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国际文学周在今日落下帷幕,然而“科幻”的话题仍盘踞在我们脑海。很多读者笑称:小时候理科不好,结果长大了突然发现,某天阅读小说需要天文、物理、化学、数学等各种知识武装到位。如何在国际文学周期间混入科幻圈?成了每位读者的“心头大事”。
科幻,真的如此遥远吗?其实如美籍华裔科幻作家陈致宇所说的:“机器人”是很多男孩的科幻情结,而“星际迷航”这部作品也带给他无限的启发与耕耘科幻的动力。科幻,早已悄悄在我们心中种下异星的种子。
在思南的调查问卷“我最喜爱的科幻小说”中,我们发现,其实读者的科幻阅读书单,远比我们认知的更广阔:《时间机器》、《火星纪事》、《道格拉斯亚当斯》、《神的九十亿个名字》、《基地》、《宿主》、《弗兰肯斯坦》......当然也包括我们更为熟悉的《三体》和《折叠北京》。
文化壁垒存在于不同地域、国家、族裔乃至学科之间,文学版图上的多种声音试图互相理解。在次复杂境况中,科幻文学独有一片秘境,通往地球上的各个角落,也通往别处他乡。
让我们走进国际文学周的某一天,走进思南文学之家,来看看爱书人如何混入科幻圈,科幻文学如何改变了我们的阅读模式与思维模式。
从科幻阅读到科幻创作
▲ 科幻作家陈致宇、陈楸帆、张冉做客思南,就“从科幻阅读到科幻创作”,并围绕科幻阅读与创作展开一场精彩对谈。
▲ 陈致宇 美籍华裔科幻作家
陈致宇介绍自己的小说中文版《特工袋鼠》,称是他第一部发表的长篇作品。这本书的主角是一个特工,“袋鼠”作为他的代号,也代表着他能从一个异次元口袋中掏出需要的工具的特别能力。陈致宇承认,这个“异次元口袋”的创意来源于哆啦A梦的漫画,即使是在孩提时代的阅读也给他留下了很深的印象,自那以后这个灵感一直在他的脑中回旋,写《特工袋鼠》的故事的时候,他终于等到了一个把“口袋”变得更具体、现实的机会。
▲ 陈楸帆 科幻作家
陈楸帆非常认同“创作科幻作品改变思维方式”的看法。现在的科幻小说主要探讨人类与科技的关系,可以超脱出现实,从一个全人类的视角来思考整个集体的命运。并且,相较于以往陈述过往的文学作品,科幻小说是面向未来的。它让人以未来为起点,反思是否要坚守现在的生活方式,什么样的价值观才是正确的,并重新审视自身。
▲ 陈致宇为其新作《特工袋鼠》中文版签名
当人工智能消灭人类之后
▲ 科幻作家韩松与学者江晓原,则坐在一起探讨“人工智能会消灭人类吗?”的各种可能。
▲ 韩松 科幻作家,媒体人
韩松的新作《驱魔》,即是关于在人工智能全面接管人类社会后的想象。他说:从19世纪科幻小说的诞生开始,以《弗兰肯斯坦》为例,创造者与被创造者之间的矛盾关系就是永恒的母题。
▲ 江晓原 学者,评论家
江晓原也认为,人工智能的发展会导致很多的社会问题,而科幻小说最有价值的部分就是使读者提高对科技的戒心。
▲ 韩松为其新作《驱魔》签名
科幻:穿越时空的对话
穿越时空是永恒的话题。美国作家瑞萨·沃克和王晋康,围绕穿越时空的话题展开了一场关于科幻的对谈。
▲ 瑞萨·沃克 美国作家
瑞萨在大学里学习的是历史,之后也做了历史教授。她发现学生不能对历史事件产生感受,因此希望能在教学中将这些变得有趣起来。“这与我之后写科幻小说也是一脉相承的。”这成为她开启科幻写作旅程的契机。在她的系列中,大多数人是意识不到穿越时间改变历史这件事情的。“如果历史改变确实发生了,实际上对人来说是很难承担的,因为这样会导致人有多重的记忆线,容易使人失去理智。”
▲ 王晋康 科幻作家
王晋康谈及了科幻文学与主流文学的区别。“科幻文学的源头之一是科学,只要是立足于科学写科幻,就难免跳脱出人类之外。不像主流文学家一般所写的爱、人性等,作为科幻作家,更愿意从大的环境下考虑。”
科幻文学的魔力有多大,也许现场读者的表情最具说服力。各个年龄层的读者,堪比听课笔记的记录以及气氛热烈的提问,都让我们惊喜的发现,原来,我们的读者都已顺利混入了科幻圈。
思南文学之家作为上海国际文学周的重要分会场之一,今年共有18场重量级的活动在此举行。、科幻作家王晋康、韩松、陈楸帆、张冉,美国科幻作家陈致宇、美国畅销科幻作家瑞萨·沃克、迈克·雷斯尼克,英国科幻作家保罗·J·麦考利、理查德·摩根;作家唐颖、小白、徐则臣,评论家汪剑钊、毛尖,台湾地区作家高翊峰、伊格言,以及阿根廷作家马丁·卡帕罗斯、法国作家J.M.埃尔、英国文学评论家托比·利希蒂希,日本作家平野启一郎、林真理子等20多位海内外嘉宾做客思南。上海图书有限公司、上海书城玛德琳绘本馆、现代书店、大众书局、作家书店、上海外文图书有限公司共6家品牌专业书店在思南设摊,开设上海书展思南分会场。虽然文学周已于今日落下帷幕,然而读书并不会因此而停止。之后的每个周六,将继续以思南读书会和思南书集的形式与大家继续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