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奇幻组
首奖得主:石黑曜
石黑曜,半独立科幻写作者。曾获小雅奖最佳作者。另有作品《朝圣》获第六届未来科幻大师奖一等奖。
获奖作品
《武汉巫婆》
读者评委评分 7.08
编辑推荐:以武汉为城市背景,以主人公巫婆的身份为主线将荆楚大地的巫术文化在三代人身上演绎。同时从人物切入,以小见大地展现出不同年代里武汉的风貌。故事结构精巧、环环相扣,把武汉的城市文化在时空交错光彩炫目的奇幻背景里展现得生动立体。
想说的话——
首先要感谢豆瓣阅读,感谢豆瓣阅读的读者。很荣幸能够得到城市奇幻组的首奖,这对我是完完全全的惊喜。
算起来,我应该是从2015年开始认真写作的。在豆瓣上发的第一篇是《脱狱男孩》。当时写作技巧很青涩,发出来之后也很忐忑,非常担心遭到毒舌恶评。我是个很内向,有点社交恐惧的人。但我特别喜欢豆瓣阅读的一点在于,它对我这类作者非常友好。
这其实也是豆瓣阅读最大的优点之一。它对新手创作者是十分开放、包容的,不管你是出道作家还是自由写手,评价的标准只有一个,就是作品是否优秀。只要你去写,去磨练自己的技巧,最终一定会拿出让自己满意,让读者接受、喜欢的作品。
目前我在豆瓣阅读上发了7篇小说,基本上都是科幻小说,除了《武汉巫婆》。
在我看来,写作就像雕塑一样。先有的永远都是一块原始的石材,一个雏形,通过写作者的眼睛,去构想和设计它最终的形态,通过积累的写作技巧,大锤和小凿,一点点把石材雕塑,打磨完成。是奇幻还是科幻,这并不特别重要。真正重要的是如何把这个故事用最合适的方法呈现出来。
优秀奖得主:兔草
兔草,什么都写,犹爱小说。小说散见于ONE APP、豆瓣、城市画报、《野草》杂志等。 短篇小说集《研究怪兽的人》即将上市。
获奖作品
《长江来客》
读者评委评分 6.93
编辑推荐:极为奇异的想象让我们对作者所要说的话做好准备。作品打碎了我们对视角人物和自己下意识的期待,在荒诞幻想中刻画了「无用之人」无声的绝望,迫使我们面对被琐碎埋葬而不便提及的真相,一如江底的狼藉;同时它又不乏基于现实和共同经验的悲悯。作品展现了城市奇幻中幻想与现实描写互为基底的独特魅力。
想说的话——
个人认为豆瓣阅读征文大赛是提供一个机会,让读者参与到作者的创作之中,在写作的过程中,作者犹如一头盲目的牛,并不知道自己会走多远,走多深,而设立终点的人是读者,读者们的评价决定了这篇小说最终的样貌。
宣布入围后,隔一阵就会看读者评委的反馈,反馈自然有好有坏,这也是对作者心态的一次试炼,读者骂时不恼,读者夸时不骄,如若做到如此,也算过了一道坎,往后的创作会更趋向于平和。
这是我第一次入围豆瓣征文,之前也尝试过几次,但大多没能坚持到投稿。对于长期写短篇的我来说,写中篇是对个人的一次挑战,写的过程中,能感受到马匹不受控制之感。尽管文章的最终面目并不完美,但其中有些段落亦有闪光之处,这是令我欣慰的。
写作如同茫茫大海上行舟,在看不见灯塔时,还要靠意志力熬下去。这次得奖对我来说算是找到了一些散落的灯塔,如之前同朋友闲聊时所说,哪怕是为了一个读者,也要好好写下去,这舞台不大,即使全无掌声,也应该保持身段,这是写作者的尊严及职业操守。
谢谢每一个曾经、现在、未来阅读我文字的人,虽未能一一见面,但我们在故事里已经得到了交流,这是为数不多值得我喜悦的事。
优秀奖得主:刀铲子
刀铲子,山东滕州人,先后毕业于南京艺术学院、英国布里斯托大学。现居北京,从事编剧工作。空余时间里写写小说,算是自娱自乐。
获奖作品
《捉梦》
读者评委评分 6.86
编辑推荐:城市里有无数的「追梦者」,梦是他们记忆和欲望的延伸。作者以「捉梦人」的身份为切入点洞见城市人群的心理,为粗粝坚硬的城市增添绮丽的幻想色彩。在梦境与现实浮光掠影的交错中为城市速写。通过捉梦,小人物不足为外人道也的心事和生存痕迹在城市不断向前的步伐面前,鲜活起来并有了温度。
想说的话——
这次征文比赛的小说,是在去年夏天七月份至九月份之间写完的。那段时间在写一个网剧的项目,做编剧这一行,又没有固定工作时间。那一两个月里,忙起来的时候,每天要工作十二个小时,甚至更多,经常凌晨两点开完会打车回家,一大早又要爬起来写东西。为了挤出时间写这篇小说,我每天早上早起两个小时,在写那个网剧的大纲之前写上一小段小说,就这样,一点一点把这篇写完。后来跟朋友提起这个经过,朋友说,你写小说真是苦。但我并不是这样认为,我觉得,反而,那段时间的工作对于我来说才是苦的,写小说其实让我觉得放松。如果写小说这件事让我觉得紧张、焦虑、痛苦、挣扎,那我应该不会去写。我能从写小说的过程中获得满足感,这大概是我选择写小说的理由。
其实我的电脑文件夹里新建了好多个文档,都是想写的小说,有一些是我在英国留学时的见闻,也有一些关于北京、南京这两个城市的怪谈故事,还有关于我出生地滕州的一些少年故事。每一篇我都想写,但时间实在是有限。况且,我又有些好高骛远,想写的东西太多,反而被困住了手脚。今年的写作计划,是想把《捉梦》这个故事延展开来,续写一个捉梦人的故事。除此之外,还会把之前放在豆瓣阅读的《勇闯天涯》重新整理一遍,会有大篇幅的修改、增添,预计定稿会在十万字出头。说的多不如写的多。若是今年能把这两件事情完成,我就觉得很满足了。感谢各位读者和豆瓣阅读,我还会继续写下去。
优秀奖得主:李毅
李毅,四川人,现居成都。一个普通的上班的人,喜欢写自己觉得有趣的故事,也经常拿给别人们看,等他们读笑了,就是精心布局后被猜中的感觉,就很满足,也是动力。
获奖作品
《北风不胡南风胡》
读者评委评分 6.72
编辑推荐:外人看来温润舒适的成都,有一股被遗忘已久的火辣的江湖气息。作品以平实的笔调,构建了一个奇妙的幻想世界,也让这火辣的气息带在每个角色身上,演出了一场生动的活剧。在热闹的历险故事之余,作品也以一个异类的眼光,审视了人情社会中民俗与贪欲、家庭与爱情的冲突,呈现出复杂多彩的城市图景。
想说的话——
这次获奖是一种认可,尤其这个认可来自豆瓣阅读。
我很早注册了豆瓣,后来在分类里找到了豆瓣阅读,看到了很多优秀的原创小说,于是这里成了我心里的一个向往,不过那时候的我知道,一定要走很长的路,才能够得着这个向往的地方。所以当我知道获奖的时候,就像是遥远的回声,又熟悉又不敢想象,这样的认可,属于暴击认可,让人特别荣幸。在评选过程中,豆瓣阅读的读者们,他们愿意看我写的故事,并且留下评论,讲出他们的感受,也提出他们的建议,这是负责任的态度,很多细微处的仔细和认真让我感动,很谢谢他们。
特别奖得主:Magicwhip
MagicWhip,广东广州人,大学本科在读。
获奖作品
《街泳》
最佳城市风土奖
编辑推荐:故事聚焦于人和城市空间的互动,一面光鲜繁华的城市空间一面落寞衰败的生活状态形成鲜明对比。作者的用词精确文字密度高,广州的热闹拥挤和街泳的清凉描写得相得益彰。奇幻的设定与广州的城市风貌紧紧地契合在一起,呈现了浪漫独特的广州城市文明。
想说的话——
《街泳》是一个稚拙的尝试,它本质上是一个在城市长大的人在感到自己的能力与城市的发展不相匹配时的危机感。从小我就知道自己即将被这座城市驱逐,到生活成本更低或竞争没那么激烈的地方去。于是,我在青少年时代用行走的方式,细细地感受这座城市的肌理,像「街泳者」一样,穿梭在广州城的整洁、肮脏、光鲜、落寞、静美、喧闹之中,虽然不溜门撬锁,但我无孔不入。
写完这部小说的一天,阳光特别好,,重访我写到的那些地方,理论上九公里左右的路程。我想纯凭感觉走到沙面,也就是《街泳》里文佳颖与失踪男友确定关系的地方,其实是广州一处建满西式建筑的著名景点,平日里是人们拍摄婚纱照的大背景板。很奇怪,平日里我的方向感是最可靠的,但最后我怎么绕都走不到沙面,迷失在西华路,怎么都走不出去。最后,我乘公交车离去,终于在车窗里看到了沙面和珠江,我没有下车,因为我确确实实没有「寻找」到沙面。
另外,需要补充说明的是作品中反复出现的又略显无力的「寻找」主题以及每章开头的面貌其实是借鉴了王小波的《寻找无双》,当然,主旨立意和写作水平与之相差甚远。但是,《寻找无双》里的这句话始终在我的心里回响——「每个人一辈子必有一件事是他一生的主题,就好像,王仙客的主题就是寻找无双。」我羡慕文佳颖,她的一生有我为她设定的「主题」,但我却不知道自己一生的主题是什么,也不清楚自己的身份是什么。
特邀评委选择奖得主:睁木头
睁木头,白天的法律工作者,夜晚的小说创作者。试以小说自语,或自娱或自愈,却终不免自愚。
获奖作品
《杀死天使的第三种方法》
特邀评委:潘海天
潘海天推荐:这一光怪陆离的荒诞世界离我们的现实生活很远,偶尔又觉得很近。故事很简单也很难看懂,但读起来就是舒服。我觉得一篇小说的文字舒服很重要,作者如此一本正经地胡扯,依然让文字很舒服,就让人更加相信文学的非理性感染力。此外,此文各种概念意向纷呈,应接不暇:愤世嫉俗、讥讽、、消极、绝望、矛盾与混乱、沮丧与憧憬。在这当中,那些故事里的爱、恨、欺骗和迷惑倒是显得不重要了,重要的是潜意识世界里一个汹涌澎湃广阔无边的汪洋大海被挖掘出来了。所以多次调戏读者又有什么关系呢,最终结尾是故事的结束还是开始又有什么关系呢,那些关键段落即便把它们抛在结尾之外也无所谓啊。有些人可能会深恶痛绝这样的小说。但我不是有些人,由此,我决定任性地选这一篇并没有完全看懂的文。
想说的话——
火星上有一台永动机,对我而言,确凿无疑。基于这样的确信,我写了《杀死天使的第三种方法》,题目取自卡佛的短篇小说《毁了我父亲的第三件事》。至于内容和风格,和卡佛没有半点关系,卡佛小说写了什么已经完全忘记,只记得这个有些意思的题目。写作过程中,我心里惦记的是波拉尼奥、PKD、唐·德里罗等等,我会问自己这段换作谁谁谁会怎么写呢?伊恩·麦克尤恩说他在创作初期模仿了很多人,终于逐渐找到自己的声音。他的话曾给我安慰,然而真正着手写自己的小说时,才发现模仿也不易,常常带来挫败感。挫败感很忠实,一直不离不弃地陪伴着我,写不出巴尔扎克那样的小说,写不出卡夫卡那样的小说……可以列出长长的名单。一言蔽之,难难难,写作对我来说真是太困难了。
妻子说,觉得难就不写呗,就像以前一样,又没人逼你。
我说,不行啊。
为什么不行?她问。
我想了想,想不出理由。
现在翻看去年为这部小说所做的笔记,里面都是写废的片段和想法,像废墟或者遗迹,找不到自己声音的人就像孤魂野鬼,我正是那鬼。
↙ 点击阅读原文,查看大奖详情。