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这个故事是《阿含经》引申出来的,有人说这是编造的,因为“没找到”,不管是不是编造的,咱们先来把这个故事浏览看一遍:
有一对夫妇家里很穷,穷得夫妻俩甚至要共穿一条衫裤——丈夫穿出丈夫穿,妻子出门妻子穿。有一天夫妻俩听说带弟子在附近化缘,就商量:"我们过去不知道布施种福田,才会落到今天这样穷困的地步,现在好不容易盼到来此教化,怎么可以坐失这样大好布施的机会呢?" 但是家里太穷,拿什么来布施供养呢?最后决定用这条仅有的衫裤作供养。
弟子们把这条裤子传来推去,一个个掩鼻而避,最后还是阿难尊者拿着这条衫裤向请示:",这条裤子实在不能穿,还是丢掉吧?" 慈祥地垂训:"诸弟子不可以这样想,穷人的布施是十分难能可贵的,就拿来给我穿吧!" 阿难心下惭愧,捧着裤子和目犍连一起到河边清洗,谁知道裤子刚一浸水,整条河立刻波涛汹涌,暴涨暴落。目犍连一急,。压了又压,还是无法平息波涛,两人只好赶回来禀告。
这时候,正在用斋,就轻轻拈起一粒米饭对他们说:"河水翻涌,是因为龙王赞叹贫人能够极尽布施的愿心,你们把这粒米饭拿去,就可以镇住了!" 阿难觉得奇怪,就问:",那么大的须弥山都压不住,?" 笑着回答:"你们拿去试试再说吧!" 阿难和目犍连半信半疑地将这粒米饭丢进河里,河竟然一下子就风平浪静了。
两人深觉不可思议:难道一座须弥山的力量反而比不上一粒米饭吗?就向他们开示道:"无二之性,即是实性。一粒稻穗从最初的播种起,经过灌溉、施肥、收割、制造、贩卖……累积了种种的力量与辛苦才能成就一粒米,它所蕴含的功德是无量的,正如同那件裤子是贫苦夫妇唯一的财物、全部的家当,它所包藏的心量也是无限的!四海龙王懂得一粒米的功德与裤子的功德一样大,都由虔诚一念引出,所以赶紧退让称善。由此可见,只要虔诚一念,则小小一粒米、一条衫裤的力量,都可以与千千万万座须弥山相等!"
这
这个故事里讲的无非是两点:一个是再穷的人,他怀着虔诚的心供养出家人,供养得东西再不值钱,这个功德都可以如须弥山一样大;一个是出家人受供养不要有分别心,要惜福。
有人说这个故事是外道编造的,居心叵测,用心险恶,我没有看出来,我只看到上面的所说之意。有人说这里面“把阿罗汉讲得很不堪”,我也没有看出来,是不是身边的出家人当时全部都是已经证了果的呢?我不知道。有人说“不穿裤子”,我看到里面写的是“衫裤”,也有人说是“裙子”、“裙裤”,谁不知道时代的穿着不是我们现代的“裤子”呢?另外请问:善信供养出家人的东西是否都是出家人一定需要的或者适合的呢?以此来嘲笑善信虔诚之供养,真的可以吗?
我没有看出这些,也没有看到阿罗汉的“不堪”,我只看到了的慈悲教化,弟子们的知惭知愧,和供养的穷夫妻的虔诚;我也没“考证”那到底是“裤子、“衫裤”、还是“裙子”,但是有聪明人他发现了这个问题,像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一样:哈哈,竟然说给供养裤子穿,哈哈……
遇到这样的聪明人,我的智商就要捉急了,不够用了,所以只能自己反省,面壁思过。
聪明人说,出家人出家那是累世修来的福报,每个出家人都堪为人天福田(这话我听了真欢喜,作为一个出家人,没有自己“人天福田”的身份和资格被这么肯定更欢喜的啦)。聪明人还说,出家人好不容出家成了人天福天,受了人家一粒米竟要来世做牛做马还,这个谁还敢出家?是啊,要真是这样,我也不敢出家嘞!听人这么说,忽然感觉出家“好危险”呀!
可是回头一想不对呀,差点被绕进去了,这个“若人不了道,披毛戴角还”,它讲的应该是:如果不能把心用在道上,不能严持戒律精进修行用心办道,讲的应该是这样的一部分人吧?如果问心无愧又何惧之有呢?
这无非就是一个警策,警策我们要精进发心,珍惜这“人天福田”的身份,珍惜这难得的因缘福报,珍惜人身,要惜福,要知惭知愧,观照自心,可是怎么就能被解析出如此骇人听闻别有用心的意思呢?看来是我的二两半智商真的不够用,要么就是我想得太简单,慧根太浅薄,实在太笨了简直无药可救啦!(哭)
但是更可怕的还不是这些,更可怕的是,这个偈子和这个故事,竟然是“编造”这些的人,是用来“取代佛说坏佛坏法”的!
我彻底震惊了啊!傻眼了!天啊,讲这个故事和偈子的人太可恶了呀!我这不是犯了个很严重的错误吗?“坏佛坏法”这么大的罪名,你们承担得起我可承担不起啊,我一个普普通通的凡夫僧,哪有这个“魔力”!想想自己的发心,就这样被一个故事和一个偈子给毁了,自己的慧命人身什么的也要“交代”出去永世不得超生了,我只有以泪洗面。我罪该万死啊,必须忏悔!
可是历代祖师在开示时也引用过这个偈子呀?难道他们都是用心险恶心怀叵测要“坏佛坏法以外道取代佛法”?他们可都是公认的祖师呀!这这这,到底是肿么一回事?
星云大师、慧律法师等等等等,都曾用这个偈子来作过开示的呀?嗯,有人对他们的开示可能仍“不屑一顾”,那么虚云老和尚在云居山的时候也这么开示过呀:
虚云大师:施主一粒米,大如须弥山(云居山方便开示十八)
(乙未四月二十五日开示,1955年6月15日)
摘自《禅修入门》(虚云著)
我今天在过堂的时候,看见各人吃饭,渐渐有些散乱。吃饭时候容易散乱,亦正好对治散乱。
世人不知人身之宝贵。《大涅槃经》偈曰:“生世为人难,值佛世亦难,犹如大海中,盲龟遇浮孔。”《杂阿含经》曰:“大海中有一盲龟,寿无量劫,百年一遇出头。复有浮木,只有一孔,漂流海浪,随风东西。”盲龟百年一出,得遇此孔。凡夫漂流五趣海,还复人身,甚难于此。《显扬论》曰:“一日月之照临,名一世界;此一世界,九山八海和四洲。”九山是须弥山、持双山、持轴山、担木山、善见山、马耳山、障碍山、持地山、小铁围山,八海是七个香水海和一个大咸水海。须弥山与持双山之间乃至障碍山与持地山之间,当中都有一重香水海,八山之间,共七香水海。最后持地山与小铁围山之间,有一重大咸水海。此海中有东西南北四洲,盲龟在咸水海,百年一出头,要碰入这飘流不停的浮木之孔。《四教仪》说:“在因之时,行五常五戒,中品十善,感人道身。”四洲中北洲无贵贱,余三洲有轮王、粟散王、百僚、台奴、竖子、仆隶、姬妾之分。皆由五戒十善之因,有上中下不同,故感果为人有贵贱不等。
我们现在已得人身,又闻佛法,就要依教奉行,依戒定慧种种法门降伏其心。如照律下修行,则一天到晚,持《毗尼日用》五十三咒,“ 佛制比丘,食存五观,散心杂话,信施难消。”大众闻磬声各正念。维那在斋堂念了供养咒之后,呼此偈。比丘吃饭时要存五观:一、计功多少,量彼来处(一钵之饭,作夫汗流);二、忖已德行,全缺应供(缺则不易,全乃可受);三、防心离过,贪等为宗(离此三过,贪嗔痴也);四、正事良药,为疗形枯(饥渴病故,须食为药);五、为成道业,应受此食(不食成病,道业何从)。五观若明金易化,三心未了水难清。要常存惭愧心,莫失正念,闻声悟道,见色明心,不要心外见鬼。各存正念者,一声磬念一声佛也,不说人我是非,散心杂话。“施主一粒米,大如须弥山,若不自了道,披毛戴角还。”修因感果如种田,水养禾苗,如智水润心田。能念念在道,则处处都是道场。善用心者,心田不长无明草,处处常开智慧花。既然人身已得,佛法已闻,就要努力修行,勿空过日。
大家看了虚云老和尚的开示不知有何感想?难道虚云老和尚也不知道这个偈子的来处?还是虚云老和尚也在“坏佛坏法”?那可是一个公认开悟了的大德祖师呀,我可不敢这么认为!大师所开示的意思,不用我这个业障凡夫再解释一遍了吧?都看得懂吧?
有人可能会拿虚云老和尚和圣严法师作比较,我是比较不了,我凡夫牛羊眼,可不感去作这样的比较。大家自行了义吧!
虚云老和尚还讲到了“食存五观”,(这个在各个寺院的五观堂里都有,大家去寺院时可以去看看,不知道会不会有人说这个在哪个经里他也“找不到”呢?)
食存五观虚云老和尚没有具体讲解,我们再来看“食存五观”讲了什么:
◆ ◆ ◆ ◆
一、计功多少,量彼来处
吃饭时,当观饭菜来之不易,从农夫竭力躬耕,粒粒辛苦。众施主功劳,我今安坐受食,信施难消。岂敢计较食物多寡,存好恶之心。
二、付已德行,全缺应供
要用智慧去思索自己的德行,如持戒、坐禅、为三宝事业待,做了多少?生极惭愧,要精进用功。
三、防心离过,贪等为宗
要提防自己对饮食起分别心的过患。要以离贪瞋痴为宗旨。即是为正心勤意修改习气,趣向菩提常作警惕。
四、正是食药,为疗形枯
要把饮食当作“药食”,治病之用,滋养身体用功办道而已。要明白,无论多美味的食物,三寸喉头一过,便是秽物,所以不要为了贪口福而造业。
五、为成道业,因受此食
我们用饮食,原因是需要生命,为了借假修真;而接受饮食供养。
以上五观,说明凡受食时,当生惭愧之心,加勤精进用功办道,如是受人供养“黄金”也能消化,若贪瞋痴三毒心未了,受人供养一滴水也消化不了。
◆ ◆ ◆ ◆
这难道不是警策我们虽为“人天福田”,却要常作观照,要有惭愧心,用心办道吗?这个寺院里天天过堂,应该都能看到的吧?难道这个也不对?为什么丛林大众师父们在用斋饭时,都要吃得一粒米都不剩?就是要感恩惜福啊!
古往今来的大德高僧都是非常惜福节俭的人,仅就近代而言,印光大师和弘一法师就是惜福的典范:
印光大师一生,对于惜福一事最为注意。衣、食、住等,皆极为简单。大师住普陀山期间,每日晨食仅粥一大碗,无菜。大师自己曾说:“初至普陀时,晨食有咸菜,因北方人吃不惯,故改为仅食白粥,已三十余年矣。”食毕,以舌舐碗,至极净为止。复以开水注入碗中,涤荡其余汁,以之漱口,旋即咽下,惟恐轻弃残余之饭粒也。至午食时,饭一碗、大众菜一碗。师食之,饭、菜皆尽。先以舌舐碗,又注入开水涤荡以漱口,与晨食无异。师自行如是,而劝人亦极严厉。见有客人食后,碗内剩饭粒者,必大呵曰:“汝有多么大的福气,竟如此糟蹋!”
弘一大师曾亲近过印光大师,深受印光大师的影响。在饮食方面,他继承了印光大师的习惯。在他的眼中什么都是好的,都值得珍惜。弘一大师曾说,“我们即使有十分福气,也只好享受三分,所余的可以留到以后去享受。”
是不是出家人只要替了头穿上僧装就万事大吉了呢?我可不敢这么想。说实话,出家前自己工作,吃的用的都是自己的劳动所得,出家后每天吃着十方供养,还真的有些不习惯,每次吃饭心里都特别惭愧,想着自己做了什么呀?也就是早晚课、诵经、坐禅,偶尔出坡(劳动),所以一直都怀有极大的惭愧心,后来了解了出家人是“人天福田”,才有所安心。现在虽然一个人住山,但每日若无利他之行,从不敢贪受供养(这一点很多被拒者都知道)。
出家乃大丈夫所为,出家人平时修行做功课就是功德,就是人天福田。能够弘法利生的法师是人天福田,安住寺院的普通常住师父、行脚的游方僧人,都是人天福田,谁敢说不是呢?反正我不会这么说。
但如果是坏戒了的出家人呢?很多时候破戒了只有自己知道,是不是就可以若无其事无惭无愧不用发露忏悔了呢?那么请问半月诵戒与“僧自恣日”是用来干吗的?即便是如律如法行持之人,是不是就可以恃“人天福田”之宠而骄了呢?历代高僧大德,哪一个不是怀着一颗知惭的心?
由此看来,“施主一粒米,大如须弥山。”不过是对供僧功德的肯定赞叹,“若人不了道,披毛戴角还。”不过是对修道之人的警策,并不是说你吃人家一粒米你就要投生成牛马猪狗来还。修得好了,发心正了,怎么可能“做牛做马”?贪嗔痴三毒都不消,不用心于道,不起正念,坏戒坏行,自然会有果报,该是什么果报就是什么果报,造什么业偿什么债,种什么因得什么果,不增不减,丝毫不爽,不是因为谁的“诅咒”就会有所该变,也不会因为自己是“人天福田”,因果就不起作用。非要说成是“吃人家一粒米就要做牛做马来还”,不知是何用意呢?哪个祖师这样讲了?说这是“乱讲因果”,难道出家了就不造因了没有果了吗?所有的因果都到这个“人天福田”为止了吗?
可怜我这善根浅薄,智慧全无,实在是看不懂看不懂真的看不懂啊!!!
历代祖师大德他没有这么讲过,虚云老和尚在开示时也没有这么讲。难道他们都比不上一些人的自作聪明么?
我们再看来一看净土宗十一祖省庵大师在《劝发菩提心文》中怎么说:
云何念施主恩?谓我等今者,日用所资,并非己有。三时粥饭,四季衣裳,疾病所需,身口所费,此皆出自他力,将为我用。彼则竭力躬耕,尚难糊口。我则安坐受食,犹不称心。彼则纺织不已,犹自艰难。我则安服有余,宁知爱惜。彼则荜门蓬户,扰攘终身。我则广宇闲庭,悠游卒岁。以彼劳而供我逸,于心安乎?将他利而润己身,于理顺乎?自非悲智双运,福慧二严,檀信沾恩,众生受赐。则粒米寸丝,酬偿有分,恶报难逃。是为发菩提心第四因缘也。
这个也不用解释了吧?“有心人”不会也发挥出其它的歧义来吧?难道净土宗的祖师,这么说也是如有些人说的那样是“别有用心,坏佛坏法”?要不要赶紧去找一找经典查查(反正现在方便得很嘛,装个电子版,搜索关键词就行了),是不是也“找不到”呢?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一个有惭愧心的人,不但能时时自我反省检讨,而且处处替他人著想,他的道德人格必然是高尚磊落的,就像一个人披上璎珞,人身也为之庄严起来,因此《佛遗教经》说:惭耻之服,无上庄严。
在《杂阿含经》卷四十七中,告诉弟子:“有二净法能护世间,所谓惭、愧。假使世间无此二净法者,世间亦不知有父母、兄弟、姊妹、妻子、宗亲、师长尊卑之序,颠倒浑乱,如畜生趣。以有二种净法,所谓惭愧,是故世间知有父母乃至师长尊卑之序,则不浑乱如畜生趣。”
——星云大师
再来看看翠岩禅师的《警僧铭》吧!
翠岩禅师是宋代著名高僧,福州人。曾经参访过当时高僧慈明禅师,因到金銮结夏安居,与善侍者结为好友。翠岩禅师年轻时经常骄傲自满,他因为曾亲近过高僧慈明禅师,自以为了不起,时常目空一切。善侍者是慈明的得意弟子,与翠岩禅师言谈之间,知道他尚未彻悟,便嘲笑他的骄傲自满。
一天,两人在山路上行走,翠岩禅师议论风发,善侍者拈起—片瓦砾,放置于磐石上,说:“若向这里下得一转语,许你亲见慈明。”翠岩左右顾视,准备回答。善侍者大声喝叱一声说:“伫思停机,情识未透,何曾梦见?”意思是说,你还在用情想妄识来猜测,离道未免太远了吧,翠岩惭愧不已,惊恐莫名,遂即回到石霜慈明那里寻求答案。慈明见到翠岩回来,便骂道:“本色行脚人,必知时节,有甚急事,夏未了早已至此?”慈明这样说,是因为翠岩是在结夏安居期间离开的,按照丛林规矩,在解夏之前,不可随意离开本处修行道场。而翠岩在结夏安居还没结束时就提前离开自己道场,前来参礼慈明禅师。
被慈明禅师一问,翠岩哭泣说:“我被善侍者的喝问所逼,不能得到答案,所以来见和尚,希望能得到解答。”慈明猛然发问:“如何是佛法大意?”翠岩说:“无云生岭上,有月落波心。”慈明怒目大喝:“头白齿豁,犹作这个见解,如何脱离生死?”翠岩大惊失色,请求开示。慈明禅师说:“你问我。”翠岩用前面的话语问他。慈明厉声说:“无云生岭上!有月落波心!”翠岩言下大悟,从此爽气逸出,机辩迅捷,丛林中人都对他产生敬畏。
翠岩禅师不仅在道业上卓有成就,在文学方面的造诣也很高。他撰写了大量具有深刻哲理的诗文、偈语,在史上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警僧铭》便是其一。偈语全文如下
凡—披缁,便非庸类。
岂可泛常,仅同俗辈。
立志立心,宜勇宜锐。
进道进德,克精克励。
处众处独,宜韬宜晦。
埋光埋名,养智养慧。
随劝随静,忘外忘内。
离圣离凡,拔群拔萃。
一粥一饭,信施信馈。
饱事享餐,须惭须愧。
勿效庸僧,成群逐队。
说张说李,杂痴杂秽。
争是争非,夸能夸会。
本性本真,尽盲尽昧。
凡戒凡律,或犯或背。
虚朝虚暮,丧月丧岁。
可悲可怜,必沉必坠。
常警常醒,灭殃灭罪。
翠岩禅师的这首长篇铭文分别从进道修身、为人处世,持戒修福等方面论述了僧人应当时常警示自己,做在德行方面堪为人天师范的人。出家人的衣服、饮食、汤药、卧具等日常用品,都是来自于信徒的供养。没有信徒的供养,出家人不仅无法安心修道,有时甚至连正常的生活也难以维持。因此,历代高僧劝人要珍惜信徒的衣食供养,时常生起惭愧之心。所以历代祖师才以“施主一粒米,大如须弥山”的偈子来警示后学。
难道他们都是在“诅咒”出家人?还是说他们都比不上某些聪明人的“人天福田”那么大那么广那么理直气壮理所当然无惭无愧?难道祖师大德们怀有这种惭愧心,时时反省观照警示自己要发心修道,利益众生,是“自贬身份”?难道就要说他们不堪为“人天福田”么?
乌呼!一个警示的偈子,原来竟然是如此地包藏祸心惊心动破波澜壮阔,差点将愚僧给淹死,实在是可怕呀,可怕!真是细思极恐!
一把刀,可以救人,也可以杀人;一张嘴,可以暖人,也可以咬人;佛法可以令人解脱,也可以令人执着。“理”讲歪了,扯偏了,还有机会纠正;“法”说歪了,可是要误导一大片的,若不是去了义而是用以作为綑绑人的绳索,恐吓人的大棒,以为自己读过了经典就可以无视历代祖师的示训,武断地以“经典里找不到”为由去测度先贤古德的用心和智慧,把古德的良苦用心作“险恶”,这才可怕呀!
以上都还有救,但若是心念歪了,那就只能自求多福了。无论怎么说怎么绕,因果终归是绕不过去的(用来警策我自己)。
另外,佛法四依法的“依法不依人、依义不依语、依智不依识、依了义经不依不了义经”,讲的是什么呢?
俺不懂,俺去“查查经典”!然后继续面壁!
新年心话
写完这篇文章才发现,已经过了零点,是2017年了!这篇文章从2016写到2017,也算是“跨年”了。这“一粒米”,也跟着跨了年,不可谓不“大”矣!谓之“米”,实为心也,佛法讲“一切唯心造”,历代古德亦开示我们要在“心地”上下功夫,要解行并重,要深入经藏,更要善用其心。若心念有颇,则道必邪矣!
自出家以来,每每自省,不敢稍有懈怠。时时观心念行,惟愿不负佛恩,不负这身袈裟,不负有缘,更不负这难得之人身。
“若人欲正道,须先正心。”这句话里“找不到”,一直作为愚僧的“座佑铭”之一,今赠与有缘共勉!祝愿诸有缘新的一年里道业精进,法喜充满,生活如意,事事顺遂!祈愿一切有情早离娑婆恶世,离苦得乐!
在这个“看脸看名看相”的世界,愿大家都能以心相见,以法相系,以道相通。向所有“难行能行”的出家师父们顶礼致敬!愿正法久住!今后愚僧更须谨言慎行了!
!南无阿弥陀佛!
明声歉道的章文日昨于关
最上福田,你的一亩三分地
【云何应住】致佛子书:勿忘世上苦人多!
最上福田,你的一亩三分地
点击“阅读愿文”查看更多 /愿吉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