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pic
当前位置: 首页> 穿越小说> 【绝学】一群甲骨文研究者 跨越四千年的拼图游戏

【绝学】一群甲骨文研究者 跨越四千年的拼图游戏

2022-05-29 11:58:53

点击上方“墨香学术”,即可免费关注我们


自甲骨发现以来,关键的基础性工作就是拼缀。图为历史博物馆保留的甲骨文真品。
首师大甲骨文研究中心所出的《甲骨拼合集》已经出到了第四集,准备出第五集。
黄天树教授正在认真进行甲骨拼缀。

  文、图(除署名外)/广州日报记者 卜松竹


  1899年秋,任国子监祭酒的王懿荣患上了疟疾。按照京城一位老中医的药方,他差人到宣武门外菜市口的达仁堂药铺抓回了一味名叫“龙骨”的中药。在这些“龙骨”上,王懿荣第一次注意到了一些人工刻画的笔划。它们就是中国最古老的成熟文字——甲骨文。

  第二年,八国联军攻入北京,被任命为京师团练大臣的王懿荣兵败,携家人投井殉国。但他收藏的许多甲骨,以及更多不断被从安阳殷墟等地挖掘出来的甲骨片,在不断转手中传了下来。

  甲骨文发现的重要性无须赘述。如果没有117年来一代代学人的努力释读,这一切都无从谈起。释读甲骨文涉及的方面很多,其中一项关键的基础性工作就是拼缀。今天我们能看到的甲骨,90%都是破碎的。分散的文字,只有在正确拼缀到一起时,才能呈现出完整的意义。已经发现的甲骨大约有15万片,重组它们仿若大海捞针。但有那样一群人,经年累月地从世界各个角落把它们翻检出来,然后一片一片地拼接在一起。这是一场跨越四千年的拼图游戏。

  中心1000多则拼缀已收录书中

  1985年,黄天树考进了北京大学中文系,在著名学者裘锡圭门下攻读博士学位,方向是古文字学。

  黄天树的博士论文题目是《殷墟王卜辞的分类与断代》。为了完成论文,他开始学习拼缀甲骨。他把《甲骨文合集》等工具书里的甲骨图样用透明纸一张张摹写下来,按照字体等的不同,分门别类。论文写完,他拼好了22则甲骨。

  为了承担国家重大项目“中华字库——甲骨文字的搜集与整理”,首都师范大学在2012年8月27日成立了“甲骨文研究中心”,黄天树任主任。2014年,中心入选为国家“2011计划”出土文献与中国古代文明研究协同创新中心。这个专职人员只有7名的“小”中心,却拥有“汉语言文字学”、“中国古典文献学”博士点和“中国语言文学”博士后流动站,是中国古文字和古文献研究的重镇。

  就甲骨文研究的整个体系而言,拼缀只是一个分项。但由于其独特的基础性意义,令甲骨文研究中心投入了大量心力,成就斐然。据介绍,目前做甲骨缀合的机构主要有两个。一个是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以蔡哲茂先生和学生林宏明、张宇卫、宋雅萍等学者为主;一个是首师大甲骨文研究中心由黄天树教授带头组合的缀合团队,李爱辉、刘影、莫伯峰、李延彦、何会、吴丽婉、王红、王子杨等在缀合上都有比较优秀的表现。

  黄天树接受记者采访时说,他拼缀的甲骨有50多则,而“学生很多超过我”。比如李爱辉拼缀了360多则,刘影拼缀了220多则。从2010年至今,团队的拼缀成果——《甲骨拼合集》已经出版了四集,收录了1000多则拼缀。第五集也打算在明年推出。

  黄天树指出,对于初学甲骨者来说,第一片甲骨拼缀很重要,“有了第一片甲骨拼缀,就可以激发学习的兴趣,增强学习的自信心”。今天,互联网的普及,使得研究者的缀合文章可以通过互联网迅速发表,这也大大刺激了研究者拼缀的兴趣。

  在甲骨拼缀领域

  人脑胜电脑

  记者问黄天树,拼缀甲骨要耗费多少时间。他笑言这类创新性的研究,很难以时间来定量。有时候从早到晚看一天,一片也拼不出来,有时大家吃饭时讨论几句,可能就会突然来了灵感。无论怎样,前期大量、扎实、缜密的准备工作是不可少的。在此基础上,则要看研究者个人的方法、经验、记忆、性格、感觉等方方面面的综合素质。

  甲骨文的原始材料在国内外都有所收藏。国内收藏甲骨的单位主要有:国家图书馆(34512片)、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25836片)、(北京)故宫博物院(22463片)、山东省博物馆(10588片)。其他的如上海博物馆、旅顺博物馆、北京大学等博物馆和高校单位也都藏有甲骨。国外收藏甲骨文的国家主要有日本、加拿大、英国、美国、俄罗斯等,流散到这些国家的甲骨数量大概有2万多片。

  面对如此庞大的数据,黄天树指出,甲骨拼缀首先要掌握已有的成果。第二要掌握甲骨形态学。第三要尽量多地掌握每一片甲骨的信息,如各家考释、分类断代、拓本优劣、同文卜辞等。

  具体而言,甲骨拼缀的方法主要有这样几种:

  第一,据字体。黄天树解释,这有点类似一个人面对十几万片被打碎的元明清瓷器。要想拼起来,得先确定每一片的年代。字体相同的甲骨文字,很可能出自同一个人,或者他的传承人之手。第二,据残字。甲骨断口边缘上的残字是最佳的缀合媒介。

  第三,据碴口。甲骨碴口的形状千姿百态,当两版碎片拼缀时,碴口若严丝合缝,拼合往往是正确的。

  第四,据同文。最好的办法是按同文著录号把甲骨一片一片摹写下来,然后粘贴在相关的《合集》著录号旁,在剪剪贴贴的过程中,无意间就会有缀合的收获。

  黄天树教授说,到目前为止,甲骨拼缀主要还是依靠人力完成,“还没有一则甲骨拼缀是用电脑搞出来的”。这让记者多少有些没想到。黄天树教授告诉记者,目前电脑能做的,主要还是数据搜集、整理方面的辅助类工作。

  甲骨拼出了

  中国最早的流星雨观测记录

  黄天树指出:“一门学科必须有新材料不断出现才能永葆生机。甲骨学新材料的来源有两条途径:一是甲骨出土;二是甲骨缀合。”甲骨缀合已有近百年的历史,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1917年王国维首次缀合甲骨到1938年是第一阶段;1939年曾毅公出版缀合专书到1977年是第二阶段;1978年《甲骨文合集》出版,标志着甲骨缀合进入第三个阶段。

  黄天树指出:“王氏的拼合开创了甲骨缀合的先河,说明缀合非常重要,有些‘断烂朝报’的旧材料,一经缀合,价值倍增,成为新材料。”比如,《甲骨文合集》3410是一块残缺的龟腹甲,以前由于文字残损,一直将卜辞释为“白羌”,有学者据此认为是白色人种的羌人,因此引发了关于人种的讨论。后来中心的王红女士将其与《甲骨文合集》11051拼缀,才知道“白羌”二字实际是“白癸”的误读。卜辞主要记录了这样一件事:母马即将生马崽,卜问马崽的毛色是否白色。过了48天以后,母马在癸酉这一天生下了马崽,毛色不是白色的。如此可知“白羌”是不存在的,人种的问题自然无须讨论。此外,这则拼缀还可以为“殷人重视白马”这一观点补充强有力的证据,也可反映商代养马业和育马技术的发展水平。

  还有一则缀合是我国现阶段最早的关于流星雨的实时观测记录。原先林宏明先生将《甲骨文合集》16124反、17282缀合起来,后来刘影女士加缀了《甲骨文合集》6017反,使得卜辞更加完整。由其中“晶(星)率西”三字可知,记载的是一次庚申夜即将结束,辛酉日即将来到时,流星雨从东往西划过的现象。中心的王子杨先生在《武丁时代的流星雨记录》一文中指出,武丁时期流星雨是殷商卜辞刻手通过观测得到的最早的真实记录。

  (本文承甲骨文研究中心吴丽婉博士提供诸多书面答复,特此致谢。)


来源:广州日报


来稿邮箱:moxiangxueshu@126.com,期待微信首发稿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