叫这个名字的人,都成了伟人
1732年因为一个男孩的降生而变得不平凡。这个男孩出生在弗吉尼亚州,长大后当过土地测量员,相信人人生而平等,后来主导发布了美国《独立宣言》,成为美国历史上第一位总统,他就是乔治.华盛顿。
从1775年揭竿而起到1883年美国彻底独立,华盛顿始终处在非常重要的位置上,他的贡献如此之大,以至于当时很多人把自己的孩子命名为华盛顿。
其中最有名的就是华盛顿.欧文。
华盛顿.欧文1783年出生,小时候身体不大好,学习也不好,可是非常喜欢到处胡转悠,很小的时候就转遍了自己附近的各个街道和小村庄,他知道哪条街道发生过谋杀和抢劫,哪条街道出现过鬼怪,他还到处和当地的著名人物去交谈,这些爱好给爹妈平添了许多烦忧,但也打开了他认识世界的第一扇大门。
在《见闻札记》开篇的作者自述里,欧文就开始漫不经心地叙述自己小时候的各种事迹,很容易地把我们拽人了他的个人生活。
欧文说他小时候甚至爬上了最远处一座小山的山顶,从那里极目远眺好几英里以外的无名之地,惊异地发现自己栖身的地球是多么辽阔无边。
小时候和姐姐去山上摘野菜,我第一次爬上后山高坡,也曾产生和欧文同样的情绪,当时我好想翻越远处的层层山峦,使自己置身到山的外面,我小小的心脏因为这个想法而激动不已。
有时候阅读并不仅仅是为了增长见识,而是要在一本书里遇见曾经的自己,或者与同样的灵魂相遇。
在《见闻札记》开篇第一段里,欧文引用了一段文字:
我与荷马有此同感:正如蜗牛一脱壳就变成一只蟾蜍,便不得不造一个凳子坐在上面;离开故乡四处漂泊的游子也会很快变成这幅可怕的模样,不得不按照自己的生活改变其居所,住在能够居住的地方,而不是愿意居住的地方。
在这段引言里,我们感觉到文中浓浓的精神乡愁。欧文出生在美国,却对欧洲一直念念不忘,对那些古老的习俗痴迷不已,这段文字本身就是对他自身内在的一种极好说明。
长大以后,当他有能力独立旅行时,欧文三去欧洲,在英国、德国、西班牙等地逡巡。后来他把自己沿途的所见所闻集结成册,变成了《见闻札记》。
不过,当欧文的双脚当真踩到欧洲大地上时,他却感觉自己成了异乡人。这是一种真实有趣的描述。
我们对某地魂牵梦萦,去了以后却感觉和自己想象的完全不一样。幸好欧文只是觉得自己作为一个异乡人在异乡旅行,欧洲本身并没有令他失望。
他希望自己在欧洲邂逅史诗和故事的灵感,愿望还当真得到了实现。《见闻札记》就是最清楚的例证。
这本札记的前半部分属于游记。一般游记作者总是记录城市见闻和各种名胜古迹,欧文则不然,他迷恋英国的乡村和各种风俗,文字形成的速写本里塞满了茅屋、风景和无名废墟。
但恰恰是这些速写随笔里,我们得以看见执拗固守旧时习俗的老贵族,看见淳朴的乡民,也看见一颗渴望快乐和自由飞翔的心灵。
欧文自己说
在阅读这些见闻时,我殷切希望读者抛开理智的严峻,怀抱真正过节的心情,能容忍胡闹狂欢,只求娱乐消遣。
不管我们读者是不是能做到欧文的要求,欧文自己肯定是做到了,他在这场旅行中,把自己变成了一个好奇的外乡人,看什么都新鲜,一个车夫,一个贫困的老太婆,甚至一场简单的乡村葬礼,欧文都观察的仔细用心,有时欢欣有时则略带一点文明反省的苦涩,但这种苦涩并不扰人,反而动人。
在阅读中,我们看到欧文对英国旧文明的留恋,默默感受到他对穷人的体贴和同情,精神不知不觉得到消遣和净化。
欧文在写文章的时候满心欢喜,他说
那些长相不算漂亮的人至少心里是快乐的,而快乐则具有一种不可多得的改善作用,会使其貌不扬的面容也变得好看起来。
他是如此喜爱英国的乡间,他说乡村里弥漫着一种古老的道德和秩序,当人置身其间,会被一种平静淡泊的气息环绕,为这个民族的道德风尚感动。当我们读到这些文字时,又怎么会对英国不悠然神往呢?
他感叹真正优雅动人的习俗已经逐渐湮灭,当人们变得越来越有教养,就越是缺乏诗意。这来自200多年前的感慨,仍然击中了我们敏感脆弱的心灵。当工业文明和现代科技不断侵蚀我们的生活时,停下脚步去感受生活成了一种奢望。
前几天是我们中国农历二月二。小时候的这一天,我们老家都要用糕面捏面人,点上油灯,为新一年的生活丰足祈福。
我妈发来了她捏的糕面人,灯花在视频里闪烁,我没来由一阵伤感。这种仪式感在城市里已经荡然无存。人们只记得这一天要理发,因为“二月二,龙抬头”,但多数人都忘记了这一天是春耕的开始,纪念意义由于久远而逐渐丧失。
欧文小时候喜欢读《格列佛游记》,文字里显然受到不少影响。
他的写作笔法是幽默略带一星儿讽刺的。比如在描述西蒙先生时,先是被西蒙的博学征服,因为他知道不少古书里的典故,后来才发现西蒙一辈子只读了那么几本书,并且习惯把那几个作家视为偶像,在谈话中习惯性引用。
我们读到这里时,会忍不住会心一笑,然而转念一想,我们现代人连这么几本书也不会读,多数读的都是书评,也许以后的博学多才之人不过是引用几个著名书评人的惊人之语,想到这里,会有些黯然。
《见闻札记》中最闻名的莫过于“威斯敏斯特寺”这一篇。
死亡将我们的一切虚荣消融。
欧文用这样一句箴言铺垫了文章的基调。他一面游走在墓地之间,一面感叹那些伟人们生前多少荣耀都不能满足,死后却要紧紧挤在这小小的一方天地里。而且随着历史的烟尘逐渐淡出了人类的视野,能记住他们的人寥寥。。
他仔细观看南丁格尔的墓碑,不由得感叹这个现代最著名的艺术品恐怖有余而崇高不足。
我还专门百度了这座墓碑的造型,的确如欧文所描述,一个身披殓布的骷髅从死亡之门冲出,将手中的标枪掷向上面的活人,女人已经吓昏,男人徒然伸出手去阻挡不可抵挡的死亡。
在观摩这幅作品时,我并没有感受到其中的恐怖气息,却反而觉得死亡之神身居下位而显得渺小。也许图片和实景会带来不一样的冲击,或者我和欧文的心境有所不同而已。
欧文还描述了伊丽莎白一世和玛丽女王的墓穴,,死后这一对冤家却成为了邻居,欧文感叹死亡会使死敌的骨灰混合一处。我也随着欧文的感叹再次重温了玛丽戏剧化的一生,为这个美貌智慧却命运多舛的女子唏嘘不已。
我还没有去过英国,但对威斯敏斯特教堂却非常神往,经由欧文这一引导,神往之情又加一重。
其实写游记最难的事情就是将古迹与作者的感受融为一体,使读者不知不觉增长见识。
,,感叹当地失去了一个无足轻重的梳羊毛工人,而世界则赢得了一位不朽的诗人。我们也为此雀跃不已。
,但这种小事件却显得新鲜。
一位天生奇才最后是变成一个大流氓还是大诗人,在命运随心所欲的赌博中,常常由一粒色子的翻动来决定。
不得不说,,也是世界文学史上的贵人。
这部见闻最奇特之处在于,虽然前半部分是游记,后半部分是欧文根据欧洲的魔幻故事编的鬼怪灵异故事,但我们在阅读时,却感觉前后和谐的融为一体,一本札记变成了一部奇幻小说,带来如同卡尔维诺《在冬夜,一个旅人》一般奇妙的阅读体验。但欧文的功力显然在卡尔维诺之上。
作为美国现代文学之父,他的文章奠定了美国现代随笔的基础,而小说则变成了美国现代短篇的起源,在《妻子》一文里,我们显然发现了欧.亨利《麦琪的礼物》的源头,在《鬼新郎》里则看见了爱伦.坡的恐怖源头。
不过我更钟爱欧文的笔法,他像是一个平易近人的老年人,在冬夜温暖的炉火旁,喝了一点儿烧酒,好整以暇地开始讲述自己的故事,像是散文,但绝对不陷入情绪化的表达,比一般意义上的故事更具有情节的吸引力。
欧文还是谦卑的,他注意到自己的写作可能会对那些严肃的读者产生困扰,担心他们质疑自己写这些东西怎么会使人明智的问题。他说
在知识的海洋里,我能加入多少滴水呢。我自认为明智的结论又怎么有把握去指导别人的见解呢?不过假如我的写作自娱遭遇失败,唯一的害处只是自己而已。
而在这不幸的时代,如果我侥幸能抹平别人烦恼眉头上的一丝皱纹,或者在别人心情沉重时给予抚慰,如果我有时候能刺穿人们包裹自己的愤世嫉俗之膜,促动人性中的慈爱观念,使读者以更良好的心境去对待友伴和自己,那么我所写的一切就不至于全然徒劳无益了。
上图关注下图鼓励
祈愿心中的绿色萌芽
健康快乐生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