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pic
当前位置: 首页> 穿越小说> 道医学堂丨医道通仙

道医学堂丨医道通仙

2022-06-23 07:05:45

 点击下面连接

    七月十五中元节阴阳两济,还受生债增补财库,!


  

摄养为要

    

《内经》说:天覆地载,万物悉备,莫贵于人。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天地合气,命之曰人。庄子说:我与天地并生,万物与我为一。这就是说不论是人,还是自然界的万物,都离不开天地阴阳二气而独内存在。孙思邈说:天地之间人为贵。邵康节认为,人之所以贵者,是因为人比自然界的万物有灵性。他的灵性表现在人的眼睛能收万物之色,耳朵能收万物之声,鼻子能收万物之气,口能收万物之味。声、色、气、味是万物的体能;目、耳、鼻、口是万人的运用。体用交和而人物之道就完备了。孙思邈认为,人禀受天地中和之气,人生之前,由父精母血阴阳二气和合而成,孕育生命的开始,先由精血培助,精成而后脑髓、脏腑、躯体才生长发育。

    

人的体形中,头圆法于上天,足方象似土地,眼目和日月相应,五脏与五星为一,六腑法十六律,以心做为中极。大肠长一丈二尺,以应十二时,小肠长二丈四尺以应二十四气,身有三百六十五络以应一岁,人有九窍以应九州。灭有寒暑,人有虚实;天有刑德,人有爱憎;天有阴阳,人有男女;月有大小人有长短。所以人牛天地之间服食五谷杂粮,水土方宜,将节失调。风寒暑湿冷热之所侵,饥饱劳逸,七情六欲有所害,虫毒刀枪,外因之所伤,共为攻击,变成疾病。而治病的药物也是天地之间自然界的万物。往昔种农悯念苍生的疾苦,格物理的精微,遍尝百药,以辨五苦六辛之味,至伊尹而汤液之剂完备。黄帝又创九针以治三阴三阳经脉的疾病,又得岐伯协助而针砭殳灸之法才精到完善。医经经方是关系别人们生命健康的大事,是质大至急的事情。

    

扁鹊说:“人之所依者形,乱于和气者病,理于烦毒者药,济命扶危者医,安身之本必资丁食,救疾之速必凭于药,不知食宜者,不足以存生;小明药忌者,小能以除病也。”

    

所以《内经》对做医生的要求是: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孙思邈有大医习业、大医精诚之论。张仲景说:“凡和合汤药针灸之法,应当精思微妙,必须通晓十二经脉,营卫气行,知病所在,宜治之法。”如果乱处针药,可更增他疾以致于灭身枉死的较多,所以孙崽邈告诫医生要洞晓经旨,明察人体正气与致病因素之问的关系。即内经所谓的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的道理,认为防病重于治病,防患于未然,不要临渴而挖掘井水,临战而铸造兵器。《丹溪心法》说:与其救疗于有疾之后,不若摄养于无疾之先,盖痰成而后药者,徒劳而已。是故已病而后治,所以为医家之法;未病而先治,所以明摄生之理。人体的正气无非是人身固有的精气神,提升和保持精气神可以祛病延年返老还童,这是医经和道书里共同的说法。



养生大宗旨



在养生方面,扁鹊说:《黄帝内经》有一昼夜漏水下百刻,大概一刻的时问,人有一百三十五次呼吸,这样计算起来,十刻就有一千三百五十次呼吸,百刻一万三于五百次呼吸。,如此想到人生在世只是有限短暂的呼吸而已,的确可怕啊。古人憾叹时光如飞驰,为什么不用一颗平常心,一个本性善良的心态去修补后天的缺失呢?我常想一天一夜有十二时,十日十夜有一百二十时,百口百夜有-千二百时,千日千夜有一万二千时,万口万夜有一千二百万时,这是三十年的时间,如果长寿活到九十岁,只能得到三十六万时。百年之内,瞬时之间,就那么儿个时间可活,如同是朝菌蟪姑那样短促,的确是不值得一提的事情。,为什么还不自己及早寻求摄养之道,却还要驱驰六情,任意妄为,孜孜汲汲追名逐利,千诈万巧以求虚誉,直到年老也无休无止。


所以养生的人更要明白事理,对于名利,要做到可有可无,顺其自然。善于养生的人,把自己的心性、行为、作息、劳逸等都放在一定的尺度上来。  一切都符合于天地阴阳运行之道,身心太和,心性至善,内外百瘸全都不生,乱灾害也没缘由滋生,这样就进入了养生的殿堂。如此一来就可以治理未病,防病于未然。进一步再加上服食药物,嘘吸导引,吐纳餐霞。如果再兼于善行,善行周备,即使断绝药物服食,也足可以达到长寿。如果德行不备,纵然服食玉液金丹,也不能达到延年益寿。所以《老子》说:“善摄生者陆行不遇虎兕,入军不被甲兵。,”这是道德完全的结果,岂能是靠服食药饵就可以祈盼长寿的吗?古代圣贤的人,之所以置备药物服食,是为了救治帮助那些身体亏损的人。所以愚昧的人抱病多年也不行一善,沉疴缠绵,始终没有忏悔之心。嵇康说:养牛有五难,名利不去为一难,喜怒不除为二难,声色不去为三难,滋味不绝为四难,神虑精散为五难。五个方面如果都有,虽然心里希望长寿.口里也常常持诵秘诀,吐纳导引,吸风饮露,也不能让他返老还童,最终还是一样过早地夭折。如果五个方面在内心都没有,那么诚信自然就日积月累,道德善行逐日完全,不祈善而有福,不求寿而自延,这是养生的大宗旨。



及早觉悟



《太清调气经》说:人们往往是临近终老的时候开始顾惜身体,触犯刑律已经定罪才想到迁善改过,疾病形成之后才到处求医治疗。所以贤智明理的人,怜惜没有危险的生命,畏惧没有出现的祸乱,修养调治没有生出的疾病,这才真正叫做上士,真正的名号叫做保养爱护。

    

也有人把人生分为上年、中年、下年。上年在二十到三十岁之间;中年在四十到五十岁之间;下年在六十到七十岁之间。到了八十以上,人生大目标已经确定。上年如果能早觉悟正道,认识到玄妙精微的地步,身体结实,骨骼坚强,筋脉完全,肌肉丰满,并发下心愿,履行大道,没有不成功的。中年虽悟道稍晚,筋肉骨髓尚有余半,处在进退之时,功效迟缓。下年六十、七十,骨髓筋脉十分余二、三::,到了日没西山的时候,尚且还可以救助。八十岁以上的人,脑竭髓尽,并节干枯,神丧气衰,就不能救助了。所以贤智明理的人,知道风烛残年难以摄养,就决心弃俗,放下那些劳苦,以惜身养命为珍宝。于是安逸心志,穴居岩洞,摄心归道。大道的具体表现就是太和之气,气也是人体的根本。游鱼离天水必然死亡,人若失却大道岂能生存?所以说保养生命的首要是调养元气,受气的前提务必要保养。只有精气两全,才能称为保养了天真。精是人身的根本,这个根本又是元气的本位。精全则气全,精泄则气泄,气泄则神乘气而离去,所以精与气必须保全。若要精气全,又必要定心,心为君主之官,心意支配万有,心邪则气邪,心正则气正,人们举手投足,喜怒哀乐没有不是心的作用。


心的动静也是气的动力,气感意,意从心,心和则气全,气全则神伞,气绝则神灭,神灭即委于土地了。养生之道,应当少思、少念、少欲,少事、少语、少笑、少愁、少乐、少喜、少怒、少好、少恶。减少这十二方面的原因,是学道养牛的基本原则。多思则神怠,多念则志败,多欲则损志,多事则形劳,多语则气争,多笑则伤脏,多愁则心摄,多乐则意溢,多喜则志错昏乱,多怒则百脉不定,多好则专迷不理,多恶则憔悴无欢。这十二多如果不清除,就是丧失损伤元气根本。只有把握不多小少,达到中和,才近于大道了。所以修士很少患病,游方的人多病,这是繁忙和简单的差别。因此那些农夫寿命很长,而享乐的人生命却又短暂,大概是因嗜好欲望多少的征验吧。所以世俗之人竞相逐利,修道之士罕少营谋。

    

彭祖说::身着沉重的衣饰,盖着厚实的锦被,身体受不了劳苦,以致于极容易感受风寒之疾。滋味肥浓,醉饱还要恣食,以致于身患疝结之病;美色妖艳,娇女填房,以敢于招致虚损之祸;哀音,怡心悦耳,以致于误事而达到沉溺迷恋之地;驰骋游观,旷野狩猎,以致于达到发狂痴谜的地步;谋取战胜,兼并弱小,以致于达到骄傲轻敌,心生安逸而失败。这些都是圣明的人引以为戒怕失去常理的地方,岂能不自我反省劝诫呢?

    

关于修真之道,马丹阳在龙门山重阳会上对大众们说:日常修为,上不得欺瞒天地,要勤谨修持,寸阴珍惜,虚日莫度。长要心定,行住坐卧都是行道。修持之法有内日用和外日用的不同。外日用,最大的忌讳是只看到他人之过,而自夸已德,妒贤嫉能,


起无名火,尘俗念生,胜众之心,人我是非,喜好争辩,心生憎爱之别。内入用,休要有疑惑或猜忌之心,时刻不忘内守元和。如果外出云游,住、坐也需要澄心遣欲,无事牵累,没有滞碍,不染尘俗,不着恶行,真清真静,逍遥自在,如同时刻存念大道,如饥似渴,稍觉偏颇,及时修正,又说:薄滋味,所以养气;去嗔怒,所以养性;处污辱卑下,所以养德;守清静,所以养道。依此修行,决做神仙。

    

又说:想要养气全身,须常屏除万缘,表里清静,绵绵同守不动,三年不漏下丹结,六年不漏中丹结,九年不漏大丹结完备。此名九转大功,亦名三千功满,三田圆备,谓之神丹,结身轻举,永为神仙。倒笑天地不能长久,为何天有崩,地有陷,山有摧,海有竭?有形必有坏,能修仙之物,无形无象,聚则成形,散则成气,岂能有坏吗?



精气神说


    

医经《八正神明论》:血气者,人之神,不可不谨养也。《黄庭经》说:仙人道士非有神,积精累气以为真。方寸之中谨盖藏,精神还归老复壮。《金丹歌》说:为甚神仙却爱身,也须借壳养精神。茅真君《靖中吟》:气是添年药,心为使气神,若知行气主,使是得仙人。

    

俗话说:油枯灯尽,髓竭人亡。养生之土,首先要以体内精血为宝,精满则气壮,气壮则神旺,神旺则身健而少病。内则五脏中此而精气敷化,外则皮肤由此而精气润泽,自然颜容光彩,耳日聪明,老当益壮,神气坚强。曾经看到一些高年之人房室尚未断绝,这是因为他们早年外泄较少的验证。如果到了一定年纪,又能做到绝欲,那么寿命会更长久。精气保持完全的,没有超过儿童的。儿童禀受父母阴阳二气而生,每天都在生长,正如老子说:“骨弱筋柔而握固,未知牝牡之合而睃作,精之至也。假若让儿童明白保养固护自身浑然之精炁,而且没有亏损外泄,等到年纪壮实智慧聪明之时,再由高人指导,传授他燮理阴阳,修炼养生之道,一定可以做到圣真仙人。

    

《曹仙姑胎息诀》:神与炁二者相依须,就形成性命。虚空就能通灵而且光明,气和就可以周流而且柔润。心神安定则元炁畅达,元炁畅达则血脉融和,血脉融和则骨节坚强,骨节坚强则骨髓饱满。骨髓饱满则腹部光盈,腹部充盈则下元内实,下元内实则行步轻松矫健,行步轻松矫健则动作不能疲倦。人的肢体康强,如同是国土疆域平安和泰;体内气血和盛,如同是国家的府库充实。譬如人们家庭富足,其人精神心志就会和悦,颜色自然美好,如此就要接近仙道了。《金丹大要》悦:心为一身君主,万神为之听命。因为这个缘故,人的虚灵知觉,作生作灭,随机应境,千变万化,瞬息千里,梦寝百般。又能预算未来,推测福祸,大而天下国家,小而僻陋街巷,无所不至。然神至心必至,心住神亦住。《内经.邪客篇》说:心者,五脏六腑之大主也,精神之所舍也。心伤则神去,神去则死矣。所以说使用神,神就过早地远离而去,休养停止使用神,神就居住那里。大凡是要调治身体的,最高明的就是养神,其次是休养身形。

    

《经脉篇》说:人始生,先成精,精成而脑髓生。《阴阳应象大论》说:精化为气、所以先天之气,气化为精;后天之气,精化为气。精之与气,本自互生,精气既足,神智自王。虽然神由精气而生,但是能够统驭精气而为运用做主的,则又在我们内心之神,三者合一就可以谈论修道了。今天的人们,但知禁欲即为养生,殊不知心有妄动,气随心散,气散不聚,精遂气亡。释氏有戒欲说:断阴不如断心,心为功曹,若正功曹,从者都息,邪心不止,断阴何益?

    

《中和集》说:大修行人,分阴未尽则不仙;一切常人分阳未尽则不死。这都是以人身的阳气立言。可以明白死生的根本,全在于阳气的多少。所以,周易三百八十四爻,都以扶阳抑阴为意,大概恐因阳气白消而剥,自剥而尽,而生长之道,不止于息火。

   

曹真人说:神是性兮炁是命,冲不外驰炁自定。张虚静说:神若出,便收来,神返身中气自回。此言守神以养气。《金丹大要》说:炁聚则精盈,精盈则炁盛。这是说的精炁互为根本”《契秘图》说:坎为水为闷,在人为肾,肾藏精,精中有正阳之气,炎升于上;离为火为曰,在人为心,心藏血,血中有真一之液,流降于下。这是说的坎离交构既济:吕纯阳说:精养灵根炁养神,此真之外更无真。这里说的是修真之道,全在于精炁神的互化。《胎息经》说:胎从伏气中结,气从有胎中息,气人身来为之生,神去离形为之死,知神气可以长生,固守虚无以养神气。神行则气行,神住则气住,若欲长生,神气须注。心不动念,无来无去,不出不入,自然长住,勤而行已,是真道路:《胎息铭》说:三十六咽,一咽为先。吐唯细细,纳唯绵绵,坐卧亦尔,行立坦然。戒于喧杂,忌以腥颤,假名胎息,实曰内丹。非只治病,决定延年,久久行之,名列上仙。这是说养生之道,全在于存神养气。

    

医家李东垣《省言箴》说:气乃神之祖,精乃气之于,气者精神之根蒂也,积气以成精,积精以全神,必清必静,御之以道,可以为天人矣,有道者能之,余何人哉,切宜省言而已。此言养身之道,以养气为本也。天地万物生化之道,莫不以气为本,故气在天地之外则包罗天地,气在大地之内,则运行天地,日月星辰得以明,雷雨风云得以施,四时万物得以生长收藏,何非气之所为?人之有生,全赖此气。

玄灵道人    俗名:刘文顺,道号玄灵子、道名刘至顺,别署 无极堂主。道教全真龙门派二十一代传人,国家一级美术师,中国道医研究院研究员,北京无极堂书画院院长,北京无极堂道家研修院院长!

点击链接查看更多内容

如何避免阴邪之气的侵入!


堕胎流产,道教关于婴灵的看法!及化解方法!

香客进道观后,怎样许愿、还愿!


老祖宗留下十句醍醐灌顶的话,受益匪浅!


注:本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大家共同分享学习,本平台传播的也是正能量,如作者认为涉及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核实后立即删除。


  传承中华文明 ,弘扬道教文化!每天为您分享道术知识,道术不是迷信,关注我们将会给您带来好运!

欢迎关注玄灵道人微信:xuanlingdaoren

欢迎关注微信公众平台:玄灵道人


扫描二维码关注微信: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