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pic
当前位置: 首页> 穿越小说> 分享我的一篇课程论文

分享我的一篇课程论文

2020-07-22 07:47:10

       又一篇文被我安了烂构思烂情节。小学的时候就沉迷于往网上贴东西,大二了一点进步也没有。大一下的时候选了“中国当代小说选读》的课,那时候对网络文学的信心满满,尽管因网文的烂俗狗血等诸多弊病颇有微词;至少那时候认为网文应该承担起文学的责任的。时至今日,我的观点有所改变,应从知乎上看到的一句话说起,大致意思是“网络文学是为了与动漫、游戏竞争而存在的,前些年具有存储空间小、内容多等动漫、游戏无法比拟的优势,现在这些优势丧失了”。大抵网络文学本身就是一种大众娱乐。通过不断的尝试,我也不得不承认,即便我在写作的过程中努力把自己的“精神境界”拔高,也摆脱不了情节安排乏味失败、人物塑造平面单一等“硬件“上的缺点。立意的高度固然重要,但前提是写一个吸引人的故事。或许我不该自视清高,能写一个好的故事,足矣。

分享我《中国当代小说选读》课的期末论文,在一位爱好文学的学长的帮助下修改后竟然拿了A。


网络小说的兴起原因与潜在辉煌


1.   概述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社会变革的逐渐深入,中国当代小说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同时涌现出一大批与上世纪小说风格迥异的“新小说”。这些“新小说”包含了新写实小说、女性小说、新生代小说和网络小说[1]。其中,网络小说独占鳌头,占据了新时代的中国小说的主体。本文主要讨论网络小说的起源、得以发展的原因,得出“网络小说的兴起与弊病均与该原因息息相关,若能正确加以规范,网络小说作为一新生事物,定能拥有真正的辉煌”的结论。

 

2.   网络小说的起源与发展

网络文学正处于青少年时期,其发展不过十几年的时间。中国最早的网络文学阵地是1991年王笑天创办的海外中文诗歌通讯网,、“榕树下”的不断尝试,诸如“起点中文网”、“晋江文学城”等的网络原创门户网站相继出现,网络写手们纷纷“捉键代笔”,通过互联网发表自己的原创作品。在互联网技术日趋完善的今天,网络小说呈现出轰轰烈烈之态,截至2011年,仅起点中文网一家,就收录了原创作品22万部,总字数超过120亿,日新增3000余万字[2]。就内容和题材而言,网络小说的主要题材集中在玄幻、仙侠、穿越、言情、职场、青春校园、游戏竞技,吸引了大量的读者,而在传播的过程中,其自身的商业化和影视化倾向也愈发明显。

 

3.   网络小说兴起的原因

3.1.  互联网技术的兴起

信息技术和互联网的兴起驱动了网络小说的蓬勃发展,为网络小说与传统的小说分庭抗礼提供了技术上的支持。一方面,互联网技术给普通创作者发表自己的原创作品提供了极大的便捷。在传统的小说创作与出版流程中,常见的情况是:作者撰稿,投稿给某出版社,出版社编辑审稿、修改、加工,再经过后期的排版晒蓝,印刷装订,才能为社会广大的读者所接触。这一冗长的过程因互联网技术得到了精简,只要有一台可以联网的电脑,任何创作者都可以在个人博客或者文学门户网站发表自己的作品,而网站的后台审核时间不会超过24小时,且只要不违反法律法规,内容基本上不会被删改。另一方面,互联网技术丰富了小说作品的传播方式,尤其是在智能手机和无线网络技术普及的今天,读者可以通过各类手机功能软件,获得想要的小说内容。同时,有声小说、影视化作品、电子游戏等相关衍生作品与二次创作,进一步扩展了小说的原风貌的传播,使之面向更加大众化的人群。

3.2.  ,经济支柱强大

。,,以及全球化的进程,,当下的创作环境不复“十七年”以及时期的草木皆兵,创作者不必担心自己的一个无心之失而导致说不清的“文字狱”。现在创作者几乎可以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创作任何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因此,天马行空的想象、可歌可泣的爱情、内心的豪情或郁郁不得志的情感,都可以自由地书写在小说作品内。而经济的发展则为网络小说的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和保障,同时,使一些真正爱好文学的人能够不必背负生活的压力,创作出真心诚意的作品。

早期的网络小说创作者沧月,毕业于浙江大学建筑设计及理论专业,她在大学毕业后创作了《护花铃》[3]、“镜”系列、“羽”系列等大量武侠、奇幻小说作品,塑造了舒靖容、萧忆情等一批江湖儿女的形象,其小说中经典的武侠场景——听雪楼、鼎剑阁,在90后读者的心中留下了鲜活深刻的印象。而她至今主职工作仍是建筑设计师。她的小说有着宏大的世界观,想象如脱缰的野马,同时,书中架空的世界对现实社会有着不少的影射。,此类武侠、奇幻小说很可能被视为旁门左道,根本无法推广;而经济的繁荣,则使她能在主职工作之余,有足够的时间去构想“云荒大陆”等宏大的架空世界。不难看出,这些均以她对文学的热爱为原动力,因而某种意义上避免了“为完成任务,粗制滥造”的情况发生。

3.3.  创作群体的改变

3.3.1. 创作群体的社会身份更迭

网络小说的创作主体呈现出年轻化、身份复杂化的特点。根据网络小说的发展历史,其创作群体的内部也发生了更迭,但是,整体上和传统意义上的小说作家仍有着明显的区别。网络小说的主要创作者从初期的留学他国的社会精英,逐步过渡为80后、90后的年轻人,且整体趋于低龄化。他们有的是在校大学生,有的是自由职业者,有的是白领中产,很少有专职写作的网络写手。这与传统的作家不同,传统的小说作家依靠体制,以写作为生,像余华即使原本是牙医,后来也弃医从文,专职写作。正因如此,网络小说的创作者的思想往往会更加开放,他们标新立异,崇尚自由主义,不愿被条条框框约束,创作的内容也不易拘泥于传统模式,呈现多元化态势。大量的读者被这些新颖的题材吸引,不断增大的需求促进了网络小说的发展。

3.3.2. 创作群体的审美对象更迭

随着中国社会转型的不断深化,网络小说的创作者的审美态度与前辈们相比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改革开放后社会的巨变,独生子女政策导致的孤独,学生时代的升学压力,成人后的生活工作压力,以及潜在的对未来的迷茫等,都构建了网络小说创作群体与传统小说作家截然不同的审美倾向。,如伤痕文学、反思文学,或者是深刻复杂的生活与人性的命题,如余华的《活着》[4],莫言的《红高粱家族》[5],且大多以乡村文化为大背景。而网络小说创作者生活在城市化进程加速的历史时期,生活相对平稳,且经历身世变动的可能性不大,故而,对于网络小说创作者来说,青春期的苦恼、家庭关系的矛盾、职场的勾心斗角、对忠贞不渝爱情的渴望、不甘于平淡现实生活的英雄主义,自然成为他们的主要审美对象以及小说描写对象,因此产生了桐华、顾漫、辛夷坞等知名言情小说作家笔下爱恨情仇,萧鼎、唐家三少笔下的江湖快意,以及《后宫·甄嬛传》[6]、《芈月传》[7]等宫斗小说。

这种审美对象的更迭在青春文学的分类中表现更甚。以笛安的《东霓》[8]为例,虽然该书是在线下写成并出版发行的,但其作者具备典型的新世纪作者的审美取向。小说中塑造出这样一个东霓的形象:小时候是青春期叛逆的少女,长大后渴望爱情却偏执不羁,无论如何远走高飞,最终仍羁绊在龙城这个生她养她的钢筋混凝土的城市里。笛安的审美对象近乎于病态:东霓和前夫诞下患有先天性愚型的儿子,但由于父母之间的扭曲婚姻,她执着地追寻理想的爱情,不甘平凡地人老珠黄,以致不惜虐待自己的低智儿子。在不少读者看来,东霓甘愿为爱飞蛾扑火,爱的决绝,刚烈。若以传统的目光看待这个人物,东霓的形象是值得怀疑的,形象设定甚至是站不住脚的。然而,她能引起读者的同感,她对爱的执着和刚烈甚至为广大读者向往。她这样的人物形象不是丁玲笔下的“莎菲”[9],也不是杨沫笔下的“林道静”[10],这是属于信息时代的全新的形象定义,是一种全新的审美,要由社会大背景和新的价值观来评判其中的是非。新的审美对象符合新时代的读者们的审美取向,借由互联网获得了千千万万的共鸣,网络小说受到广大读者(尤其是青少年读者)的欢迎,可谓顺其自然。

当然,新的审美对象仍具有一定的历史基础,如沧月的武侠小说《血薇》及相关系列[11],萧鼎的代表作《诛仙》[12]就是受到金庸、古龙,乃至更早的中国古代章回小说的影响。可以说,网络小说创作群体汲取了传统小说的审美特点,在大时代的加工下,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审美对象与模式,获得广泛的共鸣,从而推动了网络小说的繁荣和发展。

 

4.   网络小说存在的问题与发展前景

网络小说的创作开放性、大众化、语言新锐性、读者年轻化的特点是不容忽视的。,选材内容毫不拘束,想象天马行空,崇尚自由大胆创作,这毋庸置疑对促进言论、文化和精神自由具有重要意义,也符合当下快节奏的社会心态。而网络小说的几个主要弊病必须警惕:

1、 创作主体的缺失性动机[13]

所谓缺失性的创作动机是指创作主体在生存中出现某种缺失或痛苦而产生的动机,创作主体有强烈的填充空缺的欲望。当这种缺失被填补,创作的动机就会逐渐下降。缺失性动机虽然是小说创作的重要动力,但相比较传统小说创作所背负的社会责任与关乎人性的思考,缺失性动机层次较低,持久性、深入性都不够。因此,当红的网络小说更多是名噪一时,而很难出现所谓“经典”。[14]

2、 日趋媚俗的创作风向

近些年来,随着网络文学商业化程度的不断加深,网络小说的创作也日趋媚俗,这也是网络小说遭人诟病的重要原因之一。有些作者一味地迎合大众读者的需求,而降低了作品的文学性质和思想深度,只求读起来“爽”,代入感强,潜在的商业价值高。

科技进步,,经济繁荣,创作群体和大众审美对象的更迭,一方面促成了网络小说的兴起,一方面也决定了它内容浅显、风向媚俗的弊病。网络小说的优势与弊端均与它的成因息息相关。因此,网络小说的存在是合理的,它是互联网成为文化主要传播媒介的历史必然。曾有人提出“文学正在死亡”的观点,而在笔者看来,这种评价过于偏激,目前的弊病只是新事物发展过程中的短暂曲折,是一种正常现象。新生代的80后、90后作家没有经历过大的社会变革,没有丰富的人生阅历,所写作品的思想深度自然无法与传统的小说作家们相提并论。在当下的网络小说发展是“辉煌”的,它造就了史无前例的文字创作量、阅读量与出版量,但这不是真正的辉煌。假以时日,当网络小说的技法形成自己的一套理论体系,当这些醉心网络小说创作的文学爱好者们的创作能力和思想深度上升一定高度,优秀的小说作品一定会井喷式地涌现,那时候,我们便能感受到网络文学直接率真、自由洒脱的自由主义真正魅力,那才是网络小说的真正的辉煌。至于它的弊病与缺陷,还需要网络文学创作者以及社会各界的规范和修正,更需要大众对这一新事物的宽容。

[1] 李赣,熊家良,蒋淑娴编:《中国当代文学史》,286-287页,科学出版社,2004年

[2] 陈立群:《网络文学“堕落”论的文艺学反思》,中州学刊,2011年7月第4期。

[3] 沧月:《护花铃》,浙江文艺出版社,2017年

[4] 余华:《活着》,作家出版社,2012年

[5] 莫言:《红高粱家族》,人民文学出版社,2007年

[6] 流潋紫:《后宫·甄嬛传》,浙江文艺出版社,2015年

[7] 蒋胜男:《芈月传》,浙江文艺出版社,2016年

[8] 笛安:《东霓》,长江文艺出版社,2009年

[9] 丁玲:《莎菲女士的日记》,中国青年出版社,2011年

[10] 杨沫:《青春之歌》,中国青年出版社,2013年

[11] 沧月:《血薇》,时代文艺出版社,2013年

[12] 萧鼎:《诛仙》,中国华侨出版社,2016年

[13]亚拉伯罕·马斯洛:《动机与人格》,华夏出版社,1987年 40-68页

[14]陈宁来:《网络文学审美的特殊性及其审美缺陷》,学术交谈,2007年2月第2期


引用及参考书目:

1.   洪子诚:《中国当代文学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

2.   希利斯·米勒:《文学死了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

3.   亚拉伯罕·马斯洛:《动机与人格》,华夏出版社,1987年

4.   余华:《活着》,作家出版社,2012年

5.   莫言:《红高粱家族》,人民文学出版社,2007年

6.   笛安:《东霓》,长江文艺出版社,2009年

7.   沧月:《护花铃》,浙江文艺出版社,2017年

8.   杨沫:《青春之歌》,中国青年出版社,2013年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