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pic
当前位置: 首页> 穿越小说> 【端午诗赛新诗述评】张联芹:穿越历史的厚重净化灵魂

【端午诗赛新诗述评】张联芹:穿越历史的厚重净化灵魂

2021-03-02 06:18:22


穿越历史的厚重净化灵魂

——《中国魂》端午诗赛获奖新诗作品述评

张联芹


端午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也是诗意纷飞的节日,更是祭奠屈原缅怀华夏民族高洁情怀的节日。人们吃粽子、赛龙舟、喝雄黄酒。高悬的艾叶菖蒲、荷包和五色丝线都被浸染在诗意里。《中国魂》杂志举办这次“端午节诗歌大赛”,旨在弘扬传统文化,纪念爱国诗人屈原。这次大赛共收到海内外新诗作品四百多件,可见人们对传统节日的热爱,对爱国诗人屈原的敬仰和怀念。经过激烈角逐,评出一二三等奖及优秀奖。

大赛采取“拟题和匿评”的方式,达到了公平公正的原则。来自五湖四海的诗人们用如椽大笔写出了风格迥异的作品。
湖北诗人牛合群以《请回五月(外一首)》一举夺冠。“准备好龙舟,我们把你请回来。”诗意情怀和深邃内核中,屈原乘着龙舟而返,这种深情和执着让人闻之动容,豪迈之气油然而生!带着历史的厚重和时光的深邃扑面而来。诗人的心绪是激荡的,读者的心绪是难平的。苦苦寻觅,寻觅曾经逝去的难忘光阴和高洁。历史的声音、今日的呼喊,都被融入笔端。“这个节日轰轰烈烈,粽子有十万船/江水何止一万里。”后世的缅怀和敬仰远远超越了历史,也远远超越了诗之深邃。读到这里,有意犹未尽之感,所谓的语尽而意未绝!“准备好镜子,为你正衣冠/也照一照我们内心的浑浊。”这里的“正衣冠”和“内心的浑浊”形成鲜明对比,增加诗意,有种诗意的起伏和回旋。爱国的高洁品质始终贯穿在整个作品中,让作品拥有了深邃的内在厚重感和文学欣赏性。在一条江、一树繁花的表象中融入离骚,天问的沉重;将龙舟、粽香纳入九歌和九章。这是一种灵魂的叩问和洗礼,更是一个民族的荣辱与兴衰。追思历史、感念先人、思古述今,传递出浓浓的爱国情愫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有关故乡的命题》有很多,可我只想弱弱地问一句你还好吗?一种淡淡的伤感和无奈力透纸背,引起共鸣!每逢佳节倍思亲,每一个节日、每一个端午,我都会想起你。思念如蛊深达骨髓。“节日不等人,江水自横流……黑只有三寸,天堂也只有三寸。”诗意起笔禅意结束,诗语极富张力,留有余白。

在不同的诗章里诗人对屈原的怀念是不同的,可相同的是那份敬仰之情。河南诗人丁济民在《端午·在中原大地上行走》中写道,“其实,艾蒿们都很脆弱/不想在被称为典籍的史书上行走。”脆弱的不仅仅是艾草,还有我们的心。我们一直在反思,一直在感悟,可历史不会重演,时光不会倒流,我们也只能在哀痛中继续行走。
一棵艾草的高度到底有多高?安徽诗人祝宝玉告诉我们,艾草是“根植于《诗经》《楚辞》/在农谚里发芽,在五月葳蕤/一株艾草,在荒野的沟埂路边/一次次被风压低身子/又一次次站直。”这里,我们看到了一个卑微而又伟大的生命,看到了正义与邪恶不断作斗争的画面。这个画面带着远古气息扑面而来,一棵艾草的高度“比楚王更王道,比朝代更长久。”这是一种品格、一种能量、一种气势。在龙舟竞渡中“寻找激荡在史书的诗魂,国魂。”
屈原在广东诗人王省印的心里不仅仅是《离骚》,还有“种春兰,植秋蕙,菱叶荷花裁衣,”的优雅。看似抒情,实则是一种更诗意的表达。爱情,香草美人……这些优美词汇不仅让我们感动,更让我们伤感。这就是我们怀念了几千年的诗人啊,他不仅有仗义天涯的豪气,也有温暖的绵绵爱意,可这一切都止于那场“战争”,这一切的诗意都被凝固成一枚散发着腐朽气息的叶片。

沉浮岁月里,藏匿于眼中的砂砾终于变成一颗晶莹的珠泪,洒在五月的枝头。五月,繁华锦绣,屈原留给我们的情思是绵远不绝的,他那颗高贵不屈的头颅向世界宣告,让大地和天空绽放出璀璨的光芒!江西诗人灵川在《端午,诗意的波澜》中写道,“无论亘古多么遥远,用米团承接的道路。”深情而又厚重的笔触将我们的心绪一次次扯痛,让我们在品味五月花香的同时追思历史,感怀先人。
现实是美好的,历史却是沉重的,正如山东诗人北方雪狐写的那样,《时间也不全是可靠的》。排比句式将诗意一步步加深、延展,最后凝结成一个深邃而永恒的主题。“有时候的梦/就是生活从异端的重复。”它在述说什么呢?我们的心一直处于一种疼痛之中,这种痛是随着时光淡却而日益加深的。梦与醒、痛与思、感与悟,每一次疼痛都是一次觉醒与自拔,每一次疼痛都是一次涅槃,都是一次重生!然,历史就是历史,不能磨灭,我们只有在历史中反思,在历史中去一次次触及内核,洗礼灵魂。    
这种痛是令人窒息的,我们急需一种舒缓。河北诗人赵长在的《五彩丝线,系住一个人的傲骨》中写道,“五月初五。因为一个人/流芳千载/两千多年的召唤,始终没有/停歇过。”一棵艾草能否唤醒整个乡村沉睡的嗅觉?在五月的诗意里,不仅有花朵的明媚和芬芳,还有一种深刻的思念。这种思念穿越几千年,将温润的泪水洒在《离骚》的面前,让“我”在挂满艾香的枝头再一次想起你。诗作贴近生活,读来暖心动心,引起共鸣。
每个人对端午的感受是不同的,相同的是那份浓浓的诗意和不舍情怀。河南诗人王剑在《暗夜里的孤独》中写道,“屈原,你是暗夜里一条江/把三千年的孤独和痛/攥成盐。攥成/泪。攥成血。”诗人的心意不仅他自己知道,所有读到这首诗的人都知道!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作品总是能引起共鸣!
就在我们沉浸在艾香、粽香和龙舟中时,广东诗人丁莹《故乡的端午》再次激荡了我们的心扉。“故乡的端午节是一幅幽深的版画/外祖父就是画面上的那棵老槐树。”亲情总是感人!外祖父的形象就是贫苦大众的形象,他代表着一个时代,甚至是一个民族。“我们无法把自己像光阴一样一圈一圈/紧缩”……这是我们的呐喊,这是民族的呐喊!
浙江诗人四知堂在《这声音已高过山川,高过龙舟的呐喊》中写道,“那一年/楚国沦殇楚江黑/那一天/汩罗江上风雨骤。”翻起巨浪的岂止是汨罗江,还有整个王朝!一首《国殇》/让世人懂得什么是家国/什么是担当/一篇《离骚》/道尽了乾坤朗朗,人在做天在看/人间正道是沧桑/一声声《天问》,如雷贯耳/可恨苍天比你更迷茫。”诗作再次揭开历史的疮疤,让我们在追思中体会痛与醒的轮回!历史不可更改,而我们能做的只有反思和觉醒!将先人的高洁品质加深延展。

海南诗人乐冰的《端午节,在永庆寺为诗人祈福》中,“菩萨啊,请保佑诗人,保佑这些天底下最善良正直的人……”让我们的心再次痛起来,“端午节,。”飞龙已经腾飞,飞跃了历史所留下的阴霾。  
正如江苏诗人肖云在《魂兮,魂兮》中写的那样,“沿着时间的脉络……薄得淹没不了一颗忠心,薄得放不下一个不屈的节气。”诗作让人振奋,将对祖国的祝福和美好祝愿融在诗中,激昂斗志,这本身就是一种力量!
虽然每个人心中的情感是相同的,但表达上却是各不相同的,河南诗人张广智的《端午》又是怎样一种情愫呢?“在汨罗滔滔的江水中,也是一团火焰/跳跃 腾挪。”诗语张扬贴切,写出了一种气势和情感。
正当我们曼妙在五月的诗意中时,吉林诗人纪洪平又将我们的思绪带回了《楚国  楚国》。我们看见“一个诗人步履蹒跚/他背负了太多沉重文字。”屈原不仅仅背负着文字,他还代表着一个民族的气节。  
贵州诗人蒋德明对《屈原》的敬仰之情更是发自肺腑,他写道“一个将中国诗歌由集体歌唱/带到个人独唱的楚人/一个将诗歌送上大雅堂。”这个人有着铮铮铁骨和赤子之心。也许此刻,“从我手中滑落的/已不是泪水/是月光/敲碎灵魂的花瓣。”其实,我们品味的不仅仅是五月,还有诗意和情怀!这个五月除了酒和诗之外还有屈原、还有离骚。  
五月是温柔浪漫的,可在青海诗人严雅楠的眼里,《端午》是“有些慢的事物,如思念,缅怀……如粽子,热泪。”这种排比句式非常富有诗意且回味悠长。   
云南诗人汤云明在《水边的端午》写道,
“怀念一个  包裹在粽叶心情里的人……灭了他的身体和理想/思想和灵魂的光芒却一直在岸边延续。”整首诗作将高洁贯穿其中,仿佛我们品味的不是诗,而是一种灵魂的洗礼。 

 
纵观这些获奖诗作,有如下特点:
一、主旨明晰,脉络清晰。所有诗作都洋溢着一个主题:思古述今,缅怀先人。表达出一种民族的荣辱感和使命感!
二、情感深邃,诗意表达。每个人,每首诗应用的诗语是不同的,但所表达的情感却是相同的。都写出了对屈原的缅怀和敬仰。
三、物象纷繁,意象集中。每个诗人所选取的物象是不同的,但在纷繁的物象中,意象却是集中的,都紧紧围绕着端午、屈原、五月展开描述,各有千秋,各不相同。
四、手法多样,异彩纷呈。诗作中运用各种写作手法,或排比、或比喻、或象征、或通感……这些写作手法的运用不仅代表了诗人的写作功力,也让诗作拥有了更高的文学欣赏性和艺术性。
五、以点带面,点面俱全。有的诗作是以“点”起笔,普及全面。有的诗作是用“面来雕琢“点”,从而达到了点面俱全的艺术效果和诗意的完整顺畅。
六、融情入景,情景交融。没有情的作品是苍白的,没有景的作品是乏味的,只有情景交融的作品才会让人深陷其中,引起共鸣。
七、格调高雅,脱凡超俗。将一种民族的荣辱感和使命感贯穿其中,这样的作品不能不让人感动和叹服。

这些诗作不仅仅融入了诗人的心血,也融入了所有评委老师的汗水。从构思起笔到融入情感再到解读,都需要一种投入。但无论如何这次大赛是圆满的,其中很多地方是值得借鉴的。


作家简介:张联芹,,《中国魂》杂志编辑。作品散见于《星星.散文诗》《山东文学》《微型小说月报》、美国《伊利华报》、德国《欧华导报》等国内外报刊。绝句小说作品荣获《星星》诗刊“大鲁艺”杯全国征文大赛优秀奖和山东邹城“伏羲缘”杯第二届王粲文学奖优秀奖,散文《人生如酒》在首届窖仙杯“人生中的那一坛老酒”有奖征文比赛中获三等奖。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