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引导学生学会理解、欣赏甚至鉴赏文学作品之美妙,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是进行文学作品教学的最终目标和归宿。小说作为“集大成”的文体,在教学时应重视“知人论世”,重视让学生积累知识、获取技能,重视引领学生欣赏作品的价值和美感,重视学生的独特体验和个性化理解。教师要支持、鼓励、引导学生在课外拓展自己的阅读量,在文字间探幽揽胜,自主锻炼其鉴赏能力,促进其文学素养的提升和全面发展。
[关键词]文学作品 小说教学 欣赏 探幽揽胜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初中阶段的学生要“能够区分写实作品和虚构作品,了解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文学样式。”“欣赏文学作品,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由此可见,引导学生学会理解、欣赏甚至鉴赏文学作品之美妙,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是进行文学作品教学的最终目标和归宿。
余映潮老师认为:“文学作品的教学,是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最灵动最丰富最美好的内容。”的确,各类文学作品作为作家思想和情感的抒发媒介,有的布局谋篇独具匠心,有的思想感情深邃隽永,有的语言风格诙谐幽默,有的人物形象典型生动,风格多样,构成了精神的饕餮盛宴,给予学生丰富的营养。而在这多种类型作品中,小说作为“集大成”的文体,具有令人陶醉的艺术魅力。小说往往故事情节曲折,人物个性鲜明,环境设置典型,再加上语言精妙、构思独特,以及偶尔诗歌的加盟添彩,都极大地丰富了小说的内容和思想。更重要的是,小说是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读小说,就是读心灵,读人生,读社会。这也使得小说成为众多文学爱好者的案头必备。中学语文教材中就选录了多篇经典小说(或节选)。那么,如何更好地进行小说教学使其营养能润物细无声地滋养学生的心灵呢?现结合平时教学上的一些做法谈几点自己粗浅的认识。
第一,小说教学应重视“知人论世”。
说起“知人论世”,我们常常首先想到诗歌鉴赏。其实何止诗歌,小说也好,散文也罢,只要想深入理解作品,就应该知晓作者的身份、家世、经历、思想,应了解作者所处的时代、社会环境及作品产生的具体背景。人是不能离开时代和现实而生活的。无论是古代文豪还是现代作家,其作品中往往蕴含作者的所思所想。而要准确全面理解作品,就必须靠近作者贴近时代,想作者之所想,从作者的角度理解作品主题和情感。
小说是社会生活的反映,大的时代背景和作家个人的生活经历,都会不同程度地投射到作品中。最典型要数曹雪芹的《红楼梦》。教材中节选了《贾芸谋差》片段。教师引导学生深入分析课文之前往往要先介绍曹雪芹不同寻常的家庭状况、个人遭遇及作品中复杂的人物关系,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贾芸谋差的背景,贾芸、王熙凤等人各自的性格特征,揣摩人物话中有话的语言特点等等,并以此篇引起学生对整部作品的欣赏探究的兴趣。又如法国作家都德的短篇小说《最后一课》,写于普法战争这一特殊时期。介绍了作品诞生的历史背景,学生才能更好地理解即将沦为亡国奴的小镇居民为什么会不约而同、穿戴整齐地集中在小学校的教室里认真听最后一堂法语课,平时喜欢玩闹、不爱学习的小弗朗士为什么会在最后一堂法语课上学会了爱国、懂得了珍惜。可见,“知人论世”是理解作品的前提和基础。
第二,小说教学应重视让学生积累知识、获取技能。
小说不等于故事,教小说也不等于教人物和故事。在小说教学时,首先,教师要重视教给学生与小说相关的知识和术语,如:巧设悬念、暗设伏笔、构思巧妙、语言幽默、情节曲折、戛然而止、独具匠心等等这些欣赏评价小说的术语。并尽可能在课堂上用小说的语言教小说,在师生对话中顺势点出文中存在的铺垫、伏笔、渲染、照应等艺术手法,让学生在课堂上受到濡染,增加知识,提高素养。
其次,教师要重视教给学生欣赏小说的角度和方法。如人物性格的分析方法,即抓住人物的典型动作、神态、语言等细微变化揣摩人物的性格。“一粒沙里看世界,半片花上说人情”。细微之处往往是认识人物的一扇窗。以吴敬梓《儒林外史》中的节选---《范进中举》一课为例。范进岳父胡屠户的一些动作就很值得玩味。当范进进学回家,胡屠户拿来一副大肠和一瓶酒作为“贺礼”,却一边数落一边自顾自吃饱喝足,最后“横披了衣服,腆着肚子去了”。当范进中举后,胡屠户跟在女婿身后,“见女婿衣裳后襟滚皱了许多,一路低着头替他扯了几十回”。当范进送胡屠户银子时,“屠户把银子攥在手里紧紧的,把拳头舒过来”,口中却假意推辞。最后“千恩万谢,低着头,笑迷迷的去了”。胡屠户在范进中举前后的不同表现正是其嫌贫爱富、卑劣势利的丑恶嘴脸的真实反应。通过这样的分析和对比,人物性格特点就显而易见了。
此外,教师还要教给学生如何分析作品的主题、叙事方式、语言风格、环境作用等等,“授之以渔”之后要引导学生自主运用这样的方法分析欣赏小说作品,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激发他们对文学的热爱和对语文学习的兴趣。
第三,小说教学应重视引领学生欣赏作品的价值和美感。
作品本身的价值和美感应该是课堂教学的着力点。巢宗祺先生认为“文学的主要功用在于为人类提供良好的人性基础”。他认为就中学语文教学而言,解读文学作品时更应该关注艺术层面,即文学作品的艺术形式,包括语言、修辞、细节、结构、意象等,而不应过于强调作品的内容而忽视了艺术的独到之处。优秀的文学作品在形式上语言上是值得欣赏咀嚼的。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慢慢领略欣赏文学的美妙之处,让他们能够静下来,感受、体验、浸润其中,细细品味,流连忘返,真正与作者对话,与心灵对话。如鲁迅的《孔乙己》,以咸亨酒店小伙计的视角记述孔乙己的悲惨遭遇;莫泊桑的《我的叔叔于勒》,从“我”的视角看父母对待叔叔于勒的不同态度,以此反映文章主题。叙事手法都可谓匠心独运。而细节方面,孔乙己两次掏钱买酒时的不同动作“排出了九文大钱”和“从破衣服里摸出了四文大钱”就暗合了他的不幸命运。更可悲的是他那双拿毛笔的读书人的手,最终的用途却是用来写认罪书和代替双脚走路的工具。这些都是值得用心发现、欣赏和品味的,也正体现了作品的价值和艺术美感。
第四,小说教学应重视学生的独特体验和个性化理解。
小说的主题可以是多元的,而不同的读者阅读小说后也会有不同的理解。所谓“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与小说作为文学作品的特质密切相关。因此不必强调某个作品固定的主题和思想,不必给作品的理解设置固定的答案;应该留给学生个性化解读的空间,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化解读。对教材中《我的叔叔于勒》这篇小说主题的解读就可以是多元的:如揭示资本主义国家人与人之间赤裸裸的金钱关系;如表现菲利普夫妇这类小人物生活的心酸;如反映人性的弱点---趋利性,引起对人性的思考和呼唤等等。当教师充分信任学生,重视学生的独特体验,这样的个性化解读甚至创造性解读就能够切实锻炼学生的阅读能力、探究能力、反思能力、批判能力,有助于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
当然,要让学生形成良好的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需要教师重视课堂教学的方方面面,需要采用有效的策略引导,需要一个较长时间的训练和积累。除了教材中的优秀篇目,更应该加大课外阅读量。对于初中生来说,鉴赏能力仅在课堂上培养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大量的课外阅读来补充。教师要支持、鼓励、引导学生在课外拓展自己的阅读量,恣意徜徉文字间,在文学作品中探幽揽胜,自主锻炼其文学鉴赏能力,积累更丰富的知识及阅读方面的经验和方法,促进其文学素养的提升和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①余映潮《余映潮的中学语文教学主张》
②余映潮《文学作品的教学设计艺术》
③王本华《作家眼中的文学作品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