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pic
当前位置: 首页> 穿越小说> 陈希夷《华山十二睡功总诀》,四十一个疑点解答!

陈希夷《华山十二睡功总诀》,四十一个疑点解答!

2023-05-25 17:04:50




夫学道修真之士若习睡功玄诀者,于日间及夜静无事之时,或一阳来之候②,端身正坐,叩齿三十六通,逐一唤集身中诸神③,然后松宽衣带而侧卧之。 


诀在闭兑④,目半垂帘、赤龙头⑤胝⑥上腭,并膝收一足,十指⑦如钩,阴阳⑧归窍,是外日月交光⑨也。然后一手搯剑诀⑩掩生门⑾,一手搯剑诀⑿曲肱⒀而枕之,以眼对鼻,匕⒁对生门,合齿⒂,开天门⒃闭地户⒄,心目内观,坎离会合⒅,是内日月交精⒆也。 


功法鹿之运督⒇、鹤之养胎21、龟之喘息22。夫人之昼夜有一万三千五百息,行八万四千里气24,是应天地造化,悉在玄关23橐龠27。使思虑神25归于元神26,内药28也。内为体,外为用。体则合精于内,用则法光于外。使内外打成一块,方是八道29工夫。行到此际,六贼30自然消灭,五行自然攒簇31,火候32自然升降,醖33就真液34,浇养灵根35。故曰:玄牝36通一口,睡之饮春酒37。朝暮谨行特38(持),真阳39永不走。凡睡之功毕,起时揩摩心地40,次揩41两眼,则心身舒畅。


《华山十二睡功总诀》注释


1


华山十二睡功总诀:据传,陈抟老祖于武当山修炼成“五龙睡法”之后,隐居华山继续修道,并整理出一套系统的睡功功法,传于华山。,收入《赤风髓》一书中。现根据选自马道法《中国道教养生秘诀》对其补充纠正和完善,并加以注释。原文中加着重号者,应为误录,在注释中加以纠正。


2


一阳来之候:忽然勃起,有了性欲之时,也称“活子时”。 


3


逐一唤集身中诸神:指松静自然,收视内观,集中思想,除去一切杂念。通过“内视、内听、内嗅、内思、内感”,使所系肝神、心神、肺神、胆神等等诸神收回体内,各归其位。 


4


闭兑:塞兑也。就是两唇闭合,上下齿轻合。《易经》曰:“兑,说也。”《易经·说卦传》曰:“兑为口舌”。 


5


赤龙头:指舌尖。内丹术语称舌头为“赤龙”。 


6


胝:与胼合用,指老茧。故此字应为“舐”字误刻,在句中意为:以舌尖轻抵上腭。 


7


十指:根据上下文推断,应为十趾,原文误录。 


8


阴阳:结合下文,指坎离,即心神和肾气。 


9


日月交光:一般指双目垂帘下发出白光。但这里结合上下文意分析,日为双目,月为双足底的涌泉穴。因双目和两足底的涌泉穴,一上一下均在体外,故为外日月。 


10


搯剑诀:指掐子诀,即屈拇指掐于无名指根。搯为掏,叩击的意思;按《赤凤髓》所载,两手掐诀不同,是为原版误刻。


11


生门:肚脐,内为下丹田。《上清黄庭内景经》曰:“上有魂灵下关元,左为少阳右太阳,后有密户前生门,出日入月呼吸存。”《云笈七签》务成子注:“密户,肾也。”“生门,命门也。” 


12


搯剑诀:指掐剑诀,指并拢伸直食指、中指,然后屈无名指、小拇指,再屈拇指掐于无名指上。 


13


肱:指肩到肘的部分。 


14


匕:指鼻,有意隐晦此字。道家的内丹术和内家拳法中常有这种隐文藏意的作法。 


15


合齿:应为叩齿。是为原版误刻。 


16


开天门:指以鼻呼吸,使气冲天门;叩齿,以声振天门。天门,位于两眉头之间,道家常隐语为“十字街头”。《上清黄庭内景经》曰:“上合天门入明堂。”务成子注:“天门,在两眉之间,即天庭是也。” 


17


闭地户:有两处指向,一指上下门齿龈。《上清黄庭内景经》曰:“帝乡天中地户端”。务成子注:“鼻为上部之地户。”合地户,即轻轻闭合上下门齿。二指肛门,要求提起会阴,撮紧肛门扩约肌,以搭“下鹊桥”,接通任督脉。 


18


坎离会合:指心神和肾炁相抱合。“一阳来之候”,说明先天之肾炁出矣,现在“心目内观”,心神也下照生门,这样就容易使心神与精气相互抱合在一起。因心为南方火,故属离;肾为北方水,故属坎,所以称之为“坎离会合”,也叫“坎离”。


19


内日月交精:结合上下文应指心神与肾炁交泰,其乐融融。本来内丹修炼中“日月”指左右目,但这里讲明了为“内日月”,显然不是指双目;一般认为“内日月”应为“左玄肾门,右牝命门”,但这里又讲明了是“交精”,显然不是指两肾;那是不是指“先天之精”与“后天之精”的融合呢?显然也不是,因为其上句已经是“坎离会合”了,不可能再出现先后天之精相交。所以这里的“日月”应指“阴阳”,阴即肾之精气,阳乃心之意火。所以道家乐此不彼的“合阴阳”,“婴儿”“姹女”交合而结圣胎,即指此,并非低俗的“阴阳采战”之术和“男女双修身”之类也。 


20


鹿之运督:原文此处漏一“鹿”字,以致上下文不通。道家内丹修炼贯通督脉三关时,用牛车、鹿车、羊车,这里指犹如鹿车运行于督脉。其形神自若,稳步而行,喻指调形。 


21


鹤之养胎:鹤为长寿祥鸟,其孵卵镇定自若。喻指调神。 


22


龟之喘息:龟亦为长寿三物,其呼吸非常少,而且吐出之气,马上又吸回来。喻指调息。 


23


夫人之昼夜有一万三千五百息,行八万四千里气:出自《灵枢·五十营第十五》,宋代陈言所著《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亦曰:“一息脉行六过……,息者,以呼吸定之。一日计一万三千五百息,……。”《御纂医宗金鉴》曰:“一呼一吸,谓之一息。一息三至,谓之迟脉。一息六至,谓之数脉。”可见《赤凤髓》在此处表述,有两点需要注意:一是“一息脉行六寸”,应为“一息脉行6.22寸”;二是“八万四千里气”,应为“八万四千寸气”,这里以“寸”代“里”了。 


24


玄关:亦称“玄牝”,指口鼻。元代陈虚白《规中指南》论内丹三要,首论玄关(即玄牝)。元代李道纯《中和集》:“口鼻为玄牝。 


25


橐龠:指肾间动气。《性命圭旨》曰:“鼓之以橐龠,吹之以巽风,锻之以猛火。”橐龠,古指皮囊、风箱,喻指肾主纳气的功能,内丹修炼之中元气的运行皆从这里生发。所以玄关在上,主呼吸及后天之气;橐龠在下,主肾间动气及先天之气。它们都是人之生存的关键部位和功能,亦是丹道修炼的机关所在。


26


思虑神:指识神,可以识别世间万物,而且有无穷尽发展的倾向。老子《道德经》曰:“行越远,离道愈远。”不利于“抱朴守一”。 


27


元神:指一念之初动之前的状态。元神处于无思无虑,无善无恶,一片混沌之中。所以丹道修炼时只有处于一片混混沌沌之中,才便于思虑神归于元神。 


28


内药:内丹修炼的基础,指先天精、气、神。《悟真篇》董德宁注:“内药者,先天之药物,乃元和内运也。” 


29


八道:应为“入道”,是为原文误录。 


30


六贼:道教指色、声、香、味、触、法,为影响修道的六种因素。 


31


五行自然攒簇:水、火、木、金、土等五行都会簇拥、护卫着元神。五行,原指水、火、木、金、土五种物质,道教将其视为无所不包、无所不在的万物之源,内丹修炼家则视为人体五脏,即肾为水,心为火,肝为未,肺为金,脾为土。 


32


火候:一般指内丹修炼中把握意念(心神)的法则和尺度。火,即心之所生的意念;候,意念运用的法则和尺度。但这里是说元气与元神相抱合,升降于周天的景象。 


33


醖:即酝,酝酿酒一样。 


34


真液:指真汞,实为木液,或直接理解为内丹修炼过程中受纯阳之气点化而“酝酿”出的津液。 


35


灵根:喻指人体之命根。心为神根,肾为精根,得元气之养则灵。《太上黄庭外景经》曰:“玉池清水灌灵根,灵根坚固老不衰。”务成子注:“灵根,命根也;玉池、清水、乃口舌下津液也。” 


36


玄牝:源出《老子》:“谷种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玄,深远;牝,雌性,指衍生万物的本源。此处是指阴阳二气同出于一口,即鼻呼鼻吸,每次必通达下丹田的虚无窍,从而形成下丹田中神气相合的景象。 


37


春酒:似甘露一般的津液。 


38


行特:应为行持,是为原文误录。 


39



真阳:一阳初动之前的元阳,亦称元精。《性命圭旨》:“炼精者,炼元精,抽坎中之元阳也。元精固,则交感之精自不泄漏。” 


40


心地:心田也。指双手旋转按摩中丹田到下丹田的位置。并非有的文章注释为“脚心”。 


41


揩:双手掌搓热后轻按于双目,温热双眼并轻微左右旋转。并非拍打或用力按摩,切记。


随喜转发,功德无量








































































































































































福建省位于我国东南沿海,东隔台湾海峡与台湾省相望,北靠浙江,西接江西,南连广东。依山傍海,海岸曲折,多港湾海岛,全省有1400个鸟屿,仅次于浙江,位居全国第二。多山地丘陵,可分为闽西山区、闽中山区和沿海平原,主要山脉有武夷山、戴云山等。闽江是境内最主要的河流。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夏秋多台风,年降水量1500毫米左右。这样的特殊的地理环境对福建文化所产生影响,我个人认为总的来说可分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多山的地理环境造成的具有内陆文化的特征;另一个方面是濒海多港湾的地理环境造成的具有海洋文化的特征。


(一)内陆文化的特征。福建的山地面积占全省总面积的80%,自古就有“东南山国”之称。西北有武夷山山脉、东北有太姥山脉、西南有博平山山脉、中部有鹫峰、戴云两山脉。在古代外省入闽主要通过仙霞关、杉关、崇安分水关、福鼎分水关、诏安分水关,这五个关口入闽,而这些地方地势非常的险要,要入闽实属不易,史书记载“闽道更比蜀道难”。再者,从福建人口的聚集地来看,盆地是居民密集的聚集地,例如浦城、武夷山、建瓯、邵武、顺昌、尤溪、三明、永安、长汀、上杭、漳平、德化、华安、古田和屏南等都是人口聚集的盆地。因此,这样的地理环境造成了古代福建交通的闭塞,不同区域的人们处于相对隔绝的状态,这样对文化所造成的影响主要有以下几点:1.①在很长的一段历史时期(约中晚唐之前)福建文化落后于北方。福建地处东南在古代是属于蛮荒之地,落后的交通使得中原的文化要传到福建变的非常的困难,而土著的闽越人自身文化又相对的落后。同时福建相对的隔绝的地理环境有利于形成不同的方言,而不同的方言却不利于人们口头的交流和文化的传播。②有明显的区域文化的特征。福建是一个移民的省份,在两晋南北朝、唐前期、唐末五代、两宋之交、明清时期北方大量的移民涌入福建,由于移民的时间;与当地的土著居民融合的程度不同,再加上省内、省外交通不便等原因形成了福建不同的方言区,如闽东方言区、兴化方言区、闽南方言区、闽北方言区、闽客方言区。而在不同的方言区又形成了各具地方特色的民间信仰。例如,闽东方言区信仰监水夫人和五帝;兴化方言区信仰妈祖;闽北方言区信仰扣冰辟支古佛;闽客方言区信仰定光古佛。不同的民间信仰又促成具有地方特色的戏剧。例如,有莆仙戏、高甲戏、芗剧等。福建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多山,适合蚊虫的生长,蛇类众多,古代先民对蛇既害怕又崇拜,从而形成了蛇的图腾。在古代使用干栏式的建筑也与这样的气候有关。如果按河流的分布来看福建的文化可以分为闽江流域、木兰溪流域、晋江流域的三大文化圈。所以,福建文化本身有很强的小地域色彩。2.许多中原古文化在福建较完整地保存了下来。①福建的方言中保存了大量的古音、古词。一些古汉语中常用的词汇在普通话中已不用或少用了,但是在福建的方言中却被保存了下来并还在使用,仍然有它的生命力。例如古汉语的“鼎”,也就是现代汉语的锅,在福建的方言中还清晰可辨,再如古汉语的“面”,也就是现代汉语的脸,也一样非常容易辨别出来。②在福建的许多乡村中保存着聚族而居的传统。聚族而居的传统原本起源于北方,但是由于历史、地理的原因这样的传统在北方现在已经逐渐消失。在南方的福建却保存了下来。原因主要有这些,北方的移民利用宗族克服南迁途中的种种的困难;利用宗族同当地的土著进行抵抗;;多山的地理环境容易形成聚族而居的村落。③形成完整的理学体系。理学的来源之一是儒学,而儒学在汉代以后随着移民南迁传入福建,到了宋代,朱熹为代表的闽学流派对释、道、儒加以改造,构筑了完整的理学体系。④在民俗中保留了大量的中原古风。两晋南北朝以后,中原民俗传入福建,由于交通不便和聚族而居等原因,保留的相当的完整。例如,现在福建的端午节、重阳节、寒食节等很多都是从北方传入的。


(二)海洋文化的特征。福建海岸属于基岩海岸,海岸线漫长而曲折,长达3051.02公里,仅次于山东省,居全国第二位,岸线曲折率为1:5.7,居全国第一位。山丘向海延伸,形成曲折的海岸和众多的港湾。全省有大小港湾125个,其中较大和较重要的港湾自北而南有沙埕港、福宁湾、三沙湾、罗源湾、福州港、兴化湾、湄洲湾、泉州湾、厦门港、金门湾和东山湾等。沙埕港、三都澳、罗源湾、湄洲湾、厦门港和东山港是福建省六大深水港湾。福建的港湾一般深度较大,两侧有半岛和岬角环抱,形成“口小腹大”的形势,风小浪弱,不冻,少淤,港域广阔,掩护条件好。天然良港的优越地理环境,再加上“八山一水一分田”不适合耕作的内陆环境,使得沿海的居民把眼光放到了海上。西晋:闽江和晋江流域的海运已有相当规模,造船业发达,出现了“八槽舰”的水密舱技术。隋唐:海运北至日本、高丽,南至南洋各国。宋元:泉州成为“东方大港”,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明:漳州月港日趋繁盛。这些海外贸易的发展反映在文化上则是福建带有浓厚的海洋文化色彩。


1、重利的价值观。在古代的中国长期以来重本抑末,“以末致之,以本守之”,这样的观念根深蒂固。而福建由于海外贸易和商业的繁荣,重义轻利的价值观受到了严重的冲击。宋代刘克庄就指出当时的泉州是一个“只博黄金不博诗”的典型商业社会。明以后则进一步加强,李贽感叹道:“天下尽市井之道也。”商业受到了极大的重视。


2、敢于冒险的性格。古代的航海和海外贸易几乎是一种生命的赌博,非常的危险。航海要面临惊涛骇浪,船只随时有可能被大海所吞没的危险。因此,航海的人常常不得不面临生与死的考验,这就使得他们在心理上能够面对各种艰难的挑战,敢于去冒险。如泉南人信奉“三分天注定,七分靠打拼”,特别晋江、石狮一带商人,推崇“少年不打拼.老来无名声”,“输人不输阵,输阵番薯面”,“争气不争财”,“三分本事七分胆,”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冒险的性格到了明清时期发展成为积极进取的开拓的精神,在开发台湾省和东南亚地区中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3、漠视礼教。沿海的家庭由于男子多出外经商谋生,妇女渐渐冲破礼教的束缚走出家门。在中国传统的礼教以俭朴为美德,由于商业经济的发达,耻贫夸富却成为泉州地区的风尚。在衣着上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例如、泉州惠安解放前的服饰被叫作“封建头,民主肚;节约衣,浪费裤”就很能说明问题。


4、开放融合的特性。商品经济和海外贸易的发达,使宋元时期福建东南沿海地区以开放的姿态对待外来文化,特别是泉州,宋元时期泉州地区除了传统的道、佛、自然崇拜、祖先、鬼神,还有从外国传入的伊斯兰教、聂斯脱里派、、婆罗门教、印度教。泉州成了“宗教的博物馆”,这与其融合的精神是分不开的。


5、爱国主义的精神。福建人强悍好斗的性格与原有的宗族意识有紧密的联系,在福建的闽南地区明清时期常常发生村落间的械斗。发生械斗的原因我们暂且不去追究,但是我们似乎可以看到正是这种不甘受欺压的性格,在近代面对外敌入侵的时候能够奋起反击,保卫自己的家乡,保卫自已的国家。例如闽南文化区中,,,、黄变住、韩希琦、李光前等数十位华侨捐资家乡。再如闽北文化区受朱子思想影响,闽北的学人注重节义,在民族存亡关头,提倡名节忠义,反对议和。而福州文化区在近现代则涌现出一批志士仁人和著名学者,如林则徐、严复、林觉民等以其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崇高的民族气质,谱写了一曲曲爱国主义篇章。


总之,福建以其靠山、濒海独特的地理环境,造成了具有鲜明的内陆文化和海洋文化双重色彩。

仙道貴生 無量度人 

点右下方"写评论"发表评论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