使神氣混融而已。
誠如李清菴有云:「神氣和合生靈質,心息相依結聖胎。」心者,神也。息者,氣也。心息相依,即神氣相戀。再如入藥鏡所謂:「起巽風,運坤火;入黃房,成至寶。」亦即明言神氣二者之運用及其功效也。
蓋巽風者,息也。坤火者,神也。黃房即丹田。至寶即聖胎。神氣二物在丹田內相戀相愛,紐結一團,成為據之以修煉成仙之至寶聖胎也。
吾人果能按法修之煉之,使神氣和融,心腎交寧,則衰老者可以強壯。更進一步,如能混凝不散,結成第三種物品,(即所謂靈質)從此神凝不散,豈非可以久視長生乎?
如能再加工夫,將此靈質,依法煉持,心境虛靜,無絲毫雜念參雜其間,虛心養神,終至心境朗澈心明神化一步,則性圓明矣。性能圓明,亦即成仙成佛,豈有他哉!
是以道家之修,一方面求長生,同時亦求明性,緣性無命不立,命無性不存,要修性必須先保命,所以性命雙修,與祗知修性而不修命者不同。至於現代生理衛生學之祗命而不講性,可說祗是顧到做人之一半,其價值之低下,不可同日語矣!
此種可以長生不老與羽化登仙之學問,我中華民族於三四千年前業已成熟見效,惜乎後代子孫,未能將其發揚廣大,而常沉溺在若隱若現之間,豈不愧對古人乎?更有若干不肖子孫,既不加研究,亦不知保存,反妄自詆毀,目之為荒誕不稽,不亦哀哉!
丹書均云:「大道至簡至易。」但亦云:「要防危慮險。」可知修道並不是一件難事,果能得其真傳,則返老還童易也。但色身上之天機一旦發動,法象環生,此時如處置失當,導之不得其法,則危險立至!紫陽云:「命寶不宜輕弄!」此修道之所以要訪師經師指點也。
玆者,奉讀海印翁大著,敬佩之餘,謹綴數語,以為尚未明道者之士君子介。
江陰修真山人 吳君確拜序
* 本文最初發表於2010年8月28、29日由台北市丹道文化研究會及臺北大學東西哲學與詮釋學研究中心聯合主辦之第二屆「丹道在台灣的流傳與發展」學術研討會。在寫作過程中,承蒙廖艷友、、崔信麟、馬傑康之子、范水旺、邱子貞、康智源、康陳慶鳳、黃瑞珍、吳廣宇、紅卍字會、南方都市報等女士、先生、機構的接受訪問、熱心協助和提供資料,筆者於此致上最深的謝意!此外,論文投稿時,得到多位審查者提供寶貴修正意見,使本文更加完善,謹此致謝!
** 作者為真理大學宗教文化與組織管理學系助理教授。
[1] 李道純著,王沐選編:《道教五派丹法精選》第一集,〈序〉(北京:中醫古籍出版社,1989)。
[2] 齋醮科儀的融入及成為修法的重心,即是一例。全真創始人王重陽創教之初,強調內功外行、功行並重,其中的內功,即是內丹的修煉,至於外行,則幾乎未涉齋醮科儀。惟自馬丹陽掌教以降後,為了迎合帝王臣妃及平民百姓的需要,即開始引入齋醮科儀,嗣後,齋醮科儀便逐漸成為全真道士必須參學之教法,直到今天,皆是如此。甚至齋醮科儀的修行,還有凌駕內丹之現象。至於清初的王常月,則強調受持三壇大戒、嚴奉戒儀為全真道人修行的核心,至於內丹的修煉,則為其次。以上二例,皆是全真教法在發展過程當中的重要轉變。
[3] 陸潛虛:《金丹就正篇․序》,《方壺外史》(臺北:自由出版社,2003),頁219。
[4] 就筆者所見的相關研究論著有:黃兆漢:〈清代道教西派命名、活動及道統考〉,收入氏著,《道教研究論集》(香港: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1988),頁61–91;黃兆漢:〈大考〉,收入《道教與文學》,臺北:學生書局,1994,頁297–319;黃兆漢:《明代道士張三丰考》(臺北:,1988)。徐兆仁主編:《涵虛秘旨》(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0)。李永霖:〈火西月與李西月考〉,《性與命》第7期,1997,頁34–58;李永霖:〈西派丹訣鈎玄〉,,網址:http://taiwan.shien-dao.com.tw/mktalkdetail.php?ID=55,閱覽時間為2010年7月1日。霍克功:《內丹解碼──李西月西派內丹學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此書附錄有〈西派內丹學研究綜述〉(頁490–520)一文,對於近年來有關西派的期刊論著,做了完整的搜集整理及評述,頗可參考。李豐楙,〈丹道、,收入賴賢宗、蕭進銘主編,:博揚文化,2010),頁15–54。盛克琦點校編著:《圓嶠內篇》(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9)。FarzeenBaldrian-Hussein,“Li Xiyue”, in Fabrizio Pregadio(ed.), TheEncyclopedia of Taoism, volⅡ,London and New York:Routledge,2008,pp645-646.
[6]未及收入臺、港的西派論著(特別是馬炳文),是一缺憾。
[7] 有關李涵虛及西派歷代重要傳人的生平、事跡、論著及傳承情形,盛克琦的〈大江西派概考〉,(收入氏編,《圓嶠內篇》,頁330–354),有較詳盡的介紹,頗可參考。筆者此處,配合本文主題之需要,只做簡要敘述。
[8] 火西月與李西月是否為一人,西派是否為大江西派,學界、道界有所爭議。近代的道門人士陳攖寧及蕭天石等人皆主張同一,但黃兆漢則撰專文,反駁火西月與李西月同一之說。(詳參氏著〈大考〉一文)其後,李永霖氏再撰專文,羅列二人出生地、出生年月、姓氏名號、師承、丹法等等之近似同一,力挺前人之觀點。(李永霖:〈火西月與李西月考〉,《性與命》第7期,1997,頁34–58)筆者於此採後說,蓋黃氏立論的核心要點之一,乃是大的初祖是呂洞賓,而西派大力標榜的是張三丰(參黃氏上引文,頁317–318),如是的說法,實有所不足。因西派雖視張三丰為祖師,但亦同時崇奉呂洞賓,並非如黃氏所言,只奉張三丰為祖師。此外,李永霖氏的論述,亦相當有力,值得參考。
[9] 李涵虛:《三車秘旨》,《藏外道書》第26冊(成都:巴蜀出版社,1994),頁627下。
[10] 此傳承譜系,主要參考盛克琦的〈大江西派概考〉,以及馬炳文的〈大江西派道統說明〉,分別收入魏堯,《一貫天機直講》(馬炳文自印,1999)及馬炳文:《清靜經淺釋》(新店:混元善書贈閱流通處,1993),頁34–54。
[11] 銀道源的著作有《合宗明道集》、《明道語錄》;汪東亭有《體真山人真訣語錄》、《性命要旨》、《教外別傳》、《體真心易》;柯葆真有《養性要旨》;魏堯有《一貫天機直講》、《大道真傳》;徐海印有《天樂集》;張義尚有《胎息經箋疏》、《養生極則》、《心氣秘旨訣中訣》、《仙道漫談》;陳毓照有《西派性命雙修源流理法部》、《天樂子西派丹法》、《後天人元陰陽雙修初探》、《西派別傳直講》、《陳映宗西派丹訣詩選》等。至於馬炳文的著作,在下文將做整理。
[12] 李涵虛:《人元大道九層煉心文終經》,收入《圓嶠內篇》,頁55。
[13]《三車秘旨․收心法下手工夫》,《藏外道書》第26冊,頁630下。
[14] 在《道竅談》當中,李涵虛另外還提出守黃庭、炁海及丹田三穴之說,其文如下:「學人下手之初,務要牢持筋骨,力戰睡魔,塞兌垂簾,離諸妄想,迴光返照乎三穴。三穴者,黃庭、炁海、丹田也。……致虛守靜之際,神凝氣合之時,不意有一境忽從規中化出,其大無外,其小無內,則玄關現象矣。」(《藏外道書》第26冊,頁619–620)
[15] 由於汪東亭之師吳天秩,未曾留下任何著作,因此,無法確切斷定,如是下手方法的轉變,到底是起源於何人?又為何會產生這樣的變化?
[16] 汪東亭:《三教一貫․總說》(北縣:若水善書流通處,1987),頁10。
[19] 李樂俅編:《訪道語錄》(臺北:真善美出版社,1971),頁144。
[20] 李樂俅編:《訪道語錄》,頁143–144。
[21] 馬炳文:《清靜經淺釋》,頁42–43。
[22] 同上出處,頁42。
[23] 參見南方都市報官網,網址為http://epaper.oeeee.com/G/html/2008-10/23/content_606152.htm,下載時間2010年8月1日。
[24] 有關馬炳文禮拜吳君確為師的詳細經過及情形,馬炳文曾撰〈訪道遇師記〉(收入氏著《清靜經淺釋》,頁44–54)一文以記之。
[25] 此文之名,見於馬炳文所撰〈訪道遇師記〉(《清靜經淺釋》,頁49)當中,但內容不詳。
[28]此文出處待查,馬炳文在他的許多論著當中,皆曾徵引其文,故當實有此文,只是出處不詳。全文內容,參見附錄三。
[29] 馬炳文,〈訪道遇師記〉,《清靜經淺釋》,頁52–53。
[30] 《道竅談》第32章,《藏外道書》第26冊,頁623。
[31] 李麗涼:〈1949–1990,收入賴賢宗、蕭進銘主編,:博揚出版社,2010),頁212。
[32] 李樂俅:《訪道語錄》,頁183。
[33] 李樂俅:《訪道語錄》,頁183–185。
[34] 蕭進銘:〈全真道龍門宗伍柳法脈在臺傳承的調查研究──以陳敦甫一系為核心〉,《道教研究學報:宗教、歷史與社會》,2009年第1期,頁253。
[35] 馬合陽:〈碧海仙山憶舊遊〉,《道教文化》第1卷第11期,頁34。
[36] 李樂俅:《訪道語錄》,頁8。
[37] 同註33。
[38] 汪東亭:《體真山人性命要旨》(北縣:中國個人義務若水善書流通所,1991),頁11。
[39] 李樂俅:《訪道語錄》,頁1。
[40] 馬炳文:《西昇經淺釋》(北縣:中國個人義務若水善書流通所,1987),頁4。
[41] 此係馬傑康之子所口述,訪問時間為2009年6月15日。
[42] 黃元吉:《道德經精義》(臺北:自由出版社,1994)。
[43] 李樂俅:《訪道語錄》,頁144。
[44] 本節有關馬炳文生平事跡的記述,主要得自其本人著作及馬氏之妻廖艷友女士的口述,訪問時間為2009年7月22日。
[45] 馬炳文:《西昇經淺釋》,頁3。
[46] 此為馬炳文所自語,出處見《西昇經淺釋》,頁4。
[47] 位於台北指南宮的中華道教學院,,創建於1989年10月,首任院長為龔鵬程。馬炳文於學院創立之初,即受邀講授「道教丹道學」一課程。(《丹道養生道家西派集成》,〈龔鵬程序〉,頁1)修課學生,不少都皈入馬炳文門下,成為西派第八代弟子。馬氏弟子當中,即以此為大宗。
[48] 馬炳文曾自記其一生求道、修道的大略經過如下:「余自研習黃老學術以來,初則追求孫教鸞真人性命雙修之道,繼則師習北派全真之法,再則側列大江西派門牆,既不敢固步以自封,又深惕韶光之易逝,至誠參訪,擇善而師,歷盡艱辛。」(馬炳文,〈陋巷訪道記〉,《道教文化》第1卷第11期,頁41)
[49] 慧日講堂啟用於1961年1月,。講堂建好後,印順法師除了擔任住持外,亦長期在講堂內講解,直到1964年方辭退住持之位,改由印海法師繼任。馬炳文在〈台北街頭奇遇三則〉一文中,曾提及他長期至慧日講堂聽講佛法。(《道慈研究》第31期,頁15)
[50] 位於臺北縣中和市水源路的「個人義務若水善書流通處」,係由徐懷亮一人於1977年所創立。徐懷亮後來拜馬炳文為師,因此,馬炳文大部分的作品,以及西派祖師的著作,主要皆由若水善書幫忙助印流通。徐懷亮過世後,善處流通處的事務,轉而由康智源及康陳慶鳳夫妻負責,二人同樣為馬炳文的弟子,故持續印書不輟。另外,位於新店的混元善書贈閱流通處,成立時間較晚,負責人為陳坤清,其亦馬炳文之弟子,因此,也幫忙印行流通馬氏之著作,但數量較少,就筆者所見,只有《清靜經淺釋》一書。
[51] 馬炳文著作的詳細編年表,請參閱附錄二。
[52] 馬炳文:《正果》(北縣:若水善書流通處,1986),頁4。
[53]馬炳文:《西昇經淺釋》,頁3。
[54] 任繼愈主編:《道藏提要》(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5),頁3–4
[55] 馬炳文:《大洞真經撮要淺釋》(臺北:中華大道雜誌社,1992),頁122。
[56] 馬炳文:《仙道問答錄、入藥鏡詳解、仙道吟》(北縣:若水善書流通處,2001),頁9–10。
[58]香港的情況亦同,以青松觀主辦之道教學院學生最多。
[59] 較知名的有原臺中聖賢堂住持楊贊儒及原中華大道文教基金會董事長暨靈乩協會會長賴宗賢(已逝)先生。
[60] 據林萬傳考證,先天道的創始人黃德輝(馬西沙及王見川二人皆主張,黃德輝即是黃廷臣。詳參馬西沙、韓秉方著,《中國民間宗教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頁1103-1104。王見川,〈青蓮教道脈源流新論──兼談九祖「黃德輝」〉,《清史研究》,2010年1期,頁25-26)即是一全真道士。詳參林萬傳::先天道源流考〉,收入江燦騰、王見川主編,:新文豐出版社,1994),頁118。林氏此說,或仍有可商榷處,但先天道早期的修煉法門,內丹確實為一重心(另有雷法及符咒的傳承,詳參王見川,〈青蓮教道脈源流新論──兼談九祖「黃德輝」〉,《清史研究》,2010年1期,頁23),此無論是從其經典,還是從「九節玄功」這樣的修煉法門來看,都可得到確認。當時官方的文獻,便因其強調內丹,故又以「金丹道」一名來稱呼此教。
[61] 先天道最重要的經典之一《皇極金丹九蓮正信歸真還鄉寶卷》(收入王見川、林萬傳主編:《明清民間宗教經卷文獻》第4卷,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99,頁873–967),其中充斥著內丹語言。此外,先天道修行的重心──「玄關」及內部所流傳的「九節玄功」(含築基、煉己、採藥、得藥、進火、武火、文火、沐浴及退符等九個步驟,詳參林萬傳,《先天道研究》,臺南:靝巨書局,1986,頁1-55~1-56),皆屬內丹術。
[62] ,可參閱李麗涼:〈1949–1990,,頁195–226。
[63] 有關劉培中及其崑崙仙宗的研究,可參閱李世偉:1950-1987)〉,收入黎志添主編,《香港及華南道教研究》(香港:中華書局,2005),頁485-514。
[64] 詳參賴賢宗:〈黃龍丹院的傳承與丹法〉,,頁73–107。
[65] 2008年7月,由臺北市丹道文化研究會與臺北大學東西哲學與詮釋學研究中心,,首開風氣,。會議論文,已於2010年結集出版,。由此書,、歷史和著作。
[66] 有關此點,可參閱李豐楙:〈丹道、,,頁15–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