力 彑
-❶-
年前收拾房间的书柜时,翻出一堆泛黄的旧书,有名著有故事书有背着爸妈偷偷买的小说、漫画和杂志,突然就想写一写,我和这些书的故事。
夂 小
1
“一个人即便被许多人爱着也还会孤独的,因为他还不是任何人的“唯一”。
名著系列——《安妮日记》
大概是四、五年级的时候,老师要求暑假要写一篇名著的读后感,于是我便到书城选书。书架上琳琅满目的儿童读本,心里倒是觉得没什么不同,最后决定遵从第一印象,抽出了《安妮日记》。因为它的封面最漂亮,一个妙龄女子卧坐在窗边上,窗内是枝蔓,窗外是一片朦胧。
说实在,最开始读《安妮日记》,,也不清楚二战那段历史,更不知道犹太民族。我只当它是一本小言,全部的注意力都放在安妮和彼德那段懵懂的爱情上。情窦初开的羞涩,甜蜜的胡思乱想,脸红心跳的小动作,这些才是少女心的正确表现形式啊。那个楼梯转角处的初吻,我还用粉色荧光笔将它标记了出来,成为我整本书里最喜欢的片段。
《安妮日记》是第一本我认认真真看完后记的书,也多亏这本书,让我养成了必看前言后记的好习惯,不然总害怕自己错过什么,总觉得这本书还没结束。除此之外,受到安妮的触动,我也愉快地买了人生第一本日记本,还是带锁的那种,并且像安妮一样也为日记本起了个名字,好像是“卡琳”来着。不过,后来那本日记写了大概半个月就被我遗弃了。
【┑( ̄Д  ̄)┍】
2
“如果你从未失去双腿,那么你永远都不知道拥有双腿是一件多么幸福的事。”
鸡汤故事系列——《波莉安娜》
印象特别深刻,这是我三年级最喜欢的书。用现在的眼光看,完全就是一本带着欧美风格的鸡汤故事书。故事内容很简单,大概讲一位父母双亡身世可怜的小女孩被自己高冷严格的姨妈收养的故事。她用自己的热情和乐观融化姨妈大人冰封的心灵,最后也收获了幸福和温柔的姨丈。《波莉安娜》清新的田园风格,跟《音乐之声》颇有几分相似,着实俘获了9岁的我。
其实我到现在都还很喜欢这个故事,或者说很喜欢这个故事里的世界。每个人都善良,每个人都独特,都有属于自己的故事,生活的圈子只有那个小镇那么大,所有的纠缠不幸都能在这个大小适中的地方得到圆满。想来作者也是煞费苦心,将所有人物的故事都串连在一起,让一切看起来的理所当然都被小主人公理所应当地改变了。说白了,我最喜欢这种道理简单收获明显的故事了,它总能在你赶寒暑假读书征文的时候帮到你。【手动微笑】
或许每个人小时候都会读到那样一本书,让你明确了自己想成为一个怎样的人。于我来说,《波莉安娜》就是这样一本特别的书,现在想想有些好笑,却也难以否认当时的一本正经。
人生总归有本鸡汤才圆满。
3
“Something for nothing.”
中二热血系列——《龙族》
初中班级里,时不时总会出现一本书,一人拥有,全班在读,《龙族》就是其中一本。刚开始也没有多大兴趣,就是前桌那位同学在读,然后仍不住去凑个热闹,结果就入了坑。在一个团体里读这类书,除非你是先行者,不然被剧透就是你的宿命,基本上读之前就已经知晓剧情发展,可偏偏看的时候也还能兴致勃勃。下课的时候在看,午休的时候在看,上课的时候也在看,全班同学都联合起来在老师的眼皮底下死命保护着那本独苗,最后却被校长在巡课时收了去,当事人免不了一顿教训,书主人却成为最无奈的那位。
《龙族》还是我唯一没办法在中二年少的时候能读完的书,江南的坑挖得太深,补坑的路又太长,我如今已经大一了,却仍觉得它完结之日遥遥无期。不过,是不是也多得有这样一本书,中二的魂仍在身体里燃烧,记录着当年初中全班的痴狂。
我对自己的中二还是很钟爱的,我有一个小本子,上面稀稀拉拉的抄满了《龙族》的“名人名言”。《龙族》也是唯一一套它出一本我必买一本的青春小说,之前借人还丢了一次,我又硬生生地补它补齐了。
《龙族Ⅰ》之后,网络文学泛滥成灾,一大波玄幻小说、言情小文涌入我们的视野。于是学校领导从收小说转行收起了手机,同学们从低头看抽屉变成了埋头看桌面,被窝里亮起的再不是电筒而是手机屏幕。曾经为了读完一本小说,决战到了4点,结果第二天6点照样起床上学,兴奋到像睡了十个小时一样。
4
“我们说好不分离,要一直一直在一起”
非主流系列——《小时代》
那时候,女生几乎没有不谈论《小时代》的,有些把顾里、林潇、南湘和唐宛如的友情奉为典范;有些向往着书中描绘的奢华生活和灯红酒绿的都市喧嚣;有些女孩子会把书中的女性角色作为偶像,从穿衣打扮到处事风格,无一不模仿效行。
记得是我的一个室友最先开始宣传《小时代》的。印象里挺厚的一本书被8个人翻看。看了一遍不够还要第二遍第三遍,书被翻的得松松散散的,边边角角都卷了起来。我那时候也忍不住一口气看完了全部。好笑的是,边看还边批评这书矫情,这里不真实,那里浮夸,却是“爱不释手”,一有空就捧着读。
后来拍了电影,身边的同学们都一脸迫不及待,刚刚上映就一群群冲向影院,qq空间里每天都被各种晒电影票的、晒情怀的和海报图片刷屏。首映那天正值毕业旅行,白天没机会,一群狂热粉丝硬是要看夜场。奈何老师看得紧,又是查房又是把门。也是辛苦那几个同学,跟老师玩儿起游击战术斗了好几个回合,好不容易才“逃脱牢笼重获自由”,玩儿了个通宵,大清早偷偷溜回酒店。我虽未亲眼见着,光听别人绘声绘色的描述就觉得还挺刺激有趣的。年轻就是好啊,能折腾!
现在想想,还是挺幼稚又非主流的。不过,谁年少的时候没有犯过傻?
5
“用我一生,换你十年天真无邪”
悬(基)疑(腐)系列——盗墓笔记
说起盗笔,那真的是十年情怀。
小学五六年级的时候刚刚接触盗笔,其实没觉得很好看。那时候还沉浸在花花绿绿的漫画里,看了两页便觉意兴阑珊。
大约是上了初二,一瞬间班里的同学都在讨论“瓶邪”、“小哥”、“双指奇长”。我好奇询问,原来是在讲《盗墓笔记》这本书。想起从前似乎看过,印象里并没有觉得多好看,便对那些整天呼喊着“瓶邪本命”的小姑娘们很无语。说起来也很偶然,一次上课是在无聊到发慌,瞥见前排同学桌上有本《怒海潜沙》,我想着反正无聊索性看看什么样的书能把人迷成这样。不看不要紧,这一看就是一头栽进去出不来了。两节课,一口气,就看完了,连我最喜欢的历史课都抛弃了。因为这本是第二部,前不着村后不着店的,看完下来好多东西都弄不明白,我便总拽着前后左右的给我讲讲明白。好在那时候大家都正在兴头上,耐心地给我从头讲到尾,事无巨细。
后来班里看小说的浪潮越翻越猛,。一次晚自习,我耐不住憋的难受又想着作业写完了,便悄悄拿出藏在抽屉里的盗笔,放在腿上,桌上铺好作业和课本一手还拿着笔,便埋下头去津津有味的看起来。突觉身后一阵阴风,我一个哆嗦合上书,然而为时已晚,抬眼正撞上一脸冷漠的班主任,无奈乖乖上交忍痛割爱。
15年夏天,十年期满,青铜门启,小哥当归。正是高中学习的关键时期,但晚自习必刷三叔微博看更新。总是躲在小角落里,把手机放在厚厚的《五三》下面,一有风吹草动,立马一脸严肃地假装刷题,每天晚上都是一场心惊肉跳。时不时还会找两个稻米朋友凑一块儿讨论一下情结,感慨半天。身边有位同学,特地请假去了趟长白山,遥望三圣雪山。
我们说是情怀,你或许会觉得矫情,但人一生能有几回倾尽全力去喜欢一样东西?
6
高考备考系列:作文素材
高三那年,我的书箱子里除了教科书练习册,最多的就是这本杂志了。买它的目的性很强,无非就是为了拼作文上的那几分。至于最后用上了多少,反正我自己是记不清楚了。
就我个人来说,《作文素材》最好看的部分就是页脚或者页边的那些句子。每次拿到一本新的,我都会捏着书页先将那些句子看一遍,看见喜欢的就把它标着,然后再花个十几分钟工工整整地把它们抄下来。当中,我更喜欢那些朦朦胧胧而简洁的句子,考试时用处倒不大,就是偶尔翻出来看看时会觉得有点小惊喜小满足。而这一切的读读抄抄,大多在高三的语文课上得到了圆满。
7
高考杂志系列:Vista看天下
还是高三那会儿,手机不怎么玩了,家也不怎么回了,连学校门都没怎么出过,大伙不止娱乐项目骤减,还活生过着与世隔绝的生活。学习的时间多了,想减压放松的欲望也跟着不断膨胀。于是,以《看天下》为首的一系列杂志成为我们排闷减压的必备品。
它们的数量不需要多,每个班有个一两本就够了。大家传着看,看完又放回一个固定的地方,这样每个星期来一本,循环往复,等高考前收拾东西那会儿才发现,见证我们高三岁月的不止那些习题和考试,还有这些花花绿绿的杂志。最后离开的时候,我们将那堆杂志藏在了课室后面的书柜里,想着要不要留给下一届,结果领成绩单那天回来再找时,就发现已经不见了。现在觉着它们就像高三的那段小日子一般,曾经以为刻骨铭心,最后不过过眼云烟。
和初中在课桌底下看小说不同,高三看杂志多少带着点罪恶感。心里有个声音不断告诉自己“学习学习,你的使命是学习啊!”,可是这眼啊就是控制不住它自己,欲罢不能地盯着那些字字句句,沉沦在阅读的快感里。现在想想,觉得自己那时特别像那些电视剧渣男,放不开对自己前途有用的千金小姐,却又去撩拨明媚的青春少女。
书 记忆 岁月
写写这些,不是为了推荐本什么书,只是想同大家一起聊聊那些小时候记忆中的书,聊聊和这些书连在一起的那些岁月。
文/段瑜、何佳璇
编辑/何佳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