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媚娘去了感业寺,转身成了武则天;甄嬛去了甘露寺,转身当了皇太后;杨玉环去了尼姑庵,转身变成杨贵妃;什么也不说了,女同志们赶紧收拾收拾出发,去庙里过三八节吧!
言归正传,佛法中女性代表慈悲,具有三种慈爱、八种悲心。在七众弟子中,比丘尼、沙弥尼、优婆夷都有很重要的地位。三八妇女节到来之际,一起跟着小编走进佛门比丘尼背后的故事。
▼
中国第一比丘尼·净检法师
▲竹林寺净检法师像
勤读典籍 求学不倦
净检法师,晋朝人,本籍彭城(今江苏徐州)人,俗姓钟,名令仪。自幼聪敏好学,琴棋书画样样精通,尤爱经史典籍,每常读书至废寝忘食。其父仲诞,时任甘肃武威太守,武威为甘肃的重镇,自古盛行。
令仪生来端庄,虽贵为太守千金,视如掌上明珠,却无半点官家小姐之奢靡习气,天资娴静,知书达礼,远近皆知。妙龄之际媒人上门提亲不断,其父爱女为其许配门当户对之俊才。
顿首无常 渴仰闻法
夫妇原本琴瑟恩爱,不曾想婚后未几年丈夫即过逝,令仪倍感伤怀,体悟人生无常。为酬生计,满腹经纶的令仪成为京城官宦子女的家庭女教师,也因此结识了一众贵族仕女!
一日,令仪无意间听到学生家人谈论佛法,闻之法喜充满,对佛法生起向往与尊崇。
西晋愍帝建兴年间,高僧法始行至洛阳说法弘教。令仪前往听法后,顿然彻悟,决意追求佛法,潜心修行,向法始求法诵习,很快通晓佛法要领,对佛道产生坚定不移的信念。 也因令仪潜心向佛,渐渐影响身边的一些贵族仕女与她一同听经学佛。
一天,令仪在寺里听经后,向法始法师请示:“说,出家的男众称为比丘,女众称为比丘尼。弟子一心渴切求法,能否归投座下,成为一名比丘尼?”
令仪虽慧性聪颖,然中国的比丘尼戒法不全,法始只能回她:“在西域僧团才有二众弟子,中国历来尚未有比丘尼的具足戒。”
令仪又问:“经书上既有所谓的比丘、比丘尼,在我国有何不同?”
法始回答:“根据西域沙门所说,比丘尼出家应受五百条戒法,而比丘仅有二百五十戒,此为二者差别之处。比丘尼戒法的情况,待我为你去问智山和尚。”
智山和尚来自西域罽宾国,至中土弘法,乃高德大僧。 智山和尚说:“尼戒与僧戒虽然大同小异,但在中国却不曾有过比丘尼戒法,因此也就不能受戒。尼众仍可先从比丘大僧处受持十戒,只是没有长老比丘尼可为依止师。”
令仪闻覆后,仍不改出家意愿,便与志同道合的贵族女子二十四人,一同在智山和尚座下落发出家,法名为净检,二十四人相偕在宫城西门创建竹林寺修道,成为中国尼众之始。
戒法严身 德化四方
东晋成帝咸康年间,僧建和尚从月支国带回《僧祇尼羯磨》及《戒本》,梵僧昙摩竭多在洛阳设立比丘尼戒坛,但却遭到释道场法师的坚决抵制,他们依据《戒因缘经》的戒律条文,认为不符“二部僧受戒”的戒法。因此昙摩竭多只得在泗河浮舟成立戒坛,为净检等四人传授具足戒。
令人称奇的是,在进行受戒仪式时,忽有异香芬馥,四处飘散,大众莫不欢喜赞叹,以此为龙天瑞兆。因此,净检更受到人们的敬仰。此次传戒,史称船上受戒,净检因而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位比丘尼。
净检受戒后,严持戒律,刻苦钻研,为大众广说佛法,四方信众慕名而归者无数,掀起女众求法修行的风气,促使比丘尼日益增多。净检不仅志守佛道,广宣佛法,度僧安众,还将供养者所奉功德善款,悉数布施,或造桥铺路,或赈济贫民,造福大众,善行无数,使比丘尼形象更为大众肯定,皈依求法者甚多。
晋简文帝咸安末年,在满室芬馥的奇香中,大众见红光冉冉升起,空中翩然而下一手执五色华束之天女,七十岁的净检法师见状,十分欣喜地告诉大众:“好好修行,我今行矣!”尔后安详入寂。
中国当代第一比丘尼·隆莲法师
▲隆莲法师纪录片
诗书门第 遁入空门
隆莲是位富于传奇色彩的大德高僧。她俗名游永康,字德纯、亦名慈;法名隆净、仁法、别号“文殊戒子”、“清时散人”。一九零九年农历三月十三日生于四川省乐山县上土桥街游宅。父游辅国,系毕业通省师范(即川大前身)的高材生,曾任四川省教育厅督学、靖化县长及中学教师;祖父游西庠是前清秀才、外祖父易曙辉是位举人,二家均世代以教学为业。著名学者郭沫若曾是她外祖父的学生。她生长在这样的诗书世家中,三岁学通古诗,琅琅上口,幼承家学;自学高中数、理及文、史、哲知识;在上海商务印书馆函授学校英语专业毕业,又从一位美藉女教师学英语;;以后又学诗习画,钻研中医,悬壶济世。古典文学基础札实,诗词书法造诣很深。
四十年代初期,她即名噪四川省城。其尊父命参加了当时四川省政府举办的县政人员、普通文官、高等文官的三场考试,均以巾帼之才,荣登榜首,故有巴蜀才女之美称。
正当“金榜题名”,面临做女县长的得意之时,为何游永康却抛弃红尘,悄然遁迹空门,到成都爱道禅堂削发为尼,在晨钟暮鼓声中礼佛诵经半世纪,这对现代人自然是一个谜,在当时亦是众说纷云。
如果听听隆莲法师解释,即不难破解。她说:“这不是在家人所能领悟的。我小时候浑名叫蛮子,所以需要渡化,我甘愿入佛门。”她吟诗曰:“老家原住獠人乡,又称蛮子女儿王。三生有幸当和尚,要与疯僧较短长。”隆莲法师说:“其实我幼年时就与佛结缘。我的外祖父是家乡佛协会长;外祖母和母亲都是虔诚的徒,她们很爱我。我自幼受祖父母的影响,十三岁即长斋奉佛,潜心佛学。”隆莲法师青年时代到成都教书,寄寓尼众庵爱道堂,拜著名高僧能海上师名下学习佛法。课馀,还常到书城公园佛学社听海内外大德讲经。据一位与她同龄的老居士回忆说:“年轻的隆莲法师是出于对佛文化的热爱,把佛学当学问,勤奋刻苦,学佛入迷,进入的出世境界,自然无心世俗功名,毅然出家。”
培育僧才 蜡炬成灰
隆莲法师出家后,立即被成都莲宗女众院(该院设在铁像寺)授命为佛学教师,教授经典,培养佛门弟子。隆莲法师说:“粉笔生涯,我是命中注定。”她为佛门弟子讲经说法数十年,堪称中国现代比丘尼史上第一位佛学教育大家。一九八四年,中国唯一的一所国家级培养佛门女弟子的四川尼众佛学院成立,隆莲法师出任院长,她以出世的精神办入世的教育,弘扬“人间”爱国爱教和无私的奉献精神,不知做了多少艰辛的努力。
隆莲法师说:“佛门文化博大精深。过去的出家人,有人为信仰修行,而更多的是穷苦老百姓投靠山门,当了僧尼,没有什麽文化。现在社会发展,不仅是宗教信仰,更作为一种文化得到发展,中国比丘尼的传道授业登堂入室,纳入了国家办学招生的序列,为中华培养一代有高等文化的佛徒,是一个伟大事业。”她在讲授佛理时,强调:佛徒要热爱祖国。她说:“精神是利益众生,要忘我奉献。”她在经堂亲笔书写对联:“利己利人勤修三学,爱国爱教上报四恩”。“三学”即戒、定、慧;“四恩”是要报国土恩、大众恩、父母恩、师长恩。这是她的教育思想,也是对学子们的戒律。
隆莲法师治学严谨,言传身教。她集佛学的戒、定、慧三学任务于一身,孜孜不倦,教育弟子。她每周在爱道堂和铁像寺两地巡回讲学,几乎每天都排有她的讲课,往往半天连堂,却毫无倦意;玄机妙理,讲得通俗易懂,引人入胜。她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如安徽闹水灾,隆莲法师住持的爱道堂,比丘尼们化缘募捐赈灾,隆莲法师住持市内的爱道堂,但逢年过节,她总是回到远离城市的铁像寺去,陪学生们过年过节;空闲时,她手把手地指导弟子学习书法。她每天为弟子们阅卷、改作业,读经书直至深夜。
她对尼众佛学院的院规要求严谨。尼众们每天黎明五时起床,洒扫庭院,早课、晚诵、念经读书,植树种花,生活清淡,极为规律。她称赞弟子们说:“我的学生洁身自爱,依法修持,心地善良,勤奋好学,她们是弘扬文化的希望”。
宇内归仰 著作等身
隆莲法师是位名不虚传的佛门大学者,早在抗日战争时期,中原沦陷,汉藏佛学大师,纷纷入川讲学,每开讲座,隆莲法师必到,听经笔录,已印行者,即有:《入中论》讲记、《摄大乘论疏》略记、《三皈依观修法》笔记等;还翻译了《绿度母四曼荼仪轨》、《毗卢仪轨手印》等。解放后,一九五二年奉能海上师命,译《入菩萨行论·杰操注》十卷;一九五三年,参加《藏汉大词典》的编撰;同年八月调到四川文史研究馆,译杜诗白话解等。1956年,调赴中国佛协,参加《世界百科全书》的编撰。还参加了《大百科全书·宗教卷》条目编写,隆莲法师写《律径》、《摩诃僧祗律》、《四分律》、《菩萨戒本》、律宗专文,以及支娄迦铁、朱士行、康僧会、佛图澄、道宣、实叉难陀、宗密等人小传多篇。1960年,奉调回四川任《四川省志·宗教卷·篇》编写等工作。
我国比丘尼系于公元434年从斯里兰卡传入,并传比丘尼二部僧戒于中国女信徒。如今比丘尼二部僧戒,国内外已失传,师却能先后传比丘尼二部僧戒于四川尼众佛学院之历届毕业生及洛阳白马寺尼众达400馀人。
隆莲法师名扬海内外。泰国、斯里兰卡、日本、美国以及不丹国王的国师等界人士来访,皆予热情接待。她说:“各国徒需要加强友谊往来,为僧众永结善缘。”一九八零年,斯里兰卡界人士也向被誉为中国第一比丘尼的隆莲法师表示,希望她能为斯里兰卡信徒授比丘尼戒。
隆莲法师的才学蜚声中外,被聘为中国文化研究所研究员,四川省文史名誉馆员,四川省诗词学会顾问,国际文化交流中心四川分会理事。还曾获日本传道文化奖,于2006年示寂,弟子遍布海内外。
中国当代名尼·通愿法师
▲通愿老法师(右)与如瑞法师(左)
通愿法师(1913-1991),中国当代名尼。俗姓翟,名尧臣,祖籍山东。祖父辈迁黑龙江双城县。自幼读书,1937年念至北平大学女子文理学院经济系。1940年从慈舟老法师出家,法名通愿,号妙体。1941-1955年北京通教寺参学,依止开慧比丘尼,开始弘法生涯。1956-1969年随师及母居五台山。。1972-1985年住五台山南山寺,弘传戒律,培养僧才。此间,曾在成都、大同两次为出家女众传二部僧戒。后又居繁峙圭峰寺、陕西终南山大愿寺弘戒,并建弘戒道场“吉祥精舍”。曾任五台山协会副会长、山西省协会副会长、中国协会常务理事。一生简朴,清高淡雅,志坚行苦,爱国爱教,广为僧俗称颂。
通愿法师的一生,以“华严为宗,戒律为行,净土为归”。她深感末法僧团涣散,非提倡戒律无法治理。法师积极投入创设北平“比丘尼八敬学院”,健全尼众二部僧中受戒的佛制。晚岁仍扶病在华北、东北和赴成都与隆莲法师合力圆满完成二部僧戒。经常有来自十多个省市的尼僧,依止法师听讲“四分律比丘尼戒相表记”。不顾年老衰病,为弘传戒律竭尽心力。自27岁出家以来,悲深愿大,心坚行苦,无私无我,弘法利生。
通愿法师的生活是清苦的。衣食极其简朴,常常将别人对她的供养移作佛事经费,生活粗茶淡饭,唯三衣一钵。身资日用,仅有几个纸箱,她清苦淡泊,身无长物。
通愿法师的生活是寂寞的。她一生奉行“三不”主义。其一:不收徒弟。因为要维护一个道场,弘扬佛法,必须海众和合,而收徒就有可能起纷争。其二:不可为其写传,法师常随弟子如瑞法师解释说:“原因是古人有传,是有修有证,为令后学见贤思齐,促使奋发图强,步前人后尘而得成就。法师自谓空消信施几十年,尚不知如何酬信施于万一,所谓三心未了,滴水难消。每思及此,惶恐万分、惭愧忏悔尚来不及,何敢再作戏论。”(《通愿法师事略》)其三:自己不著书立说。认为古往今来,祖师法语,注疏,汗牛充栋,只要精研,依教奉行,足够应用,不需要自己的旁枝见解。通愿法师自有不同人处,她超越自我,超越时代,走得好远好远,以至显得茕茕孑立,孤单寂寞。
“中国活化石”·慈学长老尼
因病出家 因祸得福
1921年,慈学长老尼出生在武汉一个富裕的粮店主家庭。一出生就遇生死磨难,因为是个女孩,所以被祖母嫌弃,险些被当场溺死在血水里,所幸大姐拼命保护才幸免一死。但母亲也因此受尽屈辱和恐惧的折磨。
或许正应验佛法所说的因缘不可思议,慈学长老尼在母亲怀孕期间就不能吃荤食,俗称“胎里素”,自小也表现出非同寻常的秉性,据说才刚刚会走路时,见到出家的姑姑回来探亲,总会拉姑姑的海青,扯自己的头发,仿佛也想剃度出家,令人称奇。
然而慈学长老尼的出家也并非一帆风顺。十岁那年,她的父亲去世,不久她得了童子痨,被老中医认定无药可救,后有一位算命先生说:“这孩子要是在家,活不过12岁,如果出家活不过31岁。”母亲万般无奈之下,只好送她出家,说也奇怪,她的病在寺院很快就好了,不得不再次令人称奇。老法师称之为“因病出家,因祸得福”。
学僧之路 种种艰难
也许是旧社会的时代痼疾,也许是高僧大德在娑婆世界的有意示现,十岁就出家的慈学长老尼似乎苦难才刚刚开始,出家之后,她的求学与求戒之路充满障碍和艰辛,因为师父不让她上学,她只能趁送饭的机会偷偷躲在楼道的缝隙里听课,因为太想上学,晚上用手指在棉被上写字,以至于棉絮被划破。
求戒之路更是充满匪夷所思的障碍,直到20岁那年,值遇一位隐姓埋名的高僧,连夜替慈学长老尼传戒,才得以正式受戒。回顾这一切时,老法师没有对流露对命运一丝一毫的埋怨叹息,只是说:“那位老和尚说我前世曾挡了他人出家的路,所以今生出家求戒格外难,因果不虚,人一定要断恶修善啊。”
亲近高僧 经历沧桑
所有人生的苦难似乎都化作对佛法的虔诚,以及对因果的深信不疑,因为自己历经命运的种种折磨,反而更加增强慈学长老尼的菩提心,而这正是汉传大乘的根基。
早年求学的路上,老法师即表现出非凡的悲心和勇气。曾经有一位被寺院纠察师迁单的道友,走投无路准备投河自尽,被慈学长老尼救下,把所有积蓄给了这位道友,还特意为她化缘免费的船票。不仅如此,为改变纠察师随意迁单的过于严格的制度,勇敢进言。
这种种现象,被当时的太虚大师感叹比丘尼的出家修道之难,不是投江就是还俗,太虚大师于1922年创办武昌佛学院,正是为了培养出家师范人才,推动三项改革,弘扬以大乘为根基的人生。而慈学长老尼,正是太虚大师的徒孙,与太虚大师有法眷之缘。
那一年,慈学法师的师父上德下融法师带着四名徒众一行拜见太虚大师,太虚大师望了一眼瘦弱的慈学法师,对德融法师说,这个最小的徒弟将来对有大贡献,你要好好培养她。可见慈学长老尼与太虚大师的甚深因缘。在慈学长老尼的一生修学中,太虚大师也始终是慈学长老尼最崇拜的大德,长老尼把后半生的心血投入到对武昌佛学院尼众部的管理与人才培养,其精神与意趣与太虚大师是一脉相承。
除了太虚大师,青年时代的慈学长老尼还亲近过虚云老和尚等一代高僧。至今,每每回忆起与虚云老和尚亲近的情景,老人家仍然抑制不住脸上的兴奋与欢喜,仿佛一切就在昨日。1953年,虚云老和尚来到宝通禅寺领众打禅七,慈学长老尼只是负责在门口维持秩序的人员,因而没有时间参加禅七,在虚云老和尚离开的前一晚,当时的宝通禅寺方丈特意祈请虚云老和尚专为慈学长老尼做一场开示讲法,但当慈学长老尼来到讲堂时,屋里已经坐满了僧俗二众,唯独虚云老和尚跟前有一小块空地方,仿佛专为她而留。慈学长老尼欢喜地坐在虚云老和尚身旁,那次讲法虚云老和尚说,佛法在三千年内会有一个大败,三千年外会有一个大兴,大败的时候不要败志气,大兴的时候弘法是家务、利生是事业,两个肩膀挑起来!说完虚云老和尚便走了。
经过历史沧桑和兴衰的慈学长老尼,见证过期间的衰败,也见证了自改革开放以来新中国的兴盛,她说:“今天看来,虚云老和尚的预言都已经实现了。今天的兴盛到什么程度呢?,全国各寺院要废除商业化、树立道法精神,恢复讲经说法的传统,以净化人心,以人心和睦家庭,和谐世界。我们都要响应的号召。”而这,也恰恰是孜孜以求的精神使命。
办学安僧 重建莲溪
莲溪寺以前是僧众道场,1986年改为尼众道场,由慈学长老尼负责恢复和重建,原来的和尚住持将莲溪寺交由慈学长老尼的当天,年轻的印宗法师刚好来求出家,老和尚非常欢喜,连连赞叹缘起很好。就这样,印宗法师亲自见证了慈学长老尼从无到有的艰辛建寺之路。
印宗法师说:“那时的莲溪寺连一尊佛像都没有,也没有出家人,老法师就亲自一个个走访当年失散的比丘尼,请她们回来继续出家修行。”
就这样,莲溪寺陆续回来十多位比丘尼,她们是莲溪寺作为比丘尼道场的第一批学僧。慈学长老尼随学太虚大师,十分注重僧伽人才的培养,早年为了生存而疲于赶经忏的经历,使慈学长老尼意识到,不深入经藏、通达教理,仅仅只是赶经拜忏,佛法是不会有前途的。那时宗教政策恢复不久,百废待兴,而人才的培养更是重中之重,刻不容缓。
在慈学长老尼的努力下,莲溪寺渐渐恢复了丛林制度,比如过午不食、结夏安居等,同时也恢复禅堂实修的传统,至今仍沿袭保持良好。
1993年,武汉市协会决定恢复太虚大师当年创办的武昌佛学院,男众部设在宝通禅寺,女众部设在莲溪寺。慈学长老尼不仅亲自授课讲法,还从邀请其他丛林道场的高僧大德前来讲经说法,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比丘尼。
经过慈学长老尼几十年如一日的发心努力,莲溪寺已经成为相当有规模、清净修行的尼众丛林,尼众佛学院,为新中国发展史留下可圈可点的一笔,拥有无法替代的地位。
慈济功德会创始人·证严法师
证严法师,台湾慈济创办人。1937年生于台湾台中县清水镇,天性纯孝慈柔,15岁时,母亲罹患急性胃穿孔,需要开刀。在那个年代,开刀风险很大,心急的她为母亲祝祷、虔念“观世音菩萨”名号,并发愿“愿从此茹素、减少自己12年的寿命,为母亲增寿祈福”。许是孝行动天,母亲的病不必开刀,服药而痊愈,她也因此开始茹素还愿。
1960年6月,正值壮年的父亲突然因病去世,从发病到去世仅仅不到24小时,这带给法师莫大的冲击;究竟生从哪里来,死往何处去?也开启她探索生命的契机,常到慈云寺向修道法师探究佛法。就在那段时间里,法师体悟到不是提得起菜篮有权利支配金钱的女人就叫幸福,几度离家弃俗不成,辗转浪迹仍找不到栖身静修之所,最后在花莲县秀林乡下的小庙──普明寺安住下来,日子清苦,的决心,丝毫不减。
1962年秋,25岁,没有剃度师父,自行落发,静静踏上僧侣修行的生涯。1963年2月,台北市临济寺开坛传戒,临入戒场前,法师于慧日讲堂礼上印下顺导师为师,导师叮嘱:“你我因缘殊胜,既然出家了,你要时时刻刻为、为众生!”并取了法名证严,字慧璋。行了简单的皈依礼,即尽速赶到临济寺,顺利地受了三坛大戒。
回到花莲后,法师住进普明寺后只有四坪大的小木屋,开始礼拜《法华经》,研究法华教义。因为不受供养,生活很艰苦。1963年10月,移至花莲慈善寺讲《地藏经》,前后约八个月时间,法缘兴盛,目前静思精舍多位资深的僧众弟子即是当年的结缘众。后来,法师带着这几位弟子回到普明寺借住,在殿后结伴修行。
1966年,二十九岁的证严法师前往花莲凤林镇某私人医院探望弟子德融的父亲,见地上一滩血迹,听人告知,为丰滨一名原住民妇女小产,却因缺少开刀所需保证金新台币八千元而无法开刀,只得又带回部落。此即“一摊血”事件。后来证严法师又遇三位穿着修女会衣的海星中学老师贝蒂、黄雪文和高凌霞修女因为郊游路过普明寺;不期而遇的情况下,比利时籍的贝蒂修女在谈话中对说:“信徒这么多、力量这么大,如果做社会服务的工作,影响会更大。”证严法师大受震撼,证严法师萌生成立慈善组织,为贫苦世人服务之志。5月14日(农历三月二十四日),“克难慈济功德会”正式成立。
功德会成立之后,请求皈依、剃度者众多,法师不得不放下当初立愿不收弟子的坚持。然而也为弟子立下两项规定:“一、凡皈依者,必须要做‘慈济功德会’的成员;二、凡皈依者,必须实际负起‘慈济功德会’的救济社会工作,而不能徒托空言。”
建立全国最大的尼众佛学院·如瑞法师
▲普寿寺·如瑞法师
如今,圣地五台山的一百多个寺庙中有一所与众不同的寺院——普寿寺。之所以说它与众不同,其一是因为它不对外开放;其二是因为这里是全国最大的女子尼众学院,据说当年歌手李娜出家后就曾在此修行;其三是这里戒律严明,道风谨肃,在界口碑非常高。
可在30年前,五台山普寿寺几乎是一片废墟。
1981年,24岁的如瑞已不再是一名教师,而是削发为尼。为继承师愿,34岁时只身返回五台山。
从如瑞的家乡太原到五台山,如今坐大巴车需要颠簸近4个小时才能到达,更何况是1991年。如瑞法师刚到普寿寺的时候,几个很破的土炕,炕上甚至都没有席子,人一躺下便浑身是土,如瑞要想在一无所有的条件下建立十方尼众道场,几乎是痴人说梦。
一面是艰苦的现实环境,但一面又是恩师遗愿,如瑞来不及纠结便虔诚地开始了建设普寿寺之路,并坚持了16年,终创建了全国最大最具影响力的尼众佛学院。
以砖为炕 以纸为褥 终建普寿寺
一向积极乐观的如瑞面对废墟,积极想办法,她发现普寿寺隔壁是一个砖厂,便和她就和弟子们去砖厂一块一块地捡来废砖断砖,回来再用它们搭成炕,就连贡佛的案桌,也都是用断砖垒起来的。普寿寺没有可用的东西,105元对于重整寺庙而言又少的可怜,如瑞只好去街上找能用的东西。
街边有个小卖部,如瑞向小卖部的人要来点儿纸盒,或许是小卖部人认为如瑞可怜,或许是被如瑞的诚心打动,给了如瑞很多纸盒。如瑞把纸盒拿回寺庙,拆开铺到砖头炕上,就这样“纸褥子”就有了。
之后有一位居士看到这些比丘尼的虔诚和清苦,给普寿寺寄来一笔善款,这也是普寿寺收到的第一份善款。受到如瑞等比丘尼的感召,来此修行的尼众越来越多,一段时间,由原来的几个比丘尼迅速增加到了二三百个。
人数突然增加,但床位却屈指可数,只能十几个人挤在一个房间里,晚上只能像沙丁鱼一样排着侧身睡。如果半夜有人起夜,回来后因为挤得插不进人一定没有再睡的地方了,只能站着,五台山比较寒冷,冬天很是难熬,但比丘尼们都说“能站着也行”,如瑞很是感动。
就这样坚持了4年,普寿寺开始声名远扬。1995年,山西省政府了解到寺里的艰难,将旁边的土地批给了普寿寺,因缘巧合,普寿寺在1999年得到外界资金的支持,得以开工扩建。
崇尚佛法 削发为尼 承恩师遗愿
如瑞提起为何会来荒凉的五台山普寿寺,原来是1991年,如瑞的恩师通愿法师往生,临终前,她嘱托如瑞在五台山建十方尼众的道场,如瑞发愿继承老法师的遗愿。
经历了众多苦难,如瑞从来没有想过中途罢手,一定要完成法师嘱托。回忆起那段最艰难的日子,如瑞法师一向乐观积极,以“不管今天有没有太阳,我的心里都充满阳光,是我世界的太阳,菩萨是我世界里的月亮”的信仰坚持着。
人生如此美好,可如瑞为何要在大好的年纪放弃教师职位,却选择削发为尼,在普寿寺一生清苦。如瑞坦言自己生于家庭,从小就崇敬佛法,通愿法师是她的崇拜对象。1979年,如瑞来到五台山,见到通愿法师,讲述自己当教师的迷茫,得到通愿法师的宽解。
两年之后,通愿法师来到如瑞家,如瑞第二次见到通愿法师,自此改变了她的一生。当时如瑞想考宗教系的研究生,一心弘扬佛法的通愿法师希望后继有人,便介绍她到四川尼众佛学院。
“出家人不可以是懦夫,要有勇气放下世俗的东西,为人民做更大更多的贡献”。这是她对出家人的理解,普度众生,去掉各种外在虚妄的伪饰,自然呈现真实,内心坦荡,无所畏惧。
戒律为师 修缮内心 倡导智慧日
时间一下子奔了15年,如瑞不辜负众望,终于建立了全国最大、最具影响力的尼众佛学院,在佛界有着极高的口碑。扩建后的普寿寺占地面积一万九千九百多平方米,可容纳1000多位尼众学习。但这仅仅只是一个开始,如何引导这些尼众更好地修行,教育则是如瑞在组织普寿寺硬件建设的同时还要把握的重点工作。
如瑞认为应该不是单单是修庙,更要注意修我们自身内心的小庙,要想让佛法振兴,必须注意内德施才,庙在心中,佛在心中,这个小庙比那个大庙更重要。在如瑞信奉“以华严为宗,以戒律为师,以净土为归”的宗旨下,这里的尼众,走路轻巧、谈吐文雅,一举一动都很注重僧仪,就连每天用斋都很庄重。
普寿寺里的尼众不仅奉行戒律,而且重视教育。寺中新建的图书馆里有不同版本的藏经20余套,各类图书共十万余册,尼众们学习涉猎非常广泛。而且为了让世人了解中人的作用,普寿寺开展了三加一工程,“三”是指三个组织:即普寿寺、大乘寺、菩提爱心协会。“一”是指菩提爱心协会举办的第一起慈善事业。
如瑞和她的弟子还发动居士,给有困难的老人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在她的倡议下,建立了一个300亩地的老人院,以照顾孤寡老人。一个独特的群体,以独特的方式,服务于这个社会,实现着自己的人生价值。
如瑞说,“要想真正地利益自己,就好好地为他人服务吧!我希望跟每一个众生都结成佛的缘,我希望为每一个众生服务到底!”
如瑞法师一直提醒自己不忘初衷,时常以未出家时莲老法师对她说的话自勉:身着袈裟事更多。她未落发时不懂,为什么出家事更多,直到出家了才真正体验到,出家人不是为自己活,是为众生而活,“事”自然更多。
纵观如瑞法师的大半生,一直都在追求朴实无华,明心见性,正如她自己所言:“飘去的是云,留下的是天,天还是那样的湛蓝。流来的是水,流去的还是水,一切顺其自然。我要求自己,没有得就没有失的痛苦。我要求自己,奉献、奉献再奉献!”
▼
当然,除了以上小编列举出来的师父们
还有许多为事业作出卓越贡献的高僧大德
可以在下方留言与大家一起分享
三八妇女节,提前祝您
如菩萨般慈悲
大公
以心印新 助梦前行
文章、视频等内容为 大公原创
转载请注明出处
| 联系我们:fo@takung.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