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pic
当前位置: 首页> 穿越小说> 邓信德大师:戒是全真第一关,受之容易守之难

邓信德大师:戒是全真第一关,受之容易守之难

2021-09-09 16:00:56

太上神恩闡妙道,太清開壇興教門;

碧海仙居聚黃冠,秉誠領受續道脈。

天開黃道,地發祥煙,蒙太上之洪恩,承大眾之眷顧。欣逢太清宮傳戒之際,我們滿懷崇敬之心,齊聚在“碧海仙居”,受戒壇的安排,與大家分享我學習和踐行《初真戒》的心得體會,以此來勉勵我們共同學道、體道、弘道之願力。

道教全真派傳戒,是從金元全真教出現後,長春真人丘祖遂根據道教已有的戒律,立道教全真傳戒儀範。清順治十三年,全真龍門派第七代律師王常月大律師創全真叢林,在北京白雲觀設壇傳戒演缽,續延傳戒之法脈。而戒律戒規既是我們道教立教之本,也是我們學道修真者安身立命、自我修行的規製,還是登真之仙梯。凡學道修真者求戒若渴、以戒為師、求戒精進、奉戒而行,以此來修道成真。因此,我們學道修真者不授受三壇大戒則名不得載入“登真籙”。三壇大戒即是初真戒、中極戒、天仙戒。在道教戒書中說:“受初真戒者稱妙行師,受中極戒者稱妙德師,受天仙戒者稱妙道師。同戒晚輩者稱同衣,上座稱先覺師。”今天上午,方丈大律師為各位新戒親授初真戒,今晚我就圍繞《初真戒》來與各位一起共同學習。《初真戒》共分十一部分,一是王常月祖師撰寫《初真戒律序》,二是恒山持戒弟子龍起潛題的《初真戒律序》,三是恒山持戒弟子龍起潛題的《戒壇規範引言》,四是《初真戒》的三皈五戒,五是虛皇天尊所命初真十戒,六是行持戒律的總說,七是入戒要規,八是玄門持戒威儀,九是附有女真九戒,十是昆陽律師付囑偈,十一是鬱岡居士笪重光撰寫《初真戒後序》。下麵依次向各位新戒述說。

一、初真戒律序

在《初真戒》書中第一部分就是王常月祖師撰寫的《初真戒律序》,有516字,既是對初真戒概況的總說,也是常月祖師對戒律的心得和修行的經驗要旨,是非常值得我們新戒們去深入研習的好序言。《序》全文闡述了初真戒是虛皇大道密靈文,是高聖太真清都玉律。戒者,禁止之辭,益善止惡,皈真棄妄之謂也。常月祖師說:“昔虛皇道君憫念大地眾生,逐利馳名、貪著聲色、不知禍福因緣,自貽多生罪咎,大啟慈悲救度沉溺。故傳演戒律經教,開化法界,人天為植福修因之慧炬,登真人道之慈航也。”並於丙申歲三月望日在北京白雲觀立戒壇傳戒演缽,其目的是在“上祝當時聖主帝道遐昌,下祈宰官士庶身家胥慶。接續先宗,啟至聖度世之本願;提攜後進,開道流無妄之真風”。並在序言中要求:“入戒者果能磨勵身心,覷身世若浮雲之變,精勤戒行,以戒律為急務之修,了生死之大事,盡性命之真常。”雖然人有“饑寒風暑,切身之苦,不易其操;雖有死生困辱,臨難之變,不奪其誌,實際真宗加功著力業累,自是冰消功動,自是日就一身戒行,自然融通於變化之中。”如此要求我們新戒者“教衍天長,宗傳地久”地奉持初真戒,不但可以“佐於王綱”還可以“歸功於眾善”。

二、初真戒律序

恒山持戒弟子龍起潛題《初真戒律序》,共有490字,分兩段來闡述道教律和戒的傳承沿流,並對道教戒和律進行了筌釋。他認為律是從何處而來?其說:上古之人是以無為治理社會,後來由於人心離奸宄業,便有聖人設有律以防之。律者,正也。道家亦以律名其義何居?昔太上老子宣五千言之秘,首以道德二字名篇,道者天性也,德者人心也,教人盡人以達天,存心以全性。在序言中還談到王常月祖師很得趙真人的戒法,在白雲觀開玄都律壇而傳戒演缽,先後授受千餘弟子。後他因朝拜武當山玉虛宮遇師傳戒,遂發心皈命而受持戒律。然伏讀之不知言行有規也,動靜有體也,一切存心製慮尺寸不馳也。由此他虔誠奉持戒律。

三、戒壇規範引言

《戒壇規範引言》是恒山持戒弟子龍起潛所題,用了184字對道教戒壇的規範進了論述,並激勵“奉道良友,各宜著眼痛自加鞭”。所以,希望我們學道修真者要虔誠奉持,嚴守戒壇規範去受持三壇大戒。

四、《初真戒說》

《初真戒說》用了1610字係統地闡釋戒和律的主旨,對初戒的意義說得非常詳細,其目的就是在於樹立道心,弘道立德。開篇則說:戒律者,是三教典籍旨本,既是道教也是儒規,不僅是道法也是王法,人如果遵循而奉持,不但使人盡心盡性,而且使人知命知天,既有出世之功,也有入世之行。我們道教全真派就是要有奉持真功真行的精神,要求修道者,不但要有精進修道之心,也應該有行善積德之功,以出世之心,應入世之事。而戒說中有曰:“三教聖人無不諄諄言之者,蓋謂非此不足以明達至道也。夫至道者,有天道也,人道也。所以誠者天道也,思誠者人道也;誠者無為也,自然而然,非有為使然。”又說:“故謂天道非假人力也,所以無思無為無安排作用,存想布置,順天道而逆人道。故曰順天者,存思誠者,有為也;使然而然,非無為自然。故謂人假之道,非真天然也。所以有思有為有安排,作用存想布置,逆天道而順人道,故曰逆天者亡。”並說:“所謂初者,始也。真者,不假也。戒者,禁止也。謂世人始初無假之真性,本自天命,無思無為,自然而然,無善可修,無惡可作,故曰:“為善無近名,為惡無近刑,緣督以為經,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養親,可以盡年。”然而每人的修行都體現“萬法從自性中生,一念思量,名為變化。思量作惡,化為地獄惡鬼。思量修善,化為天堂善神。邪淫化為犬豕,躁暴化為兕虎,嫉妒化為蛇蠍,仁慈化為聖賢,君子小人總在一念思量自性變化。”所以,大千世界,芸芸眾生,無是由於千百億化身所迷人不道的根本,要求我常常聞經聽法,遍訪明師,來剖析疑團,才能達到智鏡初開,覺悟自身的本性。由此達到“無思無為,一念不生,複返始初,無極自然之真性,以還天命之本來”。而在《初真戒說》有說:“學道頓悟易入,多生習氣難忘,所以齋戒者,降伏身心之法耳。身不受戒,習氣必不能移。習氣若不能移,大體必不能養。大體不能養,則元氣不複。元氣不複,命必不能立矣。心不持齋,種性必不能改。種性若不能改,則本心不定。本心不定,則元神不歸。元神不歸,真性必不能見矣。故大道無不以見性為體,養命為用,殊不知性即是道,命即是戒。道者,無為自然也。戒者,有為使然也。故至道之妙,從使然以至自然,即是從有為至無為也。所以凡務性命雙性者,非持齋受戒必不可也。”但是如今道門中名師難遇,經意難明,律戒難持,功行難做。《初真戒說》中說:“今初學仙之士,未遇明師點化,故天命未省,性理未明,盡被方士所惑,執著無明,種心不悟。持齋受戒即是築基煉己之理,煆燒身心即是下學上達之功。”由此執著之心去修悟真“非天命之初真,無為自然之善性”,難於修道成真。所以紫陽真人曰:終日行未嚐行,終日坐未嚐坐,殊不知至道之妙,其功不在行住臥,隻要生平所學所愛一切事務般般放下,一念不生即是天命,本來初真之性。所以,要求我們學道之士要常行齋戒,“故用齋戒者,無非借事攝心,以盡本性,緣情製性,以了凡心。所以務道之士,若不求戒為師,持戒為命,即是不明性理,不順天命,不遵聖教之人也”。因此有說:不明性理就不能順天命,不遵聖教者,即是不畏天命。然而不畏天命、不畏大人、不畏聖人之言者,誠為索隱行怪異端之說,既是道法不載,也是王律難容,更是犯天地造物之忌。故要求我們入戒者不但要持戒奉行,還要奉持齋戒,以達明性理順天命而合於大道。

五、《道藏輯要》初真戒律

初真戒是道教入道者必須遵守的金科玉律,是入道的門戶,是修道的起點。初真戒有五戒、十戒和女真九戒等。

昆陽子王常月祖師說:“凡初入太上正宗法門,不問道俗,必先遵依太上金科玉律,三洞戒文,供養大道尊像,表通都天糾察王天君,請祈盟證,受三皈依戒。”

三皈依戒:

第一皈身,太上無極大道。永脫輪回,故曰道寶。

第二皈神,三十六部尊經。得聞正法,故曰經寶。

第三皈命,。不落邪見,故曰師寶。

初真戒的三皈依戒與我們日常誦的早晚經的三皈依有相輔相成之意,即:

無上道寶,當願眾生,常侍天尊,永脫輪回。

無上經寶,當願眾生,生生世世,得聞正法。

無上師寶,當願眾生,學最上乘,不落邪見。

道教中通常所講的皈依三寶,是“道、經、師”也。道本虛空,無形無名,非經不可明道。道在經中,幽深微妙,非師不能得其理。若不皈依三寶,必致輪回邪道,就會顛倒沉迷。凡修真學道之士,誌心皈命者,須作難遇之想。故第一皈依道寶會常侍天尊,永脫輪回。第二皈依經寶,得聞正法。第三皈依師寶不落邪見。所謂寶者,自然元一無祖無先常無滅,濟度無窮,應感為三,終始一也。不一由人,人有億兆,心兆億行。大品有三,上中下。才悟有遲速,速之與遲,必宗三寶。一曰道寶,二曰經寶,三曰師寶。師寶者,得道人為我師也。經寶者,自然妙文,師所傳也。道寶者,在《老子想爾注》曰:“道者一也,散形為氣,聚形太上老君。”所說太上老君就是道教的最高尊神。因此天尊曰:“三皈依戒者,天地之樞紐,神仙之根基,發行之初門,建心之元兆,運氣含靈,冥真入理,包羅有象,朕形無外。持之者,天地神明慶快,心智耳目開張,萬物敬畏,六腑和樂,眾真衛護。群生父母,長世不遺,人身交泰。三皈依竟,乃受太上老君所命,積功歸根五戒。”

各位新戒們,初真五戒是初真戒的根基,是入道之初門,清心之良方,是出俗與入俗的樞紐,望我們牢牢領會其意而時時奉持。五戒者,即:

一者,不得殺生。我們道教是主張重生惡死,追求長生久視的宗教,道門中人常有好死不如賴活著的說法。在《老君戒經》中說:“一切眾生,含氣以上,翾飛蠕動之類,皆不得殺。蠕動之類無不樂生,自蚊蟻蜓蚰鹹知避死也”。所以道教尊重一切有生命,按照“天生天殺,道之理也”的原則,遵循大自然的發展規律而行事。

二者,不得葷酒。少量的飲酒可以當藥飲幫助身體康健,多者亂其心性而傷及生命。在《老君戒經》中說:“戒酒者,非身病,非法禮,皆不得飲。身病,謂己身疾,應以酒也。法禮者,明非世俗饌會及鬼神之胙;若尊卑之禮,真靈之饗,則不至於失之者也。”

三者,不得口是心非。在道教認為,口是心非者就是妄語,必須禁止。在《老君戒經》中說:“戒妄語者,若不聞見,非心所了而向人說,皆為妄語,所說事與心相違也。複有綺言、諂曲、反複、兩舌。”如果心口不一去信口開河,則為搬弄是非,就會召來口業,小者帶過,大者造罪。

四者,不得偷盜。偷盜不僅是道德修養,更是一種法律責任,我們道教主張不能為之。在《老君戒經》中說:“一錢以上,有主無主,非己之物,皆不妄取。在地地官,在水水官,在人人主,如是則無無主之物,此言無主者,謂當時無誌護也。”

五者,不得邪淫。道教認為,淫是亂其心性、破其精氣、傷其身體的惡行,不得為之。在《老君戒經》中說:“戒淫者,非夫婦。若出家人,不妻不娶。若男若女,皆不得犯。夫妻雖非犯戒,過亦為淫犯。”能做不得邪淫,對當前社會的倫理道德也有著較好的促進作用。

道教認為,五戒是持身之本,持法之根。因此在戒經中說:凡能持此五戒,精進無虞者,益算延齡,天神護佑,永脫五刑之苦,世世不失人身。

既受太上老君所命積功歸根五戒,每日早晨焚香誦《太上三元三品三官大帝護國佑民延生保命真經》,接念《太上感應篇》。逐日演誦,校正自己身心,有無所犯。每誦經篇一句,則反思日我能受得否?我能不行否?如此勇往精進,言行不苟,三皈不犯,五戒無虞,煆煉百日,惡念盡消,器皿已淨。方許受虛皇天尊所命初真十戒。

“初真十戒”注重的是道教徒的品德修養,要做到忠、孝、濟世、守身、節儉、利人、清修。作為修道養性的前提,潔身戒行的道德規範,能使道教徒品行端正,世人競向慕之、歸之。道教特別講究廣濟群生,要回光返照,與人為善,則廣施陰德,普濟群生,乃為人道之本。對貞操方麵來講,要獨拔常倫,頓息塵緣,斷絕色欲,精修道行,當證仙階,福及九祖,慶流一門。對於財物方麵來講,夫人之貧富,命稟生初,悉已前定。若生財有分,用盡還來。若胎骨受貧,廣求不富。能明此理,一切取覓付之自然,非己之財不妄取,非義之財不苟得。合之財,隨分取可,不陷於貪求無厭之欲,能奉持“十戒”的人,則心領神會,精神分明,修道積德的階梯。

第一戒者,不得不忠不孝,不仁不信。當盡節君親,推誠萬物。

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忠孝”思想觀念根深蒂固,在中國人的理想中占據重要的位置。道教積極將中國傳統倫理思想兼容並蓄,巧妙地將儒家忠孝的倫理觀念融合到道教的修仙之道中。其實,道教本身就是講求“忠孝”思想的宗教,如《太平經》裏有“人生之時,為子當孝,為臣當忠”的記述。而東晉著名道士葛洪在《抱樸子·對俗》中更是提出“欲求仙者,要當以忠孝、和順、仁信為本。若德行不修,而但務方術,皆不得長生也”的思想,這與世俗倫理學說完全一致。特別是淨明道更是把“忠孝”理論上升到了一個更高的層次,使其成為“立教之本”和“修道之基”,其教理總旨以許遜忠、孝、廉、謹、寬、裕、容、忍“垂世八寶”為源,尤以忠孝為首。在《初真十戒文》解中有說:仙經萬卷,忠孝為先。蓋身事君,勤勞王一事,所以答覆庇之恩也。修身慎行,善事父母,所以答生育之恩也。事師如事父母,所以答教誨之恩也。民生於三事之如一,乃報本之大者,加仰不愧於天,俯不怍於人,敬信神明,所以答造化之恩也。並前三事,謂之四恩。至於祝國延禧,除妖卻害,化民為善,裨王化之所未及,乃出家之忠也。生則誘其親以惜福向道,死則為之遷神福鄉,其處己則離恩愛,息諸塵緣,專精一心,勤於學道,道功既就,則雖億劫種親皆超度,上可以報四重之恩,下可濟三途之苦,乃出家之孝也。至於不仁者,欺心妄作,越禮非為。不信者,虛誕自矜,華辭惑眾。要當知大忠者不昧其心,至一物不欺。大孝者不悖於理,至一體皆愛。然則,一語欺心非忠也,一事悖理非孝也。故忠孝為諸戒之首,百行之原,學者之先務也。若能依上遵守而行,則可以盡節君親,推誠萬物矣。

第二戒者,不得陰賊潛謀,害物利己。當行陰德,廣濟群生。

《初真十戒文》解曰:陰賊潛謀者,是暗中使人為非,教唆詞訟之謂也,令人入於陷阱憲網之中而自得快樂。害物利己之念迨不可勝言,若或反照回光,化人為善,則廣陰德,普濟群生,斯乃入道之第一義也。

第三戒者,不得殺害含生以充滋味。當行慈惠以及昆蟲。

《初真十戒文》解曰:蓋不殺生者,所以存仁愛也。夫禽獸旁生,性命同稟,有夫婦之配,有父子之情,有巢穴之居,有飲食之念,愛憎喜懼何異於人,能懷惻隱之心,不忍殺戳而食,以證慈悲之行,不亦善乎。或心雖仁民愛物,而跡乃混俗眾中,有所未便。則不起意殺,不下手殺,不眼見殺,三淨是則,飲食隨緣,又何殺生之有。且聖賢於肉食固未當必其有無,而仁愛之及物,亦何嚐間乎彼此。如網解三麵,跡遠庖廚,釣而不網,弋不射宿,啟蟄不殺,方長不折,德惠之普,人蟲草木,一視同仁,後之不食肉者果能然乎。又當知人生衣食之豐儉,皆固前世修積之淺深,今日分應所受乃能節之,則將來之福益厚莫可量也。果能如是,則慈惠以及昆蟲,豈虛言哉。

第四戒者,不得淫邪敗真,穢慢靈氣。當守真操,使無缺犯。

《初真十戒文》解曰:不淫邪者,所以戒亂倫也。其出家超俗者,皆因宿有善慶,所以獨拔常倫,果能頓息塵緣,斷絕色欲,精修道行,當證仙階,福及九祖,慶流一門。經曰:仙人道士非有靈質,積精養氣以成真者,此也。

第五戒者,不得敗人成功,離人骨肉。當以道助物,令九族雍和。

《初真十戒文》解曰:不敗人成功者,蓋聞人有一善則讚和之,聞有諸惡,必當掩之。使之成功,不至喪德。又不離人骨肉者,或見有親族不和,父子夫妻兄弟師友因矛盾而至參商者,當以道勸勉,使之雍和,令不離間,則人倫不廢,道義兩全,實登真之要路也。

第六戒者,不得讒毀賢良,露才揚己。當稱人之美善,不自伐其功能。

《初真十戒文》解曰:蓋誠為入道之門,語者心之聲也,語之妄,由心之不誠也。心既不誠,而謂之道,是謂背道,求道無有是處。但遇賢良而讒毀之,則露才揚己,自伐功能,皆非正士之所宜有。必當稱人之美善,庶幾成己之功,勤此,固學道者之深戒也。

第七戒者,不得飲酒食肉,犯律違禁。當調和氣性,專務清虛。

《初真十戒文》解曰:不飲酒者,所以戒亂性也。蓋酒本以行禮,浹洽和氣,古人主賓百拜終日而不至醉,示有節也。後人嗜欲無厭,縱飲謀醉,遂至形骸顛倒,禮法喪失,或以致病,或以構禍,罔覺其非。且食肉違禁者,如牛之有功,犬之有義,雁之有序,鯉鱔朝斗,此等之肉又安忍食之,能推此心,戒而不食,則可以調和氣性,感格真靈,專務清虛而道業日新,玄功時著矣。

第八戒者,不得貪求無厭,積財不散。當行節儉,惠恤貧窮。

《初真十戒文》解曰:夫人之貧富,命稟生初,悉已前定。若生財有分,用盡還來;若胎骨受貧,廣求不富。能明此理,一切取覓,付之自然,非己之財不妄取,非義之財不苟得。合得之財隨分取可,不陷於貪求無厭之欲。亦有積而不散致招殃禍者。然吾黨之士,先須識破幻假,以惠恤貧窮,節儉謹守,隨緣度日,勿苦貪求,常使心地虛閑,物欲消遣,久則自然與道合真矣。

第九戒者,不得交遊非賢,居處雜穢。當慕勝己,棲集清虛。

《初真十戒文》解曰:夫初心出家,,須杖叢林,或結道伴,遞相扶持,不至偏頗。然友分三等,有雲朋霞友,有良朋知友,有狂朋怪友。凡有誌節、煉心地、究罪福、絕塵情、逍遙方外,同誌相求,遂與為友,此等謂之雲朋霞友,以其心與雲霞相似,塵事礙他不住故也。又有習學經書,高談闊論,此等謂之良朋知友,以其不煉心,亦不能作惡故也。又有一等不治心地,不習經典,不顧罪福,出語乖訛,作事狂橫,觸著一毫,便起爭斗,誇強逞俊,恃力恃勝,欺壓良善,相率成黨,此等謂之狂朋怪友。此三等人,身謝之後,各有安置去處,隨其功業,各得受報。其雲朋霞友,升入無形,遊冥玉京,或為神仙,或為天官。其良朋知友,塵心未盡,不出人倫。其狂朋怪友,受了十方供養,全無功德填還口債,或墮地獄,或墮旁生,宜審擇焉,學者思之,各尋長便。當慕勝己,棲集清虛,不負父母遣子出家之心,不辜聖朝開教度人之意,所宴體悉,庶獲成功。

第十戒者,不得輕忽言笑,舉動非真。當持重寡辭,以道德為務。

在《初真十戒文》解曰:古雲端謹嚴重,不富即貴;輕浮薄劣,不夭即貧。輕愆語言,脅肩諂笑,曲學阿世,小人之歸,實非正士之所宜有。況持重寡辭,動容中式,乃進道之要,誠達者之所當為。若能恪守力行,何患乎高尚不至歟。

既受初真十戒以證真人之果,更勇猛精進,持守言行,毫無過犯,方許再受太上老君所命中極三百大戒。若隻口誦心違,言清行濁,或始勤終怠,半途而廢。故曰明知故犯,其罪尤重,愈不耳悔,永墮沉論,女青天律無情,即太上複出亦不能救汝,學道仙子,思之慎之。

六、行持總說

行持戒律說是要求受戒弟子領受戒法後就應當虔誠奉持戒律,如昆侖山一樣不能動搖,如金剛石一樣不能被磨滅,隻要做到專致一心,不摻雜念,常常行持,自然有神明來護,邪氣不入竅。還要求受戒弟子要行善積德,如:行一善心定神安,行十善精神健爽……行一千善可轉世得聖王神仙之報身。如果恣情縱欲行一惡,魂夢不安,(俗話說不做愧心事,不怕鬼敲門)……行一百惡就會遭到天曹功朝執戮。假如能做到行精密妙行,一戒不違,一律不犯,不肯為惡而生,寧可守善而死,此等戒子是名大道清信弟子,萬魔拱衛,諸天保度。

七、入戒要規

受天仙戒者稱妙道師,受中極戒者稱妙德師,受初真者稱妙行師。同戒晚輩者稱同衣,上座稱先覺師。

入臘領受天仙戒者,持《道德經》一百日,每於寅刻信禮十方共十拜,子午二時靜坐內觀,不關人事,致三業清淨。

中極戒者,每日巳刻先禮足律師,然後起拜朝懺並靈寶大懺共一百日,懺畢止靜。

初真戒者,每日巳刻,先禮足律師,然後起拜宥罪法懺一百日,懺畢靜。已上領戒入臘,如違者,女青以逆律致罪。

已上領戒入臘者,便有女青根據你的持戒與違律來致罪。

犯律懺解格:入戒者,一犯戒律,當於庚申日恭對道前,禮念宥罪法懺,供淨水一盂,念邱神懺悔文,入靜一月。二犯同前,三犯者當於甲日恭對道前,禮念朝天法懺,並靈寶大懺,供淨水三孟入靜三月。至於五犯十犯,陽消陰熾,鬼突神憎,不得懺也。

持受諸咒品:睡醒時咒(當願眾生,以迷入覺,一旦害然)。開鍾咒(大音希聲,能悟證真)、下單時咒、櫛發咒、洗手麵咒、漱口咒、簪冠咒、著衣咒、穿襪履咒、上香時咒(常夢心香,得大清淨)、上燈咒、朝謁三寶咒、受人禮拜咒(至道衝和永出塵緣)、飲水咒、空缽受食咒、出生咒、食齋咒、結齋咒、洗缽咒、收缽咒、受襯咒、受人衣物咒、出堂咒、托缽咒、執淨瓶咒、用灰咒、沐浴咒、臨臥時咒(太真玉女侍真衛魂,三宮金童來守生門)、夢寐咒、看病咒。要求入戒弟子從早晨睡醒到晚上睡覺以及夢寐等都有咒語,共30個咒。還請各位新戒依咒奉持,必有神永護。

日忌:早不言夢寐,午不言殺伐,晚不言鬼神。

八、玄門持戒威儀

凡學人未習戒本不得習經法,入戒壇習初真戒未熟,不得躐等受中極戒。閱戒本須焚香禮拜,不得草率展閱。不得容人盜看戒本,不得盜聽真師說法,禮誦功課宜敬謹三時勿簡。已入缽堂修煉身心者,及行持中極戒,曆三年者,方受天仙戒。不得矯飾威儀,求人恭敬。不得廣談因果,希人布施。不得非時禮拜,欲禮拜當在人靜時,,是常住位。主殿上香燈供具宜細行,不得粗率。焚香時微咒曰,常焚心香得大清淨。上燈燭微咒曰,破除重暗洞照十方。不得專揀應赴經典習學。或遇貧難不堪當安命,不得怨天恨地,不得見士俗便說當布施作福。不得對外教談道法,不得強化施主財物,亦不得囑托豪貴親知募化。不得貨殖營利,不得假托緣事募財為私用。

出入威儀:不得無故入他宮觀及僧院,不得無故至俗家,或有事至俗家畢即返不得久留,不得與親俗小兒等笑談雜語,不得以衣物寄頓俗家。遠近出入,不得失儀。同事或失儀,不得非笑。

事師威儀、視聽威儀、言語威儀、盥櫛威儀、飲食威儀、聽法威儀、出行威儀、起立威儀、坐臥威儀、作務威儀、沐浴威儀,共12威儀與奉師科戒三九條和戒衣四十條。要求我們入戒者“坐起臥息,常依戒奉行,慎之慎之”。

九、附有女真九戒

一曰孝敬柔和,慎言不妒;二曰貞潔持身,離諸穢行;三曰惜諸物命,慈憫不殺;四曰禮誦勤慎,斷絕葷酒;五曰衣具質素,不事華飾;六曰調適性情,不生煩惱;七曰不得數赴齋會;八曰不得虐使奴仆;九曰不得竊取人物。

以上女真九戒若道姑若信女而能行持不退,有大利益,不經地獄之苦,必生十善之家。再能精進修持,圓成戒果,名登紫府,位列仙班矣。

十、昆陽律師付囑偈

其一整衣:太上流傳一戒衣,冠簪巾履立威儀,坐宜平正行宜緩,身要端莊眼要低,托缽化齋防滑石,展規朝禮莫拖泥,燈前燭下休鋪疊,壁上釘頭必遠離。

其二護缽:,囊為梵氣謹包藏,隨身防走路須跌,過宿安單莫掛牆,便是同衣休亂借,齋完洗滌莫慌忙,如同護命時時記,謹慎修持道自昌。

其三惜鞋:芒鞋須不比尋常,謁聖朝真上法堂,或用布包收直袋,莫過泥土入衣囊,出恭告淨先宜換,走路行程另一雙,汙泥地下休亂去,忌縫皮底造愆殃。

其四藏牒:戒經戒牒謹藏身,不比尋常別樣文,性命所關心要細,神仙有分念須真,塵垢案頭休展放,輕狂侶伴莫談論,布縫小袋時時佩,妙行精嚴動鬼神。

其五參訪:敬謁當家即下參,知賓相會借安單,粉牆板壁休題句,淨地雲堂勿吐痰,隨眾上堂勤課誦,逢人應對謹言談,平心定氣聲和緩,踵息深深莫放參。

其六行持:戒是全真第一關,受之容易守之難,對人最要言談少,打坐常教意念安,托缽化齋消歲月,雲蹤鶴跡覺清閑,降心堅固行持久,性定神凝自返還。

十一、初真戒後序(鬱岡居士笪重光撰)

笪居士這後序是認為,戒律之義,在《道藏》有收集並且有久遠的曆史淵源。自從七真祖師龍門丘祖一派崇尚自然,端守戒規,是給初學道一種澄心遣欲,法誠善竊,道風中馳,規條蕩佚等的一種約束,特別是通過王常月祖師開壇傳戒演缽,便使海內黃冠知道有清都玉律對修道的重要性,並把恪奉持戒守規作為我們出家修道者築基煉己之要道。

所以說,學道之士莫不持戒精虔以積累功行,故左仙公有雲:“學道不修齋戒,亦徒勞山林矣。”而戒者是戒諸惡行,去偽存真。故不持戒,道無由得。我們作為玄門弟子,一定奉持《初真戒》,以此精進修持,上結仙緣,修真有份;中結人緣,無虧人道;下結鬼緣,普濟幽冥。三緣有備,方不負得此人身,方不負修仙煉道。並要求我們初入道者,以奉持戒經作為學道修道的入手功夫,積真功成正道,真行積功德,便可名登紫府,位列仙班。還請在座各位諸山福地的同道們,攜手並進、齊心協力,廣弘大道戒經於世,實乃行無量之功德!

最後以一偈語與大家分享我對初真戒的心得體會:

虛皇慈憫授靈文,黃冠羽士常奉持;

遣欲澄心弘大道,真功正行登紫府。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