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pic
当前位置: 首页> 穿越小说> 佛即是道,道即是佛

佛即是道,道即是佛

2022-08-20 07:09:50

本文由【了凡易经学院】整理与转载。

查找微信公众号:JZ6877,关注易经国学,提升灵性。

大家好:了凡易经学院内容更新时间一般为周一到周六周日休息此平台只做分享和传播信息没有其他功能和服务,对于分享的内容只希望帮助大家对儒释道产生一定的兴趣和渐次修行学习目的;其次对于微信平台的任何留言我们不给予任何回复服务,望朋友们周知,谢谢大家,感恩众生。



注:这篇文章需要耐心读到最后才能真正了解标题的本质。

先各自来一点宗教知识普及 。

【道教的三界与诸天】

道家三十六重天,分为六界。

欲界六天,太皇黄曾天、太明玉完天、清明何童天、玄胎平育天、元明文举天、七曜摩夷天。

色界十八天,依次是虚无越衡天、太极蒙翳天、赤明和阳天、玄明恭华天、耀明宗飘天、竺落皇笳天、虚明堂曜天、观明端靖天、玄明恭庆天、太焕极瑶天、元载孔升天、太安皇崖天、显定极风天、始黄孝芒天、太黄翁重天、无思江由天、上揲阮乐天、无极昙誓天。

无色界四天,皓庭霄度天、渊通元洞天、翰宠妙成天、秀乐禁上天。

以上欲界天、色界天、无色界天合称为三界之天,共二十八种人天。

三界之上又有四梵天界,无上常融天、玉隆腾胜天、龙变梵度天、平育贾奕天。

最高境界是三清天,即玉清天---元始天尊所居、上清天---灵宝天尊所居、太清天---道德天尊所居。

总境界是第六界大罗天。与三清天合称圣境四天。大罗天即是前五界之总界合称也,其有也无,以表弥盖。

而此三十六重天中,分有三清境界、四梵天界与三界,三清境界位于三界之天和四梵天界之上,三清境界为道家至尊三清所居,即三清天。代表有道之元始,无极之有,化布万界,是一切世界与存在的始祖。而位于三界之中的天界,即有欲界六天、色界十八天、无色界四天。三界之上亦有四梵天界四天,四梵天界之上便是三清境界。

从四梵天界以下,三界之中,犹未免于三灾劫坏。

而登生三界之天众,“其欲界,阴阳胎生,年积万岁”;

“其色界,阴阳有色,与欲界同,不相交接,人皆化生,年积亿岁,不夭不伤”;

“其无色界,阴阳有形,身长数百里,不以为累,能隐形入微,无复色欲,唯真相知,年岁积劫,虽不事学,而能行善,福报所毕。”

而从无色界以上,四梵天界之上,则三灾所不及,劫会所不干,圆成佛道金仙。不生不灭。

三清境中,又各有一天,则清微天、禹余天、大赤天分住道祖三尊。而四梵天界、三界之天中亦各有诸天帝皇、真仙品格、僚属极多,非可具述。故三清圣境、四梵天界、三界之二十八天界合称作为第三十六大罗天。

综其上称为道家三十六重天。

《太上老君八十一化第八化》:老君乃混沌之祖宗,天地之父母,故立乎不疾之途,游于逍遥之墟,御空洞以升降,乘阴阳以陶埏。分布清浊,开辟乾坤,悬三光、育群品,天地得之以分判,日月因之以运行。四时得之以代谢,五行得之以相生。故于九万九千九百九十亿万炁之初,运真元始之三炁而为天,上为三清三境,即始炁为玉清境,真炁为上清境,元炁为太清境是也。又以三清之炁,各生三炁,合成九炁,而为九天:

   一、郁单无量天。二、上上禅善无量寿天。三、梵监须延天。四、寂然兜术天。五波罗尼密不骄乐天。六、洞玄化应声天。七、灵化梵辅天。八、高虚清明天。九、无想无结无爱天。此九天各生三炁,每炁为一天,合二十七天。通此九天,为三十六天。

声明:【道教天界不是里说的天界,道教正神与天仙也不是指里说的欲界天道天人,里说的天神是指印度教天道天主与神祗,不是指道教神仙,佛说的天并不是道家的天,度量单位不同,依义不依语,不可同言。】


【的三界与诸天】
“三界”,是迷妄的有情在生灭变化中流转,依其境界所分的三个阶级,分别为欲界、色界、无色界。三界共有二十八天,称“三界二十八天”。三界的果报虽然各有优劣、苦乐等差别,但是都属于迷界,难脱生死轮回之苦,因此为圣者所厌弃。
《法华经·譬喻品》说:“三界无安,犹如火宅,众苦充满,甚可怖畏。”《化城喻品》说:“能于三界狱,勉出诸众生。”意思是劝三界诸有情莫以三界为安,当勤求解脱。因为三界迷苦的领域有如大海的无边无际,因此三界又称苦界、苦海。一般常说的“苦海无边,回头是岸”,便是劝人出离三界,勤求解脱涅盘之乐。
三界指众生所居住的欲界、色界、无色界。
一、欲界
欲界指具有淫欲、、色欲、食欲等有情所居住的世界。上自六欲天,中间包括人界四大洲、阿修罗,下至畜生、饿鬼、地狱等,因为此界为男女杂居,多诸染欲,因此称为欲界。
二、色界
色界指远离欲界的淫、食二欲,但是仍然具有清净色质等有情所居住的世界。此界在欲界之上,没有欲染,也没有女形,众生皆由化生;色界的宫殿高大,由色所化生,一切殊妙精好。因为此界尚有色质,因此称为色界。
三、无色界
无色界指唯有受、想、行、识四心,而没有物质生活的有情所居住的世界。此界没有任何物质之物,也没有身体、宫殿、国土,只有心识,住在深妙的禅定之中,因此称为无色界。
二十八天
二十八天指欲界的六欲天、色界的四禅十八天、无色界的四无色天。
一、六欲天
欲界六天又分为地居天与空居天。
地居天:包括四天王天、忉利天。
四天王天:东为持国天,住须弥山黄金埵,由提头赖吒天王统领干闼婆(香 神或乐神)、富单那(热病鬼)二部。西为广目天,住须弥山白银埵,由毘留博叉 天王统领毗舍闍(噉精气鬼)、毒龙等。南为增长天,住须弥山琉璃埵,由毗留勒 叉天王统领鸠盘荼(厌魅鬼)、薜荔多(饿鬼)二部。北为多闻天,住须弥山水晶埵,由毗沙门天王统领夜叉、罗刹(速疾鬼)等二部。四天王天的各部合称天龙八部。
忉利天:又名三十三天,在的宇宙观中,此天位居欲界第二天的须弥山顶,中间为善见城,天主为释提桓因,四方各八天,共为三十三天。据《正法念处经》卷二十五所载,分别为:住善法堂天、住峰天、住山顶天、善见城天、钵私地天、住俱吒天、杂殿天、住欢喜园天、光明天、波利耶多树园天、险岸天、住杂险岸天、住摩尼藏天、旋行地天、金殿天、鬘影处天、住柔软地天、杂庄严天、如意地天、微细行天、歌音喜乐天、威德轮天、月行天、阎摩娑罗天、速行天、影照天、智慧行天、众分天、住轮天、上行天、威德颜天、威德焰轮天、清净天等。
地居天由于居于须弥山,因此名为地居,天神的男女淫事与人间无异。
空居天:包括夜摩天、兜率天、化乐天、他化自在天。
夜摩天:夜摩意思为时分,此天对于欲境知道节制有分,以相抱为淫事。
兜率天:兜率意思为知足,对于欲境知道止足,以执手为淫事。
化乐天:乐于变化,欲心微薄,以相笑为淫事。
他化自在天:于五欲境界自在变化,欲心渐无,因此以相视为淫事。
二、四禅十八天
色界四禅天依禅定的深浅粗妙而分四级,共有十八天。
初禅三天:指梵众天、梵辅天、大梵天。初禅以上已不食人间烟火,因此没有鼻、舌二识,但是尚有眼、耳、身、意四识所生起的喜、乐二受,以及寻伺思惟的能力。
二禅三天:指少光天、无量光天、光音天。二禅以上只有意识,没有眼、耳、身三识以及寻伺思惟,因此只有喜、舍二受与意识相应。
三禅三天:指少净天、无量净天、遍净天。三禅天只有意识活动,与乐受、舍受相应。
四禅九天:指福生天、福爱天、广果天、无想天、无烦天、无热天、善见天、
善现天、色究竟天等。四禅天只有与舍受相应的意识活动。
三、四无色天
无色界的有情,虽然没有物质,但依定力相应而感得的业报有深浅不同,因此也分为四级。
空无边处天:指厌于色身系缚,不得自在,欣求虚空无边,由加行入空无边处定为因,所得定地的果报。
识无边处天:指厌离空无边处天,由识无边之定所招感的果报。也就是思惟清净眼、耳、鼻、舌、身、意等六种识之相,观察照了无边的识相,以先思惟无边的识相而修加行,展转引起第二无色定,称为识无边处。
无所有处天:指厌患识无边处,舍诸一切所有,寂然安住不动,到了加行成就时,不但所思惟的空没有了,连观无边心识的能观心也没有,因此名无所有处天。

非想非非想天:此天的定心,至极静妙,已无粗想,因此称为非想;此天尚有细想,因此称非非想。此天位于三界九地的顶上,因此又称有顶天。

以上是佛家之宇宙观与道家之宇宙观,明心者能理解其本质无异,皆尽至究极,但具细名称表达各不相同,依义不依语,没有各悟透两家根本之质,不可妄辨之。

据辨正文

*要纠正几个现在很多内人士的对道教的误解,

1. 佛家天道之“天”,非道家之上天,佛说的天人享福的天道是一种空间,是在人道世间上面的之“天”、世间,而道家以及传统中国人所说的天是指整个宇宙。

2. 佛家之“天人”非道教之“神仙”。

有很多佛子因为佛讲天人也是未脱离苦海的,认为佛国净土才是唯一殊胜,就认为道教里说的“天”与诸神就是佛所说的天人,然后就感觉道家神仙什么的都不算什么,有了的依靠,就轻心小视了道教正神天仙,实为自以为是之误。

岂知佛家与道家讲的“神”与“天”并不是一种度量,名称各不相同,道家本质一样是究竟的境界,道家说的“仙真”并不是佛所说的天人,“仙真”是境界所修得,“天人”是福报而修得,佛说的天人道只是受福报而往生去的众生,并没有智慧的觉悟和修行,只是有欲望地纯享受福报而已,而道家所谓“修仙”并不是说修成佛家说的天人,如同是修证的佛门诸果位,仙品亦有次第,一样是要求心性智慧上的明了,觉行并重,亦有种种严格戒律。

道家“真人”的境界相当于证得佛家的“阿罗汉”的果位,而“真人”再修“菩萨次第”的境界,能发愿心去救度众生的“仙真”的本就是“菩萨”,如道教的上八洞八仙下世伏魔普度众生,关圣帝君在佛家叫伽蓝菩萨,佛家里的摩利支天佛母,在道家里叫斗姆元君,只不过在中国自家本土宗教里就叫道家本有的称名,是中国本土自己的叫法罢了,佛家是从印度的外来宗教,语言本不同,名字自然叫的不一样,另有说法而已。

佛道本质并无斥异,皆为化度众生之门。只不过道家是低调开化众生,佛家是高调普度众生,从法乘来讲,佛家留给世人的更方便大众修习和理解,是世间第一等法门,但绝不是说道家的层次就比佛家底了,那就是不真正了解道家根本才怀有分别心的误解。

至于内有种说法说佛说的欲界六天的仞利天主帝释天就是道教里的玉皇大帝,导致不少糊涂又虔诚的佛子轻信之后,听到玉帝就生了轻视慢待排斥之心,明显是误人之虚言、不明真相之妄说,颇有抬高自教贬他教之意。

佛经中说的仞利天尚在须弥山上,欲界的地居天,离人世很近,本只是印度教里名为因陀罗的天帝、雷雨之神,是属于如来佛祖的天龙八部一个护法神之一。

世尊当时在古印度说法,说的天人也是针对已有印度神信仰的印度人说的,印度里的神与天自然与中国说的神与天本来意义不同,并不是一种度量,说的古印度婆罗门教里的天和天人,他们和世间人一样,只是享乐,没有智慧更不会出现在人间,而人间里能示现来普度众生的自然都已是诸佛菩萨与道家正神仙真。

再说帝释天居于欲界六天,“此界天神的男女淫事与人间无异。”这才是佛说的“天人”、“天道”,和人一样有淫欲过着人的生活。

而道教里能够有资格称作神仙的,首先就是没有了淫欲、断了六根、即七情六欲,故才能游形三界、登名仙籍、清净自在,佛说的仞利天主帝释天尚有淫欲,更别说成仙,连在道家里尚无资格登录仙籍的散仙境界都未及,更别说那是道教里地位仅此三清的玉帝了。

道教里的玉皇大帝指是“统御诸天,综领万圣,主宰宇宙,造化万物,济度群生,权衡三界,统御万灵,万天帝王。玉皇总管三界(天上、地下、空间),十方(四方、四维、上下),四生(胎生、卵生、湿生、化生),六道(天、人、魔、地狱、畜生、饿鬼)的一切阴阳祸福”,名义上也包括了如来佛祖用无量慈悲智慧所创造的“极乐世界、佛国净土”,大宇宙里能不受玉帝管的恐怕顶多只有三清和三世如来了,但形式上也仍有个统领,玉帝就是上帝、唯一真主。

而世间上有各小宗教神话中说到的“天帝”、“天主”、“天神”、“宙斯”一类,并不是指万天之主,只是对于某一层欲界之天的主宰而已,一层世间相对于自身如同是一个国家,但相对于包罗它的上一层空间世界,它就如同村庄那样渺小了,而再往上一层,这一层又相当于是一个渺小的村庄,维度与空间大小与时空度量都迭代成倍增加,以此类推,亦复如是。大三千世界,如恒河沙数彼彼包罗涵盖,总谓称之大宇宙。只统领其中一层世间天的可能都称作“天帝”,不过未必是指最大的宇宙真主,但若是说到道家的“玉帝”,则必指的是无上真主,包罗宇宙万天的总主宰。

而世界上只要是神话传说里讲到的天神是带有人欲性质的,比如有淫欲交合、复仇心理一类的,类似希腊神话里说讲述的,没有清净的智慧,还有嗔恨和淫欲及暴力嫉恨复仇享乐的,定然不是指高层次天的天神,天人是指是都因福报善业而往生去享乐的居民,里说的“天堂”就是属于这样一种世界。

而这样的一层世间复有上面一层世界,而每一层世间的境界与所居住的众生心境与习性也都各不相同。

佛说的往生天道,并不是指类似道家的成了天仙,登仙也不代表是成了天人,“天国”、“天堂”不是指道家的“神仙世界”,神仙境界是超凡入圣的,“修仙”本质和“成佛”是一样的,也有仙品层次和果位的区别,譬如道家三清境界的大罗金仙就是觉行圆满、无生无灭的如来佛果位的境界,道家的天仙就属于佛家声闻乘、缘觉乘和菩萨乘。

天仙是必须觉行兼修的,更需要“天劫”的历练,非常艰辛,而不是那种佛所说的普通天人只沉溺享受着福报而已,天仙也要发菩提愿往度众生,或有辟支佛道家谓之为散仙真人,道家仙真与佛菩萨共处同往来,一样证得智慧,故再发菩提愿,才能示现人间普度众生,但佛讲的天人道里的天人仍属未觉悟的众生,沉溺于享乐,不思修行,所以还会受业力感召的轮回之苦。

而道教里的天仙是“能游形三界而无碍,不处色身故能够任意变化色身,空性了念故能无烦恼苦业”是智慧与神通俱足,与诸菩萨一样修的是清净因,得的也是清净果,所以没有恶业感召去轮回受苦,不需要外欲享受也能得“超然之乐”,与“天地日月同寿”,当然这句这是中国式特有的虚指,也就是代表与宇宙同在,如住西方极乐界。

所以一些徒把佛所说的“天道”、“天人”误当做是道家的“天上”和“神仙”,因而就看不起道家甚至贬斥道教,实为不了解其本质的自愚自误之妄解。

而道教里的神仙分“神”和“仙”两类。

“神”一种是指先天祖神、宇宙自然神,皆是属于宇宙混沌初自然元气所化生的,执掌宇宙天道因果,各有其职,如三清四御、西王母、斗姆元君、三官大帝、女娲、日月众星君等等,以及一种本为众生凡夫,但后因圣贤而证得大功果获得神职的,如李天王、哪吒三太子、关圣帝君、文昌帝君、四大天师、葛洪真人、。

“仙真”是指由凡夫修证而成的超凡之圣,超脱自在,智慧与神通俱足,和凡夫成佛一样。所谓常言“学道修真”,也是指一切众生皆可修学证道的,相对于佛家来讲,道家的范围包罗更为广泛,“三界中凡有九窍者,皆可修仙”,道家度化可谓的确实是一切有情众生了,而佛法难闻,只有成了人身,才有缘听得佛法,有智慧和条件去修习佛法,因此能够结缘佛法还是非常非常殊胜的。

不过若没有道法先点化一切有情众生,也就没有无量无数的非人的有情众生因此能修来智慧、有机缘继续修行而成佛道了,因此佛道皆为普度众生,分工布法重点各有不同而已,其功德一样无量无边。

佛道二家本是一宗,只不过在人间世界不同的地方开了两扇名字和形式不同的门而已,但是无论走哪一扇门,走到了究极都是一样的境地,殊途同归。相对人道众生来讲,道家的仙缘稀薄难结遇,人道众生有佛缘更多一些,人道是佛家的主要布道场,而道家的布道场多在天道,在人间多只是随缘度化,低调宣扬、较为沉默。佛道二宗皆是人天之师,因此无论是佛门和道门,皆是无上之门。

古老的中国文明对于天的度量直通大宇宙,存在于深不可测的精神与无量智慧中,而从古至今世界上的小宗教大多只停留在神格信仰和崇拜形式上,却并没有什么究竟的思想能作为一种智慧去学习,再没有像佛道这两个作为宗教却又有着究极的宇宙观和大智慧,两大力量的融合,也使得真正的大乘能顺利在以本土宗道家“天人合一”思想为根、儒家“中庸”思想为基的中国真正扎住根、做为大乘佛法的道场,并与吸收了道家思想相互融合而创立了禅宗,所以世界上任何国家也没有像中国文化智慧这样既能渗遍各方面学科又直通达宇宙真理,难以止尽而博大精深的真正文明。作为真正的华夏子孙,作为传承着上苍文明智慧的直系子孙、龙的传人而令我感到无比自豪,不过真正的文明智慧如今已被深埋,只有有心人才能够开启看到这座无量的宝藏,所以现今大部分中国人都并不知道,也就大多又浮躁又自卑又空虚也自豪不起来了。

而对于佛道二宗究竟谁“高”?相信有智慧的人自然已经明了。

往往是真正有成果的活佛、凡间真人、高僧高道大德在谦虚学习了对方的经法之后都承认佛道是一样“高明”的。

对于世间二教宗常争执的“高低”问题,没有各自究细两家的本质是无法做出判断的,没有去学习和悉破对方的经法奥义,即便是教内贡献成就很高的高僧高道大德,不了解,也没有资格去做论断与高下的评判。

相对来讲,徒更易执着怀有异见,而真正的道门子弟往往都虚心认可和尊重佛法的地位,因为道家讲究“谦虚下位”、“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这种看起来低调却是最伟大的柔和品性,因为道是一切之根本,无所不在,陶育众生,故处在低位,默默无闻。

而佛是众生中的最高成果,为了普度众生、故需要高调弘法,“佛法无边”、“佛最大”、“世间第一法门”这是确实的,不过也因此使得很多投靠佛法的世人,并不了解根本,因为有了一种“最大”的依靠,就使得自性变得偏执傲慢不肯谦虚学习,产生了极端的排斥分别心,说到别的教门善宗,还没了解人家的就说他那个不究竟不行、利益不是最大的,不要学他那个怎样怎样,一看到不是自己宗门的名字就生起了排异心,如此而来的学佛,自然也成不了佛果,何故?

佛为什么能称做是“最大”的,那是因为佛的法眼无界,因此成为了“”,而作为佛子却处处搞着界限、提放着、排斥着,轻慢而不肯谦虚学习,成为了盲目的崇拜迷信,那么不仅没有增进反而就减损失去了呀!

对这一点道家一语道破,说的很自然很好,“有其容,故能成就其大。”看起来朴素不起眼,却是至真至上无所不在的道理。

而佛正是因无所不容,故才能被称得上是“最大”、“法力无边”的大丈夫啊!

因此若佛子常存异心,没有包容,望文生义、不解根本地去学佛,那么表面看上去跟着的是“最大的”法,事实上却反倒学成“最小最狭隘“的盲目歧法了。

最后引用两家至上的经部其中一句经文,佛家经典《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和道家经典《道德经》,悉破其理,其实这两部经讲的都是一样的境界。

“外其身而身存”—《道德经》
“佛说非身是名大身”—《》

老子说:“外其身而身存”,意思就是无著于我相,是名一切皆存在“本我”。
释迦摩尼说:“佛说非身是名大身”,意思就是“我”相之外是“我”大身。

还有很多很多,此为其中一证而已,相信稍有慧根的人都能理解,两个老人家虽各有自家门路,但教凡夫所达到根本的其实都是那一个究竟所在而已。

佛道本质无二,立教都是为了接度众生罢了,若世间各门的弟子们要是在两教宗间排斥斗争起来,比如武当和少林干起来了,各有法宝,各显神通,可谁也干不过谁呀,二老尊圣也都会哭笑不得的。

佛即是道,道即是佛,

或就金丹,或成舍利。

极乐净土,逍遥洞天。

阿弥陀佛,无量天尊。




以下是一些相关的服务信息:

1. 点击右上角按钮就可以分享到朋友圈

当您将有价值的信息,分享给身边的朋友时,

您的智慧和价值也在增长,也就是佛学说的法布施,

更多的爱和智慧分享请关注了凡易经学院

方式一:微信公众号:JZ6877

方式二:扫描下方二维码,非常感谢您!

2. 另外,用电脑阅读或者想保留转载文章的可以进入腾讯微博http://t.qq.com/wjzsky666/mine,查看,查找,拷贝

了凡易经学院QQ1群: 244397204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