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华民族浩瀚的历史长河中,有一些围绕在璀璨帝星周遭的星辰。虽然他们不及诸位帝王那般耀眼和璀璨,但是他们那扑簌迷离的身世,却是在百姓的口口相传间,让人更加充满遐想。
你以为,张良只是那个在清晨一次又一次地给老人捡鞋的小鲜肉?你以为,魏徵只是那个天天絮絮叨叨地干涉唐太宗私生活的糟老头?你以为,苏东坡只是一个天天和法印混迹在一起的大胡子胖子?
少年,你太幼稚了……
[张良篇]
今天我们要说的主角,是那个总是在刘邦身边,美丽得不可方物的男子——张良,张子房。
说他美艳到不可方物,那是因为张良是一个面容姣好的男人。甚至之前都有学者不怀好意地推断,张良是刘邦留在身边的一个女人……这脑洞,有堂君也是呵呵了……
但是,对于张良的容貌的描写,太史公司马迁倒是老实地记录下来:“余以为其人计魁梧奇伟,至见其图,状貌如妇人好女。盖孔子曰:‘以貌取人,失之子羽。’”
张良,其实事实上还要更好看一些。。
当然,今天,我们要说的并不是张良是如何在艰苦卓绝的战争环境中做好自己的肌肤养护的……而是为了解答多年来一直徘徊在心中的一个疑问:
这个神奇的男人,不论是在司马迁那号称”还原历史真相“的笔下,还是在西汉演义里说书的老先生的嘴中,总是充满了玄幻色彩。这个在演义里拿着“帝王剑”、“宰相剑”、“元戎剑”三柄诡吊大宝剑,四处推销的男人,他的真实身份究竟是什么呢?
故事要从更早时候说起。
那个时候,可爱的秦始皇嬴政还没有挂,而我们的小鲜肉张良,尚且年轻。在博浪沙伏击秦王失败之后,颓废的张良遇见了一个反复叫自己帮他穿鞋子的变态老人。
在后来的采访中,张良如实地说了自己当时的心情。
“在一开始,我是不愿意的。”张良对着记者认真地说道,“甚至还有些想打他。但是看看他是个老人家,想想还是算了。”
“但是,为什么后来他让你第二天再来的时候,你还要来呢?”
张良羞射地笑了笑,“因为,老人家说要送我东西……
那么,究竟是什么东西,使得我们可爱的张良,对一个素未蒙面,且不断让自己捡鞋子的变态欧吉桑如此恭敬呢?
有堂君在年少上学时,在课本里读过这段文字。作为一个范本,教育我们,要尊敬老人。但是,亲爱的朋友们,这貌似有些不合理?
我们可以从《史记留侯世家》中对于张良同学的描写,获得十分多的细节印证。
首先,张良是世家子弟。祖父、父亲均是韩国丞相,作为韩国数一数二的贵族,在被秦国灭国之后,他所遣散的僮儿就有三百人……作为一个豪族的公子哥,突然之间遭受灭顶之灾,国灭家破,他的心里是崩溃的。
而我们在看黄石公,同样在《史记留侯世家》中,“良尝闲从容步游下邳圯上,有一老父,衣褐,至良所,直堕其履圯下,”我们注意看,老者穿的是褐衣。当时是车同轨,形同文的秦朝,对于等级制度是十分明晰且严格的。
秦朝依据战国时期流行的“五行五德”说,觉得自己干掉了崇尚火德的周朝,所以以“玄色”为尊,尚水德。
始皇廿六年,规定衣色以黑色为最上。又规定,三品以上的官员穿绿袍,一般庶人穿白袍、褐袍。
所以,当一个庶人怪老头要贵族公子哥张良捡鞋时,他的第一反应“欲殴之”,有堂君是能够理解的。可是,究竟黄石公承诺了要给他什么东西,使得张良小哥的态度大变呢?难道仅仅是因为史记中说的“良因怪之“吗?
暂且不急,我们再看一个让人觉得怪异的地方。
《史记留侯世家》记载:“良尝学礼淮阳。东见仓海君。得力士,为铁椎重百二十斤。秦皇帝东游,良与客狙击秦始皇博浪沙中,误中副车。”
这段张良年少时期伏击秦始皇的故事,太史公是为了诉说留侯年少时的冲动与豪侠之情。但是,在这段描述里,有几个疑点,我们来一一分析,这样,我们就能一步步地揭开看似平静的故事下面所埋藏的令人意想不到的“内容”:
疑点一:仓海君是谁?
集解如淳曰:“秦郡县无仓海。或曰东夷君长。”其实在秦朝时,并无沧海这个地方,当时被称为“貊秽”,也叫“濊貊”,而这个国家的国民被称为“毫人”或者“发人”。真正被称为沧海郡的,是在汉武帝时期,才降了中土,成为一个郡县。
说道毫人,他们也被称为白民,有考证说时后来女真人的先祖。但是长久的时间,血脉的更迭,这已经难以验证。不过,倒是他们的一个习俗倒是让有堂君十分感兴趣——他们尚巫。而作为毫人的领袖,同时也被称为“东夷君长”的酋长,赫赫然的,也是他们全族最大的巫师。
更有甚者,甚至直接称他为,海神……(颜师古《汉书》注:"晋灼曰:'海神也。')
因此,远在河南的张良,不惜跋山涉水,千里迢迢来到渤海之滨,见一个超级大巫,或者是“海神”……然后他求得了一个刺客……
疑点二:刺杀的力士,究竟有多大的本事?
我们再来看,这求得的力士,是有多猛……
原文记载:“得力士,为铁椎重百二十斤。秦皇帝东游,良与客狙击秦始皇博浪沙中。”
首先,张良小朋友和刺客选择的方式是狙击。集解服虔曰:“狙,伺候也。”应劭曰:“狙,七预反,伺也。”那么我们来假定两种情况:
一、远程击杀。玩过cs的童鞋都知道,狙击枪具备很好的远程杀伤能力,因此我们先假定他们是埋伏在远处,伺机刺杀。
那么我们来看他所用的武器——铁锥。对于铁锥的解释有两种,一是铁锤,二就是如同字面意义,铁铸的锥子。若是要在远程击杀,必然是选择铁铸的锥子更加合理,因为这更像近代的标枪运动。
哼哼,我掷死你~~
我们再看力士所拿的铁锥是什么规格——重百二十斤……幸好可爱的秦始皇同志统一了度量衡,使得我们对于重量的换算成为可能。依秦制,一斤是十六两,一两相当于今天的16.14克。也就是说,力士的铁锥重30988.8克,即30.9888千克。
依照国际田联的标准,现代标枪的规格是,男子标枪重800克,长260—270厘米,女子标枪重600克,长220—230厘米。
就是说,这么猛士兄的铁锥重量,是当代运动员的38倍……
要在远距离的情况下,猛地扔出60多斤重的东西,猛士兄,您究竟是何方神圣?
二、近距离击杀。若是觉得远距离击杀太过玄幻,那么我们再看,这位猛士兄和张良同学,开始近距离击杀。而作为近距离击杀,铁枪已经显得不合时宜,于是我们换成了铁锤。
这时猛士兄和张良埋伏在一个小土坡后,怀揣着重达60多斤的大铁锤。准备伺机而动。也许大家对于60多斤的大铁锤没有什么概念,有堂君换个角度来阐述,大家就有概念了。
举世闻名的青龙偃月刀,是八十二斤。依据东汉时期的度量衡,一斤相当于今天的222.72克,也就是说,关二哥的大刀(若关二哥真的用大刀的话)约等于32斤重。而根据国际田联的规定,男子链球重量为7.26千克,女子为4千克。
哼哼~我扔死你~
也就是说,这位猛士兄捧着两柄青龙偃月刀或者五个铅球,准备击杀那苦命的嬴政……
我们姑且不论最终的刺杀是否成功,光是这位在历史上连名字都没有留下的猛将兄的生猛程度,就足以让人汗颜。所以,这整一个刺杀行动,我们可以归结为:
一个中原腹地的贵公子,不惜散尽家财,跋山涉水找到了东海海神,请了一个武力夸张的力士,意图谋杀可怜的嬴政小朋友,最失终败的可歌可泣的故事……
那么问题来了,虽然寻得的海神兄和猛士兄画风清奇,但是张同学为什么要不惜千辛万苦地前往海边找寻刺客呢?当时的燕北之地多猛士,高渐离、荆轲也同是刺秦的名人,张良为什么要舍近求远呢?
不仅如此,除此之外,还有他那令人觉得扑所迷离的身世。
根据百度百科记载,张良的生卒年份如下:张良(约前250—前186年),字子房,颍川城父人,秦末汉初杰出的谋士、大臣,与韩信、萧何并称为“汉初三杰”。
初一看,好像没有什么问题,因为古人不都是这么记载的吗?活了六十多岁,在古时候,也算是高龄的可爱老头。可是……哼哼,有堂君有句名言,任何事情,不能只看表面,一旦深挖,就会发现一些不同寻常的地方。
还是出自《史记留侯世家》中的一段记载,“留侯张良者,其先韩人也。大父开地,相韩昭侯、宣惠王、襄哀王。父平,相釐王、悼惠王。悼惠王二十三年,平卒。”
这段呢,说的是张良的爷爷叫开地,父亲叫平(因为张良是在刺杀之后改名换姓,叫做张良,据考证,原姓应该是姬)。
重点来了——依照史记记载,张良的父亲,阿平先生,是卒于韩悼惠王(桓惠王)二十三年,也就是公元前250年。我们再看张良的出生年份,竟也是公元前250年。就是说,在张良出生的那一年,他的父亲阿平先生就去世了。
我们再往前看,阿平先生在死之前,是韩国两任君主的丞相,釐王与悼惠王。于是有堂君好奇地翻了翻年表,从韩昭侯(公元前358年-前333年)直至韩悼惠王二十三年(即前250年)的103年间,张良的爷爷和父亲一直前赴后继地做了一个多世纪的丞相,真正是铁打的丞相,流水的主君……
那么问题来了,依照这样的计算,韩釐王在位23年,至韩悼惠王二十三年的45年时间里,就算阿平先生天从奇才,十八岁就已经是丞相(若是这么牛逼哄哄的人物,史书中一定会有记载,但是,显然,阿平先生不是),到了张良出生的那一年,也已经63岁了……
惊不惊喜?意不意外?……
神奇的东方海神、怪异的猛士兄、神出鬼没的黄石公、晚年退休后,修习黄老之术,苦苦追寻赤松子,为什么大名鼎鼎的“初汉三杰”之一的张良的生活充满了各种各样的奇幻色彩?而同为三杰的萧何、韩信却没有呢?
因为,张良,他是真正意义上的,一个被治国耽误了的练气士……
那他,是怎样走上这条充满玄幻色彩的道路的呢?
1、被坑到吐血的身世……
他一出生就含着金汤匙,祖上是韩国重臣,同时还是姬姓贵族。可是谁知道刚一出生,连一句“我爸是xx”都不会喊,老年得子的阿平,就嗝屁了……
就在他刚过了弱冠之年,准备好好要独当一面,为延续自己家族一个世纪以来都当丞相的辉煌时,突然,国被灭了……
一个好好的公子,突然间变成什么都不是的平民,这样巨大的心理落差,才导致他有了“一炮干翻嬴政老儿”的冲动。于是他散尽家财,也要寻得一个猛士兄,攮那皇帝老儿一下……结果……还失败了……
你说,他怀不怀疑人生?质不质疑生命?既然世界这么不友善,他势必会寻找内心的答案,多舛的人生,为他种下了道根。
2、超乎寻常力量的现实展现……
《山海经》的成书年份已经不可考证,但是史学界对于《山海经》的流行年代,有一个比较统一的推断——战国时期。而中国千百年来,对于仙岛的描述与记载,基本都脱胎于《山海经》。
现代人们看《山海经》都是作为志怪书来阅读的,但是在那时候,可不是。这是一本通往新世界的大门啊!像嬴政这样的千古一帝,都把寻找长生不老药上升到了国家层面,作为一个重大战略来实施和布置的。所以才有了后来的徐福东渡。
对于蓬莱仙岛,张良同学自然也是知晓。从后来张良的计策来看,他是一个心思缜密的摩羯座。他一定会把一件事情的价值最大化。
我们试想一下,我们是张良。现在家破了,国亡了,我已经散尽了家财,决心要报仇。那么,既然要报,就要选个最牛逼的。谁最牛逼?自然是神仙。神仙在那里?海边啊,书上不明明白白写着么!
于是他开始一路东寻,直到找到了海边。虽然没有找到神仙,但是在东海还是找到了大巫,还有强悍地不像话的猛士兄。沧海君和猛士兄的出现,让他知道,一些超乎寻常的力量是真实存在的……
3、旷世修行功法,从天而降……
在遇见黄石公之后,张良生命的形式正式完成了变化。很多人都认为,黄石公给予张良的,是后世流传的《三略》和《素书》。于是现在在新华书店还能买到所谓的《黄石三略》以及《千字素书》。
哈哈,少年,你太天真了。《素书》是什么?是和《阴符经》并称的两大奇书。现在能购买到的早已不是当初黄石公所留下的天书了……
据载,张良死去时,遗形飞升。他的后人则将他与黄石、《素书》一同下葬,,乱军重启留侯之墓。待到墓开之时,一道白光飞起,墓中只余一卷《素书》随风而舞,终化为点点光华散尽……看见没有,这化成烟花的,才是原本……
后来,得到这卓绝功法的张良,在黄石公消失的日子里,闭门苦读十年,终于得以初窥门径。在日后艰苦卓绝的战争生活中,时刻不忘修行,天天向上。
为此,对于张良得道成仙的描述,向来以“忠于历史”标榜的司马迁,都在史记中这样描述,“乃学辟谷,道引轻身。”“汉六年,留侯从入关……即道引不食,杜门不出岁余。”从西汉6年开始,张同学就已经进入到了辟谷的状态,直到他飞升的公元前186年,20年的时间,处于辟谷的状态……旁友,你试试?
终于,张良从一个在河边捡鞋的小鲜肉,修成了天界第一小鲜肉,而且永远保鲜……他飞升之后,终于修成正果。受封“太玄童子”,常从于太清境内,常伴老君大人左右……至宋政和年间,受封为“凌虚真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