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pic
当前位置: 首页> 穿越小说> 1、原创微小说:相亲穿越剧

1、原创微小说:相亲穿越剧

2018-05-11 23:21:02

1、原创微小说:相亲穿越剧

作者:国红

        恶梦醒来就看服务机器人展,仿佛穿越回来了,倒时差呢,头还是疼的。

        周六遇到那个60后大叔也是醉了:,三年自然灾害饿死太多人!他妈大姨妈都不来了,组织上给发红糖,结果就有了他!是要给我这个工科女补习历史课吗?点菜吧,也不问我吃啥,辣死了。餐厅旁边就是影城,科幻大片我想看,他说那是小孩子看的,电影也没看成。

        周日想睡个午觉吧,他又打了好几次电话。我无语,只好回个短信:不要再联系了,谢谢!




2、 行业快讯:什么?ABB和川崎要联手搞协作机器人!

原创 2017-11-28 编辑部编译 机器人在线

唯有合作,是世间不变的永恒。


▲桥本康彦和Per Vegard Nerseth


       据外媒报道,11月27日,ABB和川崎重工两家全球工业自动化和机器人供应商宣布,将在“协作型”机器人领域展开合作,尤其是是双臂机器人。两家企业将统一彼此不同的操作方法等,以应对全球日趋扩大的自动化需求。


全球合作将立即生效。在全球第一个专注于“cobots”的新合作下,两家机器人制造商将继续独立制造和销售他们自己的产品,同时通力合作。


人与机器人、机器和工艺之间的协作变得越来越重要,因为许多行业已经从大批量生产到多品种的小批量生产,这意味着存在更多的变化和更多的人为干预。协作自动化允许人们和机器人各自贡献自己独特的优势 —人们提供工艺知识、洞察力和应变能力,而机器人则从事重复性的任务。


日本富士经济预测称,协作型机器人的世界市场到2025年将比2016年增长8.7倍,达到2700亿日元。


此次日欧企业合作具有里程碑的意义,ABB是欧洲最大的机器人供应商,川崎是亚洲工业机器人巨头之一。 ABB机器人业务全球总裁Per Vegard Nerseth表示:“机器人行业的规模和发展速度是不可想象的, 除了协作自动化技术之外,还需要开创新的方法来共同合作。”


“协作机器人,尤其是那些具有双臂交互能力的协作机器人,能够为社会做出巨大贡献,并帮助全球应对劳动力短缺和劳动力老龄化的问题。”川崎重工业株式会社常务执行董事精密机械公司机器人事业中心长桥本康彦说道,很高兴ABB和川崎正在联手推动更加便于用户使用的先进协作自动化。


ABB通过其YuMi双臂机器人被公认为协作自动化的先驱。 YuMi机器人使得人们和机器人能够安全地合作,诸如组装小型电子设备等常见任务。


▲YuMi


川崎研发了一款非常独特和创新的双臂机器人“duAro”,它是在广泛的应用技术知识的基础上开发的,可以在工作场所与人类安全地合作。


▲duAro


双方合作的第一个成果将于2017年11月29日至12月2日在日本东京举行的IREX IR3-56,IR5-22和SR-82展位上进行协作双臂机器人演示。


就像3~4岁的孩子能熟练使用智能手机那样,机器人也将变得任何人都能轻松使用”,Per Vegard Nerseth针对两家公司希望通过合作实现的前景如此表示。


两家企业除了操作屏幕的通用化之外,还将在协作型机器人利用优点的宣传、有关机器人安全标准与政策当局的意见交换等领域展开合作。

 

桥本康彦表示,“如果其他企业赞同,希望其加入进来,不断扩大市场”,暗示未来将推进阵营构建。

 

从其他行业的事例来看,美国微软的操作系统“Windows”等操作方法的通用化和简略化的进步成为了计算机从大型机明显转向个人电脑并推动实现普及的原动力。机器人也处于迈向通用化的过程中,此前各不相同的操作方法的统一也不可或缺。川崎与ABB的合作或将成为机器人普及的转折点



3、行业分析:日、德、美、中各国“工业4.0“们的核心差异

2017-11-26 远望智库 战略前沿技术

本文转载自新科技前沿

大数据与制造的关系

大数据与制造间的关系可以用下图表示,有3个重要的元素:

1、问题:制造系统中线性或隐性的问题,如质量缺陷、精度缺失、设备故障、加工失效、性能下降、成本较高、效率低下等。

2、数据,从制造系统的5大要素中获得的,能够反映问题发生的过程和原因的数据。数据的获取应该是以问题为导向,目的是去了解、解决和避免问题。

3、知识:制造系统的核心,也就是Know-how,包括制程、工艺、设计、流程和诊断等。知识来源于解决制造系统问题的过程,而大数据分析可以理解为迅速获取和积累知识的一种手段。

大数据与智能制造之间的关系可以总结为:制造系统中问题的发生和解决的过程中会产生大量数据,通过对数据的分析和挖掘,可以了解问题产生的过程、造成的影响和解决的方式;当这些信息被抽象化建模后转化为知识,再利用知识去认识、解决和避免问题。当这个过程能够自发自动循环进行,即我们说的智能制造。

问题和知识是目的,而数据则是手段。在上图的要素中,把数据换成人,就是“工匠精神”,换成“自动化产线和装备”就是“工业4.0”,换成互联网就成了“互联网+”。

对知识的理解、积累和传承方式差异,决定了各国不同的制造业文化

日本:通过组织文化和人的训练不断改善,在知识的承载和传承上非常依赖人

日本制造业文化最主要的特征就是通过组织的不断优化,文化建设和人的训练来解决生产系统中的问题。20世纪70年代日本提出的“以全生产系统维护TPM”为核心的生产管理体系,核心思想:全效率、全系统和全员参与,实现方式主要3个方面的改善:提高工作技能,改进团队精神和改善工作环境。20世纪90年代后,日本选择以“精益制造”作为其转型方向。

日本企业解决问题的方式通常是:发生问题——人员迅速到场、确认现场、探究现实,并解决问题——分析问题产生原因,通过改善避免问题。最后知识落到了人的身上,人的技能提升后,解决和避免问题的能力也就提升了。

对日本企业而言,员工是最重要的价值,对人的信任远胜于对装备、数据和系统的信任,所有自动化和信息化建设都是围绕着帮助人去工作为目的,所以日本企业从不会去谈机器人换人或无人工厂。但这样的文化在近几年遇到了巨大的挑战,日本的老龄化使得年轻一代制造业人才大量短缺,没有人能够去传承知识。日本意识到了自己在数据和信息方面的缺失,在日本的工业价值链产业联盟的架构和目标上,19条工作项目中,有7条与大数据直接相关。

日本的转型战略是应对其人口结构和社会矛盾的无奈之举,转型过程中面临许多挑战,首先是数据积累的缺失,其次是日本工业企业保守的文化造成软件和IT技术人才的缺失。

德国:通过设备和生产系统的不断升级,将知识固化在设备上

德国的先进设备和自动化生产线举世闻名。同时德国人严谨的风格及独特的“学徒制”高等教育模式,使得德国制造业风格非常务实。然而德国很早也面临劳动力短缺的问题,德国不得不通过研发更先进的装备和高度自动化生产线弥补这个不足。

德国解决问题的逻辑是:发生问题——人解决问题——将解决问题的知识和流程固化到装备和生产线中——对相似问题自动解决或避免。除了生产线追求问题自动解决,德国在企业管理方面也尽可能减少人为影响因素。最好的企业资源管理(ERP)、生产执行系统(EMS)、自动排程系统(APS)等软件供应商都来自德国。大量的信息录入和计划的生成及追溯通过软件完成,尽量减少人为因素带来的不确定性。

德国对数据的采集同样缺少积累,因为德国制造系统对故障和缺陷采取零容忍态度,出了问题就通过装备端改进一劳永逸解决问题。由于生产线的高度自动化和集成化,整体设备效率非常稳定,另数据进行优化的空间也比较小。

德国依靠装备出口获得了巨大经济回报,但大多数工业产品本身只能卖一次,卖一个客户少一个客户。同时,发展中国家的装备制造和工业能力近两年崛起,德国的市场不断被挤压,2008-2012年德国的工业出口几乎没有增长。于是德国提出工业4.0计划,其背后是德国在制造系统中所积累的只是体系基础后,同时将德国制造的知识以软件或工具包的形式提供给客户,作为增持服务,从而实现在客户身上持续盈利。德国工业4.0设计框架的核心要素就是整合。

美国:从数据和移民中获得新的知识,并擅长颠覆和重新定义问题

美国在解决问题国产中,最注重数据的作用。客户需求分析、客户关系管理、质量管理、设备健康管理、供应链管理、服役期管理等各方面都大量依赖数据进行。美国企业普遍选择非常依赖数据的6-sigma体系,美国还在21世纪初提出了“产品全生命周期管理(PLM)”的概念,核心是对所有与产品相关的数据在整个生命周期内进行管理,管理对象为产品的数据,目的是全生命周期的增值服务和实现到设计端的数据闭环(closed-loop design)。

除了利用知识解决问题外,美国也擅长用知识进行颠覆式创新,从而对问题进行重新定义。例如航空发动机制造业,降低发动力油耗,大多数企业会从设计、材料、工艺、控制优化等角度去解决问题,而通用电气发现飞机油耗与飞行员驾驶习惯以及发动机保养情况非常相关,于是从制造端跳出来转向运维端去解决问题,效果比制造端改善还明显。

中国:选择了精益体系,缺乏数据积累

中国制造业在2000年后质量和管理改革大多选择了精益体系,一方面因为中日文化相似性,更多因为中国企业普遍缺乏数据的积累和信息化基础,这个问题目前依然存在

制造中价值链的位置是竞争力的决定性因素,各国在价值链布局也不同

生产活动中,价值要素分布从上游到下游依次是:想法创新与需求创造、原材料与基础使能技术、关键装备与核心零部件、生产过程与生产系统、产品和服务。在整个价值链要素分布中,中国在生产过程和生产系统环节具有优势(主要体现在劳动成本和生产能力方面),但是在其他各环节都处于劣势。不同国家在价值链的分布和布局也不同。

美国:牢牢占据生产要素的上游,努力向下游延伸

美国在生产活动要素分布中,在想法创新和需求创造、原材料和使能技术,以及产品增值服务端具有明显优势。美国工业系统核心竞争力来源于6s生态体系:航天航空(space/aerospace),半导体(semiconductor)、页岩气(shale gas)、智能化服务创值经济(smart ICT service)、硅谷创新精神(Silicon Valley spirit)、可持续人才资源(sustainable talent pool)。

美国白宫在2012年3月提出了国家制造创新网络计划(NNMI),在制造业4大领域建立9个研究创新中枢。牢牢掌握工业价值链中价值含量最高的几部分,即使德国的制造设备再先进,中国制造系统再高效,都可以从源头确保核心竞争力。

德国:充分发挥关键装备与零部件、生产过程与生产系统的技术优势,通过服务增值增强盈利能力与竞争力。

德国在关键装备与核心零部件、生产过程与生产系统两个环节有明显技术优势,中小企业为核心的隐形冠军企业和学徒制双元教育,为德国工业提供了扎实基础。高素质的技术工人和工程专业人才历来被看做德国的经济支柱。然而金砖国家为代表的新兴经济体基本完成了工业化,导致德国的工业装备需求停滞不前。

德国提出“工业4.0”的核心目的主要有两方面,一是增强德国制造的竞争力,为德国的工业设备出口开拓新的市场,二是转变以往卖设备而服务性收入占比较小的状态,将重心向产品端向服务端转移,增强德国工业产品的持续盈利能力。

日本:在产品环节丢失大量市场,但产业装备竞争力在向上游转移。

以往日本制造的核心竞争力主要在于生产过程和生产系统、产品及服务端。近两年,日本最强势的传统产业汽车和消费电子不断被韩、美、中占据。在背后,其实是日本创新方向的转变,在上游原材料和关键装备及关键零部件领域拥有更多话语权。索尼在丧失消费电子领域老大地位后,在医疗领域取得突破,已经占据全球内窥镜80%以上的市场份额。日本在《2015年制造业白皮书》中,将人工智能和机器人领域作为重点发展方向,同时也将加强在材料、医疗、能源和关键零部件领域的投入。

中国:工业化和信息化深度融合作为主线,在10个重点领域实现突破性发展

2015年中国提出“中国制造2025”,将工业化和信息化“两化”深度融合作为发展主线,力争在10个重点领域实现突破性发展。

根据之前的分析,作者给中国制造提出的建议:着重填补中国工业基础技术的缺口,改变核心零部件和先进材料过度依赖进口的现状;努力提高生产效率,从粗放生产模式想精益模式转变;重视工艺和制造过程的研究和生产过程的管理,不断提高产品质量;努力研发核心生产设备和智能设备,并对设备的使用进行精细化和信息化管理。同时,要注重原始想法的创新,提升产品的服务能力和持续盈利能力,以顾客端的价值缺口为导向创造新的市场机会,利用增值服务提升中国工业产品的核心竞争力。



4、销售应具备比能力更重要的12种品格

 

 销售应具备比能力更重要的12种品格 


第一、忠诚


站在公司的立场上思考问题,忠心维护公司的利益,也要维护客户利益,在诱惑面前经得住考验。


第二、敬业


工作的目的不仅仅在于报酬,提供超出报酬的服务,乐意为工作做出个人牺牲。


第三、自动自发


不要事事等人交待,从“要我做”,到“我要做”,主动做一些“分外”事,先做后说。高要求:要求一步,做到三步。


第四、负责


责任的核心在于责任心,把每一件小事都做好。一诺千金,绝对没有借口,让问题的皮球止于你,不因一点疏忽而铸成大错


第五、注重效率


心无旁骛,专心致志,量化每日工作,拖延是最狠毒的事业杀手;注重主次,防止完美主义成为效率的大敌。


第六、结果导向


一开始就要想怎样把事情做成,办法总比问题多,创造条件去完成任务,第一次就把事情做对,把任务完成得超出预期。


第七、善于沟通


当面开口,当场解决,沟通和八卦是两回事,不说和说得过多都是一种错,带着方案去提问题,培养起接受批评的情商。


第八、合作


团队提前,自我退后,滴水融入大海,个人融入团队,服从总体安排,遵守纪律才能保证战斗力;不当团队的“短板”,多为别人考虑,让能力在团队中被放大。


第九、积极进取


永远跟上企业的步伐,以空杯心态去学习、去汲取,挤时间充电,发展自己的“比较优势”,挑战自我。


第十、低调


才高不自傲,克服“大材小用”的心理,不摆架子耍资格;给人一分尊敬,努力做到名实相符,成绩只是起点,荣誉可作动力。


第十一、节约


别把老板的钱不当钱,要诚信不耍小聪明,不浪费每一张纸,不浪费每一分钟工作时间;花公司每一分钱,都要收到最大效益:省下的都是利润。


第十二、感恩


说实话,内参君一直觉得,“成就”是相互的。公司为自己提供了平台和机会,自己回报给公司的是利润。当然,仍然要懂得感恩:公司给了你工作,工作给你学习和成长的机会,同事给予你配合,客户帮助你创造业绩,对手让你看到距离,批评者让你趋向完美。




5、养生保健:清理肠道垃圾有三宝

“清肠”,从字面上理解是清理肠道的意思。从中医的角度来说,所谓肠道要“ 清”,指的是大肠排泄功能顺畅进行。

清理肠道垃圾有三宝

  《黄帝内经》云:“ 大肠者,传道(道,通导)之官,变化出焉”。这是对大肠生理功能的高度概括。大肠的主要功能是吸收饮食残渣中的水分和排泄糟粕。大肠传导功能正常,人体气机调畅,升清降浊,排泄正常;反之,则表现为大便秘结干燥,代谢废物无法及时排出体外,或可伴有口臭、头晕、口咽干燥,严重者腹部发硬、胀满、疼痛拒按。常食肥甘厚味或老年人阴血亏虚,都容易引起肠道排泄不畅。

  市场上有不少清肠类保健品,很多都是用大量苦寒性质的中药,甚至止泻成分做成的。中医学有“苦寒碍胃”的说法,即苦寒性质的中药如果过量使用或运用不当,会影响脾胃的消化功能,导致排泄异常,多见腹痛、腹泻等症。其次,久服此类保健品会扰乱肠道正常排泄的节律,使得肠道处于激惹状态,引发便质和便次的异常,长此以往必对身体造成不良影响。

  中医里的清肠方法大致分为运动清肠法、按摩清肠法和饮食清肠法。运动清肠法是在全身运动的基础上,重点加强腰腹部的拉伸和扭转,例如弯腰深俯、走猫步等。

  按摩清肠法,即摩腹法,具体可采用坐位或仰卧位,自然呼吸,双手叠掌置于脐腹部;以肚脐为中心,顺时针方向摩动50圈,然后起身散步片刻。同时,配合按摩天枢穴(肚脐左右两边旁开三横指处)效果更好。可用食指和中指按摩该穴,呼气时按压,吸气时放松,10 次左右为一组,可做两三组。

  饮食清肠法可以分别选用淡盐水、红小豆或醋泡黑豆等。按照中医学子午流注理论,早晨5 点~7 点,手阳明大肠经气血最为旺盛,在这个时段温服淡盐水(200 毫升左右)最有清肠效果。红小豆的功能是利水消肿、解毒排脓。现代研究发现,红小豆含有大量缓解便秘的纤维及利尿的钾元素,因此具有解毒的效果。大家平时可以用红小豆煮水或者熬粥。醋泡黑豆自古就被视为一种清肠养生法。战国时期的《五十二病方》中记载:“黑豆煮醋,滋胃肾,小便癃闭。”具体做法是:选取适量黑豆放入炒锅中,用中火干炒,待豆皮爆开后,改小火再炒五分钟,盛出后在通风处晾凉,然后倒入足以没过豆子的陈醋,待黑豆把醋全部吸收了,加上蜂蜜,拌匀即可,每天吃3~6 颗。▲

标签: 肠道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